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46530100000013

第13章 宗教篇(2)

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在首都华氏城鸡国寺举行了佛教的第三次集结。1000名佛教徒云集此间,历时9个月之久。他们进一步整理编辑佛教经典巴利文三藏,以求解决各派间的争端。此后,阿育王又派出大批佛教高僧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中亚细亚、缅甸、锡兰等地传教,甚至远及波斯、北非和希腊诸王国,并派他的儿子和女儿跟随传教。经阿育王的宣扬和传播,佛教不仅在国内兴盛,而且冲破国界,开始走向世界。当时,佛教徒认为阿育王是一位理想的国君,将他尊为“护法名王”。约公元前236年,阿育王病逝。

印度河——恒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又一发祥地。到公元前4—3世纪,古印度进入了由小邦分立逐渐趋向统一王国的历史时期。阿育王不仅继承了祖父所开创的事业,第一次基本统一了南亚次大陆,而且能顺应形势发展,摒弃穷兵黩武政策,注重休养生息,堪称印度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世界文化史上,阿育王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弘扬佛教文化。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只不过是沙门思潮中的一个流派;到了阿育王时代,正是由于他的积极努力,佛教才得以确立为国教,并越出印度国境,传播到异国他乡,最终发展成为一大世界性的宗教。

孔雀王朝以往统治者靠着从全国搜刮来的财富,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据史书记载,国王行猎时,伴随国王的是全副武装的女猎手。她们有的驾驭战车,有的骑马、乘象,如出征一般,在举行宗教大典时,在宫廷的游行队伍里,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大象;有四马战车;有大批仆从拿着盛满宝石的黄金容器,还有许多水牛和被驯服了的狮子、豹子等等。而国王通常是被24头大象保护着。

是他,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把基督教从一个犹太人的小教派转变成世界性的宗教,而他最初可是站在基督教的对立方。

伟大的使徒——基督教奠基人圣·保罗

(4—64)

圣·保罗又名扫罗,是基督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出生在塔尔苏斯城(在今土耳其境内)。父亲是位犹太富商,后来加入了罗马国籍,并且很快地拥有了罗马公民的特权。因此,犹太儿童扫罗改叫罗马的名字——保罗。

保罗出生与成长的城市位于东西方交通要冲,经济繁荣、文明昌盛,是哲学家辈出之地。他因而深受希腊文化熏陶,希腊语流畅,熟悉希腊哲学。保罗早年曾师从当时著名的犹太律法师迦玛列,受过犹太教神职人员的训练和严格的正规教育培养。早期他曾参加迫害基督教徒的狂热运动。

基督教徒司提反被犹太祭司判为乱石击死时,保罗为执行者看守衣服。不久,犹太祭司长派他去大马士革,把那些改信耶稣的犹太人捉到耶路撒冷受审。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忽然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保罗立即扑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保罗问:“主啊,你是谁?”那声音说:“我就是你逼迫的耶稣。”此后,他三天不吃不喝看不见东西。在大马士革,保罗受到亚拿尼亚的施洗,皈依基督教,他的视力也得到恢复。这约在公元35年。

保罗在大马士革与当地犹太人争辩,证明耶稣就是基督。犹太人商议要杀他。保罗的门徒在夜里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吊下来逃走。随后他退隐于阿拉伯荒野,为逃避犹太教徒的迫害,也为思索这段经历的含义。三年后,保罗到耶路撒冷会见彼得和雅各,彼得为十二使徒之首、雅各是耶稣的弟弟,也是耶路撒冷基督徒首领。此后,保罗以极大的热忱传播基督教,以向非犹太人传教,清除律法在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的隔阂和敌意为己任。最初几年,他主要在约旦河流域、叙利亚和基利家一带活动,中心是安提阿。似乎收效不大。约46年左右,保罗开始了他一生中著名的三次巡回传道活动。

第一次传教,保罗和巴拿巴受安提阿教会派遣,视察他们创建的教会。在保罗传教与建立的犹太人与外邦人混合教会中存在一个问题:基督徒是否应该遵守律法和行割礼的争论。安提阿一些保守的犹太基督徒坚持必须遵守律法和行割礼,甚至对保罗施以暴行。约在49年(保罗改宗基督教后14年),保罗、巴拿巴在提多(希腊血统的基督徒,未行过割礼)陪同下,来到耶路撒冷,会见教会三柱石彼得、雅各和约翰,保罗显然是争论中心。结果达成妥协:外邦人若归信,可以不受割礼。作为回报,保罗承认耶路撒冷教会的中心地位,并促使其他教会团体资助耶路撒冷教会。这个决定为保罗此后传教活动奠定了基础。但双方的分歧仍未完全解决,如后来彼得与保罗在安提阿发生过一次激烈争吵。彼得因考虑耶路撒冷犹太基督徒的态度,不愿与外邦人同桌吃饭,受到保罗的谴责,保罗认为这是把犹太教规作为得救的试金石置于信仰耶稣基督之上。在这期间,保罗提出一个重要理论,“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保罗第二次传道旅行最具冒险性,他在西拉与以后加入的提摩太陪同下,在小亚细亚沿着以前到过的地方传教。途中在特里亚他梦见一个马其顿人恳求他说:“请你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保罗认为这是圣灵驱使他到欧洲去传教,决定前往。他在欧洲第一站是腓立比,这是一个位于交通要道的繁华商业城市和军事要塞,保罗在此建立一个人数不多的教会,这是基督教在欧洲的第一个立足点。此后保罗到达帖撒罗尼迦,这是罗马帝国一个省会,比腓立比大。保罗在传道中,当地一些怀有敌意的正统犹太人聚众闹事,使保罗与当局发生摩擦,只好转往庇哩亚、雅典,然后到哥林多。哥林多也是一个繁华的罗马帝国省会,保罗在哥林多一年半时间,传教工作较有成就。但一些犹太人仍然寻衅闹事,有人向该城总督迦流——著名斯多噶派哲学家塞涅卡的兄弟,控告保罗,迦流说“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不予受理。以后保罗过以弗所,上耶路撒冷,随后回安提阿。

保罗的第三次传教旅行从安提阿出发,前往访问加拉太地区的教会,然后抵达以弗所,在此募捐救济耶路撒冷教会。在以弗所逗留期间他曾遭到一群肇事者攻击,因为保罗讲道诋毁对其他神祗的崇拜,威胁到一个专门制造希腊月亮女神神龛的银匠的生意。保罗此后访问马其顿和希腊的教会。返回途中,他避开以弗所取道米推利尼、基阿、罗底等岛屿,经推罗到耶路撒冷。决定把各地教会募集的捐款交给耶路撒冷教会,以实现自己的允诺。当保罗偕同各捐款教会代表抵达耶路撒冷时,其中一人名叫特罗非摩,是以弗所人,不是犹太人。犹太人声称保罗把特罗非摩引进不向非犹太人开放的内院而亵渎了圣殿,鼓动骚乱,保罗被捕差点被杀死。罗马的千夫长闻讯后带兵捆住保罗并把他带走。保罗声明自己是罗马公民而免遭凌辱。当千夫长听说犹太人想谋害保罗,派人把他送往该撒利亚,巡抚腓力斯对如何处置保罗一直犹豫不决,他认为没有理由给保罗定罪,又不敢激怒犹太人首领。保罗在狱中度过两年。新任巡抚非斯都重审保罗,决定遣送保罗回耶路撒冷,保罗提出上诉罗马,结果被送往罗马。一路上历尽风险,遭遇风暴,在海上漂泊14天,船又被大浪损坏。后终于抵达罗马,被软禁两年候审。据说这期间他可以自由接待基督徒,甚至传道。保罗究竟死于何年,不详。传统说法是64年,罗马皇帝尼禄残杀了许多基督徒,保罗可能死于这次屠杀中。

保罗对基督教的贡献很大,他在传教地区建立教会,使基督教得以稳步发展。在向非犹太人传教中,他解决了“因信仰基督称义,而不是靠遵守律法称义”的理论问题,把基督教从律法中解放出来,而使基督教在非犹太人中广泛传播,进而发展成世界性宗教。他还促使耶稣的信仰普遍化,并使耶稣地位提高,成为三位一体的神的第二位。保罗的关于耶稣救赎理论成为基督教神学的基础,并对基督教脱离犹太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产生决定性影响。保罗还激励着从奥古斯丁到马丁·路德等一系列基督教史上的伟大人物。

保罗终生未娶,也不曾与任何一位女人有过性事。他之所以对性和女人持这种态度,是由于《圣经》中对女人所采取的不合作态度。关于此,保罗的箴言是:“我对着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说,若他们像我就好。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关于女人的地位,保罗也有着很明确的看法。他说:“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服从。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幼年失学,坎坷的命运没有让他消沉。相反,他把宗教的光芒笼罩在拉伯半岛的上空,将世俗与宗教紧紧结合。

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约于公元570年出生在麦加城古莱什部落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在他降生前两个月死于经商途中,只给他留下几头骆驼、山羊和一名女奴。6岁时,母亲也不幸去世,他先后由祖父和伯父抚养。由于家境日下,年幼的穆罕默德只得替人放牧,12岁起即随伯父外出经商,成年后又为麦加城富孀赫蒂彻料理商务。他曾随商队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体察到人们渴望结束分裂、摆脱困境的心情,并结交了一些犹太教长老和基督教传教士。

25岁那年,在经商中才干出众、获利颇多的穆罕默德受到其雇主赫蒂彻的赞赏和爱慕,不久便喜结良缘。这使他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同时,也有闲暇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宗教问题。

穆罕默德生性喜欢沉思冥想,幼年的贫困和不幸无疑使他意识到麦加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当时,正值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变革的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关系正在形成。广大部落成员不断反抗贵族,夺回被他们侵占的牲畜、牧场和水源。他们甚至烧毁贵族的帐幕,杀死贵族。另外,外来势力的入侵也促使阿拉伯社会的危机加剧。

约610年,穆罕默德在思索这些问题时,看到一庄严幻象,后来认定是天使加百列,并听到有声音说:“你是安拉的使者。”这是他成为安拉的使者或先知的开端。此后他不时接到“启示”,他相信这是安拉直接传来的信息。有时,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将这些启示铭记在心,有时将之写下来。约650年,这些启示被汇集起来,编辑成《古兰经》,流传至今。

613年左右,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教。通过公开宣讲,穆罕默德争取到一些追随者,据说有39人。新的宗教遭到反对之前,有名有姓的追随者达70人,大多数是不满30岁的青年人,其中包括麦加一些大富人家的子弟以及部分生意场上的失意者。穆罕默德早期的少数追随者被人说成“软弱”,但这仅仅意味着他们不属于任何氏族部落,因而不受任何氏族的有效保护。新的宗教最后称为伊斯兰教(即“顺从安拉的旨意”),其信教徒称为穆斯林(即“已顺从者”),而《古兰经》主要称他们为“信道者”。

穆罕默德开始公开向麦加居民传教后,信徒大多是社会地位低微的贫苦人和奴隶。麦加贵族极力反对他的宗教主张。他们认为穆罕默德的宗教不仅破坏了传统信仰,而且动摇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基础。为此,他们先是对穆罕默德进行讽刺、嘲弄、责难,以后则对他和他的信徒们实行经济制裁或施加暴力。面对贵族阶级的反对和迫害,穆罕默德命令部分信徒于614年至615年分两批迁往阿比尼西亚(即今埃塞俄比亚)。

619年至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后去世,传教活动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在伊斯兰教史上被称为“悲伤的一年”。正当穆罕默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的处境大为改变。一年一度的朝觐节又到了,有一大群麦地那人来拜见穆罕默德。他们告诉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各种偶像已被捣毁,许多人已皈依伊斯兰教,还有许多人在等待时机。他们还说,已经准备接受穆罕默德去麦地那。这一消息使穆罕默德沉思起来。与其在麦加到处碰壁,不如把麦加的穆斯林迁到麦地那去,在那里安全地生活。于是,他下达了迁徙的命令。穆斯林们分头秘密离开麦加。

622年,麦加的部落贵族谋划杀害穆罕默德。7月16日,穆罕默德闻讯后与他的主要支持者连夜逃往麦地那,路上走了12天。这就是著名的“徙志”。后来这一年被定为伊斯兰教的纪元。

迁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陆续建立了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把伊斯兰教从传教阶段推向了建教阶段,并把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共同宗教信仰而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团。在麦地那期间,穆罕默德还有一些军事活动,主要是与麦加城之间的冲突,像著名的白德尔之战,穆罕默德亲自指挥作战。随之而后的伍侯德战役虽以失败而告终,但穆罕默德的威望却得到了很大提高。就是因为弓箭手违反了他的命令,才导致了这次交战的失败。穆罕默德杰出的指挥才能,令麦地那人由衷地钦佩。从那以后,全麦地那人都成了穆罕默德的支持者。穆罕默德由最初的一位宗教领袖,成为被公认的军事首领和政治领袖。人们对他的统治不再持有任何异议,都把他当做麦地那的君主。一个新的政治强国在世界上诞生了。

穆罕默德为巩固新政权,亲自出征二十余次,命令穆斯林征伐近五十次。穆罕默德提出“前面就是天堂,后面就是地狱”的口号,鼓舞信徒以一当十,进行战斗。

628年春,穆罕默德以要求朝见为由,率领1400名穆斯林前往麦加。在离麦加9英里的侯达比亚为古莱氏人所阻。结果,双方通过协商,签订了《侯达比亚租约》,以解决争端。穆罕默德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宗教上获得了胜利,教徒迅速增加。同时利用和约签订的和平环境,他派出使者,分别访问了阿曼、巴林等阿拉伯国家,与罗马、波斯、埃及等国建立了联系,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伊斯兰教力量不断发展,麦加贵族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削弱的形势下,穆罕默德以古莱氏人违反和约为由,组成万人的穆斯林大军,进攻麦加。一路上,又有许多其他部落的成员加入到进军的队伍中来。穆斯林队伍的声势越来越大,力量越来越强。穆罕默德的部队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就进了城。麦加归信了安拉。随之时来运转,穆罕默德在其他战线上也相继取得了军事胜利。到穆罕默德病逝时,大体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632年,64岁的穆罕默德已经成就了非凡的事业,特别是已经完成了安拉赋予他的使命:《古兰经》的全部内容都已降示完毕,伊斯兰教的净洗、礼拜、施舍、斋戒、朝觐等基本礼仪和义务也都已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