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北京的人,大概很少有不去故宫的,而凡去过故宫的人,大都对这一气势雄伟、豪华壮丽,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独特风格的古代皇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宫,明清时称紫禁城,占地面积达七十二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九百八十余座,其中包括明代建筑九十余座。房屋八千七百余间,建筑面积十五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从1925年起,故宫改称今名。
在这众多的故宫建筑中,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肯定要数故宫三大殿了。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其中太和殿为主殿,是举行大朝会和大典的地方,它既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堂。
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动工兴建,当时征调全国着名工匠和民工、卫军共三十万人,连续施工十五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方才建成。太和殿等三大殿几乎在相同时间内竣工。三大殿依次排列,共同建筑在一座高八米一三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共三层,有稳重浑厚的须弥座。每层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连同前面高三层的月台共同形成一个“土”字形的石台基座。台基前有三座石阶,中间为御路。御路正中为一块长方巨石,周边雕卷草,下雕海水江涯,中雕以流云衬底的高浮雕蟠龙,刻工精美。
太和殿是外朝的前殿,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俗称金銮殿。太和殿明代始建时为重檐庑殿九间殿,属于最高级殿宇。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改为面阔十一间,但总尺度并无大的变化。太和殿通面阔63.93米,通进深37.17米,高26.9米,连同台基,通高35米。总面积约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整殿形体宏大,造型庄重,为了突出主殿应有的崇高庄严的形象,它采用了古代建筑最高等级的标准和结构类型:屋顶是重檐庑殿顶,柱网为三环布局;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蹈鎏金斗拱。上檐为单翘三昂九蹈鎏金斗拱,再施以三样黄琉璃瓦(明代定下规矩:皇宫建筑一律用黄琉璃瓦);正脊和正吻为二样,正吻高达三米四;太和殿还别出心裁地在屋檐角上施以“行计”的装饰,檐角走兽多达十个,分别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吼)、行什(猴):殿内竖有七12根楠木巨柱,每根柱高12.7米,殿中央的2米离台上没商金漆雕龙宝座,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太和殿不仅规模宏大,结构高级,所用装饰翻陈设也是第一流的:内部梁枋饰以最高一级的以龙为主要纹饰的“和玺彩画”;格扇、门窗等处都有极华贵的黢饰;“御座”前面是御案,御座两侧有金漆屏风、香儿、香炉、仙鹤等摆设;明间六柱用沥粉金漆蟠龙。环绕娄空透雕宝座,顶上雕以精美的蟠龙藻井,采用“赤金”“库金”互变及蓝色、绿色互变相结合的手法彩制了行、坐、升降等各种姿态的龙;室内地面采用六十四厘米见方的金砖铺蠼。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华丽,处处显示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
殿前丹墀之上置以铜龟、铜鹤、日晷、嘉量等象征人寿年丰的吉祥雕蠼和器物,以期皇位永极,国祚长盛不衰。在殿前的台阶上还置有十八个巨大的鎏金铜缸。用以储水防火。此外周围还饰有精美的石雕;云龙御路,三层台基上分砌有汉白玉的龙凤望柱、栏杆、螭头流水等,它们与红墙黄瓦交相辉映,在蓝天的衬景之下显得格外鲜丽庄严两牡观。
在明清,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诸如皇帝登基,胶祝元旦,备主朝会,庆寿,颁诏等隆重仪式均在这里举行。因此,不仅殿前有宽阔的月台,而且还有面积达量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可容万人聚集和各色仪仗的陈列。试想当年,从天安门一直排到端门的仪仗、旗帜,在鼓乐声中,露台上跪满了文武大员,殿内香烟缭绕,在山呼万岁声中,那个端坐在龙椅之上的天子,该是何等的威风和狂妄啊!
中和殿在台基的中部,为五间方亭式,单檐攒尖式层顶,四面格扇的殿堂。高二十七米。其鎏金宝顶镌刻极为精致。它主要供皇帝休息之用。
宝和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川顶(较太和殿次一等),高二十九米。它主要供殿试和宴会外宾之用。殿后的云龙阶石,是用一块重达二百五十吨的大石雕成。
三座大殿共建在一个工字形三层汉白玉的台基上,各以其工棚大小而取不同形制,却形成一个有主有次富于变化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实为故宫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