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46774400000002

第2章 立大志、立远志——富过三代“志”当先(1)

人有多大志,能做多大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生于贫寒,但少负大志,敢想敢做。从小职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在民族企业的大舞台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荣毅仁刚出学校就怀有“实业救国”,报效社会的大志;荣智健尽管身出名门,却从来没有养尊处优,失去做大事的志向;荣明杰少年就立下创业大志,中学毕业后离开舒适的家园,远赴美国求学。

人贵有志,家族更是如此。一个家族,如果没有胸怀大志的前辈艰苦创业,就无法发家致富;如果没有有志的后辈继往开来,只能坐吃山空,更别说富过三代。

1.荣氏兄弟立宏志——大丈夫定当如是耶

自古以来,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关键在于:当他身处逆境的时候,能理智地支配自己,面对生活的危机和困境,他不会心灰意冷而精神崩溃,而是懂得主宰自己的命运。面对生活的严峻考验,他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拓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以坚实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众观那些成大事者,他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古罗马的大哲学家奥古斯丁说过:“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未见到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

从小处讲,信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目标是任何行动的前提。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窜而无所作为,很难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到一点上,因此,也就不能创造辉煌的人生。

从大处讲,信念是能使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的使命感,有了这种感觉,就会感到自己的奋斗充满意义,就能够坦然地面对挫折。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志向对人生的重大作用。没有志向的人生,就像是万顷波涛中的一叶孤舟,四顾茫然,无所适从,常常会在对日常事务地应接不暇中迷失自己,终究落得一事无成。而那些具有高远而又有明确的目标的人,经过自己矢志不渝的努力,则会引导自己成就一番大事业。尤其是人在少年之时,能否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更是决定了将来的命运。孔子就是在“十五而去于学”之后,用功不辍,“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经其一生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才成为受百代景仰的圣人。

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根本。

荣宗敬与荣德生能够在窘迫、贫寒的家境中脱颖而出,以至于后来在上海开办工厂,与他们很早就立下志向是分不开的。

荣宗敬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原名宗锦,晚号锦园,其弟荣德生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比哥哥小两岁,原名宗铨,号乐农。

兄弟俩相差仅两岁,但性格却迥异。哥哥宗敬在贫困的生活里从小就埋下了不安于现状的种子,少负大志又聪明伶俐。然而弟弟德生却没有大哥那么灵气,他长到4岁还不会说话,5岁才开始学语,家里人和邻居看他像个木头,傻头呆脑的,给他取了个外号“二木头”。其实荣德生并不傻,对别人的称呼也不是太在意,别人叫他二木头,他还一脸憨笑,反过来对人家微笑。由于家境贫寒,父亲荣熙泰又为生计长年在外奔波,两兄弟靠着母亲石氏和外祖母抚养,生活十分俭朴。

荣宗敬7岁入私塾,弟德生因为木讷9岁才上私塾。但家境实在不允许两个孩子多读书,所以荣宗敬13岁时便在一家铁锚厂当小学徒。

19世纪末叶,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正处于蓬勃的畸形发展之中。旧城区北门外,昔日河道交错、阡陌相间的平畴旷野,早已被强行开辟为英、法、美等国的租界。租界不断扩大,继之越界筑路,使得洋人在上海控制的范围大大膨胀了起来,成为地地道道的城中之城,国中之国。以外滩和英大马路为中心,十里洋场的雏形开始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了……

外滩和大马路一带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因系华洋杂居,洋鬼子和假洋鬼子比比皆是,就连普通的引车卖浆者流也能说上几句“洋泾浜”(外国语)。

1889年秋,14岁的荣德生也跑到上海谋生,他是第一次来上海,但这第一次,他就留下了惊天纬地的宏论。

当时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俩在观看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西式建筑时,宗敬指着刻有“汇丰银行”字样的一块铜牌子,对弟弟说道:

“这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属于英商所有。”

汇丰银行是第一家总行设在中国的外国银行,筹建于1865年,由英国怡和、仁记洋行,美国旗昌洋行和德国、波斯等国商人发起。最初坐落在外滩的转角处,1873年迁入现址(中山东一路)。由于它的后台是在中国活动多年的洋行大老板,资本雄厚,信用又好,所以来这里存取贷借钱款的客户非常多。

荣德生对银行门前的两个铜狮子很感兴趣。他仔细地端详着,觉得它们和平常见到的我们中国的石狮子颇有些不同。

14岁的少年毕竟有些好奇心。荣德生伸出手去想要摸一摸铜狮子时。立在门前的两名“红头阿三”(印度巡捕)立即用半生不熟的上海话大声呵斥道:

“小赤佬,走开!”荣德生怯怯地缩回了手,心里却老大不愉快。他低声对哥哥说,“啥个好东西,连摸都不让摸一下!”

荣宗敬瞪了“红头阿三”一眼嘴里说道:“狗仗人势!”

荣德生看着“狗仗人势”的印度巡捕问哥哥:“他们头上为何缠裹着一大块布呢?”

宗敬恶意地一笑,说,“那是裹脚布,又长又臭!”

兄弟俩说话时,不远处传来“嘟——嘟——”的喇叭响,一辆上一世纪最新式的小汽车开了过来,停在汇丰银行大楼正门前。

两名对荣宗敬兄弟俩一脸凶相的“红头阿三”顿时换了一副面孔,木然肃立,却又掩不住诚惶诚恐。一名“红头阿三”快步迎上前去,打开小汽车的车门。在众目睽睽之中,从里面走出来一位金发碧眼、气宇轩昂的银行大班。那位大班一副“大佬”的样子,对围观的中国人竟不屑一顾,大有傲视一切、蔑视一切、目空一切的架势。在几名随员的护拥下,他昂首阔步,迳直走进了银行的大门。

那两位从无锡来的乡下少年也看得出神了。

不消说,这一场景给了荣宗敬以强烈的刺激,羡慕、嫉妒、兴奋、不服气……种种情绪一齐涌到了心头。好不容易定了定神,他这才扭过脸来问弟弟有何感想?

一向不大开口的荣德生望着那位银行大班的背影,忽然打破了缄默,浓浓的眉毛一挺,高声说道;

“大丈夫定当如是耶!”

荣宗敬初听未免有些惊愕,继而又赞许地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轻轻捶了一下德生,说:

“二木头,真有你的,有志气!——”

听了弟弟的话,他知道了弟弟的雄心和抱负绝不在自己之下。而他自己,其实早就立下了大志,要做上海滩上数一数二的大老板和大实业家。所以,他在内心深处暗暗发誓道:

“大丈夫不当于是乎?大丈夫定当如是耶!”

当年刘邦在咸阳见秦始皇帝招摇过市时,曾发出宏愿;“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以后果然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汉朝开国之君。此时,这一对穿着布衣布鞋的乡下少年,若干年后同样实现了他们的抱负,共同创建了现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工业集团——荣氏家族企业群体。

2.实业救国——荣毅仁以报国为民为目的

读书立志有很多种,为一己私利的人,只在乎于“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正有远大理想的人以国以民族为抱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荣毅仁读书便是以报国为民为最终目的。

为一体之屈伸而读书者,虽有所成,但只会小;为报国为民而读书者,虽路途远,但必将成其大、立其功。读书不是为了荣辱得失,卫身谋食当然是人最起码的生理要求,但它与追求功名利禄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荣毅仁读书,以“实业救国”为理想,以实现自己报国为民为目的。

到1992年止,荣宗敬有二子四女,荣德生有五子九女,荣溥仁和辅仁、荣伟仁已在上海读书,两个在上海交通大学,一个在圣约翰中学。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在圣约翰读中学的荣毅仁,他也是荣氏家族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荣毅仁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年少时,他个子高力气大,喜欢打架,是孩子王。但荣德生对儿子要求很严格,荣毅仁早在4岁时,就被送进荣家办的公益第一小学读书。荣毅仁从小聪明异常,荣德生很喜欢他,虽然对他管教颇严,但从不打他。

荣毅仁自幼受到良好的新式教育。1933年,荣毅仁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所办的老牌教会学校)攻读历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八国侵略中国,不甘心受辱的中国民众起来反抗,于是,全国上下,弥布着战争的硝烟。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春又侵占上海,发生了淞沪抗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有吞并全中国之势,华北局势岌岌可危。

战争的阴云愈来愈浓重了。上海各大学的校园里响彻着抗日救亡的歌声,尤其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更使得年轻学生们个个热血沸腾: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要掀起民族解放的巨浪。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作为教会学校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亦是如此。尽管这所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是富家子弟,但他们同样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和不甘屈服的灵魂。

故乡无锡的美丽山水陶冶了荣毅仁的情怀,使得他具有善良、温厚、乐观的品性,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使得他智慧早开,聪敏过人;父辈的卓越成就成为他的楷模,他从小就胸怀远大,立志做出一番事业来。圣约翰大学以“光明和真理”为校训,学生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知识,也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光明。

1937年荣毅仁大学毕业了,当《毕业歌》在校园里回响的时候,已经熟读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他通古而知今,深切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同窗好友互相鼓励在毕业之后,大家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荣毅仁激动地说:

“我们伟大祖国有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幅员,丰富的资源,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一切都鼓舞着激励着我们这些壮怀激烈的年轻学子去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处环境各异,请问毅仁君有何具体的打算吗?”同学问他。

荣毅仁沉思了片刻,说:“我父亲和伯父都是经营实业的,我想我还是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为好。”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论从事什么事业,只要是报效祖国,就都值得人们为之献身,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抱负,荣毅仁告别了母校,辞别了学友,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无锡。

“爹爹,姆妈,我回来了!”

荣毅仁一进家门就向父母亲大人请安。见到四子学成归来,荣德生十分高兴。他和宗敬好像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子侄辈长大成人后继承父业,在家族企业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可是毅仁是学历史的,与实业相去甚远。荣德生问毅仁今后打算做些什么?荣毅仁就把自己“实业救国”的想法讲了一遍。荣德生也正有此意,他鼓励毅仁道:

“经营实业不易,乱世尤其难做。你要尽心尽力而为之,不负父兄之厚望。”

“我走向社会之后,一定要像爹爹那样去立身行事!”

荣毅仁对父亲说道,又看了看中堂挂着的父亲手写的条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父亲一生的座右铭,他也要把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荣毅仁最初担任了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荣德生对之言传身教,使他逐渐掌握并具备了经营管理的才能。而这一切,都是在他伟大的理想抱负下勤奋努力获得的。

3.立志还要苦陪练——荣智健不做“温室花朵”

穷人经商要先立志,志向高远的人才能赚得更多的钱。有很多成功的商人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干一番事业、成为富豪的宏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往往会尚未爬到事业的高峰,就在中途停顿下来;只有目标定得远大的人,才能攀上成功的巅峰,享受富裕人生。

荣智健的未来之路是在他儿时铺就的,但他自己相信是在后来的逆境中才真正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惟一的儿子。

当时他出生的环境特别好,荣氏家族可谓是名门望族中的望族,毛泽东就曾称其家族为“荣氏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