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读心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谋略
45980300000015

第15章 登门槛策略:先让对方答应点小事

小和尚跟随师父学艺,可是师父从来没有正式教过他什么,只是给了他一群小猪,让他每天去放养。寺庙前有一条河,小和尚每天都得把小猪一头一头抱过去,傍晚时再一头一头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非凡的臂力,原来小猪在一天天长大,他每天都要抱,并未体会到什么艰难,臂力也就不知不觉见长了。

登门槛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社会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挑选了一个社区里的一些家庭主妇作为实验对象。第一天,主试们拜访了这个社区里的大部分家庭主妇,请她们在一份关于在社区公共场合限制车速的请愿书上签字。大部分主妇都签字了,因为这个要求看起来并不过分,而且对她们的生活也有潜在的益处。

过了两天,主试们再度出动。这一次,他们对主妇的请求是希望她们能够同意在社区内竖起限制车速的警示牌。很多主妇都产生了犹豫,但是鉴于她们之前签过那个请愿书,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同意了。

为了对照实验结果,主试们又在另一个社区进行了实验。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并没有让主妇们填写请愿书,而是直接问她们是否同意在社区内竖起限制车速的警示牌。

最后的结果是,第一个社区里同意这么做的主妇达到60%以上,而第二个社区同意这么做的主妇只有20%。

据此可知,当你有求于对方的时候,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当对方同意以后,再将大的要求提出来。这时候,对方可能会因为同意了前一个要求而很难拒绝后面的要求。由微至著,由浅入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

一步一步达成

有一次,一个乞丐来到了一个年轻人的门口,他敲开门后告诉年轻人,他不乞求别的,只希望能得到一锅石头煮的汤。年轻人感到非常奇怪,这石头煮的汤怎么能喝呢?这个请求显然不会伤害到自己的什么利益,而且太让人好奇了,年轻人这样想着,就让乞丐进到自己的房子里了。

进了厨房,乞丐把一块大石头放进锅里,再往里注水,就开始煮了。年轻人则饶有兴致地在一旁看着。

过了一会儿,乞丐问年轻人,地上这些烂菜叶没用了吧,我能不能拿来煮呢?年轻人答应了。

又过了一会儿,乞丐对年轻人说,这砧板上还残留着些肉末,我能不能拿来煮呢?年轻人想想,反正砧板洗了也是洗了,肉末肯定都洗没了,就让他拿去煮吧,于是也答应了。

没过几分钟,乞丐又问年轻人能不能把灶台上撒落的盐巴和一些调料给他。年轻人显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也点头答应了。

最后,乞丐在年轻人的厨房里喝上了一锅味道鲜美的肉末蔬菜汤。

乞丐明明只是请求煮一锅石头汤而已,最后何以变成了肉末蔬菜汤呢?这就是登门槛效应的成功应用。乞丐先让年轻人答应了自己一个小小的无损利益的要求,然后慢慢地提出其他要求。而年轻人呢,因为一直是点头允诺,为保持形象一致,他对于后来的这些要求也都说不出拒绝的话,而且还会给自己心理暗示:

既然前面都答应了,再答

应一次又何妨?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日本人爆了大冷门,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纷纷拥上去采访,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只说出了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媒体都觉得这个人之所以获得冠军,其侥幸要多过于实力,现在说话还故显高深,未必是个真正的厉害角色。谁知两年后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还是这个日本人获得了冠军。在赛后接受采访时,他还是说了那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直到10年后,这位日本马拉松运动员才在自己的传记中讲述了他成功的真正原因。原来每次比赛前,他都会提前去赛道上踩点,并且把沿途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如10千米处有一家银行,15千米处有一家医院,等等,然后在比赛的时候把目标分段,达到第一个目标之后以同样的速度跑到第二个目标,最终到达终点。

要是一开始就把眼光放在四十多千米外的终点处,恐怕跑出去没多久,就会被遥远的路程击垮了。看来这个登门槛效应用在每个人身上都很合适,想要达成一个远大的目标看似是很艰难的,但是如果把它分成几个小目标,再分步来完成的话,就会发现梦想实现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