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场比喻成官场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这里有你想要得到的“江山”,有你想吃的“蛋糕”。把酒量浓缩成官场胆量真的是恰如其分,有了胆量就有了改革创新精神,用酒品来衡量一个人的人品是丝丝入扣,只有具备良好人品的人才能做成大事。
因此,别看酒杯不大,可里面隐藏着巨大的人生哲理,真可谓是“酒肉穿肠过,利益心中留”。不过,这也得需要你会说场面话才行。
酒场是改变命运的大舞台,会说场面话才能博得满堂彩
在中国,酒桌,从来都不是喝个小酒吃顿便饭这样的小事儿,它能影响一个人的前途,一个家庭的兴衰,一个国家的盛衰。你还别不信,历史上的“十大酒局”咱暂且不提,我来说一个我身边的故事给你听听。
刘某是我的高中同学,最初听说他升为某知名高校法学院院长兼博士生导师之时,我不是一般的吃惊,我的高中同学,也不过是三十来岁的年纪,他本科是在一所三流的机械院校读的,还听说他研究生毕业没几年,咋就突然发达到这个份儿上了?要论有才,中国人多,比他有才的肯定多得是,要说背景,他也是小县城出来的外省青年,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再说,他来那所高校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普通的大学老师开始,这么快晋升到博士生导师、院长,这简直是光速啊!哥真的是传说啊!
所以关于他的发迹,在众同学老师们心中,一直是一个谜,大家都猜他有高人相助。
这个谜底最近被我揭开了,而且是在酒桌上揭开的。
因为种种原因,我有幸和这位仁兄一起吃过几次饭,他当然不会敞开心扉给我们透露他的升官秘籍,但聪慧如我,见微知着,一下子就摸出了他的门道。
在酒桌上,这位仁兄总是回顾以前奋斗的日子,他时不时提起研究生校园附近的酒吧,和臭味相投的哥们儿一起把酒言书。我有次推测,他不是个读死书的人。他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在练习酒量,还在拓展人脉。他说,当时作为爱好,他把全国各地的酒场规矩礼仪都研习了一遍,什么中原的江南的,还是塞北的关外的,他都摸得十分清楚。
他和导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搞得很好,他确实也有几分才气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敲门砖,吸引老师的器重。但他不是书呆子,他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嘴上也有几把“刷子”,也就是说,他是个很活跃能上得了台面的人,所以有什么场合导师都爱带着他。有一次,北京一家知名高校的校长去他就读法律硕士的那家学校访问,导师就推荐了他的论文给这位校长审阅,他的某些观点引起了校长的兴趣,啧啧称赞,点名要和他切磋一番。所以那天晚上的筵席上,导师专门安排我这位同学作为学生代表作陪。于是,他迎来了改变命运的重要时刻。
酒场上,从言谈举止到才华学识,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是有礼、有力、有节,专业知识扎扎实实,其他知识也非常全面,小伙子不仅才华横溢,酒场上也应酬得游刃有余,校长当场就评价他“是我见过最出色最全面的法律人才”。对于校长的这一说法,他虽表示感谢,却并未当真,但校长当真了,后来钦定把他招聘到该高校当老师。
工作后,他一边当老师,一边孜孜不倦地攻读北大法学博士。当然,这并没有耽误他在酒场上周旋,无论是在本校招待外地来访的客人,还是到外地考察,校长都带着他。无论多么彪悍的酒场,只要有他在,校长就感觉踏实,心里有底。
我还要补充一句,这么一个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的人,我和他一起吃饭,并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压力与不适,只感受到人家的一片真诚,其掌控酒场的功力可真是了得!
揭开这个同学的成功谜底之后,我接下来好好总结了一番,蓦地发现,我的同学中,但凡那些能喝酒、善交流的人,没有几个混得差的:
大学同学“猴子”不仅能喝酒,而且能喝水,现在他已经是所在地区的头面人物了。
张同学酒量最大,口才也好,现在他也是某个部门的一把手了。
李同学是“人来疯”、“自来熟”,有他在的酒场从来不会冷场,他现在是某招商局局长了。
原来,数风流人物,都是在酒场上高速成长!
难怪人家说,在社会上混,酒喝好了,事就办成了。人们一直将“吃饭”和“交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香港“大食客”蔡澜先生,在《吃的讲义》里也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看来生活中的吃喝应酬,真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东方如此,西方亦是如此。“NeverEatAlone”(别独自用餐)是美国人法拉奇的一个发现:他从自己是一个来自贫穷家庭孩子的亲身经历,悟出人际交往和人脉对成功的重要性。这让他在寻求和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热情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圈,成为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你说,这酒桌上的事儿,是不是得好好重视起来?这酒桌上的潜规则,你是不是得好好研究研究?
可以这么说,自打你来到这世上,便与酒桌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生子、满月、考大学、散伙饭、谢师宴、托人办事儿、升迁、乔迁、出嫁娶亲、寿辰……酒席,将伴随着你的一生。酒桌,就是生活。要想在人脉关系中如鱼得水,就得深谙酒桌文化。
场面话小课堂
经常与酒打交道的人,一定要注意酒后形象,切忌在公众场合丢人出丑,一失酒成千古恨。要做到酒后不出差池,关键要控制酒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把握定力,不要谁敬酒都喝。
酒场上的定力很重要,尤其坐在主要位置或与十分关键的人在一起,更要具备抵抗劝酒的定力。对上级来人、单位领导或有求之人,他们敬你酒是出于礼节尊重或有意讨好,还要以自己的实际酒量行动,博得被敬者的好感或敬重,从而给对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作为被敬的主角,对在场的人轮流敬酒,既不能端着架子连眼皮也不抬,也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来者不拒。这个火候很不好把握,如果酒量小、喝酒没把握,宁可适当端点架子,喝到一定程度决不能硬撑着,任谁敬都不要喝。某些人醉酒往往是经不住别人怂恿,再碰到别有用心的人不怀好意,自己又没有定力不设防,到头来醉酒难受很平常,出丑闹事那就难堪了。
点菜时的场面话让人受宠若惊
请人吃饭,“点菜”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这么多年,我参加的宴席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且宴席的类型也不一样,因此,对于“点菜”这件事还是有许多感触的。
有一回吃饭,主人将菜单逐一递给我们,让我们点菜,出于客气,我们又将菜单递还给他,并笑道:“您看着点吧!客随主便”。没办法,主人只好自己做主点菜了,不过,他会向每位客人询问一下,“小张,给你点份你爱吃的红烧排骨怎么样?小李,你能吃辣的吗?小王,我记得你爱吃拔丝地瓜对吧?”总之,他处处把客人放在首位,尊重客人,这种人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因此,最后大家都很满意。
记得很多年前,有一天中午加班,考虑到离任务完成还有一段时间,于是,经理就让我和同事齐姐一起先去饭店把菜点了,让饭店先做,这样,等到我们下班后就能马上吃到。到饭店后,老板递给我菜单,我刚要准备点几样家常菜,齐姐对我摆摆手道:“别急着点菜,我给老板通个电话,请示一下!”我笑道:“点个菜,还要请示经理?”她笑道:“你这小丫头就是没社会经验,请示一下,是揣摩一下经理的态度,顺便点盘他爱吃的菜,这样一来,即使我们把菜点多了,头儿来了,也不会不高兴。”我点头道:“没想到,点菜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点菜,也有说不尽的“潜规则”,道不完的场面话。可是,也因为有这样的点菜“潜规则”,让我们的中国式饭局变得耐人寻味。
一般情况下,一场饭局要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才开始点菜,你该如何说,又该如何做?这要分两种情况,请客人和被请人。
1.请客人点菜时要说的场面话
假如你是请客人,你应当把菜单传阅给客人,并请他们点菜。于是,场面话就开始了:“您看看吃什么?”这时候,被请者一般都会很低调地来一句:“您看着办行了”,或者是“随便,吃什么都行”。
不用我说,您一定也知道这是客人的场面话,如果客人实在是坚持由你来点,你倒也不必太强求,这时候,恭敬不如从命。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而让他一个人来点菜,除非是他主动要求。否则,其他人会觉得自己是来作陪的,十分尴尬。
点菜前要说点场面话,问清每位客人有没有忌口的食物,有没有民族习惯的忌讳或者其他特殊忌讳。比方说有素食者,不食牛羊肉者,不吃辣椒者,不吃海鲜者等等,你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点菜时就可以全部照顾到,不会上菜后有人大快朵颐,有人停箸默然。
接下来你就可以点菜了,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一般可参照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聚餐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菜肴。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家宴,倒不必太费脑筋。若是一般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的人物,那么要点上几个够分量的精品菜肴,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客人觉得你有点小家子气,多少会有点不自在。
另外,当点菜完毕后,还要记得向服务员说句场面话:“请您报一下我们已点的菜品。”等服务员报完菜单后,你要当着大家面问候一句:“大家还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要补充一下?”这时候客人一般都会说:“够了够了。”那么,你再对服务员补上一句:“那先这样,先吃吃看吧。”
2.被请人要说的场面话
如果你是被请者,你应该知道,点菜时自己不可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难却,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这时不要光顾着根据自己的胃口点菜,伶俐人也都不忘说几句场面话,比如征询一下其他客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大家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其他人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大家的口味”。这让所有人觉得你是个有礼貌的、细心的人。
场面话小课堂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优先考虑以下菜肴:
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很受外国人的欢迎。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昂贵的、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三条:
①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也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在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时尤要注意。
②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病、心血管病、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适合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③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欧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外国客人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开场时的场面话可以娱乐大众
在河南,我听说了一件让我笑破肚皮的酒场趣事。在一家婚宴上,有一桌客人在饭菜没上之前,就着自带的花生米,一言不发地消灭掉两瓶白酒!
人家这可真是来喝喜酒的啊,连一盘凉菜都没有,就喝开了。这当然是例外,大部分的饭局都是遵守一定的程序的。
热菜上了桌,等于发出开席的信号,或者说具备了开席的条件,但距正式开席,还有一句话的间隔,即要有人发话才能开席,换句文绉绉的话概括,必须有人说开场白,宣布今天的聚会正式开始,意味着可以端杯喝酒了。如果场上人喝闲酒,或谁也不在乎谁,那么谁说开场白都无所谓,问题在于即使喝闲酒,也大有人在乎谁说开场白,所以这里有必要先罗列一下最适合说开场白的人。
东道主作为花钱请客者,无论是公款还是私款,理应为第一个说开场白的人。俗话说的好,吃谁听谁的。人家东道主既然花钱请客,参加者当然要听人家讲几句,至少弄明白谁是请客人,以及今天请客的主题。就是喝闲酒也有主题,闲酒的主题就是闲酒,这也得由东道主讲明白。总不能喝了半天酒,都不清楚谁请的客,为啥请客。从小处着眼,怀着善意猜测东道主们,人家请客就为买话语权,就为抢到开场白。因为他要不做东,恐怕十次喝酒十次轮不到他先说。某种意义上讲,开场白是花钱者的亮相,当然是人家不可争辩的权利。东道主说开场白天经地义,谁也不要剥夺人家花钱买来的权利。若有人不服,想争开场白,那你花钱就是了。
然而,我们应看到真实的现状,许多时候东道主只管花钱;权衡酒场局势,他不得不隐藏起来,甘当无名英雄,成为虚拟的角色。一是他不能暴露东道主的身份,二是他缺乏当东道主的资格,三是他不愿意出面当东道主说开场白,四是他把东道主的职责移交给了组织者。这样一来,东道主角色要移位,无论别人看清看不清,无论组织者解释不解释,组织者便成了东道主的化身,开场白自然而然地由组织者说。我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酒场,东道主与组织者分不清,组织者就是东道主。既然东道主交给某人组织酒场,肯定对组织者充分信任,同时相信组织者的能力和人脉,由组织者行使东道主的职责,比自己行使还到位,何乐而不为。如此分析,组织者说开场白,是除东道主外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