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恐怖环境的呼唤
46359500000017

第17章 正视灾害、善待自然(1)

净化废物和减少废物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运动。这场运动是因为“八大公害事件”等污染事故,造成千百万人生病或死亡。人们觉得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健康的生活有了危险,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于是纷纷走向街头,游行,示威,抗议,矛头指向只顾赚钱破坏了环境的资本家,以及不重视保护环境的政府。这是一场广大公众反公害的伟大的政治运动。

正是这场运动,导致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诞生,促使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的诞生和发展。

在这场运动之后,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家园。

公众首先以群众压力的形式参与。在公众的压力下迫使政府参与,例如设置环境保护的国家机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进行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制订和执行保护环境的规划等。严格的法律迫使企业开始采取控制污染的行动。

如何才能控制污染呢?

人们发现,所谓公害污染,例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等等,是工厂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引起的。

于是人们控制污染的行动就从这里着手,对要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净化处理,除去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废物是人类控制污染的第一个最重大的行动。

为了净化废物,工厂企业就要在它的排污口,建设净化废物的装置,即净化废气、废水、废渣的装置。这需要运用最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这是比生产产品还要难得多的。

为了建设这样的净化装置要花很多金钱。例如建一个工厂,建设厂房和购置机器设备,如果要花1000万元,那么建设净化废物的装置就要几百万元,有的要占基本建设净化投资的40%以至还要多。因而企业家叫苦不迭,说环境保护妨碍了经济发展。但这也无奈,因为有严格的法律管着他呢。

为此新生了一个产业部门,叫做环境保护产业。它专门生产净化废弃物的设备和装置。由于保环境的需要,这个产业部门同其他产业部门比较,以最快的速度成长,现在是非常红火的产业。它生产和装备了各种各样非常现代化的净化废物的设备。产品的世界市场销售额每年达到3000~4000亿美元,并继续以很高的速度发展。

这种净化废物的行动称为“垃圾行动”,目标是消灭垃圾保护环境。

此外,还有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一系列行动。例如:“二氧化碳行动”。这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以避免地球增温的行动。

“臭氧行动”。这是削减最后禁止生产和使用氟利昂等损害臭氧层的物质,以保护臭氧层的行动。

“酸雨行动”。这是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的排放,控制酸雨产生的行动。

所有这些行动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还在深入广泛地进行。它表示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觉醒,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行动。

这些行动是否已达到控制污染的目标了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发达国家为了净化废物,建设了许多现代化装置,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应当说,它达到了控制污染的一定效果,例如垃圾堆积如山,城市被烟雾笼罩,污水横流的局面有所改观,许多“死”了的河流和湖泊重新恢复了生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但是,世界环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哪里能筹到这么多资金去建造昂贵的净化废物的装备呢?近几十多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恶化比以往更严重了。

人们进一步思考时发现,“净化废物”,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虽然也有成效,但并不是根本的。它是根据传统工业模式思考问题的产物。

传统工业模式的简单表述是:“原料—产品—废料”。它以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当这种工业模式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并达到非常严重程度时,为了控制污染,人们在这个程序的最后加上一个环节:净化废弃物。它的最重要特点是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分离,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生产过程和不同的人去完成,即一部分人和一部分生产过程进行产品生产,同时产生污染;另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生产过程不生产产品而去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理。

事实表明,虽然这作法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未解决根本问题;虽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并没有控制环境污染,因而需要寻找新的途径。

什么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更好的途径?

这里需要按新的方式思考。也就是说,不是从传统的工业模式思考问题,而是打破传统的工业模式,建立新的工业模式。

上面说过,传统工业模式以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这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但是大家知道,所谓“废物”,是指对某一个工业程序而言的,在这个工业程序它没有用了,需要排放到环境中去。但是实质上说来,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可以找到它的有效的用途。因而“废物只是因为它放在错误的地方了”,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它就变为原料了。

因此,用那样昂贵的装置去净化有用物质,这在经济上是非常浪费的。

人们从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便发现,以废弃物的问题要采取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是利用废弃物,即把废弃物当作资源开发利用。垃圾变石油,垃圾变黄金,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仅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去对待废弃物,而且从经济的角度对待废弃物。这就是变“废”为宝,为人类创造了数不尽的财富。

但是,从更深层次思考,这种废物利用也还只是一种过渡形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把工业模式转变。

从废弃物的角度,这就是从“净化废弃物”到“减少废弃物”。

如何走向这个步骤?

这要改变工业程序,建设新的工业程序。因为净化废物的装置建在工业程序的末端,因而叫“管道末端法”;新的工业程序以“减少废物”为目标,因而它把控制污染从末端提到整个工业过程,即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以引进新的技术——“生态技术”或“绿色技术”为契机,通过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尽量多地转变为产品,达到减少废弃物的目标。

在这样的生产中,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就统一起来了。它们的任务由统一的生产过程和原班人马完成,完全改变了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相互分离的局面。

绿色的呼唤

科学家把绿色称为地球的特色颜色;因为它庇护了地球上所有生命,支持着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绿色是地球上生态平衡的基础。它是不可代替的,具有最高的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待植物的态度从自己的眼前利益着想。正像一位科学家说的,即使是一棵非常美丽的开花树,当人们发现它对自己有利,比如可以造纸时,便会不惜把开花树砍倒。

地球原来是绿色的,有70%的陆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但是,人们发展农业的刀耕火种,把林地变成农田或牧场,过分开发土地,使土地变为沙漠,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空中满目黄沙,河流流淌着黄色的泥水,地面变成黄色的;后来发展工业,在破坏森林绿色的同时,燃烧煤炭和其他燃料,使城市弥漫着浓密的黑烟,不仅把树木熏成黑色的,就连树上虫子也变成黑色的了;同时,人类建设了许多大城市,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以及马路和停车场,这是用灰色取代绿色。也就是说,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文化,农业文明是非常伟大的,它创造了无尽的辉煌;但是它用黄色代替绿色,成为“黄色文明”。工业文明也是非常伟大的,它创造了无尽的财富;但是它用黑色取代了绿色,成为“黑色文明”。同样,城市文明也是非常伟大的,它处处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但是它用灰色代替绿色,现代“城市病”闹得人们不能安生。

人类活动破坏了“绿色斗篷”,破坏了地球上生态平衡的基础。当绿色斗篷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的行为已经使自己陷入生存困境之中了。

为了走出困境,必须重建地球“绿色斗篷”。这是生命对绿色的呼唤!

首先需要转变传统林业的模式。过去把林业定义为这样的社会生产部门:它以获得木材的最高产量为目标,兼收其他林产品,例如工业原料如纸浆、纤维、松香、橡胶,以及燃料、木本油料和干果等。这种以砍树为中心,只关注人的经济利益的增加的林业,只注意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为了这种利益而滥伐森林,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现在,许多林区已经把树木砍光,再也没有林木可砍了。这种林业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大家知道,森林是地球上光合作用最强大的机器。它转化和积累的太阳能,养育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它是生命生存的支持系统,又是地球上水分和空气调节,保持二氧化碳和氧的交换平衡的最重要环节。仅从人的利益的角度,它也是多价值的。因为它不仅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而且它还起保护农业和保护水源的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表土;而且,它不仅是保护生态平衡的最重要因素,而且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精神价值、娱乐价值、医疗价值、审美价值等等。

过去,有些林业员工只从提供木材考虑林业,便主张把许多缺少经济价值的树种从森林中开除出去,例如白松、美洲落叶松、柏松、山毛榉、铁杉等。因为这些树种生长太慢,或者它们长大后作为原木砍伐时,在市场上售价太低,因此,有经济头脑的林业员工,仅从经济利益考虑,主张从森林中开除它们。这是片面的。因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树种都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吧,只有一个树种的森林,常常会引起虫灾大爆发,它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从森林的持续发展,从而保证林业的持续发展来考虑,林业模式不能主要以砍树为目标,而应该是“森林的多价值管理”。

按照林业新模式,“森林多价值管理”在保护林地和森林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在不危害森林生产力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保证社会对森林的多价值的开发利用,这是我们重建地球“绿色斗篷”的重要措施。

同时,开展全民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和其他绿地的持久的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兴建6大绿色工程:(1)三北防护林工程。沿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区,共551个县,占我国国土42.4%的40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防护林。(2)平原农田防护林。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建设平原林网,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3)沿海防护林。北起鸭绿江口、横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省市区,共195个县,到广西的北仑河口,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建设900万公顷的沿海防护林。(4)长江防护林。在长江中上游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以保护我国最大的河流,保护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的繁荣。(5)国家造林项目。由世界银行贷款3亿美元,国内筹集2亿美元,共投资5亿美元,在我国东南部16个省区,建设100万亩速生丰产的用材林。(6)治沙工程。在我国“三北”

沙漠化土地上,在保护现有林草的基础上,采用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封沙封草育林、飞播造林(草)、人工造林并举,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万公顷。

中国人民将用几代人的努力,坚韧不拔地完成这六大绿色工程的建设。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工程,是重建地球“绿色斗篷”的最重要部分。它的建设是我们走出生存困境的努力的重大行动。它的成功将不仅为中国人民增进福利,并且为全世界,为保护地球生命维持生态系统作出重要的贡献。

与自然和平对话

自古以来,人只对人讲道德。研究道德的科学称为伦理学。“伦理学”

(Ethic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thika。它是由Ethos(习惯)一词发展来的。

自从有伦理学以来,它就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讲的善恶、公正等伦理行为,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以人的利益为尺度,制定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并用这些准则和规范调节人的行为。例如,某种行为如果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这是不道德的,要受到批评,说这个人的行为不善。伦理学主张改恶行善,尊重所有人的利益。这样,社会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逐渐成为人的习惯。大家都这样做,社会便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但是,道德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对人讲道德。

伦理学的“伦”字,中文的意思也是指“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关系才有道德问题,而没有考虑过对生命和自然也要讲道德。

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思考。人们发现,现在这样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并且发现,人们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不仅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且危害其他生物的生存。这里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很显然的,于是提出关于环境伦理学的问题。

环境伦理学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研究道德问题的。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人类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例如造成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森林破坏、土壤侵蚀与沙漠化等行为,这是不是道德的呢?

从利益关系的角度,破坏环境的行为涉及三种利益关系:(1)现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2)现代人与子孙后代的利益关系;(3)人与生物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对有关环境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评价:(1)是否危害他人的生存利益?(2)是否危害子孙后代的利益?(3)是否危害其他生物的生存利益?

这样说来,环境伦理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把伦理道德的对象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过去的伦理学比较,它需要作出两个最大的变化:(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从人扩大到自然界,对生命和自然界表示道德上的关心,尊重生命和自然界;(2)道德权利的概念从人扩大到自然界,承认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

关于环境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区别,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教授指出:“旧伦理学仅强调一个物种的福利;新伦理学必须关注构成地球进化的生命的几百万物种的福利。”

他说:“过去,人类是惟一得到道德待遇的物种。他们只依照自身的利益行动,并以自身的利益对待其他事物;新伦理学增加了对生命和自然界的尊重。”

那么,伦理学的这种扩展是不是必要呢?

这是有争论的。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说:“环境伦理学是否需要的问题,公众对此辩论甚为热烈。事实上,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假设没有一种环境伦理来保护社会的生物基础及农业基础,那么文明就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