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46447100000030

第30章 达者才能得到天下

莎士比亚说:“假使我们自己比于泥土,那我们就将真的成为被践踏的泥土了。”又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即等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维护对方的尊严。自尊和自大并没有什么关联,只有自卑和自大,才是联在一起的。有人比喻说:“自卑感与自大狂,乃一手的两面,好似刀片,两边都有伤人的锋刃。”这个锋刃不仅伤人,还能伤自身。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自作聪明,自以为英雄,好为人师。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这是交际中的规矩。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根本就谈不到方圆了。

孟子说过:“规矩,方圆之至也。”人生的方圆就如同终生研究不完的大学问。何时该方?何时该圆?“方”与“圆”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结合体,它包含着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每一个人终生都需要思索的永恒的命题。

“方”就是做人一定要正气正直;“圆”就是处世圆通练达。年少时棱角分明可谓为“方”,年长后凝神敛气可谓为“圆”。智谋是方圆的外表,方圆是智谋的内因。方圆无碍者快意人生,方周无度者跋涉艰难,所以,智欲圆而行欲方。

为人贵在正直,立身之道则恰好相反。文章须要放荡,做人须刚正,不趋炎附势,不巧言令色。金钱美色引诱不得,权贵势力淫威不得。方是品德,“圆”是智慧。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治事要合乎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行方”已经被古人当做境界极高的一种人生道德和智慧,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外圆”就是“和若春风”的智慧;“内方”就是“肃若秋霜”的原则。

古贤说,君子能伸能屈。其实,就是像热胀冷缩一样,能伸能屈也是人的本能,不一定就非君子所能做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该伸什么时候该屈,该怎么伸怎么屈,要伸多长要屈多久,这可就有学问了,而且还很深奥。如果把握得透,运用得好,敢伸能屈,敢伸敢屈,那就是君子了,至少也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于人生。

世间一切生命,几乎都是先屈后伸,你看草本植物在萌芽之前,不是都屈卷着身子?所有动物在胎腹中、在蛋壳里不也都是屈卷着身子?就连人在母腹中也都是屈卷着身体而生长的。可见,如果没屈就不可能会有伸,先屈后伸是生命的天性,更是冥冥之中不能抗拒的。

现代商业社会,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心急火燎,浮躁妄图、急功近利,整天只知道“伸”、“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拓、进取、拼搏、争斗,而忽略了“屈”和“退”的作用,忽略了凡天地万物伸则易断,刚则易折,强则易败。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去求人,俗话说,“求人三分矮”,你想求人首先就一定要委屈自己,放下架子,你如果认为自己脸皮薄不肯“屈”,那你就可能永远也成不了事。脸皮的厚薄只是自己一时心理的感受,能办成事才是目的,何况脸皮也是可以由薄变厚的。李宗吾是个厚黑大师,他说过:“起初的脸皮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还说:“脸皮一厚,就是走到了山穷水尽当乞丐的时候,讨口饭,也比别人讨多点。”

人生在世,就像江河行水,不可能直奔向前,直通大海,一定要弯弯曲曲,七扭八拐的,根据地势形貌而行,才能通畅流动,归入大海。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屈”是为了伸的道理,只想伸的人,是伸不久也是伸不长的,最终只能是一无所有。为人处事,只有先屈后才会有伸,这是千古不变的天道。

“和而不同”是我们自处的一种很高的素质,也是与人相处的一种大境界,而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是“外圆内方”。唐朝名相李泌七岁时,与唐代宗对对联。上联是“方若棋盘圆若棋子”,李泌对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这或许是对“外圆内方”人格意蕴的最好注释。

外圆内方,和而不同,这种处事的哲理性不是中庸之道,也不是虚伪的圆滑,而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的人文精粹,是中国最杰出代表的一种人格体现。从诸葛亮、鲁迅、周恩来、邓小平的身上,我们都见到了这种伟大人格的光芒。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成大事应该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处事技巧。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方圆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