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秦王十分气恼,他就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天下人只知有孟尝君,不知有齐王,孟尝君不久就要当国君了。”他还利用楚怀王死的事件和楚国联络,造谣说孟尝君一旦即位必先攻打楚国。于是楚国也到处说盂尝君的坏话。齐王很昏庸,听了这些谣言就起了疑心,解除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
正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孟尝君得势时,真是门庭若市,现在倒运,那就门可罗雀了。食客走了大半,但冯谖还和他形影不离,替他赶车到薛地去,百姓一听孟尝君来了,都提着食物,带着菜肴酒水夹道欢迎。盂尝君感动地说:“这都是先生买来的情义呀!今天我总算看到了!”
冯谖回答道:“这算不了什么,俗话说得好,‘狡兔三窟’,您现在只有一个安身的地方,还远远不够。请您给我一辆马车,我去魏国走一趟,让魏王重用您。到了那时,您的封地薛地,齐国的都城临淄,魏国的都城大梁都会是您安身的地方。”
冯谖来到大梁,对魏王说:“如今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是投奔齐国就是投奔秦国,哪个国家得到的人才多,哪个国家就强大。齐国所以能有今天的样子,还不是全仗着孟尝君礼贤下士,治国有方吗?如今齐王听信了谣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竟然免了孟尝君的相国之职。您若能趁他怨恨齐王的时候,把他请到魏国来,好好地以礼相待,他若肯为魏国效力,还怕齐国不归附吗?您如果犹豫不决,一旦别的诸侯国起用孟尝君,您可就悔之晚矣。”
魏王正在到处寻找人才,听冯谖这么一说,就愿意去请孟尝君来。于是,他就派遗使者,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国相的仪式去迎接他。
冯谖一看计谋奏效,抢在魏国使者到来之前回到齐国,对孟尝君说:“魏王已决定任用您做国相,使者不久就会来请您。您可不要接受邀请。我们要做出姿态给齐王看看。”
于是,孟尝君谢绝了魏王的邀请,使者回到魏国复命。魏王不甘心,又派使者携重礼来请,孟尝君再次谢绝。如此反复三次,齐王那里终于沉不住气了。齐王担心的是。孟尝君一旦出任魏国的国相,以他对齐国的了解,帮魏国对付齐国很容易的。于是,齐王立刻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又多赏了一千户的土地,并马上接他来都城居住。
至此,孟尝君的政治“三窟”已营造完毕,可以高枕无忧了。齐国不要了,可以去魏国,魏国不要了,再不济也可到薛地去独善其身。真是抢着的瓜甜,分着的饭香,魏王这一抢,可就奠定了孟尝君在齐国的稳固的地位。至于孟尝君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能为国家出多少力,倒在其次,关键是使齐王看清了孟尝君不是想当国君,否则,他愿去魏国吗?既然齐王消除了这点疑虑,盂尝君在政治旅途上潜在的危险也就没有了。因此,他的官也就越做越稳当,并成为善于使用人才的典型。
孟尝君靠门客立家,收揽了民心,恢复了国相的职位,而且越做越稳,还建立了“国际”声誉。他靠能够学狗叫、穿狗洞和学鸡叫的门客逃出秦国,免于客死异乡,可谓是善于网罗人才和使用人才了。但宋代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却不这样看,他在《读孟尝君传》这篇短文中说:“世人都说孟尝君善于招揽贤能之士,因此士人也多归附于他,最后也是依靠这些士人的智力才从虎狼一般的秦国逃脱。
唉!孟尝君也只是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里能称得上善于招揽士人呢?不然的话,拥有齐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得到一个真正贤能的人,就可以制服秦国了,哪里还需要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这才是真正的贤士不愿前去的根本原因啊!”王安石不愧是千古名相,他的话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足可翻千古定案。
中国历史上也确实有得一贤士而开建一国的先例。东汉末年的刘备,并不多交滥交,不像孟尝君那样去搜罗鸡鸣狗盗之徒,而是选一大贤之士,“三顾茅庐”,终于赢得了诸葛亮的信赖。诸葛亮确未辜负刘备的一片苦心,未出隆中就已“三分天下”,把天下大局和未来之势分析得透彻见底;既出隆中,又能呕心沥血,一生谨慎,终于帮助刘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建立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蜀国,甚至有并吞天下之势。诸葛亮的例子,完全能够证明王安石的观点,也极为有力地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由此看来,怎样依靠人才,依靠什么样的人才,如何立国与立家,是我们应该深思而慎行的问题。
英雄难过美人关
“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少壮做英雄梦,迟暮归温柔乡,这恐怕是中国侠客的最完美的人生理想。
“英雄梦”与“儿女情”不仅是中国人一直想兼得的东西,也是人类最本原的两大冲动。在这两大基本冲动面前,任何人几乎都不例外,只是“英雄梦”难以实现,于是,许多人便做沉溺于“儿女情”的幻想。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为使自己亲生儿子奚齐被立为太子,诬陷太子申生企图用毒药毒死国君,并说公子重耳是申生的同谋。结果,申生在自己的封地曲沃自杀,重耳逃出晋国,在外国过着流亡生活。
重耳一行来到齐国,齐桓公热情接待他,并为他娶妻姜氏,送了他80匹马。在此之前,重耳曾在狄国、卫国等地流亡10多年,遇到有礼和无礼的待遇,挨过饿,向乡下人讨过饭,吃了许多苦。来到齐国,受到这样好的招待,重耳迷恋上了安逸的生活,从此,不思进取和回国复位。跟随重耳流亡的大臣们都是晋国的贵族,他们不安于流亡生活,时时都想着回到晋国,恢复往日的地位。他们跟随重耳,是因为他们看到重耳有志向、有抱负、有作为,希望有一天辅佐他登上晋君之位,自己也好得到应有的待遇。如今,他们看到重耳变成这个样子,心里很着急。于是他们在桑园里聚集。商量着怎样使公子重耳离开齐国。
不料,姜氏家中一个养蚕的侍女正在桑树上采桑叶,重耳随从们在树下所说的话全都被她听到了。这个侍女连忙回到家里,将这件事告诉了姜氏。姜氏是一个十分有志向的人,正对重耳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十分担心,她也希望丈夫将来有所作为。为了不走露风声,她把那个侍女杀掉,然后对重耳说:“您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难道您不想回国了吗?”重耳不知她的意思,以为是在考察他,就急忙表示愿意与姜氏长期厮守。
姜氏说:“您的随从们一天也没忘记回国,刚才他们还聚在一起商议着如何帮您离开齐国呢!”重耳大惊,忙问:“你听谁说的?”
姜氏笑了笑,说:“我听采桑侍女说的。别怕,知道消息的人已经被我杀掉了”。
重耳摇了摇头,说:“没有的事。”姜氏又劝道:“快走吧。男子汉应该有远大志向。留恋妻子,贪图安逸,确实不是有出息的人所为。”重耳还是不肯。
重耳手下有个谋臣,叫子犯,是重耳的舅舅,十分有决断。姜氏就和他商量。二人定计,将重耳灌醉,然后把他抬上车,由众随从护送,乘着夜色,离开了齐国。等到重耳酒醒时,一行人早已出了齐国边境。
三国时期的周瑜在对付诸葛亮时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以美人计来笼络刘备,可谓贻笑千古,还有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说法。实际上,周瑜的计策是十分高明的,只是遇上了诸葛亮和刘备这样的特殊对象才告失败罢了。上面提到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没有他的妻子和臣下的强制,也许他到老也不过一介流落他乡的浪子而已。所以,中国人又不无沉痛地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教训:温柔乡是英雄冢。
不拘一格纳人才
曹操在《短歌行》中说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争取人才,是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对抗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始皇的劝谏,虽然主要出于对自己功名利禄的关心,倒也确实说出了一些真正的道理。
李斯来到秦国,投到极受太后倚重的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很快就以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小官。官虽不大,但有接近秦王的机会,有此一点,就足够了。处在李斯的位置,既不能以军功而显,亦不能以理政见长。他深深地知道,要想崭露头角,引起秦王的注意,唯一的方法就是上书。他在揣摸了秦王的心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毅然给秦王上书说:凡是能干成事业的人,全是能够把握机遇的人。
过去秦穆公时代国势很盛,但总是无法统一中国,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周天子势力还强,威望还在,不易推翻;二是当时诸侯国力量还较强大。与秦国相比,差距尚未拉开。不过从秦孝公以后,周天子的力量急剧衰落。各诸侯国战争不断,秦国已经趁机强大起来了。现在国势强盛,大王贤德,扫平六国真是如掸灰尘,现在正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的绝好时机。大王千万不可错过了。
这些话既符合秦国及各诸侯国的实际情况,又迎合了秦王的心理,所以赢得了秦王的赏识。李斯被提拔为长史。接着,李斯不仅在大政方针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还在具体方案上提出意见。他劝秦王拿出财物,重贿六国君臣,使他们离心离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秦国各个击破。这一谋略卓有成效。李斯因而被秦王封为客卿。李斯在秦国开始崛起了。
可就在这时。秦国掀起了一场反对外国人的运动,是韩国派间谍帮秦国修渠引起的。韩国是秦国的近邻,秦国若想统一六国,韩国首当其冲,因此韩国感到既着急又害怕,但又无其他办法可想。于是,他们就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来到秦国,对秦王陈述在某地修渠的必要,征得了秦王的同意,开始修渠。
不久,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原来,郑国是韩国的间谍,修渠的目的并非为了兴修水利,而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以免秦国国力强盛,集中兵力东进。这时,东方各诸侯国也纷纷暗派间谍,以各种方式在秦国活动,尤其以做宾客的为多。
有些间谍也被揭露出来。这样,出身秦国的群臣一方面为秦国考虑,同时也为自己消除官场竞争对手考虑,都坚决主张驱逐外国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怀着失望而又悲伤的心情离开秦国,在临近边境的时候,他觉得应该最后试一试,否则,一旦出了秦国,就再无返回之日,一生的功名利禄也就付诸东流了。于是,他抱着试探的态度,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说:“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戎地得了由余;在东边苑地得到了百里奚;在宋国迎来了蹇叔;在晋国得到了丕豹、公孙支。
这五个人,亦不生在秦国,而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30多个国家,这才称霸于西戎。秦孝公采用商缺的变法之策,废除了原来的法令制度和风俗习惯,人民因此而殷盛,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乐意为国家效力,诸侯才重视秦国,归顺听命。接着,秦国又打败楚国和魏国,扩展了千里的土地,直至现在,秦国的统治持久不衰。
秦惠王用张仪连横之计,攻取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在西边吞并了巴、蜀,在北边收取了上郡,在南边攻取了汉中,还蚕食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了楚国的鄢和郢;往东占据了险峻的虎牢关,获得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其功绩迄今不能泯灭。
秦昭王得得了范雎,废除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流弊,并逐步地吞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功的。因此,客卿们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假使当初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加任用,就不会有秦国的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搜罗昆山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衣服上饰有耀之如月的宝珠,佩带着太阿之宝剑,乘骑着纤离之马,树着用翠凤之羽毛装饰起来的旗帜,陈列着用灵龟之皮蒙起来的好鼓。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要是只有秦国所产生的东西才能使用的话,夜光之璧就不能装点朝廷,犀角、象牙所制成的器物,就不能是陛下所喜欢的玩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良马名驹,就不会填满陛下的马厩;
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用来作彩饰。如果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这些东西,都要在秦国生长、产生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耳上的玉环、丝织的衣物、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而又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也不会立于您的身边。
那种敲击瓦器,拍腿弹筝,呜呜呀呀地歌唱,确是秦国的土产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用《郑》、《卫》之类悦耳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外国音乐可以娱乐耳目吗?可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是不是秦国人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这样做,正好说明了陛下所看重的,只是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大众和士人。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阔的必然物产丰盛,国家广大的必然民众必多,兵力强大的必然士兵骁勇善战。泰山不拒其土壤,所以才能如此高大;黄河、大海不舍弃涓涓细流,所以才能如此博大深邃。为王的人只有不拒众臣百姓,才能建立圣德。所以地域没有周围的界限,民众没有国籍之异。一年四季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恐惧而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出产于秦国,但被当做宝物的很多;许多士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人并不少。现在,您要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民以使敌国强大,其结果是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则与诸侯结下了新的怨仇。如果这样做而又不想使国家陷入危机,怎么可能呢?”
秦始皇看到了李斯的这封信,为之深深打动,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秦国的发展史,是极其有意味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外国的人才,秦国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从秦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善于招致人才、容纳人才、使用人才,才能据有天下,这实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