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公正的制度以尊重人为出发点
20世纪初,管理大师法约尔提出14条“管理原则”,其中说到,法律方法,也就是依靠制度所运用的方法在现代管理中的最主要的作用,是充分运用自身的约束力,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及其对象任务的不同性质,规定不同管理因素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各自应尽的义务和应起的作用,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约束方法,调节其适用强度的范围,来保证管理对象内外各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这样,即使管理过程中各因素间发生了矛盾,也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调节,而不会对企业整体目标造成影响。
法约尔在这14条管理原则中谈到了制定法规的出发点问题。法约尔认为:纪律是管理所必须的,是对协定的尊重。这些协定以达到服从、专心、干劲,以及尊重人的仪表为目的。也就是说组织内所有成员通过各方所达成的协议对自己在组织内的行为进行控制,它对企业的成功与否极为关键,要尽可能的做到公正、严明。从法约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的体会到这位管理大师教导我们的是:作为规章制度,当然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力,也会对那些违反规定的人实施惩处,但制定规章制度的初衷,绝不是为了约束人和处罚人,而是以尊重人为最根本出发点的。
有许多管理者制定制度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管制和约束。如某公司企业管理处处长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公司制定了一项工作制度,并在公司进行了试运行,他满意地发现成效显著,员工们的精神面貌与以前大不相同,在工作时间个个如上紧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的工作。于是,该处长便自鸣得意地把条例拿给一位管理学教授评价。
过了几天,处长满心欢喜的打电话给教授,邀请其共进晚餐,并故作谦虚地请教授赐教,结果教授拒绝了他的邀请,并且说:“你制定这些制度的出发点有问题,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你只是出于处罚的考虑。”实际上,那位处长刚出台的制度中,几乎没有一项条文是与管制和约束无关的,而且其中处处充斥着“罚款”多少的内容。这是对企业员工人格的极大不尊重,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法规制定理念。
一个公正的制度能够吸引优秀人才,而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制定企业制度时,企业首先应考虑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人。那么在考虑人的因素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①考虑员工的基本素质状况。如企业中的授权就需要切实地考虑现有员工的素质状况。一般来说,能力较强的中坚人员可以授予较多的权力,这样有助于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对于目前能力不足的管理人员,则一方面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一方面通过上级对他们的指导而逐步将权力移交给他们,最终实现充分授权。
②考虑员工的态度。有些制度容易引发员工的反感和抵触,有些规定会超出员工的可接受程度。如果是这样,则需要对制度进行一定的调整。
③考虑团队的气氛。在制定制度时不要压抑组织原有的良好氛围,不要因为严格的规章制度破坏了和谐、具有创造创新性的氛围;同时也应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员工个体和小团体的价值观,塑造更适合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的团队氛围。
④考虑员工的未来发展。制度必须不断创新,使人才的发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组织机构臃肿,规章制度过于繁琐,束缚了员工的创新意识,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官僚作风蔓延,使管理决策速度迟缓,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而使自己的个人电脑销量首次被苹果电脑公司超过。郭士纳上任后就果断地进行了体制改革,使制度适应人才的发展,IBM公司重新成为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先者。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韩非子》
7.制度是根据需要来制定的
毫无疑问,企业制定公正的制度,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可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制度也不少,而管理却越来越乱呢?
没有需要就没有制度,规章制度是根据管理过程中的需要来制定的,它是管理实践的需要,不是某一个领导凭空想象而来的。很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会参照同行的做法,有的甚至聘请专家,可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忘了制定制度的目的。如果我们是为了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就忘了制定制度的目的了。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就应该明确规章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
①管理的范围。这主要包括什么事项、什么领域和什么人员在什么时间之内需要去管理,需要规章制度的领域常常指已经发生或者容易发生的问题。
②需要管理的程度。古人说:“过犹不及”,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掌握好一个度。对任何事物的管理都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而是要满足需要恰到好处。制度和管理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制度的执行、检查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金钱,问题在于值不值得。制度订得过细,必然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制度订得过死、过严,常会使员工感到手足无措,产生逆反心理。严格是相对的,严格要符合管理需要。而制度订得过活、过粗,便会达不到管理控制的要求。所以,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掌握好“度”。
③规章制度所要达到的目的。制定一些制度的目的就在于解决管理中出现的与人有关的相关问题。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例如,发现有些人总是在会议中迟到、早退或缺席时,就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议考勤管理制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另外,制度所要达到的这个目的应该是事先确定和可以衡量的。例如,公司出于节约电话费用的考虑对员工电话进行管理,那么在这项制度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看看效果如何,电话费用是否降低了。
④制度对效率的影响。要考虑制定的这项制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我们制定的制度是打任何一个电话都必须经过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总经理签字批准,这显然会影响工作效率,电话也就成了摆设,而没有实际意义了。
⑤制度应着眼于将来。制定制度不要仅着眼于“现在”,目的不是为了“纠正”,否则可能“矫枉过正”。制度应着眼于“将来”,目的是为了“预防”,即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
企业在制定制度时,首先就应想一想:“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举一个最简单“考勤管理制度”的例子。在制定制度时想一想以下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企业现在的考勤制度就需要修改了。
考勤的目的是什么?(规章制度所要达到的目的)
有必要对所有人都使用考勤机吗?(管理的范围)
有必要一天四次打卡吗?(需要管理的程度)
罚款越多越有效吗?(需要管理的程度)
请假一定需要开证明吗?(制度对效率的影响)
考勤机能防止员工偷懒吗?(制度应着眼于将来)
考勤管理制度是这样,其他制度也如此。
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
——[宋]吕本中
8.制订制度的程序是公正的
美国社会学家锡伯特和法学家华尔克曾调查过诉讼当事人对不同司法审判程序的反应。结果表明,如果诉讼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就会认为审判过程比较公正,对审判结果也会比较满意。锡伯特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人们不仅关心决策结果公正性,而且非常关心决策程序公正性。人们面临不利的决策结果时,会审视决策过程的公正件。如果他们认为决策过程是公正的,他们就更能接受决策结果。
制度的制订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决策强调程序,是基于“人无完人”这一真理,也就是说,作为掌握权力的一方,无论你多么英明,你的用意多么好,你的出发点多么正当,你都有不了解或是照应不到的地方,所以你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行事,否则就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在这里,程序包括规程和次序,有时一件事可做不可做完全取决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中国企业的很多管理者长期以来习惯于“惟目的论”,只要目标正当或是自认为目标正当,就可以忽略、无视程序,结果引来很多麻烦。圆明园防渗工程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2005年,圆明园防渗工程在媒体曝光之后,引起各方的争论。文物部门认为此举破坏文物,环保部门认为它没有得到审批,有人认为它是生态灾难,更有人用“外耻内愚”来概括之,堪与“长城贴瓷砖”相比……当然,也有人一直替这个工程说话。
此后,海淀区政府还组织园林、水利、农业、环保领域的12名专家进行论证,有关部门又专门组织了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
我们在这里无意谈论工程本身的正确性。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该工程项目很明显的属于程序违法。因为按照规定,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内的建设且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必须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由环保总局进行审批。但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未报批,便开工建设。这个行为显然属于程序违法,也因此才会引来这么多的麻烦。
如果当时圆明园的管理方,能在这项工程立项之前,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论证,决定防渗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再经过媒体公布,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如果不行则舍之,避免工程上马再下马的巨大损失;如果专家与舆论一致赞成,管理处向有关部门申请,经审批之后再开工,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管理者制定制度时要保证程序的公正性,首先应做到的是民主。在一个团队中,人们会根据他人对待自己的公正程度,评价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人们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情感。无论员工在企业内担任什么职务,他们都希望他人重视自己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当作“劳动力”、“雇员”。他们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智力,尊重自己的意见,认真听取自己的意见,向自己解释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