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王陵寝古典园林(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200100000082

第82章 承德避点乡山庄

避暑山庄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离宫,依山逐势的缭垣,采取有锥谍的城墙形式,周长有十几公里。乾隆时代将康熙时建起的避暑山庄加以改建和扩建,使它成为前部朝宫、后部湖山苑圃的避暑离宫。扩建工程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开始,进行了将近四十年。乾隆题名“三十六景”,其中十景是乾隆时新增加的,即: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青雀舫、冷香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千尺雪、知鱼矶。另外还增加了很多景点,如山区的创得斋、山近轩、碧静堂、玉岑精舍、秀起堂、静含太古山房、食蔗居;湖区的戒得堂、烟雨楼、文津阁、文园狮子林等。

行宫的南面城门为丽正门,门内是中轴对称、格局严肃的一组建筑群,前朝正殿额题“澹泊敬诚”

殿,完全用金丝楠木建成,俗称“楠木殿”。不施油彩,庄重典雅。这里和北京宫城前朝不同,庭院里松树配置,显示出幽静的离宫气氛。皇帝起居的后寝,正殿额题“烟波致爽”殿;最后为“云山胜地”楼,采取江南园林常见的室外自然叠石楼梯。东路一组为“松鹤斋”,是后妃们的住处;这里最后一进院落叫“万壑松风”,原来是康熙的书房。此处向北,沿叠石蹬道下行,可达宫苑区。松鹤斋以东有东宫一组,其中轴南端正对行宫的德汇门,可以直接进出行宫。东宫中有三层大戏楼——清音阁,有天井、地井及转轴、升降等舞台设置。这里最后一进为“卷阿胜境”殿,殿北就是苑中的湖区了。

山庄宫苑可分湖区、山区和平原区三部分。

湖区约四十三公顷,包括人工湖、洲、岛、堤等景象。最大的如意洲四公顷,最小的屿为零点四公顷。

这些洲、岛、屿、堤把水面分割成如意湖、澄湖、上湖、下湖、镜湖、银湖、长湖、半月湖等几个水域。

东、西水面之间设水闸调节水量,上建水心榭。山麓处有许多泉涌如小瀑布,康熙《远近泉声》诗序描写道:“北为约突泉,涌地蔚沸;西为瀑布,银河倒泻,晶帘映岩,微风斜卷,珠玑散空。前后池塘,白莲万朵,花芬泉响,直人庐山胜景矣。”整个湖区水景的创作,以江南水乡为蓝本,吸取江南园林艺术成就,可以说达到了“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

园中的风景建筑主要集中在湖区,是所谓“山庄胜处,政在一湖”。澄湖与上湖之间,东岸的金山亭,是湖的重要景点。它是镇江金山“江上浮玉”的写照,园林艺术叫做变体创作。这里不仅构成与水相结合的、体形优美的建筑景象,而且也是近观湖景、远观“南山积雪”和“北枕双峰”的最佳观赏点。

山区面积占全园的三分之二,山形丰满、植被葱郁,几个山峰高出平原区五十米至一百米,最高峰为一百五十米。山岭很多冲沟山峪,都是游览的便径。山顶以小亭点缀,突出“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和“锤峰落照”四峰景象。

一些小园和寺庙,大部分设在幽深的谷壑之间,“内八庙”中的七座都建在山区内。依山逐势建成的小园,以碧静堂最有代表性。它位于松云峡和梨树峪之间,处于两条山涧和三道山梁的交点。建筑分为南北两组,北组正对幽谷设园门——六角亭,亭有折廊与“净练溪楼”相连;南组则以“碧静堂”为主体,“松鹤间想”楼与“静赏室”为东、西从体,都用折廊与主体相连。北南两组,之间依小山梁开松林石径相通,显得十分深邃幽静。小园结构简捷、明确、活泼幽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山区植被甚丰,曾保留大面积的原始松林。

造园的植物配置也很讲究,如“棒子峪”“梨树峪”

等都是突出植物景象特征的创作。

平原区称“万树园”,其中场地设置“蒙古包”

与“试马棣”等景物,体现一派塞外风光。

乾隆皇帝说:“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羞贻万世之缔构也”。只可惜晚清时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避暑山庄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以来予以部分恢复,使人们仍可领略当年的基本风貌。

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拙政园

苏州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娄门东北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原为大宏寺,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御史王献臣(敬止)官场失意,遂效法西晋潘岳之隐居,于此地经营别墅园林,借晋人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是拙者之为政也”的意旨题园名为“拙政园”。王献臣经营拙政园约三十年,此后几易园主,园林又经分割,或为私园,或为衙署,或为民宅。明末崇祯八年(1635年),东部为王氏“归田园居”,近代荒废,建国后未按原貌恢复。西部在清乾隆时为叶园。中、西部在太平天国时期曾为忠王李秀成府邸园林。太平天国失败后,中部收归八旗奉直会馆,西部于光绪初归张氏改称补园。现拙政园包括中部及东、西部,共占地四万平方米。

拙政园的主体景象在中部。初建园时,是因借积水洼地而创作湖山景象。据明代文征明所作《王氏拙政园记》及《拙政园图》可知,当时建筑较少,颇具野趣。从清代汪錾《拙政园图》、吴携《拙政园图》及《八旗奉直会馆图》来看,至清代建筑多有增加,风格已经改变了。但是直至今日,中部山水等基本格局因袭明代未有大的变动。西郡变异较大,现存景象基本是按照晚清补园格局修复的。

拙政园是住宅的后花园,位于住宅的后(北)部多处有便门与住宅相通;当时江南私家园林有时开放任人参观,故另辟有直通前街的独立园门。由临街宅门东侧的园门入园,经长巷抵腰门,腰门内叠黄石山以为障景,山北隔小池即为园中部的主要停点——远香堂。堂既接近入口,又接近后宅,极便利使用。堂北布置一派湖山风光的主体景象。

沿袭明代基础的拙政园中部是精华所在,面积约一万三千平方米,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水主体作湖泊型,湖中设山林一组,主景面朝向远香堂。湖南延伸一带状水面,略成濠濮,是为从体。其尽端临一半亭下,略示源流。此壕淮上架风雨桥——小飞虹,及廊桥变体小沧浪,加强了水乡情趣。主体水面东南隅向南折,处理作溪流港汉,架石桥(颇苍古,可能是明代遗构)以含蓄其深远,尽端临一轩榭(海棠春坞),也作不尽源流的处理。

中部叠山,以湖中土山为主,土山分东、西二座中间形成弯曲的溪涧,弯曲的处理在于莫测深远。涧上架小石梁(见图34),用以衬托山高水深,并作为导引通达的途径。土山提供了广植树木的条件,植木的创作,用高大乔木造成荫翁,并加强山势而构成山林天际线;用灌木封闭山路问的水平视线,并用答竹及攀缘植物配置点石及涧崖,共同构成丰满植被的幽深山林气氛,其山荫效果尤佳。两土山以西山为主体,布置歇山顶的“雪香云蔚”以示山村野店;东山点缀六角的待霜亭(近代一度题“勤耕”,俗称北山亭)以为陪衬。

西山见山楼一带叠山,是湖后的从体,它构成主要停点远香堂眺望的远山背景。远香堂南对景石山道逸而东,与堂东侧绣绮亭土山相接,也与湖山相呼应。东南隅批把园景象与远香堂,雪香云蔚一组主体景象之间沿叠石走向所用建筑手段分隔,采取山地围墙——云墙形式,一则可使低矮、断续的叠石形成山脉气势,再则以弯曲的墙头轮廓线强调了山地的环境,可谓现存江南园林中云墙创作的代表性实例之一。

园中重修的建筑,是按清代以来晚近的格局和式样,总体保持清代风格。此园的“香洲”,在江南园林借鉴画舫楼船构图创作的别致的水阁楼台中,是一座成熟的典型作品。西部补园水畔游廊悬挑水面的处理,不只解决了水畔沿墙狭窄地段遮掩界限、拓展空间的问题,而且构成了涉水成趣的景象。这道曲折的水廊,在建筑与水的结合上,是颇为成功的。

苏州网师园:位于苏州城内阔家头巷,园址原为南宋(1140年前后)官员扬州人史正志宅邸“万卷堂”的一鄙分。史氏官至侍郎,退休后居此,园林题名“渔隐”。史氏死后,为丁氏购得,分割为四,园林荒废。清乾隆中叶(1770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哟得一部分,建成网师园(仍取“渔隐”之义)。后荒废。嘉庆时(1800年)为瞿远村所有,道光时重加整修增构,奠定今日所见的基本格局,俗称“瞿园”,此后几经兴废,同治年间辗转归李鸿裔,旋又易主。光绪手间增建了撷秀楼。新中国成立后,扩建了梯云室一组及冷泉亭、涵碧泉等部分。

此园位于住宅的西部和北部,现面积约五千五百平方米(见图35)。当年由住宅入园的通路:一是住宅前部轿厅西部的园门,门额题“网师小筑”,这是亲友入园的社会活动门径;另一园门,在住宅后部撷秀楼,是园主及内眷入园的通路。现在开放为公共游览,将直通十全街的园林后门改做园门了。

按原来住宅与园林的关系集会活动的主体厅堂取《楚辞·小山招隐》“桂树丛生山之阿”句意,题名“小山丛桂轩”(又名“道古轩”)。轩近邻园门“网师小筑”,并以短廊相接。此轩实际是一座四面厅形式,周围叠石环绕,北部为叠石主体——黄石山“云冈”,植物配置以桂为主题,正如轩名所题“小山丛桂”景象;轩东侧又临“架涧”。这里的山水由轩前楹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的提示,更延伸了意境。轩北用“云冈”以实障手法隔断了湖光波影的主体景象,所以这里的主体厅堂不是作为主体景象的主要观赏停点。就小山丛桂轩这个主体厅堂来说,这种一反近水远山的布置,而作近山远水的安排,这一则是从功能上将湖南的聚会活动的厅堂与湖北的读书、作画的“看松读画轩”等略有隔断,再则,从构图上,将所有较大体量的建筑都退离水面,从而保持了湖面空间开阔的效果。

主体景象以水面为主体,水面集中作湖泊型,突出了“网师”“渔隐”的主题。为刻画湖泊的特征,于西北延伸的水湾沿岸叠石中,组织以石矶、钓台、曲折的石板纤桥。这从东南部的“云冈”

一带望来,不但取得如画的景面,而且由于对角线的绝对纵深加大,又配合以石矶、折桥的层次,更觉其深远。“云冈”西侧临湖设较小体量的干阑式“濯缨水阁”,作为主体湖景的观赏点,用以作为被间隔的主厅堂的延伸。临湖西岸,于叠石壕上架设六角亭——“月到风来”,以为中景。

湖北岸的景象结构和南岸的处理手法不同,是采取虚障,设疏朗的山林——叠石间植以黑松、罗汉松、白皮松、柏之类,略事遮掩退后的大体量的“看松读画轩”。实际上,园居生活主要使用的“看松读画轩”以及“集虚斋”楼阁、“竹外一枝轩”,这一带才是主体景象的主要观赏停点。自“看松读画轩”

一带南望又是一个纵深最大的对角线,兼之东南角作出港汉,架设加大透视感的小尺度石拱桥,从而产生更为深远的效果。“看松虞画轩”以东的“集虚斋”

偻阁为全园的制高点,楼前临水增设低矮的宽廊——竹外一枝轩,作为湖面之间的隔断,从而保持了湖泊的尺度不受影响:这里,表明了一个成功的手法:为创造主体湖景的辽阔、深远,较大体量的建筑一律退后;作为湖畔近景,用意味着山林的叠石与种植或小体量的亭、轩、廊、榭提供定点观赏的处所,并借以遮挡大体量建筑,造成其远离水景的地位。

网师园以湖为主体的主题景象,是一个开放空间。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射鸭廊等都是直接组织在这一开放性景象当中的。看松读画轩、集虚斋楼阁,则是含蓄地、间接地与主题景象相联系,可谓半开放的空间。为造成园林幽深不尽和丰富多彩的效果,园中还包含几处相对独立的封闭景象空间,诸如:小山丛桂轩一组、梯E-室一组、五峰书屋(楼上为读画楼)一组、琴室一组、蹈和馆一组及殿春箱一组。这些景象与主体(亦即主题)景象之间,处理以隔断性的实障,成为不同类型的“园中之园”。

园中园的结构,因其相对独立,故自有完整的章法。以书斋院殿春移一组为例:主体停点为花厅形式,取“尚留芍药殿春风”(芍药开放于春末)诗句,取名“殿春移”(阁边小屋谓之“移”)。对景湖石花台间种植芍药以点题,配置以梅、竹、天竺、芭蕉等植物,窗下又植芭蕉,因此籍上楹联作“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这个庭园虽小,但山水俱全,依东、南、西三面园墙的叠石花台并立石峰略示山的意味;西南隅安排一个荫翳笼罩、幽深奠测的渊潭——涵碧泉。其旁建“冷泉”亭,作为近常的停点,亭内置高雅的文物性的陈设——传为明代大画家唐伯虎宅遗物——“灵璧石”。近代画伯张大干曾寓居此地,葬其爱虎遗骸于慧侧墙下,又增添了一个自然趣味然而又具有感伤情调的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