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礼仪大小事
46344300000039

第39章 元宵节的礼仪风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和相应的节仪、节俗。就分散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汉族来说,现在一年当中例行的主要节日有十几个,元宵节是其中有影响的一个。

元宵节是阴历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旧历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的日子。追溯它的起源,史料大多倾向于元宵节源于道家。因为道家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三个日子合起来称作“三元”。所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同时,从唐朝开始,每逢元宵节,上至皇宫宦院,下到普通百姓人家,都要张灯结彩。因此,元宵节又得名为“灯节”。

过元宵节的主要礼仪风俗有:

1.挂灯、观灯。按民间的习俗,元宵节的活动从正月十三就开始“破题”了,这称为“头灯”。按现在的习惯,一般是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进行节前的准备工作。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喜欢置办几盏花灯,准备在元宵节这一天挂在自己的门前或庭院。传统的花灯,灯体分为四面,上面缀有天竹、腊梅、百合、柿子、灵芝、松枝、牡丹和石榴等,分别代表着体健寿高、子孙满堂和万事吉祥之意。现代的花灯,在借鉴和保留传统花灯优点的同时,融进了现代审美意识、时代风貌特征和声光电一体化技术,从而使花灯的思想性、娱乐性、艺术价值、技术水准等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达到了传统和现代、艺术和娱乐的有机、和谐统一。观看灯会,也成为群众在节日期间的一项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和高雅的艺术享受。在城市,由于居住条件所限和过节观念的变化,一般不再“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有不少的家庭为了创造一种过节的特定气氛,特地到商店或街头小市上买几盏小花灯或玩具灯,拿回家挂在房间里,也可以增加不少的喜庆气氛。

2.节日膳食。正月十五日,家家都要准备节日的膳食。我国南方按习惯要吃米粉搓做的“汤圆”,北方吃有馅的“元宵”。不管是汤圆,还是元宵,形体都是圆的,也就蕴含有“团圆”的吉祥之意。以前,汤圆和元宵人们多喜欢自己做或到街头摊铺去买,现在不少的食品生产厂家每到过节,都要推出不同品种和风味的汤圆和元宵制品上市,市场的供应十分丰富,人们都喜欢提前几天外出选购,以飨口福。晚上,家人在一起围坐、团圆,煮吃汤圆或元宵,共享天伦之乐。

正月十五一过,节日的气氛开始逐步“降温”。所以正月十六被称为是“残灯”,一般情况下灯节也就收尾了。但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如江浙一带,观灯活动红红火火,一直要到正月十八才告结束。元宵节过后,按习俗每户人家都要吃面条,这也就是常说的“上灯汤圆(或元宵),下灯面”的来由。

3.舞龙、耍狮、踩高跷。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狮是力量和勇敢的化身,高跷是民间喜庆活动的传统“道具”。为了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和活跃群众的节日生活,现在各地在元宵节期间,都要由政府出面牵头,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或由民间自发组织不同规模和形式的灯会及舞狮、舞龙和踩高跷活动。正月十五这一天,舞龙、耍狮、踩高跷的队伍披红挂绿,锣鼓齐鸣,载歌载舞,涌上街头,形成引人入胜的街头表演景观。围观的男女老少,人头攒动,欢歌笑语,争睹秧歌队伍的风采。街头的这些表演活动,一般要持续上一天的时间,直至落日西沉,有的还要一鼓作气,挑灯夜战。有些地方的民间表演,往往十五这一天不到,就已经开始“亮相”,而且一连数天“转战南北”,差不多要到正月二十左右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