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饶阶巴桑同志寄给我他的诗集《爱的花瓣》100本,也没有附一信半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便以州文联的名义买下,然后发给各民族作者,以资学习。
在最近,文联举办的创作会上,我在讲课中讲评到饶阶巴桑的诗歌创作。现翻阅旧稿,感觉还有些意思,故整理如下。
《爱的花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由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张光年作序。张光年同志的序,不仅写得好,而且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各民族作者认真学习和思考借鉴。
序言说:“饶阶巴桑是一位出色的新中国诗人。他是新中国出色的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出身于康藏边地的藏族村庄。五十年代初,十五、六岁时候,他逃脱管家的控制,投奔人民解放军。在西南边疆部队生活的长期锻炼中,他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也逐渐成为优秀的诗人。战士——诗人,在饶阶巴桑身上得到和谐的统一。……饶阶巴桑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显露才华,便吐属不凡,表现出革命化民族化的特色和凝炼、隽永而明快的艺术风格。”
张光年同志又以爱护关心的高度深刻地指出,饶阶巴桑从八十年代开始,在探索的过程中,出了一些偏差和问题。“这位诗人在追求含蓄蕴藉、力避表面文章的时候,偶尔也曾失之晦涩、雕琢,失掉了他那五光十色的花瓣赖以支撑的雄健明快的筋络。……较之以往用战士明快的语言,在不太长的诗句和较短的篇幅中,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来,那些新近的探索,就仿佛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了。艺术探索有时会走上弯路,这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张光年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无论学习民歌、学习古典诗歌、学习外国诗人的诗歌,都要得其神髓;同时,绝不能丢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张光年同志这一教诲,值得我们每一个初学写作者永远记取。
饶阶巴桑已经出版过诗集《草原集》、《鹰翎集》、《石烛》,这本《爱的花瓣》是一本诗选。饶阶巴桑的名作、优秀诗作,而且被很多诗歌选本选人的代表作是《牧人的幻想》、《母亲》、《步步向太阳》等。让我们来朗诵并简要赏析。
牧人的幻想
他追赶着西边的太阳,
头发已经斑白:
他牧放着数十只牛羊;
送走了壮年时代。
草原是他最爱的家,
他熟悉草原象熟悉自己的手掌;
牛羊是他最亲密的侣伴,
他能用言语和它们畅谈。
他爱观望天空的白云,
因为他对白云有一个秘密的愿望;
他对白云幻想,
用去了半生时光;
云儿变成低头饮水的牦牛;
云儿变成拥挤成堆的绵羊;
云儿变成纵蹄飞奔的白马……
天空哟,才是真正的牧场!
它们游荡在高空,
它们低飞到草棚,
它们舐抚着篷帐,
它们蜷伏在羊群中。
他放牧,放牧云,
他放牧,放牧善良,
白云永远不是牛犊羊羔的母亲,
飘呀,飘走了他的幻想;
他放牧牛羊,
从来是那么辛勤劳苦,
但她寄托于白云的愿望,
却只换得心酸和苦楚。
如今他迎着早晨的太阳,
头发变得分外黑亮;
他牧放着良种牛羊,
他的心胸和草原一样年轻和宽广。
他对白云不再羡慕,
他对天空不再幻想;
他骄傲地骑在马上,
对天空傲慢地歌唱:
我的牛羊盖过了草原,
我的牛羊骞过花朵的生长。
白云哟!你为什么
还是和过去一样?
我们草原上有铁马奔跑!
我们土地上有铁牛奔跑!
白云哟!你为什么
还是和过去一样?
“天空的白云哟,我曾怎样地把你热爱,因为你是变化得那么好看,那么快!但如今我爱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比你更快更可爱。”
他迎着早晨的太阳,
头发变得分外黑亮;
他牧放着上万头合作社的牛羊,
新的生活带给他的是新的幻想。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日,巨甸
原载《边疆文艺》1956年3月号)
[赏析]
这首《牧人的幻想》是饶阶巴桑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从此一举跃上中国当代诗坛,成为当年诗坛新秀中“最惹人注目的一个”。(臧克家语)饶阶巴桑是诗人,是战士,但他首先是藏族人的儿子。他的童年没有条件读书,然而他在“民歌的海洋”中长大。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迅速成长。《牧人的幻想》,无论从构思的独到、表现的形式和诗歌的意境来看,都崭露出他写诗的才华。诗中塑造了一位藏族老牧人的形象,通过新旧生活的变化和人物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新旧两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巨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特色。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在表现形式上,上下两部分采用“连章体”,结构和诗句大致相对,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诗语言质朴清新、隽永明快。饶阶巴桑的以后大部分诗作,既是雪山草原的风景画,藏族人民生活的风俗画,也是战士诗人的心声心画。所以高尔基曾经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论文学》)另外,这首《牧人的幻想》收入《爱的花瓣》时,与当初发表时的版本个别字句略有改动,总的看无伤大雅;但“他牧放着上万头合作社的牛羊”,改成“他牧放着如云的牛羊”似值得商榷,我认为应该尊重历史。另,既成为名诗,不要随意改动。这也是尊重读者。
母亲
我吮吸着母亲的奶头,
还不曾想过捏泥娃娃和捉迷藏,
还不曾想过天空和陆地,
可是心里却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世间再也没有什么,比母亲的胸脯还宽广!”
我从遥远遥远的边疆,
渡过了长江和黄河,
虽然我还没有走到长白山,
但是我在心底轻声地说:
“世间再也没有什么,比母亲的胸脯更宽广!”
1956年4月2日于长春
(原载《诗刊》)1957年3月号)
[赏析]
这首《母亲》人选很多种诗歌选本。这首诗是一个藏族人民的儿子、人民解放军战士、共和国诗人献给祖国母亲的最真挚、最纯朴、最美、最精炼的歌。这是一首天籁之歌。这首诗无论什么时候都可称为经典。这首诗让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不敢开口。这首诗字字珠玑、句句生辉、不可改动,作者自发表以后不再改动,这就对了。这首诗曾收入作者早年的《草原集》,而诗选本《爱的花瓣》竟然未选,不知为什么?艾青说:“一首诗是一个人格。”(《诗论》)饶阶巴桑的《母亲》就是例证。
步步向太阳
到了北京城里,
我想跳个弦子,
舞步高,舞步低,
步步向太阳,
转向毛主席。
舞步高,舞步低,
北京呀,路比云丝密,
走哪一条才会合意?
我从每条路上,
寻找那对足迹。
足迹多,足迹密,
领袖就在群众里,
商量工作和学习;
我问每一个过路人,
今天毛主席在哪里?
过路人都说:毛主席,
工厂、农村……哪儿都去,
也说不定在边远的工地;
天上的星星,
会看得见他在哪里!
那么长的路,
那么宽的天地,
我愿变成星星,
要在人群广从里,
找到敬爱的毛主席。
噫,今天北京特别亮,
毛主席一定在城里;
舞步高,舞步低,
步步向太阳,
去找毛主席。
舞步高,舞步低,
我像欢跳的小溪,
流过北京的市街,
全市像水晶满地,
照出我心里的欢喜。
水晶一样的路上,
落满层层密密的足迹——
毛主席和群众一起,
不知走了多少里路,
留下这闪光的足迹。
我像小溪一样欢跃,
跟着闪光的足迹流去,
一步跨进了中南海,
呵!一轮太阳升起,
我看见了毛主席!
弦子响,歌声起,
我高呼“万岁”一万次,
只为了一个幸福:
周身发光的毛主席
在我心里照出了共产主义!
一九六0年八月,北京西苑
(原载《人民文学》1960年10月号)
[赏析]
一个藏族诗人,到了北京城,跳起弦子舞,“舞步高,舞步低”,去找毛主席。但是,“毛主席和群众一起”,到哪儿去找呢?最后,诗人感觉“今天北京特别亮,毛主席一定在城里”,于是“我像欢跳的小溪”,终于在中南海,“看见了毛主席!”这首诗构思巧妙,意境美妙,清新隽永,特别是语言朴实无华,具有藏族民歌质朴明快而又清新含蓄的美。可以看出,饶阶巴桑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他诗歌的风格已日臻成熟。高尔基说过:“各国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都是从民间集体创作的宝藏中吸取营养的。”(《论文学》)
这首《步步向太阳》,在《人民文学》发表后,曾先后入选各种诗选,尤其是选人影响很大的《朗诵诗选》(诗刊社编选,作家出版社1965年12月北京版),累计印数达133000册。不少吧?我保存有此书,而且记得在大学时我们班的一次活动中,我曾朗诵过这首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以上这首诗,我是按最初发表时的版本抄录的。收入《爱的花瓣》时,作者有几处改动,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改得怎么样?我认为改得不好,既不尊重历史,又破坏了原作的朴素美。如第5节末句“找到敬爱的毛主席”改成“觅觅寻寻,寻寻觅觅”。又如第6节末二句“步步向太阳,去找毛主席。”改成“右旋像海螺,左旋像鹏翼。”这简直是糟踏了原诗。还有第9节,五句诗都改了。特别是最后一节,被作者全删掉了,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我认为:不要自悔“少作”;如果它是名作,更不能随便改动。这同时是尊重读者。
80年代以来,饶阶巴桑写了不少诗,有几首也不错。但大多数诗失之晦涩、雕琢,艺术上走向唯美,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个性与风格。所以不再有“经典之作”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1985年9月修改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