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实中国2
46863300000022

第22章 报告文学(22)

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赵嘉麟先生至今仍然在为他的“图表账”奔波。他通过熟人找到出版社,想把自己最近整理的关于“图表账”的着作出版,留给后人。可一打听,光买一个书号就得花上一万多元。那天他给我打电话时不解地问:现在的出版社怎么会这样呢?按道理出版社出我的书稿应该付作者稿费才对呀?我说,你这是多少年前的老皇历了。现在的出版社出书也有付稿费的,但那必须是他们愿意出的书。比如名人和政要的,再比如畅销的……今年5月,我和几个媒体的朋友在交谈中提起了赵嘉麟先生和他的“图表账”,朋友让我写一篇人物通讯。19日,《现代消费导报》全文刊登了题目为“50年难觅伯乐的发明创造”的文章。

那一天,我又见到了赵嘉麟先生。他拿出医院拍的片子,他指着脖子上的一个黑点说,现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这里,一到头上就不行了。他说这话的时候很坦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他说,四月初,他带着材料又去了一趟北京,全国工商联、轻工业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经营报》社……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在那些部门,他能见到的最大的官儿就是秘书。他说,现在的领导忙得很,有谁愿意听他一个疯老头子叨叨。在许多人眼里,他的做法让人不可理喻。他们不相信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在干这样的事情。人家看到一个老头背着个破包,还以为他是来上访,这让赵嘉麟先生感到非常的痛心。

(“图表账”原名“日记账”,一度改称“以表代账”。今年论证会前,省财政厅建议改称现名)。

补记:赵嘉麟先生已于2006年元月4日病逝,终年81岁。因此,他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也因为他的病逝而付之东流。同时,也将他终生的遗憾留给了我们。

皇甫琪,男,山西原平人,当过农民,下过矿井。出版有小说集《寻找那半个圆》《雪儿》,长篇小说《龙宫》。近年来开始涉足纪实文学创作,在《当代》《山西文学》等期刊发表纪实文学作品10余万字。小说《寻找那半个圆》、纪实文学《岁月有价》分获第四届、第六届全国煤矿乌金文学奖。纪实文学《在底层叙述底层》获《山西文学》2011年度优秀非虚构作品奖。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之后

王忠权

奇迹,这是一个58岁中学教师创造的奇迹!

有人曾断言:30岁之前在数的领域没有成就的,以后就很难有成就,真的是这样吗?个头娇小,身体黑瘦,头发几乎全白,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达州市达县中学数学教师李中平,却用无数事实粉碎了这个毫无根据的断言,他出成果不仅是在48岁以后,而且这些成果在世界数学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10年前,他一举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发现了《双基定理》规律;10年过去,又有3项在全世界都叫得响的新成就。

一般人的10年,除了过着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小日子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闪亮的痕迹。他却凭着几十年探索数学奥秘的扎实功底,从看似没有什么规律的自然数中探索出许多相关的奥秘,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双基定理之后,又花了8年时间破解了困扰世界数学家500多年,100多名世界级数学家已经研究几百年都没有成功的“全完数都是偶数”这一世界性数学难题。他考虑了几百万亿种不同情况,终于证明这一世界性数学难题,只等今年在重庆、天津、西安、武汉等地的数学专家审查鉴定,再次为中华民族赢得智慧的骄傲。他运用数学李中平曾获奖项原理发明6项国家专利(2项正在审批之中),其中《四色地图地球仪》和《四色地图数学算法》,被美国、瑞典商人看准有极大的商机,他们想用数亿美金买断他四色地球仪的专利权,但被他严厉拒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发明的专利只能转让给中国人生产,你今天花几亿美金买去,若干年后,可能就会以百亿、千亿从我国赚回去”。这项与数学有关的发明,已经获得达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员项目一等奖,达县人民政府奖励他2万元。

2011年7月又出版发行了他近40万字的工具书《平面几何分类证明》。而拥有全世界唯一有“达州”地名的地球仪,其文物价值达数百万元。3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笔者再次走进他10年前居住的房屋里,不禁为他取得这么难得的成就而惊叹不已!

特别的苦难财富

佛家观点认为:世间许多偶然与必然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的规律。笔者清楚记得,10年前去他家中采访,发现他家里摆设非常简朴,几乎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

这次同样发现,除了简陋破旧的家具外,桌子、凳子、床上到处堆着书籍、验算用的纸。那时李中平每月只有400多元退职金,妻子卫其淑在他曾战斗过的学校教小学,每月工资加奖金最多不过800元,这点工资要供女儿上大学和三个家庭的生活费,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两个竹书架、一个15英寸的彩电和一张旧席梦思床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这个对生活要求极低的人,讲起他之所以能在世界最先发现“双基定理”,全缘于他不幸的过去和执着的追求。他很不轻松地讲述了自己凝聚辛酸的过去。

1954年11月23日,四川省达县大滩乡赵拱桥村一社的李恒益和陈自珍夫妇,又迎来了一个儿子,他们从没想过儿子将来会有什么创举,从小到大,像平常农家的孩子一样,穿哥哥、姐姐留下的疤上重疤的衣服,和大人一样艰辛地生产劳作,没有半点特殊。说实在话,在个种特殊的年代,能一日三餐填饱肚子就算很不错了。

李中平上面有三个哥姐,下面还有两个弟妹。

他大哥李中轩早就病逝,大姐李中英也嫁到了达县万家乡,按说他应该是受到父亲好好庇护的,可不但没受到庇护,反而因父亲的一段特殊历史,使他命运十分坎坷。父亲李恒益曾在我党地下工作过3年,是早期的地下党员,但因党证被母亲洗衣服时不慎洗溶了,父亲没有了证实过去经历的证件。曾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只有当时也在达县县委地下工作的何永华,但何永华却牺牲在证件洗溶之前,因而一切难以说清楚,他没能得到任何政策性的照顾。1957年,李恒益有一个好友,从部队转业回乡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见其父解放前教过书有文化,抗战结束后,又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代理过3个月保长,就让他写张《一头牛拉不起两把犁》的大字报,批评当时大跃进的浮夸风,结果被人说他反对大跃进而获罪被打得半死不活。1961年其父病逝后,一连串的不幸就降临到了他们兄弟姐妹身上,从此他们的生活进入到无尽的逆境,开始了受不完的不平等待遇。

二哥李中安本在国营达县跃进煤矿,因父亲的历史原因而被下放。妹妹李中翠患病后,也因家里贫穷落下残疾。直到1959年冬,6岁多的李中平才到大滩乡中心小学校读一年级。在达县国土局长位置上退休的邓胜成,曾是他的班主任老师,谈起李中平小时候的情况,很骄傲地说:“那娃儿从小与人不同,读二年级就当上了少先队中队长。虽然他家离学校只有两公里多,中午都不回家吃饭,直到下午放学才回家吃饭。红苕出来时,中午带点红苕干饭,没有时只有挨饿。平时都是赤脚,碰到下雪落雨天,在赤脚上戴着用稻草搓的防滑链,带上母亲千针万线缝扎的布鞋,到学校后洗了脚才穿上布鞋。成绩一直都很好,每次考试总是全校前几名,班上第一名。1966年8月小学毕业升初中,他数学得100分,语文得99.5分,卷子还送到县文化馆展览。这么一个好学生,就因没人证明他父亲是我党早期的党员,并为党地下工作过的经历,达县第一中学和麻柳中学都不敢录取。当年10月麻柳中学办耕读班,仍不录取他,李中平只得回乡务农,与母亲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

小小年纪就为0.3元一个劳动日,像成年人一样肩挑背磨。除此之外,唯一能使他消遣时光的就是抓着书就看,抄爷爷留下的一本厚厚的《李氏宗祖(陇西)家谱》,2000年6月23日,他在《达州日报?周末版》发表的一篇题为《达县李氏“填川”三百年》的文章就得益于抄家谱。

1969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派性斗争结束后,公社兴办初级中学,李中平又去报名读初中。说来奇怪,他每次只交钱领书,每期先是偶尔上几节课,后来是断断续续上课,平时多在家劳动,为挣工分劳动,可每科考试他还是第一名,老师和校领导没有一个不夸他的。1971年春,麻柳区中学高72级招生,经学校和大队推荐,想让他跳过初中毕业直进高中,但他同样没逃脱厄运。理由还是父亲有历史问题,成绩再好也不肯放他一马。1972年1月初中毕业后,学校把他作为第一名推荐给麻柳中学高73级,他却又因父亲问题被卡了壳,只好回家与犁头、铁耙、锄头和粪桶为伴,栽秧挞谷哪样也不得少干。

也许命中有劫总难逃。就在1972年12月,李中平的同学乡邮递员谭显文参军走了,当时的公社党委、革委会决定让他接任邮递员,没想到只隔一个晚上,就由乡武装部长刘兴梓的弟弟顶替了他。同年3月,公社党委、革委会决定让他到农机站开拖拉机兼现金保管员、抽水、打米、磨面,他样样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1973年7月,农机站推荐他上工农兵大学,又因政审关没过被取消。第二年,大队和农机站再次推荐他读大学,公社革委会以安排了工作为由,使他童年时代最想读书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遭失去。1976年5月,农机站站长邓泽卯因决策错误,花去全站1万元钱买了1958年生产的废车床,达县机械二厂车工廖家华、柏学芳用该车床不能加工零件和螺丝钉,他见国家财产白白流失非常心疼,就向上级陈述该车床不能使用的原因,结果被冤下放。一个月后,他又被公社选为赤脚医生,工作同样干得出色。他在当赤脚医生时,为防止勾端螺旋体病在人群中传播,写了一篇《我喜欢打老鼠》的散文,就是对人们的警醒。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终于给多次失去上学机会的李中平带来一线新的希望。1977年12月,在遭到连报四所省级中专都因父亲历史问题而未被录取的打击后,他不气馁,依然复习,俟机再战,直到1978年4月底,才被达县师范学校补录,被安排到宣汉县师范学校就读。

厚积博学创辉煌

李中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经受了太多的打击,但他仍然是百折不挠。正是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孕育了他,让他在探索自然数间的奥秘上创出一个又一个的惊世之举。

经受了太多磨难、深谙只有知识才能插上腾飞翅膀的李中平,已养成了厚积博学的习惯。他的人生哲理是:沙漠永远都承受不了高楼的重压,知识肤浅是创不出惊人的壮举的。这是他1999年12月31日在《通川日报》发表的文章《我要读书》中的深刻见解,也被他多篇论文所佐证。特别是在看到现在一些老师只为赚钱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时而感慨:“学生不读《古文观止》、四大名着,就等于不学中文;小学生不学算盘,中学生不会阅读《平面几何》就等于不学数学,就等价于学不好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与空间科学,就不懂科学。不阅读只写作业的教学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学生不加重负担才怪呢!”

读师范期间一直是三好学生的李中平,1980年3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他的老家大滩乡小学教书,不仅使他的数学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而且连他教的学生也显得出类拔萃。1985年,达县麻柳区8个乡镇9所学校1500名学生中考,数学总分为120分,110分以上的16人,他教的班就占9名。次年,全区数学满分6人,他教的学生又占5人。1989年,他的学生李春、冯琦初中毕业数学获满分。中专考试,8个满分,一个98分。1989年4月,他教的学生李春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一等奖,1990年学生卫其奎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二等奖。经他指导的学生还在1995年4月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获三等奖。

2000年他所教高2002级学生期中考试,全年级数学90分以上的共5人,他班上的郝佳100分、郭涛99分。所教高2003级学生童平已读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学生林俊东2011年又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他本人先后3次被省、市、县表彰为劳动模范、优秀教师。1991年在第七个教师节里,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的殊荣,因教学经验丰富且有创造性,1995年破格被达县中学聘用。

李中平在数学教学中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全在于他平时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善于在教学中发现、思考和研究问题。他常常把自己探索和发现的一些简便易学、分析问题的方法都用于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快,容易记,能举一反三地解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1990年6月,他认为学生如何学数学这门功课时,在教育部主管的《中小学数学》杂志发表了《抓住规律触类旁通》的论文阐明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还在《教学通讯》上发表《学习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几点体会》。

为此,他让学生李金洋、李治财运用学过的乘积和乘方知识,用简单方法各算2100和3100的值各是多少,他们很快在课余时间精确算出,分别是126,7650,6002,2822,9461,4967,0320,5376和5133,7752,0732,0113,3103,6461,1297,6562,1272,7021,0752,2001。一篇《2100和3100各是多大的自然数》的科普文章,在当年9月《巨全学刊》上发表。李中平看书也与众不同,不仅特别细,而且多是带着问题看,从中琢磨一些东西,为此发现教材中的许多错误。

在一本数学教参书上,他发现竟有温度与体积关系的题解法是错误的,随后又发现1999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初级中学《代数》教科书中,已把“0”定为自然数,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定义,依然按旧教材说“0”不是自然数,还有一些求半圆的面积和周长的错误题。于是,他写出《温度与体积的乘积有何意义》、《半圆没有周长和面积》和《教学“0”是自然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发表在《中小学教学》杂志上,在教育界也引起了较强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