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塔木德》蕴含的智慧,世界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不胜枚举的犹太裔巨子,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哲学家如马克思,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音乐家如肖邦,政治家如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电影导演如斯皮尔伯格,电影演员如卓别林……
克林顿蝉联美国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美国经济低迷时期促使了美国经济的恢复。这完全有赖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财政部长鲁宾、证券交易委员会会长莱比特。
而这三个人都是犹太人。
记住15句就够了
在欧美富有阶层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的脑袋里。这当然是说犹太人的脑袋里盛装的全是超凡的赚钱智慧。
那么,犹太人超凡的赚钱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
可以这样说,现代犹太人超凡的赚钱智慧来源于塔木德文化、塞法拉迪文化、意第绪文化、复活的希伯来语和近代的犹太文化,但归根结底还是从《塔木德》中来的。
今天,《塔木德》已被译成12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直到今天,犹太人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研读着《塔木德》。他们除了每天早上阅读一段时间之外,安息日还要安排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在家庭聚餐或朋友聚会时,他们一般都要共同交流一下学习《塔木德》的心得。
学完一卷《塔木德》,在犹太人看来就是一件相当重大的喜事。为此,他们常常邀朋唤友庆贺一番。
世界超级富豪罗斯柴尔德每个周末都要读一读《塔木德》,尤其爱读与“损失与诉讼”有关的部分。
研读《塔木德》,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犹太富翁。
《塔木德》共20卷,12000多页,250多万字。而犹太人这样评价他们日日研读的这部圣典:
“真正地理解15句(任何15句),对一个人的一生也就足够了!”
131.在富人堆里做买卖
《塔木德》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人们,财主最需要的是什么东西。
一个老财主在欧洲大陆上四处游荡,寻找一个世上最伟大的拉比。
最伟大的拉比终于被他找到了。
拉比问他来干什么,财主说要一件东西,说要用荣誉、权力、宫殿、美食和靓女换取永生的秘密。
拉比于是告诉了他。老财主于是把他几十年赚取的财富如数交付。
《塔木德》中的另一个故事,将告诉你“财主的钱应该让穷人赚”。
一个靠吝啬起家的土财主临终之际,把准备自己填肚子的鸡蛋给了门口乞食的穷人。
于是,他在尘世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那个鸡蛋抵消了他的所有恶行。
天堂的门于是为他打开了。
穷人赚财主的钱,就不要只是慨叹命运不济,而要千方百计地扎进穷人堆里,汲取财主致富的思想,调整自己愁苦的心态,按照财主的思维去思维。
为了从财主那里赚来大把的钱,犹太商人做的是“厚利适销”的生意,一般不做“薄利多销”的买卖。
财主讲究身份,对价格就不会那么计较。如果商品价格过低,反而使他们怀疑商品的品质。
因此,犹太人在世界金融、珠宝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异乎寻常地高。
“厚利适销”遵从以下四种定价策略:
·心理定价策略。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心理(实用性、好奇心、自尊心和富贵感等)确定产品价格。
·撇油定价策略。新产品的定价远远高于成本,以奇货自居。
·渗透价格策略。产品定价远远低于成本,以打击竞争对手,迅速占领市场。
·折扣让价策略。通过给购买者以优惠,鼓励其积极购买,并如期支付货款。
在富有阶层流行的东西,一般经过两年左右就在中下层社会流行起来。
这个时间差正在日益缩短。
132.市场是公平的
“对任何人都不要表现出轻视,不要对任何物品表示疏远。”《塔木德·密西拿》说的就是“只有尊重他人的存在,才能进行自由的竞争”。
受到歧视及不公平的对待,犹太人多数情况下都不愿诉诸于武力,而只愿证明清楚是非曲直,寻找和平解决的途径。只要争取到发言的机会,他们就会通过辩论和谈判来维护本身的权益。
两个犹太人讨论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三种意见;三个人在一起,往往就有更多的意见。而且他们表明自己的意见:头脑里仍在探寻着其他的可能。
讨论如此毫无顾忌,是因为犹太社会构筑了由年轻人率先发言的体系。因为年轻不成熟,所以年轻人就没有必要在前辈面前有所拘谨,也就能够提出新的想法或思路。他们的年长者总是最后发言,对年轻人的发言进行公平评判,从不全面否定年轻人。否则,让年轻人先发言的做法就会变得没什么实际意义。
因为真理面前无长幼,在商业的世界里,新观念对市场的判断力,可以促使商人打破现有的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市场秩序,从而获取新的财富。但是,不考虑现有的事物,或没注意到现有的事物,只是想着开创新的事业,结果只能是使现有事物不断崩溃,而新的事物又得不到建立。
这里所说“不考虑现有的事物或没注意到现有的事物”,指的是“不可以无视前辈或者邻人的人格”的意思,指的是个人的人格尊严和独立的个体存在,是任何人都不可剥夺和侵害的。
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尊敬他人,尊重他人的存在,才能进行自由竞争。
但是,如果我们不知不觉地触犯了他人的领域,那么即使发生了侵犯他人业务的情况,也只能归咎于对方疏忽了对市场的分析和调查,“侵犯者”并不需要承担责任。
创造不是破坏,破坏是由于自己的不注意而导致的结果。对于那些不断进行自我创造的人来说,他的一切都是不会被破坏的。
133.给自己找个拉比
找一个不是急脾气的老师,学会虔诚,使自己在没别人的地方也保持自我的约束力。
这个老师也可能就是自己澄澈的心灵。
在犹太民族贤人辈出的历史中,有位历经两千年仍被世人推崇的贤哲希勒尔。
希勒尔在巴比伦做过生意,做过最高法院的长老,曾在“一只脚能站得住的时间内”给一个外族人用一句话讲解了博大精深的犹太教精髓,使这人改信了犹太教。
在《塔木德》中,希勒尔教导世人道:“怕羞的人就不要学习,过度沉溺于商务的人不会成为贤人。要努力在没别人的地方也保持自我约束力。”
过分沉溺于商业活动当然不是好的举措。一个人一旦沉迷于经商,就很容易为了利益而疲于奔命,容易忽略客观事实和规则,从而陷入臆测及街头巷尾的评论中去,对商业的发展产生错误的预见。这样势必会导致商业上的失败。
专注于商务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人们具备三个共同要素:
第一,打好基础。不苦练基本功,就谈不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第二,喜爱。用不着人人都说你好,但是一定要有理解、支持、声援和善意地批评你的人。孤芳自赏是不能充分发挥才干的。
第三,积极求学。学习不是毫无选择地往头脑里胡乱堆积知识。只有从容学得的东西才会成为知识被你掌握。
没有进步的人对于学习总是很怕羞,即使是开始学了,也不敢向老师提问。勇敢地毫不犹豫地提问,这是学习的首要条件。
给自己找个拉比,不能找急脾气的人。遇到后辈及初学者怎么都理解不了,怎么学也学不会,急脾气的拉比就会生气,这样是不适合教课的。
商业活动及学问都要慎重对待,做到“在没别人的地方也要努力地约束自己”,免得招致猜测和谣言。迷失了这一最终目的,无论如何充满热诚地去学习和工作,都只能是自我陶醉。怎样才能完善自我呢?希勒尔的儿子戈玛利埃尔在《塔木德》中的提议也是一样:“求教于师,可去尔疑念。”
“求教于师”的希伯来语原文,也可解释为“尔身亦当老师”。这有“自己即是自己老师”的意思,也有“跟着老师学习,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的老师”的意思。
对事物存有疑问是可喜的,但主观臆测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见解。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求教于老师,以求正确的解释或正确的推论方法。
能否变成贤人,不在于知识的数量,只掌握了知识并不能称为有学问。有了知识,却执拗于自以为是的见解,这也不能称为贤人。贤人能进行合乎道理的思考,能给人正确的忠告和适当的指导。
从繁重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在真理的面前净化心灵,这对于我们的精神提升有着莫大的好处,对商业活动大有裨益。
大企业家们都是勤于学习的人。罗斯柴尔德财团的创始人迈尔·阿姆榭·罗斯柴尔德就是这样,每个周六的下午都要和拉比一起研究《塔木德》,并把此事视为财团的绝密。
134.不慌国际化
犹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在世界上是最具有国际性的一个民族。但你翻阅已经成为他们精神支柱的《圣经》或是《塔木德》,你却无法从中找到一行文字教导他们如何成为国际人。不过,你要是向一个犹太人打听他们国际化的奥秘,他们会打开《塔木德·密西拿》给你看一句话——勿憧憬王侯的餐桌,尔等所学务必付诸实践。
什么是国际化?不同民族的人们互相交/住便是国际化,不同地域的人们相遇的场所便是国际性的场所,而犹太民族,也是因生活所迫才流浪到世界各地的。
没见过大世面的人喜欢耍弄“国际化”的字眼。国际化就如“王侯的餐桌”,无论王侯的餐桌用美食装点得多么诱人,做出这些饭菜的却是大厨,而不是王侯贵族。要实现国际化,目标不是王侯,而应是大厨。
为了成为大厨,首先该学习的是各项看不上眼的基本功,并辅以书面烹调方法的学习。“尔等所学务必付诸实践”,即是指首先要进行实际操作,再通过实际操作来琢磨工作的技巧。无论听到了多少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是没用的。
拥有特色景观、特色产品,把我们的城市及企业变成易聚集外国人的企业和场所,这是一种国际化行为;自己主动走出国门,也是一种国际化的行为。要走出国门,没必要讨论如何才能走出去的方法。只要出去了就好,即使不懂通用的语言也没关系,但打入国际市场以后非得逐渐使用通用的语言不可。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的确有用,但应对国际事务的最大诀窍,还是将有限的知识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走出去,这是迈入国际化的第一步。
走出去了,但没有什么作为,这样还不如在国门里面做一些事。所以,在国外,自我表现、自我推销是非常必要的。即使不懂当地的语言,也可以尝试通过其他途径向对方阐明自己的观点,与对方进行沟通。
在国门之外做事,首先有必要了解当地的禁忌。犹太人就是这样,初入异邦就绷紧神经了解当地有哪些不允许做的事,因为只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熟知当地的所禁所忌,做事才不会招致当地人的反感。这就是犹太人与国际协调的心得。
即使是现代的国际化竞争,很多公司创业初期的业务范围也只局限于国内,他们称霸世界的“野心”大多是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最后终于进军海外,取得了当初没有预料到的成功。
走出去的前提是先在本国站稳脚跟。在本国都没有信心的人,到了海外也不可能搞好事业。所以,我们必须切记:要向外界宣传自己,首要条件是必须有好的产品,有了好的产品,就可以尝试着向国外推广。只有不断地磨练自己,才不至于走出国门,最终却大败而归。
135.赤贫中突围
1973—1974年,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爆发了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初期占有优势,但在开罗即将遭到炮击之前,埃及屈服停战。停战后,两国订立和平条约,西奈半岛作为和平的证明归还埃及。
屈服者居然收复失地!
这是由国家实力的强弱决定的,也印证了《塔木德》中的著名论断:
“如果一个人发现了失物并蹲在失物旁边,但没有捡起来,而另一个人过来把它捡了起来,那么失物属于捡起来的那个人。”
看上去好像拥有了某物,但没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就不能视其拥有某物的所有权。这是对不完全所有状态下的人们的警告。
无主的失物,谁捡到就归谁。把东西借给别人使用多年,有时原物主可能会丧失对该物品的所有权。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对物品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只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价值不菲但没有确定归属的东西,例如一些可申请专利的方法和点子,因为大家都在使用而没有谁在意去宣称对它拥有所有权。这些方法和点子一旦申请专利成功,就能帮助穷人在赤贫中突围,一下子成为富人,还叫别人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明亮的眼睛能够指引人们从赤贫中突围的种种途径。研究《塔木德》就是一种讨论各种可能性的学问。这样说,有人可能会问:失物的掉落场所是B的私有地,A发现了失物并准备抢先拿到,《塔木德》能够判定归属吗?被《塔木德》的理念所浸染的犹太人会说,要是A抢先把东西捡起来,确保了对失物的占有,那么失物归A。能够否定A对失物的先行所有权的惟一方法,就是在A伸手去捡失物之前,B对A声明失物所掉落之处是自己的私有地,这样,就在A捡起失物的同时,他也同样地侵犯了B的私有权。
136.把垃圾卖出高价
再次出售普通的投资人抛售的债券及抵押证券,使被认为是一文不值的垃圾异乎寻常地值钱,这一现代金融领域的常规做法,在两千多年前的《塔木德》中就有了类似的表述。
在《塔木德·密西拿》中,犹太的贤哲们说:不可恳求别人“借我些小麦,等到收割的时候还您”,因为小麦的价格涨浮得厉害。
小麦匮乏时期借人小麦,到小麦充裕的收割时期才等量归还,犹太贤哲们认为这是一种非法行为。应该归还与所借小麦等量的小麦,但是这样做可能会使出借人的利益遭受损失,因为要是在小麦匮乏时期出售小麦,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小麦充裕的收割时期同量小麦的价格肯定不高。所以,公元前1世纪,犹太拉比们多数认为短时间内价格不会波动的等量借贷是允许的。
理想的状态是不借贷就进行生产活动,非借贷不可时,就该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归还。借期越长,归还也就越难,对原物品的利用机会就越少,可能还会损害出借人自己的利益。
长时间的借贷关系,可能会使双方都丧失扩大再生产的机会。
“借我些小麦,等到收割的时候还您”,如果颗粒无收怎么办?如果你的麦子全是瘪瘪的麦子怎么办?这种借贷会使借麦者容易找到拒绝归还小麦的借口。
如果说“到我儿子回来还你”,这也至少要更正为“到今天日落为止”这样具体的时限。口头上的协议,同样要注意这一点。
即使是一小件物品的借贷,家庭主妇们都会为利益分配没搞清楚而争吵,所以“即使是一块面包,只要是还没确定价格,就不要借给邻居”。这期间,要是做面包用的小麦价格下跌,对出借的主妇来说就是一大损失。要是涨了许多,借人面包的主妇更不可能还了。何况连一块面包都没有的人,明天可能还会没面包,归还当然是遥遥无期。
邻里借东西时,双方要明确归还时的标准,最好是以借出时的时价为基准,在具体的日期内归还。这样,借贷双方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