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路决定出路全集
46862900000032

第32章 做人做事要用脑,开开心心活到老(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青年向一位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

富翁把那块最大的西瓜递给了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

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书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青年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第一次吃的瓜虽然不比我的瓜大,但却比我吃得多。如果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获得的利益自然就更多。

做企业就像吃西瓜,要想使一个企业有大的发展,管理者就要有战略的眼光,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诱惑,才能获得长远的大利。其实做人也是这样,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懂得舍弃,你给与别人的越多,别人回馈于你的也就越多,你对别人吝啬,别人对你也就会很小气。不要死死抓住手中的那一点点利益。善于经营的人会把它散出去,从而换取更多的收益,而不懂变通的人则死守着它,看着它发霉也不愿用它换取更多。

蒙牛的老总牛根生对于舍得的认识可谓深刻,正是因为他的舍得,他才赢得了今天的最大成功。

牛根生把“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有舍才有得,先舍后得”作为他事业的经营之道。“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是常挂在牛根生嘴边的话,因为“德”是制服人心的最佳利器。“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他的散财为他赢得了人心,他的舍得使他成就了霸业。当初牛根生被迫离开伊利,卖掉伊利股票成立蒙牛时,原来跟随牛根生的兄弟便一起投奔到了牛根生的麾下。这几个人分别是:伊利原液态奶总经理杨文俊,伊利原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原冷冻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伊利原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

牛根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号召力呢?这与他的“财散人聚”的理论直接相关。

在伊利工作期间,因为业绩突出,公司曾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买一部好车,而牛根生却用这笔钱买了四辆面包车,分给了部下。而且他还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都分给了大家。牛根生认为,再大的业绩没有员工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而这一做法更加鼓励了部下,使业绩再创新高,从而获得的收益也更多。

牛根生用自己的舍得换取了部下的信任,在部下心里肯定会有这样一个信念:只要牛根生能走向成功,就绝不会亏待自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曾经的老部下便义无反顾地投其麾下。

牛根生的舍得换来了企业的发展,而这种为人处事的方式并没有变,而是一直坚持下来。还有一件被人津津乐道的“让车”故事。2000年,和林格尔政府奖励牛根生一台凌志轿车,价值104万,而当时比牛根生大八岁的副董事长的奖励是一辆捷达车。但是,此时的牛根生并没有打算享受这种豪华轿车,而是提出了与这位副董事长换车。

换车之后,牛根生会开车的女儿很不理解父亲的作为,在很长时间内都用一种怀疑的口吻问牛根生:“那辆车是不是真的给了邓大爷?”

这正是牛根生所追求的“德”,牛根生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牛根生做企业不是为了个人赚钱和享乐。”

在物质方面,牛根生的各项条件都要比身边的副手差。蒙牛的书记还有两位副总坐的都是奔驰350,副董事长坐的是凌志430,而他却是一辆小排量的奥迪。

人性很复杂,人心更是难以揣测,而牛根生却能自如地管理人心,也许这要源于牛根生“以德服人”的准则。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听起来都像是不真实的歌颂之词,而牛根生做到了。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再次将自己的“舍得”发挥到了极至,宣布将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49%留做个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这部分股份的表决权授予其后任的集团董事长,家人不能继承其股权,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对于金钱,牛根生不重所有,而重其所用。他将上亿的财产捐助慈善事业,他在失去金钱的同时,收获的却是社会对他的尊重,企业形象的提升和更多消费者对他事业的支持。

生活里处处都是有能舍而后有得的奇迹。先有所舍才能有所得,舍出如同种子散播出去,转了一圈,又带了一大群子子孙孙回来。“舍”永远在“得”的前面。

当你用小铲子向上帝的仓库铲去时,上帝用的是它更大的铲子回铲给你。就好像小时候在农村打井水时,如果不先灌一点水下去,井水是打不上来的,一小桶水可以引出整座井的泉源。你的一倍的舍得会为你换来十倍的收益。

舍得是一种做人的智慧,需要你改变死板的思路,灵活长远地认识事物,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收益。

思路突破:扔下去,才会捡得更多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

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

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如果审视一下我们周围人的行为,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很多人都是这样,一旦得手的东西,他就不舍得放下,但是却因此而失去了更大的利益。

就像下围棋一样,虽然放弃小的利益,得到的却是更大的利益。但如果想兼得“鱼和熊掌”,恐怕连鱼也得不到了。

有一个小孩子,他的妈妈给他两个玩具,他一手拿一个,后来妈妈又拿来一个,他马上接过来夹到腋下,这样他就有了三个玩具。别人都认为他很聪明,他的妈妈也这样认为。可是现在那个小孩子长大了,他才知道那时候他有多愚蠢,他虽然有三个玩具但是她空不下手,怎么可以玩得好呢?

而另外一个小孩,他拿着气球和妈妈在公园玩耍累了休息时,妈妈拿出口琴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那个小孩顿时被美妙的音乐吸引住了,他一手拽着气球,伸出另一只小手向妈妈索要,妈妈不说话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你们知道那个小孩子做出了什么决定吗?他看着气球,带着万般不舍的表情松开了小手,因此他拿到了妈妈手里的口琴并且在那天他学会了如何吹奏。后来小孩成了世界上非常着名的音乐家。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有时候要学会放弃。要做成功的人,就要学会这一点。

学会经营自己身边的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特别是在生意场上,善于舍得是团结人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智谋。你的吝啬会使你失去信赖和援助,而你的慷慨则会得到别人的追随和支持。

四、把前嫌写在沙滩上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宽容,人人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冰释前嫌,你的内心才不会被仇恨所伤害,才会更加轻松自然。

在这个纷繁的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得生活、工作,都要接触社会与家庭。而在居家过日子,工作挣银子的平凡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误会和差错。这时候,如果彼此互不相让,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或者同事间的争斗。

同时,不能原谅自己或他人所出现的失误和差错,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增加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影响今后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宽容,“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懂得宽容待人的好处。

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

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

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宽容,是自我思想品质的一种进步,也是自身修养,处世素质与处世方式的一种进步。

阿拉伯着名作家阿里与吉伯、马沙两个朋友一起外出旅行。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机敏的吉伯拼命拉住他的衣襟,将他救起。为了永远记住吉伯的救命之恩,马沙在大石头上用力镌刻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他们继续往前走。不几日来到一条河边,可能因为疲劳,心情烦躁,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却没有还手,而是一口气跑到沙滩上,仍然用很大气力在沙滩上写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旅行结束了。回到家乡,阿里怀着好奇心问马沙:“你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打你耳光的事写在沙滩上呢?”

马沙很平静地回答:“我将永远感激并永远记住吉伯救过我的命;至于他打我耳光的事,我想让它随着沙子的流动而逐渐被忘得一干二净。”

记忆与忘却,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而其中却包含了深刻的做人智慧,那就是感恩与宽容。感恩让我们记住这个世界上拥有善良,而宽容则让我们忘却烦恼和怨恨,让它们远离自己的心灵,使心灵保持永远的纯洁和澄清。这样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才会更加自由更加舒畅。记住别人给自己的帮助,把它刻在石头上,也刻在心上;忘却别人带给你的怨恨,要记就把它记在沙滩上,让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随日夜川流不息的海水一点点流去。

古代有一老禅师,夜晚出房门巡夜时,发现墙脚有一把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小弟子违背寺规私自溜出去了。老禅师没有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在那里。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和尚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梁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惊觉刚才踏的不是原来放的那把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出乎他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很关怀地说:“夜深天凉,多穿件衣服,别冻着。”听了师父的话,小和尚很惭愧,他扪心自问,决心改过自新,以后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小和尚没因所犯的错误受到严厉的惩罚,却被老禅师的宽容态度感动了。

有时候,严厉的惩罚不如一句暖心窝子的话更能使人受到教育。因而,宽容是一剂良药。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宽容自己,给别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所以,学会宽容,就是一个不断学会超越自己、超越执着的过程。当我们愈能宽容,我们就愈净化自己,使自己愈趋向光明的升华。

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定比定律的争论长达9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刁难,我是很难深入地研究这个定比定律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当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或解决时,你不妨用宽容去试一下,或许它能帮你实现目标,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生活中,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得到别人的宽容的。

思路突破: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做人要宽容。宽容,就是宽厚且能容忍。它是人类一种可贵的胸襟,可以说是一种美丽而富有爱心的人格。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立能够存活的。从原始社会到现在要是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接触,人类可能仍旧过着野蛮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注重一个和睦融洽的环境。学会做人,就要努力去创造这样一种生存环境,而宽容的心,是实现融洽的最有力的工具。

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还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宽容都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宽容,是一种美德,有了宽容、谦让,就有了和平、平安的环境,人类才可以享受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

学会在宽容中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关心他人,才可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谁都希望自己在生活中总可以遇到那种心胸开阔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懂得忍让,而不愿意和那些小肚鸡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人在一起生活或者工作。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给拔了出来。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回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在别人心里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这个故事有着感人而让人深省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要想让自己活的更开心,就宽容曾经让你失望的人吧,宽容你的敌人,以退为进,也是一种生活的处世策略。学会宽容,一切矛盾和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变得海阔天空,学会宽容,遇到生活中的旋涡和大浪,也会让你控制得风平浪静。

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道理很简单。宽容也是一种做人的艺术,学会了宽容,相信一定能给你的人格增添一分绚丽的色彩。

办事要懂得全方位的考虑,顾及到他人的利益,既要负责,又要注意效率,理清自己的思路,保持理智的头脑,找到正确的出发点,选择最有效率的方式,注意人情礼仪,以促成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才是会办事的人。善于随机应变,懂得人情世故,才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关系网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