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名校大比拼
46343700000011

第11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新型的理工结合、兼有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中国科学院对学校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在创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经过短暂的第一次创业,迅速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教育战线上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改革开放措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邓小平同志曾称赞:“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

1993年以来,学校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九五”期间,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1998年6月,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科大建校四十周年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建设中国科大协议,决定共同支持学校在21世纪初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围绕国家目标、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创办初期,就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改革开放以后,首倡恢复高考制度,创办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和研究生院,率先派遣大批教师出国进修和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坚持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办不分系科的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实行“四二三本科—硕士—博士”分流培养制、硕博连读制和双学位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实行大学生研究计划和研究生兼任助研、助教制度,深化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等,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和现代实验技能。

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多名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他们具有基础知识宽厚扎实、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现代实验技能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创新意识强、后劲足等显著优势,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在科技、教育、经济、管理和国防部门的科教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公认的良好信誉。

学校还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1978年以来,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8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25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40余项,院省部级奖励超过400项。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及被引用情况一直居全国高校前列,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研业绩最佳的四所大学之一;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和法国《研究》杂志评出的中国13所杰出大学中,均名列前茅,是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学之一。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国家在大学中建设的唯一大型科学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又分别独立承担和参与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HT-7U超导托卡马克等“九五”期间国家首批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参与提出和实施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等高科学工程项目。在保持基础科学研究优势的同时,学校还不断调整科研布局,积极进行高新技术跟踪与研究,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技术开发,加强产学研合作,巩固和发展了与大庆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公司、宝钢集团、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著名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在面向全国的同时,还积极为地方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等社会发展事业服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