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名校大比拼
46343700000010

第10章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是国内建立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务院决定迁校,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大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的几所大学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20个学院(直属系、部)和3个临床教学医院,现有教职工6680人,专任教师32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00余名,各类高级专业人才2000余名,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1600余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

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学生32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597人,硕士研究生8377人。继续教育学生11500余人,其他各类在校学生9700余人。全校有75个本科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5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2个。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20个,8个专业学位点,有1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学科被列入国家“长江学者计划”,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在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学风、校风,具有良好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上率先实行拓宽专业口径、柔性专业方向的改革,实施“2+4+X”的培养模式。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贯通的培养体系,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建校百余年,桃李满园、英才辈出,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艺术家。有蔡锷、蔡元培、黄炎培、邵力子、吴稚辉、凌鸿勋、茅以升、邹韬奋、李叔同、陆定一、侯绍裘、林同炎、钱学森、王安、江泽民等著名校友,其中吴有训、张维、朱物华、张光斗、何祚庥、吴文俊、杨嘉墀、汪耕等一百多位校友成为中国两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有五十多位校友担任省部级以上的领导职务。他们如同璀璨的群星,为母校、为炎黄子孙增添了光彩。

交大毕业生的优良素质,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许多人成为中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先驱和机电工业的奠基者。其中有发明中文打字机的周厚坤,最早制成电机的周琦,最早制成内燃机的支秉渊。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毕业生中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和发明电脑磁贮存器的科技企业家王安。50年代-60年代,新中国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都凝聚了交大毕业生的心血:国产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枚运载火箭、新一代歼击机和坦克。60年代-90年代,西安交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历年全国毕业生中成为最受欢迎的少数几个高校之一。他们当中不乏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佼佼者。陈桂林、郑南宁、李伯虎、邱爱慈、李鹤林、苏君红、姚熹、谢友柏、林宗虎、孙九林、陈国良、汪应洛、屈梁生等学者成为两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多年来在科学研究与发展、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达1500余项,其中国际奖3项、国家级奖励136项,获国家级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数处于全国高校前茅;学校凭借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上开展了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形成了较完备的产学研发展体系,学校产业集团的综合实力在部属学校名列前茅,并建成西部最大的校办产业。学校的科技园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学校科技成果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在国际上有广泛的交往。目前与美、英、法、日、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

校园风光秀丽,中心区耸立着经中共中央同意命名的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钱学森图书馆”,馆内资料丰富齐全,藏书344万册,中外文期刊4986种,全文电子期刊1400种,以及各类电子数据库。高水平的图书馆集成系统通过校园网和教育网并与互联网连接。校园网覆盖全部校区并与教育网西北中心连接,软硬件条件国内一流。现代化学生公寓及餐厅设施齐备、条件良好。学校还建有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2002年3月,校友江泽民主席第三次回母校,称赞校园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是学习的好地方,应该出科学,出智慧,出新的科学家。

学校的奋斗目标是:通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和建设,把学校建成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到21世纪中叶将学校建成世界一流水平大学,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