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年3月,穆罕默德染上了风寒,头痛得厉害,久治不愈,穆罕默德在圣妻阿伊莎的怀中安详地合上了双眼。穆罕默德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对以后的阿拉伯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现在全世界有8亿多人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各大洲,特别集中在西亚、中亚、北非和东南亚等地。历经13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穆罕默德和他所创立的伊斯兰教仍然深深影响着世人。
伊斯兰教规定,教徒一生中必须到先知穆罕默德出生的地方麦加朝圣至少一次。到麦加朝圣在阿拉伯语中叫“哈吉”,朝过圣的教徒,都可以在名字前加上“哈吉”的称号。好些伊斯兰教徒为了朝圣,不但要远涉重洋,并且要花掉一辈子的积蓄。
他以宗教的名义,点燃了一场绵延两个世纪的战火,烧灼了和平,也更新了文明。而这#与他作为一个天才的演说家密不可分。
发动战争的教皇
——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
(约1042一1099)
乌尔班二世,原名奥多,约1042年出生于法国马恩河畔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年轻时当过兰斯地区的副主教。1078年前是克吕尼修道院的僧侣,后任奥斯蒂亚主教和红衣主教,1088年当选为教皇。
乌尔班是一个作风强硬、工作效率高、政治上极为精明的教皇。他极富号召力,有强烈的鼓动性,极易煽动人们的热情。1095年3月,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发表了也许是历史上惟一的一篇最有号召力的演说。当时到会的多达数千人,包括骑士、教士(主教、院长)以及无数平民。面对成千上万的信徒,乌尔班慷慨激昂,他一方面号召西欧君主王侯们停止混战,团结起来去东方与异教徒进行斗争,以夺回被塞尔柱突厥人正在玷污的基督教圣地;另一方面许愿道:“圣地物产丰饶财富遍野,远比欧洲过于拥挤的基督教地区更富裕”,“遍地流着乳与蜜”,并宣布“凡参加十字军远征的人将代替赎罪苦行,并确保十字军骑士免除所有罪恶,死后直升天堂,不必在炼狱中受苦;无力偿还债务的人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者可免除赋税”。这一出色的演讲,激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法国图卢兹伯爵雷蒙的使者当即出场大声宣布伯爵将不顾年迈,遵从教皇之命誓死出征。这一事先安排好的戏剧性场面,使十字军东征的狂热达到顶峰。它唤起了人们狂热的宗教激情,同时也挑起了人们的自私心理。演说结束时,众人齐声高喊:“这是上帝的旨意!”
1096年8月15日,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战鼓便擂响了。一批贫苦农民的队伍夹杂着一些无地骑士和亡命之徒最先出征,而后法、德、英封建主的武装队伍10万之众兵分几路向东方进发。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包括8次大规模、多次中等规模的远征,前后延续了约二百多年。这就是欧洲历史上发生在11世纪至13世纪的著名的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第一支远征军于1099年攻克耶路撒冷,两周后乌尔班去世,临终前他得知了这一消息。
十字军东征是当时欧洲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欧的城市文明普遍兴起于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它推动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到11世纪末,欧洲的封建化进程已经结束。这时,大部分土地为封建各级首领的领地,为满足各种商品的需求,他们只有向外扩张以夺取外族领地。此外,西欧商人为巩固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贸易地位,也极力拥护封建主向东方扩张;广大贫苦农民为了摆脱封建主的压迫也渴望到东方获得幸福。因而,一种向东扩张的思潮形成了。但是,当时没有集中统一的军事力量,难以实现向东方远征的目标。
正是由于乌尔班二世的鼓动,此目标才最终在经历重重艰险后得以实现,十字军东征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同历史上所有的战争一样,它对参战双方和沿途平民百姓,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尽管如此,十字军东征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廷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种接触,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如果没有乌尔班二世的鼓动,历史上如此重要的十字军东征或许就不会发生。当然,那时的时机业已成熟,否则没有人会去理会他的演讲。要在欧洲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动员,某个中心人物是必需的,当时没有哪个国家的国王能够取代他的位置。
如果其他人处在教皇的位置来号召“圣战”,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它会被视为是许多方面都不切实际的建议。很多谨慎的领袖在做决定时,往往会犹豫再三,裹足不前,其结果难以预料。但乌尔班二世智勇过人,所以同许多更为著名的人物相比,他对历史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声势达到极点。下面是一位基督教史学家莱蒙多·达居莱尔所写的时这一事件的描述:“我们的队伍刚一占领这座城市的城墙和塔楼,便见到些骇人的情景:有的人被砍掉脑袋,这算是他们的运气;有的人满身中箭从城墙上掉下来;还有许多人被大火烧死。穿过街道和广场,可以看到堆积起来的人头。被砍断的手和脚。人和马匹就在尸体中间奔跑。但是,这还是微不足道的呢。让我们再说说萨洛蒙神庙的情况,那是撤拉逊人经常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如果说我们讲了实际情况,大家可能不相信:我们只说说在萨洛蒙神庙和柱廊里边,往前走时地上流淌的血到人的膝盖、马的嚼子那么高。这个地方长时期容忍对上帝的侮辱,现在是神意的正义裁判,使这里血流成河?在攻克这座城市之后,看到朝圣者在耶稣墓前的虔诚情景,他们为上帝唱一首新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看了真是令人高兴。他们的心灵向胜利的上帝献上用言语难以表达的赞颂。”
面对腐朽堕落的的教会。他敢于直言,辩论纵横:面对刻板化的教条,他敢于挣脱,下笔万言。甚而他开了神父结婚的先河。
宗教改革先锋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生于德意志东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童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曾寄宿在一个不收租金的教会救贫院中,免费上学,并获准可沿街求食;但作为对教会的报答,他得在教堂唱诗班中吟唱圣歌。后来父亲因从事矿业而发迹,马丁·路德才得以接受正规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501年进入当时德意志最著名的爱尔福特大学,四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在那里,他受到英国著名经院哲学家奥卡姆的唯名论思想的影响,也受到捷克著名宗教改革家胡司的异端学说的熏陶,还与当地的人文主义者频繁交往,这些都为他日后从事宗教改革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1505年5月,马丁·路德遵从父命攻读法学。两个月后,他险遭雷击,亲身体验到死亡的威胁。于是,为了求得上帝的宽恕,他断然弃绝尘世,遁人爱尔福特的一座修道院,从此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他潜心苦修,曾以圣洁而闻名,1507年领受神父一职。次年,马丁·路德来到新创建的维登堡大学讲学,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神学教授和当地修道院副院长,还兼管教会工作一在此期间,他通过对《圣经》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因信称义”为核心的宗教体系,强调依靠个人对基督的信仰而得救,从而否定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性。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派人到处兜售赎罪券,搜刮民财。其中一个叫特策尔的修士特别卖力,他周游德国,在兜售中大叫:“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马上就可以从炼狱升人天堂。”他甚至要人们就是只剩一件衣服也应脱下来卖了换取赎罪券。这种巧取豪夺、无耻欺骗的伎俩遭到各阶层群众的广泛谴责。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学正门贴出用拉丁文写的《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兜售赎罪券,并要求在维登堡大学就他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路德认为,即使没有赎罪符,只要真心悔过,也可完全要求得到上帝的赦免。虽然路德一再声明,“论纲”无意攻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但“论纲”损害了罗马天主教廷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信誉,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