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4635600000076

第76章 管理创新(2)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芮明杰教授于1994年所着的《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中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首先,管理创新并不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恰恰相反,组织创新不过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部分。因为静态的组织只是帮助资源有效配置的形式,动态的组织是将资源进行结合和安置,这些都是管理的功能。其次,企业引入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可以推动资源实现更有效的配置,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因此管理创新绝不仅仅就是组织引入新的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应该还包含其他内容。例如,组织形式的变革就可以帮助资源实现更有效的配置。再次,把降低交易费用作为管理创新的目标是不妥的,因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在一定的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基础上达成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管理创新的目标如果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那么管理创新自然就是想出新的方式方法来降低交易费用,这就排斥了一些新的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方法,排斥了一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出的有效的新的方式方法。

3、管理创新的含义

我们认为,管理创新的概念应源于管理的概念。从管理的定义来看,大可至组织内资源有效整合以达到目标和责任这一过程本身,小可至围绕目标和责任使资源有效整合的一切细小工作和活动。因此,组织中的管理可分成三个层次:一为决策层的管理,二为执行层的管理,三为操作层的管理。无论哪个层次的管理,都是为达成组织目标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只是具体管理活动的内容有所不同。系统或组织中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按预定的规则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显然,其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同时管理也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这个定义的核心是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从管理的这个定义来看,管理创新似乎应该是: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整合组织资源,以便更有效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与责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当组织的资源发生变化时、当组织的目标发生调整时,组织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就必须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本质上就是创新。管理创新也是组织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的经常性工作。

所谓管理创新,是指将新的管理要素组合列入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以达到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目的,包括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管理创新需要相关的前提条件:第一,管理者要有开阔的视野,洞悉国内外管理信息,并善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作风和管理方式。第二、管理者要有超前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激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第三,组织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创新。

综而言之,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这样一个概念至少可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情况:

(1)提出一种新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新发展思路如果是可行的,这便是管理方面的一种创新。但这种新发展思路并非对一个组织而言是新的,而应对所有的组织来说都是新的。

(2)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组织机构是组织内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有序化的支撑体系。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是一种创新,但如果不能有效运转则成为空想,不是实实在在的创新。

(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能提高生产效率,或使人际关系协调,或能更好地激励组织成员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

(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所谓管理模式,是指组织综合性的管理范式,是组织总体资源有效配置实施的范式,这么一个范式如果对所有组织的综合管理而言是新的,则自然是一种创新。

(5)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是对组织资源整合行为的规范,既是对组织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制度的变革会给组织行为带来变化,进而有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使组织更上一层楼。因此,制度创新也是管理创新之一。

然而组织进行管理创新又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不仅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动力,还需要遵循管理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把握管理创新的方向。

二、管理创新的内容组织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是创新的内容。因此,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指形成能够比以前更好地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新概念、新看法或新构想的活动。观念、认识是人们行动的指南,组织的管理者只有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自己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并付诸组织管理及运作实践,引导组织健康发展。所以观念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活动的先导或基础。观念创新要求人们根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果断地抛弃各种成见,摒弃教条主义的影响,与时俱进,不断转变对新事物的认识,用体现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新思想、新观念去看待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指导组织的发展。

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具体地说,知识创新就是新思想的产生、演化、交流,并应用到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中去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在于追求新发现、探究新规律、创建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从而为组织谋求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创造条件。只有深入实际,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在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们创新的能动性,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客观事物进行反复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3.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

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组织系统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因此,管理创新必然要求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组织作为一个为了完成或实现共同功能(即产出)而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分工协作的集体,其成员间分工协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合理的机构设置和组织结构安排。所谓机构,是指组织在构建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将那些类似的或为实现同一目标有密切关系的职务或岗位归并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职能部门。它主要涉及组织的横向分工问题。所谓结构,则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界定,它主要涉及组织的纵向分工问题。组织机构的设置和结构的安排要受组织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一组织在不同时期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和所处的环境可能不一样,所以组织的机构和结构也需要不断予以调整,这就是组织机构设置和结构安排创新。组织机构设置和结构安排创新要以更有利于提高组织运行效率,降低组织运作成本为原则。

4.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则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组织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就经济组织(比如企业)而言它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产权制度是经济组织最根本的制度,它规定了各种资源所有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它规定了组织的经营方式,谁是经营者,谁来组织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谁来确定组织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谁来保证组织资源的保值增值,谁来向资源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等等。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日常运作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制度创新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需求的变化和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对组织自身运行方式原则规定的调整和变革。制度创新要以反映经济运行客观规律、体现组织运作的客观要求、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为出发点和归宿。

5.管理创新

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对组织所拥有的进行合理的组合,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至于能否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则取决于管理是否得当。若管理得当,能使各种资源或要素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形成效果增大的效应,否则会出现效果减少的效应。管理创新就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要求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以实现组织所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的优化组合,并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与其他创新相比,管理创新更直接涉及组织各部门和成员间的权限划分和利益调整,所以必须有组织地进行,才可能获得成功。

5.技术创新

对组织而言,把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过程就是生产。其中,决定生产效率及效益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技术。所谓技术,就是组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技术水平的高低往往是组织实力的重要标志,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组织的竞争力。技术创新就是组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新变革、新突破及新应用。组织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顺应甚至引导行业的技术进步。

6.产品创新

产品(或称产出)是组织向外界最重要的输出,也是组织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以调整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的形式和性质。顾客的需要要靠组织所生产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时期顾客的需求可能不一样,因此,组织必须根据自己服务对象的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同时,组织也只有通过对自己产品的不断创新,不断满足所服务对象的需要,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收益,以填补生产时的消耗,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7.环境创新

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它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创新不是指组织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的活动,而是指通过积极的创新活动改造环境,引导环境朝有利于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方向变化。对企业这一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组织而言,环境创新主要是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顾客、政府以及其他公众的关系创新和市场需求创新。

三、管理创新的分类

系统内部的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

(1)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分为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局部创新是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整体创新则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消极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厂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积极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3)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与运行中的创新。系统的组建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项创新活动。系统的创建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行规划等蓝图,这本身就要求有创新的思想和意识,创造一个全然不同于现有社会(经济组织)的新系统,寻找最满意的方案,取得最优秀的要素,并以最合理方式组合,使系统进行活动。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动荡的环境中“守业”,必然要求积极地以攻为守,要求不断地创新。创新活动更大量地存在于系统组建完毕开始运转以后。系统的管理者要不断地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利用新的创业机会,更新系统的活动内容,调整系统的结构,扩展系统的规模。

(4)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任何社会经济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转的开放系统,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系统的存在和存在方式产生一定影响,系统内部与外部有直接联系的各子系统接受到环境变化的信号以后,必然会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目标等方面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调整,以应付变化或适应变化的要求。同时,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的相关性决定了与外部有联系的子系统根据环境变化的要求自发地做出调整,必然会对那些与外部没有直接联系的子系统产生影响,从而要求后者也作相应调整。系统内部各部分的自发调整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一种是各子系统的调整均是正确的,从整体上说是相互协调的,从而给系统带来的总效应是积极的,可使系统各部分的关系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除非极其偶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是,各子系统的调整有的是正确的,而另一些则是错误的——这是通常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从整体上来说,调整后各部分的关系不一定协调,给组织带来的总效应既有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取决于调整正确与失误的比例),也就是说,系统各部分自发创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