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46530100000026

第26章 先驱篇(1)

他像一座灯塔,伫立在巫术与迷信盛行的黑暗年代。千百年来,时光在变迁,科技在进步,他所奠定的医学基石永世不变。

科斯岛上的神医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出生于爱琴海上的科斯岛。父母均是医生,他自幼便随父母四处行医,也爱上了这个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父母亲去世后,青年的希波克拉底便在中亚各地行医,到过希腊、小亚细亚、黑海沿岸和北非等许多地方。他医术精湛,又热心对待病人,把许多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因此获得了“科斯岛上的神医”及“伟大的医生”的崇高声誉。

在古代欧洲,医学还未诞生,宗教迷信和巫术在人们生活中占统治地位。人们认为得病是“神的谴责”,尤其是对癫痫病,更认为它是“神病”。人们在得病时,就到庙宇里求神保佑,靠教士的符咒来祛病救人。病人常常被骗去大量钱物,却治不好病,有许多人还因延误了时间而死去。希波克拉底对于这种陈腐的“神赐疾病”的观念不屑一顾,并提出挑战,称其为“魔法师、江湖术士和骗子手之流”的行径。他指出:“这种疾病一点也不比其他疾病神秘,而是与其他疾病一样,具有同样的性质和相似的病因。”他批评了“神赐疾病”的谬论,努力探索人的机体特征和疾病原因。、他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复杂的人类机体是由血流、黏液、黄疸和黑疸这四种体液组成的,它们都是腺的分泌物。由于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混合比例不同,因此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等。虽然这种解释并不正确,但是他提出的这些气质类型及其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他还指出疾病的起因是这四种液体的不平衡所致,体液的不平衡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

。希波克拉底又详细论证了自然环境等外界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方向、土壤、气候、风向、水质、水源、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自然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界所持看法相似。他还记录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研究了这些病的发病原因,许多见解十分精辟。如他认为尿结石是因为饮水不洁,导致了尿中的物质部分凝结。这些凝结物的增大和变硬,会引起剧痛,进而堵塞了尿道,导致尿闭。这种解释与现代医学对结石的解释十分相近。

他还第一次在医学上提出了“预后”这个概念。认为医生不但要对症下药,而且要根据病症预告其发展的趋势、造成的后果及如何康复的措施,这就把治疗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而以往医生只是就病治病,根本不考虑“预后”问题。

希波克拉底在外科学领域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和弟子们冲破了教会的禁令,秘密对人体进行了解剖,从而获得了对人体结构的许多感性认识,为外科学奠定了基础。他在著作中详细描述了头骨的损伤和裂缝等病例以及如何进行手术治疗,书中把手术的每个细节和具体步骤都作了十分细致和准确的描述。还记载了各种骨折病例及治疗方法以及对脱臼复位的方法。

希波克拉底不但医术精湛,学识渊博,而且具有高尚品德。传说他关心病人的疾苦,医德高尚。前431年,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人口大批死亡,全城人几乎死光了,活着的人也纷纷逃往他乡。这时希波克拉底正为马其顿国王担任御医,待遇优厚。但他得知雅典发生了瘟疫后,立即辞去了御医职务,赶回雅典组织抢救病人。他从铁匠不得病联想到火可以防疫,便在全城各地点起火堆,最后扑灭了这场罕见的瘟疫。希波克拉底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看做医生的天职。他不但自己有高尚的医德,还全面提出了医务道德问题,制定了医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在他的学生毕业时,都要作为誓词来宣誓,后人将其称做“希波克拉底誓词”。

希波克拉底不但热心于治病救人,还醉心于医学的科学研究。他在巡回行医过程中,广泛接触了各个地区的民间医学,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他曾经在科斯岛的医学校里任教,培养出许多弟子。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女婿都从事治病救人的医生职业。他在任教期间,把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民间的医学资料加以归纳和整理,写出了一部医学巨著——《希波克拉底文集》。这部巨著共分70卷,其中有60卷流传至今。这部著作涉及到解剖学、病理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外科手术、饮食与药物治疗、疾病的预后和医学道德等医学上的许多领域。希波克拉底在这些作品中,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反映了当时进步的科学思想,总结了诊治中的技术和实践。

希波克拉底还专门在书中记录了许多有关人生和医学方面的格言警句,如“暴食伤身”、“寄希望于自然”、“人生短促,技艺长青”、“沉疴需猛药”、“无知困倦是疾病的前兆”、“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心的饮食更有益”、“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这些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一直在人民中流传,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著作,对欧洲医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一直被作为医科的基本教材而广泛流传,到近代医学产生后才取代了它。但是它的许多内容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此,欧洲人称他为“医学之父”。同时,世界人民也无限缅怀这位伟大的医学家。1948年,世界医协代表大会通过了《日内瓦宣言》,就是以“希波克拉底誓词”为蓝本的。1949年,世界医协大会又通过决议,把它作为国际医务道德规则。今天,西方医生在正式开业时,通常要以“希波克拉底誓词”来宣誓。希波克拉底已成为医生的楷模,成为医生这个崇高职业的象征。

希波克拉底誓词的内容是:“我以阿波罗及诸神的名义宣誓,我要恪守誓约,矢志不渝。对授业之师,敬若父母,倘若需要,我要与他分享钱财,赡养其身。对其子嗣,视若手足,如愿学医,我要热情教导,不图报酬,,对我的几子、老师的儿子以及宣誓立约的门生,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克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不把毒药给任何人。我要清清白白地生活和行医,进入别人的家,只是为了看病,不为所欲为,不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我看到或听到的不应外传的私生活,不管与我的医务是否有关,我决不泄露,严守秘密。”

在他之前,人们从未想过血液是循环的,甚至认为食物在心脏里转化为血液,而心脏使血液变热。这些今天看来如此荒谬的观点在他之后得以改变。

近代生理学之父

——英国医生哈维

哈维于1578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早年在坎特伯雷公立学校读书。因学习成绩优异,16岁免费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的凯厄斯学院学习医学。

由于当时学校里除了上课听讲外,很少有机会进行一次解剖实验。于是1600年,他慕名去当时最好的医科学校之一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学习,师从著名的解剖学家法布里奇奥。学习场所就是非常有名的卵圆形解剖大厅,现在还可在学校中见到。在这里哈维第一次认识到心脏跳动的功能和循环血液流过心脏的性质所带来的问题。学习期间哈维不仅刻苦钻研,积极实践,而且在法布里奇奥从事静脉血管和“静脉瓣”的研究中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

值得一提的是,哈维在帕多瓦大学学习期间,伽利略正在学校任教,这位近代实验科学大师所倡导的实验数学方法和力学自然观,影响了物理学之外的许多学科领域,哈维也受益匪浅。他懂得了:“无论是教解剖学或是学解剖学,都应以实验为根据,而不应当以书本为根据。”这一时期的学习和实践,为哈维后来创立心血管运动的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602年4月,带着从帕多瓦获得的医学博士学位,哈维回到了英格兰,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到1642年内战开始之前,他已经成为英格兰最受信任的医生之一。行医之余,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解剖学研究。他不厌其烦地亲自解剖各种生物,包括昆虫、蚯蚓、爬虫类、鸟类、哺乳动物,甚至人。他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尸体解剖来增进自己的病理学知识,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在当时,人们对于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知识,还停留在1400年前希腊、罗马医生加伦时代的水平上。当时普遍认为,血管内既含血又含空气,而且血的运动犹如潮汐;静脉系统是双向潮汐运动,静脉血液的一部分通过左右心室间的微孔输入动脉,动脉系统则是单向吸收的。这一认识随着研究进程的不断深人而让哈维感到不安,依他的实验和观察所得出的推论,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他需要勇气和胆识来质疑权威者的理论,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1628年他终于发表了他的著作《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这是一本小册子,但却阐明了血液循环的本质。他首先借助加伦的著作彻底地驳斥了血管含气的见解,随后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血液运动是由动脉离心再经静脉回心的循环运动。

哈维的发现宣告了生命科学新纪元的到来,加伦学说中形形色色的不可捉摸的“灵气”被血液的机械运动所驱除,物理和化学的概念被引人生物学中,展示了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

哈维的著作使他的声誉传遍欧洲,但流传很久的传统看法被抛弃,也引来了不愿相信实证的人的攻击和辱骂。哈维不愿争论,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动物生殖方面的研究上。1651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二本伟大著作——《论动物的生殖》。这本书主要对小鸡在鸡卵中的发育情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正确地提出了胚胎的最终结构是逐渐发展形成的理论,这标志着当代胚胎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1657年6月,备受讽刺挖苦的哈维因患中风在伦敦去世。遗嘱中把他的产业捐赠给英国皇家医学会,用于发现和研究自然的奥秘。1906年,威廉·奥斯勒在伦敦皇家医学会哈维纪念会上对哈维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哈维的学说)标志着医学与传统的决裂;人们不再满足于小心翼翼地观察和精确无误地描述;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精心编造的理论和梦想,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以现代科学意识实验的方法研究重大的生理问题……他的一本27页的小册子将世界带人了实验医学的时代。”

1602年哈维在帕多瓦大学获得医学学位。而后他回到英格兰,在那里他做了很长时间医生而且很成功。他的病人包括两位苏格兰的国王(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还有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哈维在伦敦医学院讲授解剖学,事实上他曾被选为该医学院的院长,但他拒绝任职。除了他的私人行医活动外,他还在伦敦的圣巴多罗买医院做了多年的主任医师。哈唯结过婚,但没有孩子:

他终生来娶,将所有的精力都倾付于学术著作,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可感的文字,在他那里经济学第一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1723年6月5日,在风景秀丽的苏格兰的克科第港口城市,亚当·斯密降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不幸的是,他的父亲——一名海关审计员已于几个月前故去。斯密是这家的独子,得到了母亲很好的照顾与教育。小时的斯密体弱多病,很爱读书,记忆力惊人,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沉醉于自己的遐想之中。

14岁时,斯密以优异成绩从克科第市立中学毕业,进人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他在那里修完了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伦理学等课。讲授伦理学的教授弗朗西斯·哈奇森不顾教会的反对,坚持在讲课中宣传信仰自由、政治自由的观点,给斯密以很大的启发,也使他确立了正确的理论方向。

1740年斯密毕业,获得斯内尔奖学金,这使他得以骑马旅行至牛津,进入巴利奥尔学院。与格拉斯哥大学激励人的气氛相比,牛津大学是教育上的一块沙漠。他在那里主要是自学,并牢固地掌握了经典哲学和当代哲学两门学问。

一次,学校当局发现斯密在阅读大卫·休谟的《人性论》,立即将书没收,并对斯密严厉训斥。但这种陈规戒律并未束缚住斯密自由奔放的思想,他在牛津的六年中,饱览群书,积累了丰富广博的知识。后来,他与休谟相识,两人志同道合,常一起讨论理论与现实问题,结下了终生友谊。

1748年,斯密受聘担任了爱丁堡大学的讲师,讲授英国文学史。三年后母校格拉斯哥大学聘请他出任教授,讲授道德哲学。斯密讲课从不照本宣科,他旁征博引,并不断引用社会上的新观点、新事例,深深地吸引了听课的学生。而且,他还根据学生的表情不断改进自己的讲演内容和方式。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方式,使斯密声名鹊起。1759年,他将伦理学部分的讲义整理修改后以《道德情操论》的名义出版,受到社会的欢迎与重视,斯密从此跻身于国内一流学者之列。

在论述社会伦理的这部书中,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句名言。他说:“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一个单独的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运动原则,与立法机关可能选用来指挥它的原则完全不同。如果它们不一致或正好相反,这盘棋将下得很艰苦,而社会必然随时处于高度的混乱之中。”他提出应当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让人们追求个人私利,政府机关不要横加干涉,自然地会带来社会利益。

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的14年是斯密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格拉斯哥大学是所新兴的开放的学校,除课堂外,它陆续建立了发明家瓦特的车间、天文学家威尔逊的铸造所和天文台等实验场所。斯密热衷于接触各界人士,进行社会调查。他常常到车间、工厂了解实际的生产情况,与瓦特也成了好朋友。他还参加了格拉斯哥市长创办的经济学俱乐部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也常常专程到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参加学术活动,他是爱丁堡哲学学会和择优学会的成员。择优学会很重视经济问题,尤其偏重于农业问题。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斯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坚定了他应让经济自由发展的观念。他在法学和政治学的讲演中,指斥了当时存在的封建残余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初步说明了实行经济自由政策的优越性。他的这部分讲演在1896年根据一学生的笔记以《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人及军备的讲演》为名出版。1764年,斯密离开格拉斯哥大学,作为贝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陪同他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欧洲大陆游学。在法国期间,他考察了法国的社会经济状况,结识了魁奈、杜尔哥等著名经济学家及许多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与他们广泛地交流思想,并就他准备撰写的经济著作征求他们的意见。魁奈等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丰富了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