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艺术小殿堂
46324300000015

第15章 科学价值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成果,除了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外,还反映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有的同志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通过欣赏艺术美,可以学习一些社会知识,认识阶级斗争、社会的变迁、社会风貌,但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艺术作品的作用就失去了。其实并非如此。鲁迅先生在给当时的一个中学生颜黎民的复信中指出: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和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鲁迅先生这里谈到的“见识”,就包括自然、地理等科学知识。

关于艺术可以给人以自然科学知识,在孔子那里就注意到了。孔子要求学生们学习《诗经》,他指出《诗经》,不但具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的“鸟兽草木之名”,就是关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知识。我们就以《诗经》中的《七月》为例,看一看它的自然科学的价值。

《七月》是西周时豳地(今陕西邡县)的民歌。这是一首较长的叙事诗,描绘了男女奴隶常年累月辛苦劳动的情景。然而,奴隶们劳动的成果自己却一无所得,到头来只是“无衣无褐”,生活不下去。他们一年到头耕田、修屋、打猎、养蚕、织布、缝衣……,我们从他们的劳动中可以看到有关的农业、天文学、物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这首诗的开头几句,就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

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向西移),

九月授衣(九月该给发寒衣)。

一之日觱发(冬月北风凄凄),

二之日栗烈(腊月寒气栗栗)。

无衣无褐(粗布衣裳无一件),

何以卒岁(怎么能度过冬天)!

这几句诗反映着我国古代足以天文知识而定穿衣的季节。我国春秋以前,没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理论,人们普遍地注重和掌握天文常识,尽管这种掌握还限于人的视觉器官的直接观察,但它却关系到人们的耕种、打猎、衣食等大问题。

三之日子耜(正月里修理耒耜),

四之日举趾(二月里忙下田),

同我妇子(老婆孩子一齐干)……

女执懿筐(姑娘们提斡深筐),

送彼微行(走在狭窄的小路上),

爰求柔桑(采摘柔嫩的桑叶)……

一之日子貉(冬月里去打貉子),

取得狐狸(捉住狐狸剥下它的皮),

为公子裘(替那公子哥儿做皮衣)。

九月筑场圃(九月修好打谷场),

十月纳禾稼(十月收藏庄稼)。

黍稷重穋(黍米、高梁先后熟),

禾麻菽麦(还有那豆、麦、稻和麻)。

以上的诗句,都提供了西周时代人们春耕、采桑、打猎以及粮食作物的知识,为我们认识那时人们的生产知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此外,《七月》中关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物候学,描绘得十分生动、具体、丰富。下边,我们按照季节,月份的顺序排列如下:

春日载阳(春天气候暖洋洋)。

有鸣仓庚(黄鹂鸟儿在歌唱)。

二之日凿冰冲冲(腊月里凿冰冲冲响)。

三之日纳于凌阴(正月里把它窖里藏)。

四月莠荽(四月荽草结子)。

五月鸣蜩(五月里知了叫)。

六月莎鸡振羽(六月纺织娘振翅膀),

七月鸣具鸟(七月伯劳乌儿在叫唱)。

八月剥枣(八月去打枣)。

九月肃霜(九月天高气爽)。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蟋蟀藏入我床底)。

这些诗句,详细地记录了当时豳地一年之中的重要物候事件,是我们研究古代物候学的重要史料。有人说,我固有关物候学最早记载是《吕氏春秋》。其实,早在《诗经》中就有大量的反映。

我国的古典艺术作品,由《诗经》开始,一直到《红楼梦》,无不饱含着上自天文星象下至地理生物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到了现代,人类的科学知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科学和艺术结合得更为密切。于是,出现了科学文艺。这种文艺的特点是:科学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结合,运用艺术的手段,介绍某些科学的内容,把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与鲜明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宣传最新科技成果和科技战线上的先进人物,进行现代科学教育。科学文艺的样式有:科学小品、科学诗、科学故事、科学报告文学、科学电影、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科学美术、科学画报等。

科学文艺在进行现代科学教育,普及自然科学、提高人们自然科学知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胡永槐同志在《觉醒中睡眠的海豚》中,有下面的诗句:

日照云霞,大海荡漾碧波,

看海豚——飞速潜游多快活,

月洒清辉,大海夜色朦胧,

问海豚——睡眠投宿在何处?

它是海洋中的哺乳动物,

睡在水面一波浪式弹簧床铺。

……

原来它那两个脑半球的功能,

每隔十分钟就互相交错,

一个脑半球在睡眠时恢复疲倦,

一个脑半球在觉醒中指挥航路。

啊,一旦揭开海豚睡眠之谜,

人类研究睡眠生理将有重大突破!

这首诗介绍了海豚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的睡眠特点。徐迟同志在《哥德巴赫猜想》中,介绍了数学的尖端课题哥德巴赫猜想:要懂得哥穗巴赫猜想是怎么一回事?只需把早先在小学三年级里就学到过的数学再来温习一下。那些1,2,3,4,5,个,十,百,千,万的数字,叫做正整数。那些可以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剩下的那些数,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如2,3,5,7,11,13等等,只能被1和它本数,而不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叫做素数。除了1和它本数以外,还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这种数如4,6,8,9,10,12等等就叫做合数,一个整数,如能被一个素数所整除,这个素数就叫做这个整数的素因子。

如6,就有2和3两个素因子。如30,就有2,3和5三个素因子。好了,这暂时也就够用了。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例如,6=3+3。又如,24=11+13等等。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都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了三亿三千万之数,都表明这是对的。但是更大的数目,更大更大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该是对的。猜想应当证明。要证明它都很难很难。

这就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为一般人所理解,起到了对最新科学理论的普及作用。胡思升同志在《“修氏理论”和它的女主人——记中年女医学科学家修瑞娟》中,对微循环的最新成果——“修氏理论”作了介绍:人体的血管,布满全身,由粗到细,象河流的分布和灌溉、主流、支流、分支一直到田野的沟渠。这些微细血管——微循环——的活动规律何在?医学界长期以来通常的理解,就柬对河流灌溉的理解一样。主流、支流缺血或血液不流畅,细小的沟渠就会失去血液流通面淤塞或坏死。

微循环的实际并不这样简单。

大循环(主动脉,主静脉)和微循环的规律也不尽一致。……

修瑞娟用图象剪切仪和电子计算机,长时间连续监测分析在活体显微镜下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一个重大发现出现了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是波浪形式进行的,而微血管对器官和组织的灌注,如同海涛的最后一搏,是一种强有力的跳跃和冲击。不象河流对田野的灌注,越到最后越无力。

这一发现的临床意义是极其广阔的。一个人如果发生急性脑缺血成心块血,一旦注入能改善这些障礴的血管活性物质,缺血的微血管不是象河流的支渠那样慢慢活跃,而是发生急剧的中击。

“修氏理论”问世了。……

我们通过这篇作品,知道了现在微循环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了最新的医学知识的教育。

现在,世界上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出现了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并且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靠开发智力,靠技术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科学文艺也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师益友。我国科学文艺以自己的艺术形式,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宣传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科学开发人的智力。科学文艺,虽然不是人们宣传、普及、提高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但是,它也能起到其他形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科学文艺把富有诗意的美好形象与科学的理性思考熔为一炉,把逻辑的推理,判断和想象的驰骋,情感的激发相结合,把最新科学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有许多科学技术知识,大的如天体运动,小的如原子结构、微生物活动等等,用抽象的办法讲解很难理解,如果通过科技电影、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科学美术等形式,诉之以直观形象,就可以使人们一目了然,引起人们的兴趣,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科学文艺对于增长自然科学知识,开发人们的智能,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