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46447100000039

第39章 集体智慧有学问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再高明的人,也会有疏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说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使事业成功。所以偏信某人之言,是不行的。

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当过亭长,识字也不多。但他能礼贤下士,依靠各路人才的智慧和力量,以成就自己的大事业。谋士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手好闲之士,大将军樊哙是屠夫,周勃是吹鼓手,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无业流民,彭越做过强盗。这些人无论出身如何、地位高低,都各有所长,刘邦也正是集中了众人的智慧才打败项羽的。

他采纳谋主张良的建议,首先夺取关中,进入秦都咸阳,这样一来使项羽与众王所订立的先入咸阳为王的盟约成为事实,从而造成了项羽的极大被动。而刘邦的谋臣萧何则首先接收了秦朝的中央档案文件和其他国书资料,从而掌握了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一系列重要情况,为以后的战争作好准备。

此时的刘邦迷恋的是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宫娥、无尽的财宝,他不想再图进取了。大将樊哙见此情景,质问他:“大王是想得天下,还是想成为富翁?别忘了,秦朝就是刚刚在这里灭亡的。”

这一下警醒了刘邦,他还兵灞上,且与民约法三章,恢复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情绪,消除苛政,让民安居乐业,这一举措使他赢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此时刘邦在军事上依然处于劣势,他采用了张良“斗智不斗力”的策略。当项羽毁约,封他为汉中王而非关中王时,刘邦也曾大怒,想与项羽决一死战,是萧何等人劝他:要正确估计自己和对手的力量,决战的时机还不成熟,先忍耐一时的委屈,接受分封,到汉中去争取民众。招贤纳士,利用巴蜀的富庶,积聚财力,他日再图东山再起,到时反攻也不迟。刘邦接受了部将们的规劝,还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去汉中当王,并逐段烧毁沿途的栈道,表示再不出来与项羽作对。

刘邦就是这样迷惑了项羽,积蓄力量,到力量壮大后重新攻入关中,在垓下一战,迫项羽自杀。

建立了汉朝之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举行的盛大酒宴中,不无得意地总结他的经验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克,率百万之众,战于沙场,我不如韩信。三者皆是人杰,我能用之,这也就是我能够获取天下的原因了。”

国家的领导者,如果执于偏狭,就容易让小人钻空子,不能采纳忠臣的谏言。

司空马原为秦国的少府尚书,曾追随吕不韦。作为吕党人物,在吕不韦被废之后,他随即离开秦国投奔赵国。赵国的悼襄王对司空马并不十分器重,只任命他担任了一个守相。

此时,秦国对山东六国的军事攻势日益猛烈,一度号称强大的赵国也频频受到它的攻击。司空马入赵后,根据当时的形势以及他对秦国政治的了解,建议赵王采取割让土地用以贿赂秦国的计谋,激起其他诸侯国对强秦兼并政策的恐惧与反感,进而重新构建列国合纵抗秦的军事同盟,借此来保存赵国。这在当时秦强赵弱的情势下,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赵王没采纳他的计谋。

赵王没采纳司空马的计谋,却也无法阻挡秦国的强烈攻势。司空马见赵国大势已去,毅然决定离开赵国。

司空马只身来到平原津渡口,遇到了渡口守令郭遗。郭遗见司空马来自都城邯郸,便向他询问秦、赵二国的战争情况,以及赵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前途与命运。司空马望着惊涛拍岸的黄河古渡口,望着汹涌东去不复返的黄河之水,直言不讳地告诉郭遗:赵主没有采纳他的计谋,赵国将逃脱不了亡国灭族的厄运!

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睢进攻赵国,在平阳大败赵将扈辄,杀了赵国10万军士,扈辄也死于战场。秦、赵二国的战争,就当时形势而言,是一场实力悬殊而结果不难预测的战争。因此,郭遗对赵国必亡的结论并不怀疑,他所关心的是赵国还能支持多久,于是他请司空马推断赵国的灭亡时间。

司空马由秦入赵,对双方的情况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赵王摒弃他的计谋不用而迫使他离赵出走时,他对赵国何时灭亡的问题已经是成竹在胸了。此刻,他面对郭遗,以一个战略家的口吻直接而明快地说:“赵国必亡。但它如能启用武安君李牧为统兵元帅,可以抗秦一年;如果它杀掉李牧,它就支持不了半年。但是,现在赵王身边的韩仓,此人心胸狭窄,嫉妒功臣,曲意迎合赵王,深得赵王的宠信。赵国目前危在旦夕,赵王势必进一步偏信他,而他又极容不得李牧。因此,武安君李牧将难保性命,赵国灭亡也不会超出半年!”

司空马对郭遗提到的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可数的名将之一。他长期驻防在赵国北部边境,多次击败东胡、林胡和匈奴等大草原游牧部落军队对赵国的进攻。秦王政十四年,他曾率领大军在肥地大败秦将桓难,迫使残败之后的桓难惧罪逃奔燕国,因此他被赵王封为武安君。司空马以一个军事谋略家的眼光,注意到李牧在赵国抗秦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又不失一个政治家的敏感,意识到李牧必死于赵国黑暗腐朽的政争之中,因此,他推断赵国的灭亡乃是不久的事情。

秦王政十八年,秦国在灭掉韩国之后大举进攻赵国,秦赵战争进入了大决战的阶段。赵王迁任命李牧、司马尚率兵抵抗,然而偏信小人的赵王迁却未能始终如一地任用李牧。秦国使用离间计,贿赂赵王身边的宠臣,散布了武安君李牧要造反的谣言。赵王迁轻听轻信,不顾军事上临敌易帅的大忌,一面派出赵葱、颜聚代替李牧指挥军队;一面派出谗臣韩仓处置李牧的“谋反案”,韩仓即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李牧。

李牧死后,秦军拉开攻势很快击败了赵军,赵军将领赵葱战死沙场,颜聚战败逃亡,赵国完全丧失了抵御的力量。秦军趁胜攻破赵都邯郸,俘虏了赵王,赵国灭亡。

从李牧被杀到赵国灭亡,前后时间仅5个月,这正如司空马所预测:赵国如果杀掉李牧,它将支持不了半年!赵国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更重要的内在原因,正是赵王偏信小人,不能广开言路,采纳有识之土的建议。如果赵王不听信小人的意见,杀害李牧,至少赵国不会那么快就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