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3
46825100000028

第28章 治国安邦(2)

战国时魏文侯的仓库发生了火灾。魏文侯身穿白衣,离开正殿,以示哀痛。大臣们都哭起来。公子成父却走进来祝贺说:“我听说天子把财富藏在天下,诸侯把财富藏在自己的封地内。您把财富藏在国库里,即使不发生火灾,也一定会发生人祸。幸亏没有发生人祸,这不也是好事吗?”孔子说:“老百姓富裕了,君王怎么会不富裕呢?”

由此可见,圣明的君王用他的土地分封诸侯,用他的财物赏赐功臣,不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才算是真正懂得了变通的法则。即变无为有,变天下人才为我所用。所以说,设立官位,安排职务,这才是领导者的职责;委派任用官员,监督他们完成任务,这才是领导者的职责;喜欢谋划事情而不知疲倦,这才是领导者的职责;胸怀宽广而能赢得人心,这才是领导者的职责;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这才是领导者的原则。最高管理者只有懂得并执行自己的职责,下级才能对他既畏惧又爱戴,这就是领导者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的原因。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老子的这句话说出了变通的最大智慧,即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每一位成就大事者必须掌握的最高法则。

什么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呢?怎样才能做到呢?荀子说:“做国君的,以善于用人为才能;普通的人,以自己能干为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如果能让士大夫分别忠于各自的职守;诸侯国的君主分别守住各自的土地;三公大臣总揽商讨天下大事,那么天子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老子说的那种无为而无所不为了。”上面举出的历代帝王的成功事例就是明证。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古语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范蠡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智者,深通谋身之道,立于不败之地。越国灭吴之后,他看透了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性格,预测到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结局,毅然放弃了所谓的荣华富贵,隐迹江湖;而他的好友文仲。却因看不开世事,最终被越王赐死。然而,即使是范蠡这样的聪明人,也有失策的时候。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大夫范蠡等人侍奉越王勾践,于是年大破吴师。迫使吴王夫差自杀,终于报仇雪耻,范蠡因功被封为上将军。然而,他看出勾践为是“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的人,于是,他便乘船浮海出走,北上入齐,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和朱公,并以计然之术经商,成为巨富,世称“陶朱公”。

后来,朱公的二儿子杀人犯罪,被囚禁在楚国。朱公说:“杀人抵命,理所应当。然我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也许还有办法解救。”便令他的小儿子到楚国去探望。临行时,小儿子带了一千镒黄金,置于粗布袋中,并用一辆牛车装载布袋。小儿子将要上路,朱公的大儿子也执意要去,百般央告。朱公就是不答应。大儿子十分不高兴,对朱公道:“长子职责,名为‘家督’,如今二弟犯罪,父亲不派长子去探望,偏偏派小弟弟去,就等于是责我不贤了。”言罢,声泪俱下,就要自杀。他的母亲见状,也向朱公为长子讲情道:“仅派少子前往,是否能救活二儿子,还未可知,如今又要白白地死了大儿子,怎么能这样呢?”朱公无奈,只好派大儿子也去探望,并写信一封,令其长子携带,要大儿子至楚后务必将信先交给他的老朋友庄先生。临行时,朱公反复叮嘱长子道:“到了那里,一定要将千镒黄金送到庄先生家中,任凭他来处置,凡事悉听庄先生的,千万不要和他争辩。”

大儿子到了楚国,找到了庄先生的家。只见庄先生家境贫寒,室无长物,几间破旧的房屋靠近外城,前面是一大片野菜地。当地居民皆为贫民,并无一家富户。大儿子见状,心中有些犹豫不决,不知是否应该把千金交给他,但迫于父命,不得不拿出朱公的信及千金送与庄先生。庄先生收下千金,看完信,便对朱公大儿子说道:“你可以走了,不要在这里停留,如令弟果真被赦免出狱,也不要去追根问底。”大儿子告别庄先生出来,并未返回陶地,也不相信庄先生真有回天之力,挽救二弟一命:遂又用私自带出来的黄金,去贿赂楚国的一些权贵。

庄先生虽然家境贫寒,却是安贫乐道的高士,交游十分广泛。他为人清廉,忠信正直,闻名于楚国。楚王及群臣,各地来楚的读书人,都非常尊重他,把他当做传业授道的师长,他之所以收下朱公大儿子送来的千金,并不是有意接受,只不过将千金视为信物罢了,准备将事情办妥后再送还给朱公。在朱公的大儿子走后,他便对自己的妻子道:“这是朱公的黄金,如果我生病去世,你务必记着日后归还于他。”

于是,庄先生就选择了一个适当时机进宫去会见楚王,对楚王道:“昨晚我观星相,见天上有的星星位置不对,恐怕对楚国不利。”楚王历来尊重庄先生,便问道:“如今该怎么办呢?”庄先生答道:“只有兴德政,行善事,才可以消除。”楚王道:“先生您休息去吧!寡人立即照办”。于是,楚王便派遣使者封闭了储存金、银、铜三钱的库房。楚国受贿的权贵们得知消息,忙派人告诉朱公的大儿子道:“国王就要大赦,令弟可以得救了。”朱公的大儿子问道:“何以见得?”使者答道:“楚王每次大赦,都要封闭储存三钱之库。昨夜,三钱之库已被楚王下令封闭。”大儿子不知楚王大赦,实出于庄先生之谋,私自忖道:“既已大赦,二弟自当释放,枉送千金与庄先生,毫无意义,不如索回。”于是,大儿子又去见庄先生。庄先生见他到来,非常惊讶,问道:“你还没有走吗?”大儿子道:“是的。当初是为了二弟之事来见庄先生,如今听说就要大赦,二弟自当会被释放,所以特来向先生辞行。”庄先生知其来意,微笑说:“既然令弟会被释放,那千金你还是取走吧!”大儿子并不谦让,挺身进屋将黄金携带而出,昂然而去。

庄先生觉得被小儿辈耍弄一番,心里很不痛快。认为不讲信义之人,不值得帮助,便再次人宫去见楚王,对楚王道:“君王大赦天下,以德回报是星辰移位之事,自然再好不过。可是,我在外面,闻听陶地的富豪朱公之子杀了人,现囚禁在楚国,他家用很多金钱来贿赂君王身边的人,所以,外面纷纷传说君王并不是体恤楚国百姓而实行大赦,实际上是为了朱公之子。”楚王闻言大怒道:“寡人虽然不德,又怎能为朱公之子而实行大赦呢?”逐下令将朱公之子斩首。朱公之子死后的第二天,楚王才正式下达赦令。朱公的大儿子只得带着二弟的尸首返回家中。

他们的母亲和邻里都很悲痛。只有朱公知道其中原委,喟然长叹道:“我本来就知道大儿子如去,二儿必死,所以才不令其至楚。大儿非不爱其弟,只是吝惜钱财,不晓人之处世交往之道。庄先生乃义士,何看重金钱,不过气恼大儿不讲信义罢了。大儿自幼与我一起受苦,知谋生不易,所以不轻易使财,故失信义于人。至于家中小儿,生长于富有之时,只知乘华车,骑骏马,逐野兔,不知钱财来之不易,平时不吝惜钱财。因此我才执意要派小儿子前去。小儿子能办到的事,大儿子却办不到,结果使二儿子被杀,此乃事之常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就日夜等待丧信的到来呀!”

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明知大儿子吝啬,会使二儿子死于非命,但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这不是没有知人之明,而是没有决断的毅力。在现实当中,为情所因而迷失理智的人,恐怕比比皆是。

真正的爱护儿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的普遍心理。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却大相径庭,贫寒人家即使想娇惯自己的子女也没有条件,所以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而富贵人家则不同,他们也想子女志向高远,勇猛顽强,但因方法不当,其结果往往是三代而下,便由龙种蜕变为跳蚤。

真正地爱护子女,就不能只看眼前的安逸,应当“为之计深远”。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要想让人按照这一道理去做,却不是容易的事。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赵太后刚刚执掌赵国的政权不久。秦国就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说:“赵国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我们方能出兵援赵。”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宠爱的儿子,所以,赵太后不愿意这样做,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左右说:“如果再有人来劝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我一定要当面唾他。”此时,左师触龙说想见太后,赵太后很生气地等待着。触龙慢慢地走进去,到太后面前自己请罪说:“我的脚有毛病,走不快,以致好久没有来拜望太后您了。我在私下里宽恕自己,但又担心太后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很想来拜见太后。”太后说:“我现在是靠车辇走路。”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没有减少吗?”赵太后说:“我只是喝粥而已。”触龙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于是就去散步,每天行走三、四里路,饭量就稍有增加,身体也就舒服一些。”太后说:“我已不能这样做了。”这时,太后的面容稍微有了好转,怒气也消了一些。左师触龙说:“我有一个不肖的儿子叫舒旗,他年纪尚轻,没有什么本领。但是我已经老了,很爱怜他,我希望让他做一名宫廷卫士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来向太后说明我的这个意思。”

赵太后说:“好啊,有多大岁数了?”触龙说:“十五岁了,年龄虽然小,但我希望在我未死以前,能把他托付给太后。”太后说:“您也疼爱自己的儿子吗?”触龙说:“疼爱之情胜过太后您。”太后说:“我也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触龙说:“我私下里以为,您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完全错了,我爱燕后远不如爱长安君。”触龙说:“做父母的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为他们做长远的打算。当燕后初嫁时,您老人家跟着她,为她远行而悲伤。到后来她出嫁了,您也十分思念她。但到祭祀的时候则祝福她说‘千万别回来’,因为您希望她的国家不要灭亡。这就是为她做长远的打算啊!您希望她的子孙能继承王位。”太后说:“很对。”触龙说:“从现在追溯到三代以前,赵国开国时赵烈侯的子孙被封侯的,今天还有人存在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不但是赵国没有了,其他国家子孙封侯的,到今天还有继续存在的吗?”太后说:“也没有了。”触龙说:“所以说,近者灾祸就降临到这些人的本身,远者则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难道国君的子孙一定都是坏的吗?不是的,原因是他们位高而无功,俸禄丰厚而无所事事,所拥有的资财又太多了。现在,您老人家一再提高长安君的爵位,把丰腴的土地都封给他,又把国家的许多重宝送给他。如果现在不让他为国立功,有一天您老人去世之后,那长安君又怎能自己在赵国立足呢?我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做长远的打算,所以我说您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多。”

太后说:“您说得真是有道理啊!就听凭您安排使用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百辆车子,到齐国去做了人质,接着齐国发兵救赵。赵国贤士子义听到了这一消息后说:“国君的儿子是至亲骨肉,同样也不能依靠无功的尊位和先人的俸禄而守住财宝,更何况做人臣的呢?”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与此相似的例子。燕国人陈翠想让燕、齐结盟和好。按当时的规矩,盟国之间必须派人质到对方国家,陈翠就想让燕王的弟弟到齐国做人质。可是燕王的母亲太后听到这件事后,大发雷霆说:“陈翠这个人不能治国也就罢了,哪能想方设法使别人母子分离呢?真是岂有此理!”

陈翠听说太后发怒的消息后,就要求晋见太后,太后听到禀报后,就说:“我正要找他算账,没想到他竟送上门来了!快让他进来。”陈翠进来后。太后盛怒未息,对陈翠不冷不热的说:“听说你让我把我的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是吗?”

陈翠回答道:“启禀太后,正是。”太后听完恶狠狠地说:“告诉你,你的这个要求是绝对办不到的。”陈翠见此,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探视了一下,然后缓声说道:“太后息怒,请您听听我的道理,我让您派公子去齐国做人质,是有我的理由的。我听说,太后爱子还不如一般的平民百姓爱自己的儿子,不仅不爱自己的女儿,更不爱自己的儿子。”

太后听后连连皱眉说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明白。”陈翠沉默了一会才说:“太后您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侯,还知道陪送多达千金的嫁妆。现在大王想封公子一官半职,群臣就会说,公子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受封。现在让公子做人质,就是他立功的好机会啊!而太后不同意,所以我才知道太后不爱儿子。况且太后和大王幸而健在,公子可以很高贵。太后和大王百年之后,公子如果不能继承王位,就有可能比一般的平民百姓还要低贱。如果太后在世时公子都不能受封,那么他以后有可能终生都不会受封了。”

太后听到这里不觉大吃一惊,说道:“老妇目光短浅,不知道这长久之计,还是陈爱卿远见多识。”于是就答应让自己的儿子前去齐国做人质,并马上下令为公子预备前去的行李物品。

我们且不说触龙说赵太后的意义,单是触龙的进谏艺术,就足以让千古效法。触龙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又是执掌赵国大权的太后。前面已经有许多人劝谏过了,且太后要对劝谏的人“唾其面”,对触龙也是“很生气地等待着”。所以,如果触龙用一般的方法去说服太后是不可能成功的。触龙说赵太后的过程可分为三步:一是使太后减少了对触龙的抵触情绪;二是要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到太后的身边当侍卫,表明自己爱护子女的态度;三是由此引出太后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多的看法,引太后入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父母爱子女当为之计深远”的结论,使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观点,送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触龙所用的循序渐进的劝谏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高明的。至于后一则,记述的过程虽然没有前者详细,但道理是一样的。人之爱子女,要为之计深远,这恐怕就是大爱和小爱的区别了。

以傲为礼

《左传》上说:“傲慢是无节的。”《曲礼》上也说:“待人不要失去恭敬的态度。”然而古人有时把傲慢看做对人最大的尊重,以为凭借对人傲慢就可以使对方品德彰显于世。

战国时,魏国有个隐士侯赢,是魏国首都大梁东门的守门人。魏公子信陵君听说侯赢是个贤者,就大办宴席邀请他。待宾客都坐好后,信陵君率领一队车马,空出车中左边的客位,亲自去迎接守东门的侯赢。侯赢领公子去了一趟市场,待来到信陵君家中,侯赢是尊贵的宾客。侯赢对信陵君说:“今天,我为公子做的事也不少。我本是东门看守大门的人,而您以魏国公子的身分屈尊驾车迎接我。本来大庭广众之下,不应去,但我故意让您去了一趟市场。为了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声名,所以我故意让您和您的车马在市场停了很久,暗中观察您,发现您的态度却愈来愈谦恭。市场上的人都认为我是个小人,而您是个有道德的人,能礼贤下士。”

信陵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