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七卷)
45966700000017

第17章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自幼博通诗书,才力华赡。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靖康之变后,北宋覆亡,李清照随夫南渡。赵明诚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病逝。此后,李清照流徙于杭州、绍兴、金华等地,处境凄凉。绍兴二年(1132)夏,李清照四十九岁对再嫁张汝舟,至秋八月因事离异。李清照词早年多写闺中生活情趣,词风清新俊秀;南渡后多写身世之痛和时世之悲,词风趋于凄咽悲楚。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②,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③,烟锁秦楼④。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①金猊(ní):狮子形的铜香炉。②者:同“这”。阳关:即《阳关三叠》,为送别乐曲。③武陵人远:原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渔人,此处借指在远方的爱人。④秦楼:即凤台,相传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凤飞升之前的住所。

“译文”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床上锦被翻卷起红浪,清晨起来,浑身慵懒尚未梳头。任随华贵的镜匣蒙满尘垢,红日悬上了门窗的帘钩。生怕离别时感伤痛苦,多少心事想要诉说又没敢张口。近来身体日渐消瘦,倒并非饮酒过量伤身,也不是因为触景悲秋。罢了,罢了!这回离别一走呵,千万遍地唱起《阳关三叠》,也还是难以挽留。想那武陵人远去之后,烟雾笼锁了我的妆楼。唯有楼前的流水,该怜念我,终是倚窗远望凝眸。在我凝眸痂望之处,从今又平添了一段新的离愁。

“赏析”本词调始见于李清照词。是从《列仙传》中弄玉和箫史故事取名。这首词当作于早期和赵明诚小别后。抒发了离别后思念的深情和独居的幽怨。上片起着三句写彻宵不眠、晨起慵懒的无聊。次二句随时间推移,进一步写女主人公的心绪不宁。“女为悦已者容。”悦已者远去,又何必容?“生怕”由情态入情思,愁苦似乎不仅在“离怀”,为什么?“欲说还休”。既然夫妻恩爱,那定是性格与世俗的矛盾无疑了。末三句说“瘦”,又“非干”、“不是”,那又为什么?吞吞吐吐,似说未说,极尽婉曲蕴藉之妙。下片用叠词强调感叹,了结前段离别的思念,转入对远人的怀念。连用二典反映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迷惘。“惟有”后五句,反复渲染自己的愁恨,一唱三迭,抒尽痴心痴情。全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展开,情意又随叙事脉脉流淌;叙事抒情曲折跌宕,表现了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①。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②,有暗香盈袖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瑞脑:一种叫龙脑的香料。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②东篱:指种葡花的花圃。③暗香:幽香。

“译文”薄雾浓云遮蔽了漫长的白昼,忧愁压抑着我的心头,龙瑞脑在兽形的铜炉里燃烧消耗。又是重阳佳节来到,半夜的凉气开始将玉枕纱帐浸透在东篱手把美酒,正是黄昏之后,有阵阵暗香溢满我的双袖。莫要说不凄然伤神,当西风将帷帘卷起的时候,人会比菊花还要消瘦。

“赏析”此词别本题作“重阳”或“九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连香炉里的香料也懒得添加,让它消尽。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全无热烈气氛,反给人以凄清寂寞的况味。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能自得其乐,原也是良辰美景啊!就因为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以愁字起,以瘦字止,情思绵绵。后三句是传世名句。据伊世珍《嫏嬛记》载:易安以此词寄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传闻未必可信,但这三句确言他人之所未能言也。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③,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①将息:休息,保养。②怎生:怎么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译文”茫然失落呵寻寻觅觅,时时处处呵冷冷清清,情怀悲苦呵凄凄惨惨戚戚。正是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调养休息。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晚来的冷风吹得紧急。正伤心之时,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旧日相识。满地的菊花零落堆积,它憔悴瘦损,如今还有谁能将它采撷?守着窗儿,独自怎么才能熬到天色昏黑。桐梧凄凄更加细雨淋沥,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这情景堪嗟堪泣,怎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这是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写作者历遭国破家亡、丧偶流离的愁苦悲惨。起首三句连用七对叠字,有排空而来的怨情,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音乐效果。似泣如诉,笼罩全词。在写法上也是独创。在这种凄凉的境况下,又是“乍暖还寒”的悲秋时节。虽有“淡酒”御寒,可又偏是“晚来风急”,真是雪上加霜,环境层层压迫,外力重重摧折;正是诗人历遭劫难、备受痛苦的形象写照。“雁过也”三句更进而把苦难与离乱结合起来,借旧时相识的大雁回归,寄托自己流落他乡的凄凉身世。下片是在上片愁闷无法排遣后的触景生情。首三句写庭院景象的凄凉。“黄花”无人采摘,只是“满地推积”,一切不可收拾,一切百无聊赖。次二句写室内永昼难度的孤寂。“梧桐”三句灯外并举,物我相呼。最后“这次第”一言总括了上面种种惨淡景象,迸发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不解愁结。全词以突兀的开头,写愁云惨淡,继而借一些典型的凄凉物象,用舒缓婉曲的絮语诉说愁情,一层层推进,将一“愁”字推出,用“怎一个”反问,将愁情推向高峰,让读者永不排解,感染力极强。

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①,垂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②,扶头酒醒③,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④。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①又:原未作“有”,据别本改。②险韵:用难押的字或冷僻生疏的字做韵脚,叫险韵。③扶头酒:指容易醉人的烈性酒,扶头是酒醉状,不是酒名。④引:这里当生长解释。

“译文”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重重门窗须要紧闲。温煦春光宠爱的弱柳娇花临近了寒食节,迎来种种令人烦恼的天气。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远飞的大雁过尽,我万千心事难以托寄。闺楼上一连几日春寒冷冽,垂下帷帘将四面遮闭,白玉栏杆也懒得凭倚。新梦醒来,只觉得薰香消尽锦被透入寒气,不叫愁闷的人儿懒卧不起。清凉的露水在早晨流动,梧桐刚抽出新嫩的芽叶,逼引出多少游春的意趣。日头高高升起,烟雾消散敛去,还要看看今日天气是否晴丽。

“赏析”这首词别本题作“春恨”、“春情”等。作者从一场春雨中引发出种种难以排解的愁绪。上片由春闲引发对远人的思念。首三句反复渲染环境的凄凉,从庭院到天气,又折回院里。次二句写本该是春光明媚游赏的寒食节,却受风雨阻挠,“恼人”不仅是天气,主要还是人的离去。“宠柳娇花”四字与《如梦令》中“绿肥红瘦”句都被公认为炼字的妙法,确简炼形象而情趣盎然。女主人公在“恼”之后,便用写险韵诗解闷,无奈时间又难消磨,愁闷又不消减,于是借酒浇愁,最后说穿情由,回到“恨”的正题,原来上面的景皆因此情而生。下片原应另设意境,而作者却用“云断山连”的画法作词,“楼上”三句与上片景物虽换了时空,但愁思却连绵不断。景物也两有联系,楼上接庭院,帘垂照应重门,慵倚也应细雨,可见结构之缜密。“被冷”继续写愁,能见时光暗转。“清露”三句氛围出现转机,最后写雨后盼晴的希望。“今日晴未”?决不是为了好去“游春”,因为夫婿远在天涯,而是盼他晴日归来。心境微微一振,多少变得开朗。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风的代表,尤以描写细腻、细中见情为特长,本词可见其功力。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①,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②?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③,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④。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⑤,簇带争济楚⑥。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吹梅笛怨:汉《横吹曲》有笛曲《梅花落》,吹时声音幽怨。②次第:转眼间,接着。③中州:指河南省,因为它是古代九州之中。这里借指汴京。④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这里指元宵节。⑤铺翠二句:都是元宵应时装饰。⑥簇带:即头上插戴许多装饰物。宋时方言。齐楚:齐整、漂亮。

“译文”落日像一团正在熔化的黄金,暮云像笼罩天边的璧玉,我不知身在何地?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浓郁,笛子吹奏出《梅花落》的怨曲,谁知还有多少春意?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骤降风雨?有人驾起宝马香车,前来召我同游,我却婉言辞谢了那些酒朋诗侣。汴京繁盛的日子,闺门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的月夕。帽子铺衬着翡翠毛羽,揉捻了金丝织成雪柳,争相插戴了首饰妆扮得俊俏整齐。如今形容憔悴,蓬乱的鬓发像风吹雾散懒得梳理,怕人看见我夜间出去。倒不如守在帘儿底下,听听人家的笑语。

“赏析”这首词是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境。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第二个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了晚景凄凉的心情。第三个问也同样,用“岂无”递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最后三句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下片承“酒朋诗侣”而下,这些朋友是南渡前的旧知,于是引发“中州盛日”那时元宵的汴京城,和名门淑媛“争济楚”的繁华与欢乐。与“如今”三句形成今昔强烈对比。最后二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在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李清照词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