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他一直是中国文人心目中不可撼的高山,他的思想观念早已融入华夏子孙的血液,并终传播到世界,人们记得他的名字,但是更习惯尊他为夫子。
万世师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
(公元前55卜公元前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孔纥曾是鲁国的一名武官。
孔子年幼丧父,家境清贫。15岁那年,他立志发愤读书,出人头地。有一次,他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弹一支名曲,一连弹奏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丘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乐曲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丘仍在弹那支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可以换换曲子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丘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向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非常惊讶,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他终于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成为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哲人。而鲁国丰富的文化典籍和深厚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思想的成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孔子曾当过管理放牧和仓库的小官,人微言轻。后来随着他博学名声的远扬,连一些达官贵人也携子弟前来求教。于是,孔子便开始创立私学,收徒授课。公元前517年,因鲁国内乱,孔子一度前往齐国,充任贵族家臣。他曾向齐鲁公提出“正名”等政治主张,但并未得到采纳。返回鲁国以后,孔子即着手整理古籍,并进一步扩大私学,广招弟子,传播文化,其影响日甚一日。
公元前501年,孔子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遇终于来了。年过五十的他被任命为鲁国都城的行政官,不久又获升迁,先后掌管国家建设工程和司法,还在短期内代行相事。从政期间,孔子极力维护周礼,杀了不同政见的少正卯,还建议拆毁三家大夫的都邑以抑制地方势力;他又在夹谷会议上兵礼并用,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土地。后因鲁定公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孔子失望而走,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周游生涯。他曾率弟子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四处游说,然而始终未能得到诸侯的重用。公元前484年,孔子又回到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
历经磨难的孔子对政治生活日渐厌倦,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其教学内容以仁学为中心,以周礼为规范,着重培养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许多过去根本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注重复习、言教身教并重等。相传孔子教过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通晓六艺的贤才就有72位,由此开始逐渐形成一个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
在兴学的同时,孔子又亲自整理编订《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修订,使它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公元前479年的初春,孔子病倒了。一天清晨,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低声唱道:“泰山要倒,梁柱要断,哲人也像草木一样,要桔,要烂啊!”他的学生见后赶快扶他上了床。从这一天起孔子不发一言,不进水米,七天后这位中国古代的最伟大哲人终于离开17人世。终年73岁。他的弟子和门生后来将孔子的言论辑录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政治、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孔子也由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儒家学说成为先秦显学之一;汉代以后,孔子被尊为圣人,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统治中国思想界近两千年之久。此外,孔子还首创大规模私人办学的风气,提倡有教无类,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死后被埋葬在鲁城北方的泗水边。弟子们都在基旁服丧三年、服丧满三年后,弟子们将离去的时候,大家都依依不舍,不忍很快地离去。有些人还哭着说:“我不想舍夫子而去,还是再住一些时候吧!”于是很多人留了下来,叉守了一个时期的墓。
惟有子贡一个人,在孔子墓旁盖了一间草庐,守了六年之久。后来在孔子墓地的附近,有很多人家陆续搬到那儿去住,一时竞达一百多户人家,于是形成了一个村子,大家给这个地方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孔里、在他其貌不扬的处表下,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用从容步向死亡的身影,向世人诠释何谓自由,何谓高尚。
将哲学传入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公元前约470一前399)
苏格拉底,出生在古希腊的雅典。他的父亲是一个手艺精湛的石匠,母亲是一位助产妇。苏格拉底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手不错的雕刻手艺,还有一些几何原理和音乐知识。但苏格拉底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格拉底的相貌有些丑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奇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另有一番说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则可以侧目斜视;一般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则可以使我的吻比一般人来得更有力、更丰润而目接触面更大。”
苏格拉底不仅相貌滑稽,而且作风奇特,见解非凡,对朋友和善、固执而又具有吸引力。他的一位朋友问特尔菲的女祭司,谁是雅典最有学识的人。令他大为惊奇的是,那位女祭司居然说出了无职业者苏格拉底的名字。后来苏格拉底说:“那位神使把我当成雅典最有学识的人,是因为我是雅典城里惟一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人。”
这种滑稽而又谦卑的态度,使他在辩论中处于极有利的地位,但也令人讨厌。他假装自己对某些问题不懂,就像一位地方检察官似的,对别人问个没完没了,引诱着他们令人震惊地承认某些观点。
他时常去找那些最著名的公民,无论是伟大的演说家或是别的什么人,询问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他们自己所讲的东西。苏格拉底不仅坚持清晰的思想在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切实地教诲人们应当如何去做。他提出了规定措词的主张。他说:“在开始谈话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将要谈论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一提法早在苏格拉底之前就曾经有过,但苏格拉底使它成了一个信条。
比苏格拉底早三代的希腊哲学家们曾经研究过大自然与星球,从而在绚丽壮观的智慧之花中产生了“科学”。苏格拉底则将科学方法运用于生活艺术的研究。到苏格拉底时代,奇异的希腊城邦和希腊文化的影响已遍及整个地中海盆地,并越过黑海直抵彼岸的俄罗斯。希腊商船控制着整个地中海的贸易。在大商业城市雅典的领导下,希腊人新近击溃了波斯军。如今的雅典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诗人、科学家、哲学家、学生和教师。远在西西里岛的富人也派他们的子弟来追随苏格拉底,陪他散步,聆听他那独特的见解。而这位老人拒绝收取任何费用。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告有“渎神”罪。实际起诉人是在公元前403年反叛中复位的一位民主派首领,很有影响的阿尼图斯。但像阿尼图斯这样著名的温和的政治家不会公开出庭。名义上的起诉人则是年轻的、不太知名的米利图斯。罪名有两点:一是“腐蚀青年”,二是“藐视城邦崇拜的诸神以及从事离奇古怪的宗教活动”。
苏格拉底受到了501人的陪审团的审讯,并仅以60票的多数被判处死刑。也许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想到他真的会死,因为他有法律权利,可以要求从轻处置,并可要求重新进行投票表决。假如他依照惯例低声下气、痛哭流涕地苦苦哀求,有三十多位陪审员肯定会改变他们的态度。但他却表现得无所谓。他的弟子们来监狱看望他,怂恿他越狱逃跑。他却说:“我的信仰中有一条就是法律的权威。我常给你们说,一个好的公民就要遵守本市的法律。既然雅典的法律判处我死刑,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他的朋友为他焦虑不安,认为他实在有些强词夺理。于是他们争辩说:“这岂不是把逻辑扯得太远了吗?”然而,老人依然固执己见。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体《斐多篇》一书中,曾经描述过苏格拉底在人世上的最后一夜的情形。像往常的大多数夜晚一样,那天夜晚苏格拉底和青年朋友们一起讨论哲学问题。讨论的主题是:人死之后还有生命吗?苏格拉底倾向于认为有,但不作定论,而是认真听取并思考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们的反对意见。一直到最后,苏格拉底始终都控制着自己的理智,不让感情影响思考。虽然再有几个小时他就要与人世诀别了,他依然平静地与学生们讨论着来生转世的机会。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朋友们聚焦在他的身边,悲痛地看着敬爱的老师喝下那杯毒药。在日落西山之前,他亲自叫人去取毒药。当一个随从将毒药拿来时,苏格拉底用异常平静的语调对他说:“这种事你清楚,你要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随从告诉他:“你喝下毒药,然后站起来走动走动,直到你的腿感到沉重。然后再躺下,毒药的麻醉作用就会攻向你的心脏。”
苏格拉底审慎而冷静地照着随从的话去做。其间仅停顿了一下斥责他的学生,因为学生们都在抽泣和痛哭,好像他们认为老师正在做一件不正确不明智的事情。最后他想起,他还欠着别人一笔小小的债务。他把盖在脸上的布拿开说:“克里托,我还欠亚斯克莱皮亚斯一只鸡钱——记住千万要还给他。”
随后他闭上了眼睛,重又将布盖在脸上。当克里托问他还有什么临终嘱咐时,他没有回答。
柏拉图用令人难忘的语言描述了苏格拉底死去的情景:“我们的朋友就这样完了。他是我们所了解的所有人中最慈善、最正直、最有学识的人。”
所有在希腊以及后来在罗马兴办的有名气的哲学学校都奉苏格拉底为鼻祖。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门生。我们至今仍生活在苏格拉底的遗产之中。正是因为苏格拉底以身殉教,他的教义才会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哲学史上最有名的妻子,名叫桑蒂普。她之有名在于她的性格,她的性格特点就是一个“悍”字,与苏格拉底之丑可谓比翼齐飞,相映成趣。有一次,桑蒂普不知为了什么叉大骂起老公来,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一言不发,任她骂去。过了一会儿,桑蒂普索性端起一盆洗脚水向夫君兜头泼来,把苏格拉底浇成了落汤鸡。她的夫君呢,只抹了抹脸上的水珠,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打过雷后一定要下雨的。”桑蒂普虽然外表冷若冰,心里却热如火,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当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她伤心得肝肠寸断,泣不成声。
作为西方政治哲学家起点的代表,他的影响已持续了二十三个世纪。在他光风霁月般的一生中,几经生死磨难,仍孜孜不倦,最终为地人留下一拿乌托邦梦幻。
打造理想国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
两千四百多年前,在古希腊的雅典,有一位驰骋于体操场上的名叫阿里斯托克勒的少年,生就一副健壮的身材和宽宽的额头,于是他的角斗老师便送给他一个“柏拉图”的绰号(希腊语意为宽广壮伟)。久而久之,这个绰号竟变成了他的正式名字。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生于雅典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母亲是著名政治改革家梭伦的后裔,父亲的家谱则可追溯到古雅典王卡德鲁斯。在这样高贵的家庭里,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聪颖的禀赋和多方面的才能,擅长体育运动,喜爱绘画!和音乐,也写过史诗和悲剧。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他应征人伍,参加过三次战役,表现勇敢。
柏拉图早在17岁时,就通过自己的舅父卡尔米德拜识过苏格拉底。那时,在柏拉图眼中,苏格拉底不过是相貌丑陋的老学究。使柏拉图改变这一观念并重新认识苏格拉底人格实质的契机,则是在柏拉图20岁生日时。
这天,年轻的柏拉图带着自己创作的悲剧,去雅典城参加每年一度的戏剧节。在驱车途经城邦广场时,他看见苏格拉底在由市民们主办的“酒神狄俄尼索斯”赛诗会上做讲演:“人的行为是从:个源泉流出来的。它们是欲望、情感和知识。欲望的位置是在腰部,那是能力。情感的位置是在心脏,那是血液的枢纽。知识的位置在头部,那是欲望的眼睛和情感的共鸣。知识能做人类心灵的向导!”
苏格拉底的讲演极大地震撼了柏拉图。于是,他命车夫掉转马头,回到家中,把自己的剧本摔进火炉,付之一炬。接着,他又一头丰I,向离家不远、蜿蜒曲行的亚诺河,用激流冲刷自己的无知。随后,柏拉图来到苏格拉底的寓所,拜苏格拉底为师。
此后8年间,柏拉图一直紧紧追随苏格拉底,勤勉耕读,发奋创作:直至公元前399年春,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极刑为止,柏拉图在老师的指导下,陆续写出11部理论著作。
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感觉到,自己也应该逃离雅典一避。因为他曾试图解救苏格拉底的公开行动,已被当局视为阴谋反叛。他要周游世界,去澄清苏格拉底莫须有的罪名,彻底维护导师的荣誉与地位。此时,柏拉图28岁。
公元前399年10月,柏拉图搭一艘西西里商船,横渡地中海。经过六天的漂泊抵达北非利比亚所属的昔勒尼,上岸后,由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首的学术团体在码头隆重迎接柏拉图。两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在对“数”经过极有意义的讨论后,柏拉图又搭船前往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
当时,叙拉古的国王、年方20岁的迪奥尼修斯一世,极端渴望把一些有学问的人聚拢在他的身边,使封闭、落后的叙拉古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得到改善。同时,这位在军事、政治上踌躇满志的君主,结识柏拉图也是为了附庸风雅,获得礼贤下士的虚名。柏拉图对此并不介意。照样怀着诚挚与友善去指点他的品行。直到公元前393年春,柏拉图才发现,这位小国君王身上有无比致命的弱点。于是,在每礼拜的既定晤面仪式上,柏拉图开诚布公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只有哲学家才能治理好国家,结果惹得国王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