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推崇人际之间的礼尚往来。我们常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千里送鹅毛,礼薄情义重”,“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相互交往中体验和总结出的金玉良言。可以说,人际间的交往和馈赠艺术构成了中华传统礼仪的丰厚内涵。
礼尚往来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和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远的不说,单说改革开放前后,就可谓泾渭分明。之前,社会的收入普遍很低,工薪阶层的月收入不足百元,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是低水平的。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发展很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彼此交往的观念、标准和内容相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在当今加快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眼光更多、更关注地盯在了“下海”经商和股市的沉浮等上面,对于传统的礼尚往来观念逐渐淡化,热情逐渐消退了。但总的来看,不论从传统观念对现代人难以分离割舍的影响,还是从市场经济本身对人际交往的要求,了解和掌握人们礼尚往来、互通有无这门艺术都是必要的。
要往来,就要有物质交换。“物质”是往来的媒介,“交换”是表现的形式。从“往”和“来”的一个单向过程来看,一个是“始”,即送礼的一方;一个是“终”,即受礼的一方。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给别人送礼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送礼的时机。凡事都有一个时机和火候,不能早,也不要晚,最好是在“临界状态”上。给别人送礼适合的时机有:
(一)时逢我国的传统佳节,或其他国际流行、国家确定的节日。我们熟悉的传统佳节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国际流行或国家确定的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五·一二”护士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十·十三”老人节等。每逢佳节倍思亲,如在中秋、春节等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作晚辈的可以给老人或亲朋好友送一些时令礼物,以表敬心。在其他节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而定。如新年来临,可以给亲友、师长和同学送贺年卡,寄托自己新年伊始之际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三·八”妇女节可以给母亲、姐妹等家庭女性成员和自己的女友、女同学送些对方喜欢的礼品;“六·一”儿童节可以给周围的孩子买些儿童玩具、小食品等;“九·十”教师节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或同学们相约一道给自己的老师献上节日的礼物,以酬答辛勤园丁的培育之恩;“十·十三”老人节则可以给家中或师长、好友的老人馈赠一份吉祥之物。
(二)日常生活中,遇到亲戚、师长、朋友或其子女婚嫁、过生日、生小孩、乔迁新居、职务升迁、晋级、晋职称、考学成功、考试成绩优异等喜事,可以备礼以赠。
(三)受人相助,要回礼以报。人是社会的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有句古语,叫做“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其实,即便不是外出远行,很多事也离不开亲戚、朋友的帮助。如搬家、买煤、拉家具、请人帮忙补习功课等,都要麻烦他人,自己心里过意不去,回礼以报是很自然的事情。
(四)各种临别场合。同学之间毕业后,升学或就业,各奔东西;亲友到外地工作、就学,到国外求学、定居,或外地、海外亲朋好友动身返程等等,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可以赠送礼物,留作纪念。
(五)收到了他人的馈赠,要主动、及时予以回赠。有来有往,人之常情;来而不往,情理不通。这是一条基本的待人处世准则。
二、送礼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同样是送礼,有时本来动机和愿望很好,效果却不尽人意,甚至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送礼的一方没有能够有效地寓愿于物,托物达意。要想达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应把握好以下两下环节。
(一)送礼要因人、因事而宜。一般情况下,送礼要视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或从业性质等“背景因素”而定。如给孩子可以送少儿读物、玩具或小食品;给女友或女同学可以送化妆品和各种饰物;探望病号可以送水果或滋补品等等。反之,如果给孩子送化妆品,给老人送泡泡口香糖,实际效果就不太好了。
(二)送礼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对方的心理,做到“投其所好”。人固然有共性的一面,但个性同时也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件礼物,两个人就可能会产生迥然相异的两种感受。举个简单的例子,A嗜好烟酒,B烟酒不沾,闻到烟味、酒味就犯怵,你送A、B的同样都是烟酒,效果就会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再如C老人是识字之人,D老人却目不识丁,你同送一本老人身体保踺的资料,前者可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后者只能望书兴叹了。如果你和对方非常熟悉,对其个人嗜好也很了解,在彼此的交往中完全可以“对症下药”、“看人下菜”,做到游刃有余;对不太了解的人可以从侧面打听一下,如果还不好确定,你就可以直接送点钱,这样做也未尝不可。
三、送礼的有关忌讳。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往往都有一定的民俗禁忌,送礼也概莫能外。下边是常见的几种送礼禁忌:
(一)数字禁忌。我们平时有“好事成双”之说,指凡是喜事,所送礼物要成“双”,忌讳“单”。如给别人送酒,有人以为如果送好酒,价格高,送一瓶就行了。其实,按常规做法,酒再好,最少也要送两瓶。另外,西方人特别忌讳“13”,认为其不吉利,每逢13号这一天,处事、处世都特别小心,生怕惹祸上身,横遭厄运。在我国有些地方,如广东,因为“4”和“死”发音类同,也很忌讳“4”。
(二)颜色禁忌。作为我们的民族观念,喜欢红红火火,偏爱红色,忌讳黑、白两色。西方人忌黑色,日本人忌绿色。平时给他人送礼,从自己的衣着,到所送的礼品,都要注意不要犯忌。
(三)物品禁忌。如给健康人不要送药,哪怕是新药、特效药和常用药;给耳聋的人不要送收音机之类发声的东西;给盲人不要送眼镜;给老人不要送钟表,因为送钟和办丧事“送终”谐音;送水果最好不送梨,因为“梨”和“离”谐音,含“离异”之嫌;另外,年轻人给异性朋友、同学送礼,也注意不要送贴身用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