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纳西才子杨世光,是我的老文友了。当然,说老也不老,我俩相识于80年代初,后来在1985年德宏泼水节的“孔雀笔会”期间更相知。并且,他的夫人与我的夫人还是大学的同班同学哩。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一般都是工作狂,所以很少往来。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与世光兄也更多算是神交。
杨世光算得上我的大哥,他1940年出生于中甸县金沙江边一个纳西族农民家庭。他年少聪颖,七岁便会吟诗做对,被老师称为“纳西神童”。中学是到丽江上的。1960年考入昆明农学院,但他在读书期间更酷爱文学。大学毕业后在丽江地区文化馆、地委写作报道组、地委宣传部从事新闻、理论和文艺写作。1979年参与创办并主持编辑《玉龙山》杂志。1981年调到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他现为副总编辑,编审,兼任《大家》杂志主审。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等。
称杨世光是散文家、诗人、学者、编辑家,都很够格。迄今,杨世光已经出版散文集5本:《神奇的玉龙山》、《爱神在微笑》、《孔雀树》、《滇西北游历》、《永远的金沙江》等。诗词集《金沙集》、《放吟山海》等。另有专著《丽江史话》、《香格里拉史话》;学术论著《学海钓珠》、《纳西族文学史》(主编之一);还有纳西族古典长诗译作多部;主持编辑出版具有国际影响的象形文奇书《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等。说杨世光著作等身、编书等身,都不为过。
(二)
这里,我想主要谈谈杨世光的散文创作,并对其艺术风格作一些探讨。
迄今,世光兄已经创作发表散文300多篇,其散文多次获奖。如《玉龙春色》、《夜石林》曾荣获第一、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至于获省级奖就更多了。他的一些优秀散文,被选人《中国新文艺大系·少数民族文学集》、《中国散文百家谭》等。
杨世光的散文创作,始于1978年。处女作是《虎跳峡散记》(已收入《少数民族散文选》)。该文发表后,有两个大学生从昆明迢迢到丽江找到他说:“读了你的散文,我们十分向往虎跳峡,想去游游,请你介绍……”想不到一篇散文对虎跳峡的旅游开发,竟产生如此效果。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玉龙春色》、《夜石林》获全国大奖了,第一本散文集《神奇的玉龙山》于1984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本散文集频频面世。
著名蒙古族作家、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玛拉沁夫欣然为《神奇的玉龙山》作序道:
……杨世光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故乡,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他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熟悉故乡的风情与人事,且又具备了中国散文创作的坚实功夫,所以在他不算太长的创作生活中,为我们创作出不少散文佳品,他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作家中为数不多的散文作者之一。
我们从杨世光的散文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追求,即学习与继承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与技法,但又不止于此,他独具匠心地熔历史、风情与时代风云于一炉,上朔神话传说,旁引史实经典,终却落笔于现实生活,从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五彩缤纷的诗天画地之中,使我们领略到纳西族人民心灵的美、丽江山水花草的美、社会主义生活的美。作者的心是热的,笔端也是热的。热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爱中发生的。杨世光同志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社会主义生活,这爱从他的笔端中喷涌而出——在创作上他迈着坚实而勤奋的脚步。对这样一位年青作者,我们寄予热切的期望,是一定会有结果的。
杨世光在十多年时间内,连续出版了几本散文集,令人赞赏。在世光前期的散文中,他多取材于丽江、中甸这些他青少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展现出一幅幅祖国边疆宝地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表现了故乡各族人民的新生活、新风貌——如梦如幻、瑰丽神奇的玉龙山(《神奇的玉龙山》),由传奇的石鼓、美丽的雪山玉湖组成的隽秀画卷(《玉龙春色》),千汇万状、惊心动魄的虎跳峡(《虎跳峡散记》),如诗如画、银屏玉壁般的泉台奇观(《流银泻乳白水台》),万朵茶花的奇观(《玉峰山茶》),世外桃源般的胜景(《沪沽湖,晶莹的金杯》),摩梭青年男女的婚礼奇彩(《摩梭婚礼》),纳西寨子口弦为媒的古俗情趣(《口弦铮铮》),令人心醉神迷的梨园秋色(《甜蜜蜜的茨满梨》),让人眼界大开的神奇药物(《虫草奇迹》)……真是多姿多色,情真意美,令人叹为观止。
杨世光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佳作进行过多年的学习钻研,对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进行过长期的认真思索。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就比较注重构思和立意的巧妙。他往往将历史线索与时代视野、神话幻氛与现实生活、山水风物与人物性格相互融汇,以便从丰富的色彩组合和较深的历史积淀中升华出新颖的主题。如《鱼神》、《药乡神话》、《虫草奇迹》等篇,就属于这一类。但开初的追求较多侧重于构思上,故在一些散文中出现表现手法的自我近似。他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总结以后,稍后的作品出现了新的格局:取材范围从滇西北扩伸到滇川黔桂大西北;抒情、哲理散文增多;表现技巧不断变幻,有的作品运用了意识流等;在精雕细镂的同时,也追求一种空灵自由的风味。《傣乡的绿光》、《壮哉,黄果树瀑布》、《德宏三题》、《珍珠雨》、《翠绿的高碑》等,便是这种新的追求的成果。
杨世光的散文,有一部分侧重写人,或描述其一生,或截取其思想性格的某一个侧面,都情深文美。《历史的儿子》写纳西族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梅画》写著名纳西族画家周霖。《古栗青青》写纳西族著名女作家赵银棠。《寻找歌之根》,则通过对藏族女歌手宗庸卓玛成长道路的追索,点出了民族生活的“根”和古老文化的“根”所固有的关系和价值,讴歌了女歌手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这些散文不仅思想和艺术较完美地融合,而且颇具可读性。
杨世光的散文,比较注重追求一种诗的意境和哲理的意蕴。这就是把中国古典散文的优良传统和五四以后现代散文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如获奖散文《玉龙春色》,通过对玉湖的景色、神奇的传说、今昔的变迁的描绘,烘托出纳西人刚强不屈的性格和他们迭代不渝的执着追求,并借老画家之口点出:
也许,玉湖的自然美我是画不出来了,可是,那玉湖儿女的心灵美,譬如说,龙女那冰清玉洁的爱情,那开拓者造筝觅筝的百折不回的信念,我是无能无力画出的。玉湖春色的真正画家不是我,而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纳西人民,是他们,积年累月,为这幅杰作呕心沥血,不断添绘出新的绚彩!
呵,说得对极了:正在一心描绘社会主义之春的玉湖儿女,一定能把理想的“金筝”找到,把玉湖装点得更美!
又如散文《新星,从文笔峰升起》,透过文笔峰顶电视转播塔上的信号灯,让人看到了标志着现代文明的星光已经照耀到偏僻的纳西村寨,看到了古老的纳西民族可贵的奋进精神在新时代的振兴,这种言外意、弦外音、景外境,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给人一种崭新的审美韵味。又如《红豆之思》中,从自古赋予红豆的狭窄的爱情含义中跳出,转而挖掘出中华儿女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相思”之情,赋予红豆以新的哲理意蕴。又如《一粒种子的杰作》,就树包塔的奇观,刻划了生命(树)与僵体(塔)的力量消长,表达了生命愈向下深入,方能愈向上发展的哲理。再如《金沙石》,以作者的亲历所见为线索,围绕渡口和渡船的兴衰,老船工的荣辱命运,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及其教训进行了冷静的反思,在哲理中又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了。
杨世光的散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文字的绮丽精炼。仅举《玉峰山茶》中对茶花的描写:“棚上棚下,壁内壁外,叶叶鲜绿如翠玉,花花润朗似胭脂。……丰茸圆湛,酥嫩艳莹。有的舒蕊怒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深藏似羞,有的昂头赛娇;有的横伸拦路,有的倒吊吻人;有的单花串枝,有的成双并蒂;有的硕如大碗,有的巧如酒盅……”你看,比喻、夸张、排比、对仗,诸法并用,文采斐然,将“万朵山茶”盛开时的绚彩风姿渲染得何其美矣。
(三)
中国散文具有优秀的传统,从先秦诸子散文的突起,到汉代散文的繁丽,到唐宋散文的高峰,到明清散文的稳健,到五四以后散文的成就,再到当代散文的复兴,都值得我们下功夫研究学习继承光大。“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对此,杨世光是清晰的。
世光兄的散文,我认为已经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那就是典雅清丽的风格。他的散文既富于传统散文的神韵、意境,又蕴含现代散文语言的跳跃和哲理的色彩,并且文字简约明丽,他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走向成熟体现了作家执着的美学追求。
杨世光为《中国散文百家谭》一书,写了一篇《让散文更好地微笑》说:“记得王蒙有个挺别致的比喻:‘杂文是文学的牙齿,散文是文学的微笑。’微笑总是美的、亲切的、富于魅力的,从而给人以长久的温馨;散文也应以它的微笑式的美感、亲切感等所熔铸的文学魅力征服心灵,激扬情采与哲思,获得永恒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予泯灭的印记。”(此文并用作《孔雀树》自序)
我衷心地祝愿世光兄的散文更好地微笑,更长久的微笑,为文苑增添更多的美。
杨世光也是一位擅长格律诗创作的纳西族著名诗人。最后,且让我引用他于1989年10月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丽江文笔峰》,以表达我们共同的祝愿:
万仞生花笔,千秋劲指天。
朝挥红日赋,夜著灿星篇。
上蘸银河墨,下凭锦绣笺。
拈来吾辈手,磅礴写坤乾。
2000年9月于昆明
(载《云南文史》杂志200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