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46530100000049

第49章 艺术篇(2)

《蒙娜丽沙》是人们熟悉的女性肖像杰作。几百年来关于这幅画的传说源源不断。据达·芬奇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蒙磷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人的妻子,当时她24岁。画中蒙娜丽莎仪态安详,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眉宇间展露了内心的愉悦,眼睛充满魅力地望着我们,嘴角微微上翘。美术:史家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的手画得精确、丰满,显示出女性的妩媚温柔。袒露的胸部体现了女性的健康和青春气息。达·芬奇运用空气透视法使背景中的山崖、树丛、流水等景物推向远处,坊佛笼罩在薄雾之中。在构图上,达·芬奇采用了正面的胸像构图,改变了以往肖像画截胸部的构图习惯,人物造型呈金字塔形,突出蒙娜丽莎的秀丽、端庄。

他因为失去了优美的最商音,才转而学习器乐成为一代音乐宗师;缝因为过于专注地投入音乐之中,两失去宝贵的视力。生前名不见经传的他,死后声名鹊起。

福祸相依的音乐大师

——德国作曲家巴赫

巴赫1685年生于德国的爱森纳赫,他很幸运地成长在一个音乐才能得到赞扬、音乐成就得到鼓励的环境里。实际上,巴赫家族在他出生之前,已经在音乐领域享有杰出地位好多年了。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小提琴手,两个叔叔是极有才能的作曲家,几个堂兄弟是非常受尊敬的音乐家。

巴赫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音乐。可是刚满10岁时,不幸双亲去世;由担任管风琴师的长兄抚养,并随兄学习弹奏键盘乐器。15岁时,他进入圣米歇尔教堂附属学校担任歌手。不久由于变声,巴赫失去了优美的童高音,不再唱歌,就转而学习器乐。为了学到精湛的演奏管风琴技巧,他刻苦自学,经常利用假期时间徒步数十公里,怀揣干粮到汉堡去听著名管风琴大师兰肯的演奏。巴赫的哥哥有许多著名音乐家的珍贵乐谱,十分珍惜,一般不轻易示人。巴赫很喜欢其中一本钢琴谱,就悄悄地偷出来,在月光下抄写。他一直坚持抄写了6个月,结果损害了他的视力,导致巴赫晚年双目失明。

18岁时,巴赫就成了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在恩施塔征担任风琴师,从这时候起他就开始作曲。1705年,他听说吕贝克有一个叫布克斯特胡德的风琴师造诣极深,就徒步行走300公里,到吕贝克去访问那位学者。在吕贝克,巴赫觉得布克斯特胡德演奏水平挺高,比别人说得还要好,不免沉醉在艺术享受中,一待就是4个月。这一时期,他先后创作了《兄弟离别随想曲》、圣咏前奏曲《阳光多灿烂》、《g小调前奏与赋格管风琴曲》。

1707年,巴赫和玛丽亚·巴特巴拉·巴赫结婚。婚后,他们移居米尔豪森。巴赫担任管风琴师,并同时作曲,这时他的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先后写了几部宗教清唱剧。但大多属于保守型,歌词来源于圣经或圣咏的词句。另外,他还写了著名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具有北方狂想曲风格。狂想曲是一种史诗性乐曲,富有民族特色。

1708年,巴赫再度回到魏玛宫廷担任宫廷风琴师。1714年,他升任乐长。1714—1716年,巴赫创作了一系列清唱剧,这些清唱剧明显受到当时意大利歌剧风格和曲式以及维瓦尔第革新手法的影响。

1717年,巴赫移居克滕,担任当地宫廷乐长。就在这个时期,巴赫主要从事室内乐和管弦乐的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是这一时期代表作。克滕选侯奥帕尔德公爵对他十分器重,每次外出旅行总是让巴赫随侍左右。1720年,巴赫妻子去世,次年,他和安娜·玛格达列娜·薇尔根结婚。薇尔根多才多艺,既会唱歌又会抄谱,两人相亲相爱,在克滕生活得非常幸福。

一次,莱比锡托玛斯学校合唱团缺少乐长,巴赫毛遂自荐。通过严格的考试,1723年,38岁的巴赫被任命为托玛斯学校合唱团乐长兼莱比锡市合唱团乐长。巴赫在莱比锡工作了27年。在莱比锡的这段时期内,巴赫创作极为丰富,据传他每周就写一部乐曲。1724年,他一年时间内就写了52部圣咏清唱剧。一些著名的器乐曲如《马太受难曲》、《马可受难曲》,就是此时期作品。随着巴赫艺术水平的提高,他也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当时的波茨坦国王极为喜欢音乐,很想见识一下巴赫,屡次邀请均被巴赫所拒绝。直到1747年,62岁的巴赫才在儿子小巴赫的陪同下,来到波茨坦王宫,国王亲自出门迎接,又把自己写的曲子让巴赫即兴演奏。后来巴赫就按这个主题曲,写了《音乐的奉献》,呈献给国王,影响很大。

晚年的巴赫,尽管身体衰弱,但仍坚持创作,他后来写的《赋格的艺术》因眼病未能完成。1750年7月28日,巴赫因中风死于莱比锡,享年65岁。

巴赫一生创作极为丰富,作品内容繁杂多样。既有钢琴曲、小提琴曲、风琴曲,又有管弦乐曲、合唱曲以及清唱剧等。但是巴赫生前及死后五十年内,竟无人问津他的作品,他的草稿甚至被作为废纸处理。直到19世纪,在著名音乐大师门德尔松极力推崇下,才渐受人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巴赫的价值,并出版了他的一些作品。

巴赫写的钢琴平均律,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平均律是现在钢琴、风琴所用的调律法,转调很方便。在巴赫以前所用的调律法,极不方便,巴赫经过长期研究,制定了“十二平均律”,使音乐的科学理论取代了音乐的神秘主义。

巴赫从来未得到过更好的职位,经常是勉强维持家里的生凋他从未像莫扎特、贝多芬那样在生前就赫赫有名,甚至不如李斯特和肖邦,他的雇主中没有一个曾认识到他的天才。在莱比锡个委员会想雇一个“头等的音乐家”,只有当他们首选的两个人未到任时,他们才勉强把职位给了巴赫!他带着不可思议的完美天资降临人间。却过着困苦不堪的俗世生活。然而,他把这一切不幸都转变为快乐的音符,留给世人不尽的精神音乐史上的明星——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梅丢斯·莫扎特1756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他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现代钢琴之前身),5岁时就能操一把小提琴与父亲及其朋友一起,凭直接视谱将六支三重奏曲演奏下来。

莫扎特甚至在还不会念信写信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读、写乐谱了。他6岁以后的音乐作品就已独具一格。人们只需根据开头几个小节,就可以断定是莫扎特的作品,而不是他人的。优美高雅、信心十足、生气勃勃、结构严谨、豪迈奔放,乃是这位音乐神童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十指与大脑同样富有才能。10岁时,这位男童就以演奏世界上最宠大、最复杂的风琴而令荷兰人惊叹不已。14岁那年,他被带去聆听梵蒂冈合唱团演唱的那首长而复杂的《圣经·旧约》第五十一首赞美诗。歌曲对外严加保密,就连演唱者也不准抄录其中的任何部分,违者开除教籍。这位男孩子将每一个音符牢记在心里,回到家里后,竟凭着记忆将曲子完整地写了下来。当第二次听这首歌曲时,他痛心地发现自己写错了三个音符。教皇不但没有将他开除教籍,反而封他为金靴骑士。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二流小提琴手,但却是萨尔茨堡第一流的教师。对于孩子的天资他总是那样的敬佩。就是他发掘了儿子的天才,他和沃尔夫冈的姐姐,一位天才的年轻大键琴手带着孩子周游欧洲。孩子们为英、法两国的统治者演出,为奥地利皇室演奏。就在那一次,小莫扎特滑倒在皇宫的地板上,重重地摔了一跤。一位姑娘将他扶起并安慰他。为了表示感谢,沃尔夫冈提出等长大后娶她为妻。然而,这位玛丽·安托万内特小姐的面前却横亘着一条坎坷的命运道路。

隆隆的马车声,泥泞的道路,肮脏的旅店,漫长而艰难的时日,都不能影响这孩子那欢乐的情绪。兴致勃勃的听众在音乐会终场时常常不愿离开坐位。于是这位彬彬有礼的孩子就像着了魔似的,演奏一首又一首美妙的旋律,尤如阵阵春雨扑打着花丛,直到最后老莫扎特招呼他停下来为止。

14岁时,莫扎特的最新歌剧在意大利的米兰上演了,由欧溯最大的管弦乐团演奏,他本人亲自担任指挥。15岁时,他已经是二十支交响曲、六个短剧的作者了。15到20岁期间,他跨人了技术上难度最大的作曲领域。每前进一步,都难免要跟名家一见高低。他向人们显示出他比所有那些名家大师都高出一筹。他的天赋就像一颗升起的新星,放射出愈来愈灿烂的光芒。公正地说,假如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能够给予他音乐方面的最高职位的话,他是受之无愧的。

然而他却遭到了国王的冷遇。国王手下的人对莫扎特非凡的天才十分恐慌和嫉妒。他的同行对手千方百计阻挠上演他的作品,或者当他的作品问世的时候,收买演奏者故意糟蹋他的音乐。当时,作曲家是得不到版权保护的,一部音乐作品一旦出了名,就可以任人随意演奏,甚至会被别人据为己有。

一个作曲家的惟一保证,就是受雇于宫廷或某个富人。莫扎特也曾受雇于人——年薪仅67美元!他的雇主萨尔茨堡的大主教让莫扎特与仆人一起用餐,甚至试图以粗暴的污辱使他保持极端的恭顺。莫扎特愤然辞职而去,到维也纳当了一名自由演奏的艺术家。

在著名的音乐家克里斯托夫·冯·格鲁克逝世之后,沃尔夫冈取代了他的职位,做了“宫廷作曲家”——而津贴还不到他的前任的一半。即便如此他已是受宠若惊了,因为他已在26岁上结了婚,婚后又接二连三地添了好几个孩子。

为了支付肉铺的账单,甚至躲避行政司法长官(他经常登门讨债并将数件家具搬走),莫扎特从一场音乐会赶到另一场音乐会。他为每一场音乐会都谱写一首新的曲子,而且常常是在演出前的最后一分钟才完成。他的那些最伟大的作品中,只有一部分是花了数日工夫才写成的。

莫扎特在世时,起码在波希米亚的布拉格他是被理解并受到尊重的。当他应邀到那里指挥他的《费加罗的婚礼》这一在维也纳反应冷淡的欢快歌剧时,他发现大街小巷到处响遍了《费加罗的婚礼》曲调的口哨声。在那里他写下了美丽的《布拉格交响曲》。回去不久,又特别为这个喜爱音乐的城市创作了一个歌剧。在前往令人陶醉的波希米亚首府途中的那次穿越山区的旅行,要算是莫扎特夫妇最愉快的时期之一了。在那里,莫扎特演出了被人称为“完美的歌剧”《唐·乔望尼》。为该剧作词的诗人达·彭特是一个乐天派的淘气鬼。他的住所与莫扎特家相对,中间只隔一条狭窄的街道。于是两个人不时隔着街道喊对方过来听几页自己的新作,要么两个人就摇摇晃晃,招摇过市,到小酒馆里去喝酒,逗得布拉格全城人大为开心。赞扬者到处设宴款待莫扎特一家,占去他大量时间,以至歌剧的序曲往往到晚上彩排前才能写出来。

在莫扎特36岁时,尽管在维也纳身染重病,他还是谱写了充满美妙旋律的著名童话歌剧《魔笛》。一位不讲信义的节目安排人把它带到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戏tE。消息传开,全体维也纳人蜂拥而至,争相聆听。这位主持人大发横财,新建了一所戏院。而此时的莫扎特却已病人膏肓,难以亲自去看演出了。他躺在家里看着钟表说:“现在该是在启幕了……现在他们已安全通过了头场,正向着魔笛的响声走去。”

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在家乡萨尔茨堡病逝。他的葬礼是在一个寒冷的雨天,拉棺材的马车尚未到达墓地,本来就寥寥无几的人就散了。这位为成千上万的人带来愉悦的音乐天才,最后由几个陌生人下葬,他们漠然地把棺木葬入公墓。

莫扎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音乐。贝多芬无时不在研究他。海顿对他的这位年轻朋友极力推崇,奉为楷模。肖邦更是深得莫扎特的精髓。他在临死的时候说:“悼念我时,请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就连高傲的瓦格纳也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从施特劳斯圆舞曲的欢快精神,从舒伯特的伟大作品,都可以追溯到莫扎特这一洁净的源泉。

关于莫扎特的死因,也充满神秘色彩,有人认为是死于高烧,有人则认为因患肾病和工作过劳而英年早逝。

然而,过往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争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撒里埃尼在1825年临终时宣称,莫扎特是他毒死的。撤里埃尼只是一个平庸的音乐家,非常嫉妒莫扎特的天才,但没有证据说明他谋杀了这位天才。

有人认为撒里埃尼这样说,也许是希望能因此而名垂干古,不惜孤注一掷,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作品不足以流芳百世。

命运残酷地夺去了他宝贵无比的听国,他却把爱和热情加倍投入到音乐之中,以此扼住命运的咽喉。

与命运抗争的音乐大师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于波恩的音乐家庭,祖父为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团长,父亲为合唱团的男高音歌唱演员。母亲是一位宫廷厨师的女儿。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却梦想把贝多芬训练成神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4岁的小贝多芬便在醉醺醺的父亲的严厉叱责下练习钢琴和小提琴。

1778年3月26日,父亲为他苦心栽培的儿子在科隆开了一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成功使得选帝侯亲王知道了自己宫廷里的神童。于是亲王决定请名师为小贝多芬授课。宫廷里备受青睐的内夫被任命为管风琴师,担负起了培养小贝多芬的全责。

1783年,年仅13岁的贝多芬发表了根据德雷勒斯的进行曲改编的处女作《钢琴变奏曲》。同年他应波恩歌剧院之聘,任通奏低音演奏员。1787年,由于他进步神速,马克西米连·弗朗西斯(自1784年开始担任大主教兼选侯)听从别人劝告而送他去维也纳师从莫扎特。但学习仅两个月,贝多芬便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于是访师活动被迫中断。据传,贝多芬即兴弹奏的本领给莫扎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曾对一些朋友说:“这个青年一定会扬名世界。”

为了得到进一步的深造,贝多芬于1792年再一度离开故乡,来到欧洲音乐圣地维也纳。在那里,贝多芬求教名师,刻苦磨炼,音乐才华日益显露,曾以天才的青年钢琴家的身份出入维也纳贵族门庭。

但不久,他惊恐地感到了即将耳聋的征兆。起初,贝多芬极力掩饰听力迟钝的缺陷。他避而不参加社会活动,以免别人发现他耳聋。后来,他两耳完全失聪,实在无法掩饰了,就隐居到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当时,他年仅32岁,贝多芬终日拼命地消遣,以解除内心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