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INTERNET与信息(社会科学新知丛书)
46319700000019

第19章 Internet在中国(2)

随着ISDN商用电话网的开通,现在上网又有了一种新的、更快的接入方式。ISDN(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是以综合数字电话网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以往的电话网从电话机到电话局交换机之间是一种模拟传输,即在这一段线路上只能传输模拟信号,这就是上网需要一个调制解调器的原因。计算机的数字信号只有通过调制解调器转换成模拟信号才能传送,反之一样。使用ISDN将从一个用户终端(电话机)开始全部数字化,使用户得到全数字化的优异性能,即在ISDN线路上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所以也就不需要像普通电话线那样要进行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这样就不需要调制解调器。

ISDN的优点很多。一是传输速度快,在普通电话线上进行远程数据通信时,调制解调器的传输速率通常是14400比特每秒、28800比特每秒、36600比特每秒;如果使用ISDN传输,最低速度是64千比特每秒,最高可达128千比特每秒。二是在一条ISDN线路上同时可开辟两个“信道”,可以做到上网和打电话两不误。常听一些人讲,要上网就得准备两条电话线。而安装了ISDN,再上网就不需要两条电话线了。三是没有静电和噪声干扰,保证了传输质量。

如果你想得到高速的数字通信,最快的上网速度,不妨试一试ISDN。

20世纪中国Internet发展大事记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钱天白教授负责的CANET(ChineseAcademicNetwork)国际联网项目是在1986年由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实施的科研项目,其合作伙伴是原西德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大学。钱天白教授发出的这封电子邮件正式实现了电子邮件的存储转发功能,线路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比特每秒。

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联。CRN的成员包括: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15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的电子部第30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54研究所、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FTAM标准的文件传送、符合X.500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能,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Internet沟通。

1990年4月,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开始启动。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即NCFC,是由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配套投资和支持。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当时立项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间建设高速互联网络,以及建立一个超级计算中心。

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当时尚未正式成立Internic,而是由美国国防部ARPANet网络中心DDN-NIC负责全球互联网络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通信服务,填补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络中的空白。

199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ET协议,以X.25方式连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并开通电子邮件应用。

1992年6月于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讨论中国正式连入Internet的问题,但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碍。

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30多个研究所及三里河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千比特每秒专线正式开通。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Internet上有许多科技信息和其他各种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他地方。尽管如此,这条专线仍是我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专线开通后,国家基金委大力配合并投资30万元,使各个学科的重大课题负责人能够拨号连入高能所的这根专线,几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

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

1993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委托多名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并提出了我国的域名体系草案。经过专家们的多次讨论最终制定了我国的域名体系。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且就此问题与国际Internet界人士进行商议,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3年8月27日,李鹏总理批准使用300万美元总理预备金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工程建设。

1993年12月,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

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3个院校网互连。

1994年4月初,由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团参加的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上,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式提出要求连入Internet,并得到认可。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千比特每秒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我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in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