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46530100000048

第48章 艺术篇(1)

他将石头雕刻成永恒不朽的生命,他将绘画变成令人瞠目的奇观,他把建筑变成余音绕粱的旋律,他的生命便成了波澜壮阔的篇章。

文艺复兴的史诗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勒斯镇。他父亲是该镇的行政长官,在他6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因兄弟姊妹众多,家中生活比较拮据,米开朗基罗便被送到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叫做塞提雷诺的山区小镇,由一名奶妈临时照顾,奶妈的丈夫是本地采石场的工人。米开朗基罗整天与奶妈的石匠丈夫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观看他砸石头。正是在这里,米开朗基罗学会了制作雕像。

米开朗基罗13岁时,他的父亲被迫送他到佛罗伦萨最受尊重的艺术家那里当学徒。于是米开朗基罗开始学习绘画。他接受了壁画技术的全面训练,这种训练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更喜欢用笔而不是用刷子来作画。他喜欢漫步在佛罗伦萨的街头,观察那些精致的教堂、雕塑和油画,并进行素描。他仔细地研究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的奠基人乔托和马萨乔的壁画。但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并非是对他们作品的盲目模仿,因为他的作品都有一种鲜明的三维立体的特色,这预示了一名雕塑家的诞生。

1496年6月25日,米开朗基罗抵达罗马,此前,为了完善对人体雕塑的透视方法,米开朗基罗决定去学习解剖学。米开朗基罗在医院的停尸房,探索到了人体的奥秘,这为其以后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1岁的米开朗基罗部分作品已有了名声,但这些作品规模不大。

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取得了成功,他又回到佛罗伦萨的家中,并接受了早期事业中最大的挑战。佛罗伦萨建筑事务所委托他。将一块35年前被毁坏的、巨大的大理石雕刻成一座塑像。

米开朗基罗神秘地认为,他所要雕刻的塑像早已在那些石块中成形了。他通过研究这块大理石原料,考察它的裂缝和纹脉,就能够感觉到塑像在那儿沉睡着。他的工作就是要把石头中的精灵解放出来,赋予生命。米开朗基罗与外界完全隔离,专心打凿着那块巨大的大理石,只允许几个助手观看。经过四年的艰苦工作,米开朗基罗终于将他的作品公之于众。这座《大卫》雕塑高14英尺,称得上是一个宏伟的工程。

《大卫》代表了佛罗伦萨以及它的城市特性,它是公民自由的象征,也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坚定信仰。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从石头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人类男性的最美好的形象。四百年来,一代代不那么完美的男人走过大卫的身边,向他致敬。从《大卫》雕塑面世之后,米开朗基罗就被世人称为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1505年,米开朗基罗前往罗马接受教皇尤利乌斯的邀请,为教皇建造一座辉煌的、能够使他得到永世颂扬的墓地。然而不久,善变的教皇对这项工程失去了兴趣。尤利乌斯给了米开朗基罗一个一生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在西斯廷教堂顶部作画。

1512年11月1日,米开朗基罗的巨型天顶画终于完成了。当世最伟大的雕塑家竟成了最伟大的画家。在37岁那年他被世人尊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他毫无争议地被认为是欧洲最著名的和最受欢迎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宗教纷争迭起的时代。就在他通过艺术表现某种永恒真理的时候,尘世间的享乐之风不仅损害了罗马教廷的金融宝库,而且破坏了它的道德宝库。结果,新教革命席卷半个欧洲。意大利因遭到法国、德国及西班牙军队的入侵而内部分裂,陷入内战。当时在梵蒂冈的教皇克莱门特发兵进攻佛罗伦萨。就在佛罗伦萨这座艺术之城处于危机的时刻,米开朗基罗应召返回故乡,投身于保卫佛罗伦萨的战斗之中。几个月里,他勤勤恳恳在山上构筑工事,架设大炮。

然而,就在这血与火的年代里,却产生了米开朗基罗最冷静、最深沉的作品——美第奇陵墓。陵墓落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它坐落在佛罗伦萨城内与圣洛仑佐教堂毗邻的一座小礼拜堂内。参观者必须先走进一个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房间,使剧烈跳动的脉搏和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再往前走,相对的两堵墙后就是两座陵墓。一座是洛仑佐·德·美第奇的,另一座是他的弟弟朱利亚诺的。年轻的朱利亚诺的雕像身穿轻便盔甲,手握宝剑,剑身斜横过双膝。他带着未满足的欲望凝视着他未能活着看到的时代。这尊雕像通常被称为“积极的生命”。而它对面的那尊雕像则被称为“沉思的生命”。雕像上,沉思中的洛仑佐以手掩口,头盔遮盖着那双低低下视、凄凉地望着通向死亡之路的眼睛。

如今,罗马又换了一位教皇,新教皇召年迈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去接受一项使人精疲力竭的任务——用绘画装饰西斯廷教堂内祭坛后面的墙壁。就这样,米开朗基罗又花了7年工夫画成了《最后的审判》。

六十多岁时,米开朗基罗又开始了新的生涯——当上了建筑师。当教皇指派他去完成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时,他对建筑还是个生手。圣彼得大教堂奠基已将近五十年了,迄今还是个没有屋顶的空架子。在那里干过活的建筑工人成千上万,教堂的设计方案五花八门。但所有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规模宏伟。因为该教堂建成后必须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由于工期拖得很长,米开朗基罗得以在间隙时间为罗马各处设计建筑物——教堂、宫殿、桥梁、博物馆等,应有尽有。

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部分方案,始终未能付诸实施。但他设计的巨大的双层圆形华盖,则完全是独出匠心的杰作。它像一顶绚丽的桂冠盖在教堂之上,也盖在了他的生命之上。原先,工程师们都说建不成。然而,块块巨石犹如泡沫一样,一层又一层地慢慢上升,好像故意向引力挑战似的,越接近顶端,石头越往外延伸。他说:“我老了。死神在拉我的披风了。”米开朗基罗89岁时去世。在他弥留期间,他的杰作——世界上规模最宏伟、最华丽的圆形顶盖已基本完工。

教皇原想把他葬在圣彼得教堂,但他故乡的人们设法把他的尸体偷运回去,将这位伟大的意大利爱国志士、雕刻家、绘画家和建筑师安葬在佛罗伦萨的圣克罗切教堂,以供人们永远瞻仰。

在绘制《创世纪》时,米开朗基罗像做苦役一样地辛苦刨作,常常废寝忘食。他把助手们一个接一个赶走,从里面锁上门,除一位老仆人和教皇尤利乌斯外,不让任何人进去。尤利乌斯不懂艺术,但他看了后却知道十分壮观。他明白,自己的寿命已经不长了,所以时常大发雷霆地问道:“何日——何日才能完工?”

最后,尤利乌斯急不可耐地说:“我看你己经画完了,我告诉你,赶快从脚手架上下来,不然我让你摔下来!”米开朗基罗这才同意对上流人物及教士们开放了这个艺术只地。

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担负起天才这样的赞警。今天他的名字已成为艺术史上响当当的里程碑,而且他的贡献远远超越了艺术疆域。

艺术史上的天骄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温切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公证人和律师,生母是一位年轻农妇,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父亲在他出生不久与另一女子结了婚,幼年的达·芬奇在父亲和继母的照管下长大。

达·芬奇很早就显露出艺术才能,擅长写生和素描。父亲为了发展他的天赋,在他14岁时把他送到当时享有盛誉的画家、雕塑家佛罗基阿门下学艺。达·芬奇在那里整整苦学10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结束学艺生涯前不久,他协助老师制作祭坛油画《基督受洗》。达·芬奇负责在画面右下角画上两个披衣的天使,结果他画的这个局部形象活泼生动,反使老师所画的主体部分相形见绌。佛罗基阿为学生超出自己而感到高兴,同时又十分惭愧,据说从此不再尝试作画而转向雕塑。

1477年,达·芬奇结束学徒生涯,开始独立工作。他把绘画艺术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为了研究绘画的明暗问题,他研究光学;为了研究绘画的动态问题,他研究力学;为了研究绘画的背景,他研究植物学和地质学;为了正确把握绘画的比例,他研究数学;为了掌握绘画的色彩调配,他甚至到药剂师的实验室去观察学习。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那就是:“成为认识自然和模仿自然的巨匠”。

虽然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已有一定的声望,但他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得不到崇尚柏拉图主义的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索·美第奇的赏识。达·芬奇深知在佛罗伦萨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便于1482年应米兰公国吕多维克·斯福查公爵的邀请,来到米兰,为公爵工作了17年之久。

初到米兰,达·芬奇便受命为公爵之父兰切斯柯·福查制作巨型骑马塑像,这是他所塑造的惟一一件大型作品。达·芬奇花费了十年左右的工夫,完成了这座将近8米高的雕像的泥塑模型。这一造型,不拘绳墨,引人人胜,成为后世同类作品的成功范例。遗憾的是这座雕像还没有铸成铜像,便在1499年被入侵的法国军队毁坏了。

在米兰期间,达-芬奇最为杰出的绘画作品是祭坛画《岩间圣母》和壁画《最后的晚餐》。这两幅画和他以后创作的肖像画《蒙娜丽莎》被美术史家称为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最后的晚餐》作于1495年至1498年,这幅举世闻名的壁画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创作的,是他最成熟最完整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中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达·芬奇紧紧抓住耶稣突然在餐桌上向门徒宣布“你们之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的一刹那,每个门徒呈现出的各种姿态和表情,再现了这一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耶稣的光明磊落,视死如归;门徒们的忠诚善良、嫉恶如仇;犹大的卑鄙阴险,背信弃义。无论是从主题的构思、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构图的严整、创作手法的纯熟来看,《最后的晚餐》均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完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艺术的成熟。

1499年,达·芬奇离开米兰,并于1500年4月回到家乡佛罗伦萨,在此逗留了5年。期间,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达·芬奇一扫中世纪肖像画中人物那种生硬、呆板、缺乏内在感情的形象,敏锐地抓住了蒙娜丽莎在微笑的一瞬间迷人的表情,刻画了一个温柔典雅、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喜悦情感的市民阶层妇女的典型形象。《蒙娜丽莎》标志着达·芬奇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1502年,达·芬奇开始担任一项工程的总工程师,在这一活动中,达·芬奇勾画了一些城市规划草图和地形图,为近代制图学奠定了基础。1503年达·芬奇得到了一次宝贵的订件,即为佛罗伦萨的韦基奥宫500人会议厅绘制一幅壁画;这件描绘历史故事场面的作品比例尺寸巨大,其规模大概是《最后的晚餐》的两倍。他在这件《安加利之战》上花了三年时间;和原拟与之匹配的米开朗基罗的《卡希那之战》一样,这件壁画作品也未最后完成。这件作品的草图和复制品中所表现的是争夺军旗的主要战斗场面;用雕塑家切利尼的话说,这些草图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的学校”。

这一时期也是达·芬奇集中精力投人科学研究的时期;他在新圣马利亚医院做过解剖实验,并将其解剖学研究扩展为对人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作全面的研究。他对鸟类的飞翔进行过系统的观察,并准备为此撰写一篇论文。甚至他对“水的本质和运动”进行的水文学研究也发展为对水的物质性(尤其是水流的规律)的研究,并且将之与空气的物质属性相比较。这些也都被他收入了自己的资料集中。

1506年5月,达·芬奇因政治原因接受了法兰西国王在米兰的总督的邀请来到了米兰。达·芬奇在米兰一住就是六年,由于受到雇主的赏识和礼遇,达·芬奇不辞辛劳地为其工作,完成行宫和一些工程的设计图。在米兰期间他极少作画。他允诺法兰西国王的两幅圣母像始终没有画成。他继续绘制从佛罗伦萨带来的《圣母子与圣安娜》和《丽达》两幅画,这一事实可在当时伦巴第派的复制品中得到明证。达·芬奇身边再一次聚集了不少弟子。1508年一件重要的雕塑订件终于落到了他的身上。特里武尔齐奥以法国军队元帅的身份胜利返回米兰。他委托达·芬奇为他制作陵墓雕刻,打算采用骑马像的形式安置于由特里武尔齐奥捐献给圣那扎罗大教堂的停尸间小教堂。但是经过对这项纪念工程的数年准备工作后(现仍存有当时为这一工程绘制的许多重要草图),元帅本人放弃了原来的计划而偏爱一个规模较小的方案,所以这项工程亦没有最后完成。

1513年,因为一场政冶事件,年已60岁的达·芬奇再度迁徙。同年年底,来到罗马。达·芬奇在这座“不朽城”一直待了三年,始终遭人冷落,此时拉斐尔在绘制教皇新寓所中的壁画,米开朗基罗正全心完成尤利乌斯教皇的陵墓工程。大量饱含苦涩的手稿反映了这位年迈大师的失望心理,他仍埋头于数学研究和技术实验中。在如此孤寂的生活中,很容易理解达·芬奇为何不顾65岁高龄而决定接受年轻的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为他效命。

1516年末,达·芬奇永远地告别了意大利,同行者是他最忠实的学生梅尔齐。他在卢克(后称克洛一吕塞)的小寓所中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三年,这里临近卢瓦尔河,位于昂布瓦斯的国王的夏宫。“国王的首席画师、建筑师和机械师”是他的光荣头衔,敬慕他的国王给他以完全的活动自由。他不再作其他的画,顶多是在画完那幅神秘莫测的《施洗圣约翰》;阿拉贡红衣主教在访问昂布瓦斯时曾在达·芬奇的画室中见到过此画以及《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达·芬奇仍旧为宫廷节日做策划设计,但国王处处对他待如贵宾。达·芬奇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整理和辑录其科学研究成果,论绘画篇的终稿及解剖学研究的一部分得以问世。像《逍遥的人物》这样完美无缺的素描作品最终证明了达·芬奇永不泯灭的天才。在所谓《世界的末日》或称《大洪水》中,他以强烈的图画想像描绘了主宰自然的原始力量。1519年5月2日,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溘然辞世,他被安葬在圣弗洛朗坦宫廷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