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经营术
46890500000031

第31章 犹太人的经商智慧(3)

犹太民族能够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坚信行动胜过祈祷。犹太商人成为“世界第一商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坚信向上帝祈求财富的人太多,而只有行动才会占有财富。

自犹太民族有史开始,灾难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们的脚步。

生,还是死?

生就要历尽艰险,死只是闭上眼睛。生比死更可怕,但犹太人以行动作出了回答——生!

有人根据《塔木德》的理念,写了一则寓言故事,述说犹太人就像寓言中的第三只青蛙一样。

有三只青蛙不慎同时掉进装满鲜奶的桶中。开始,三只青蛙都奋力跳起,以期获得新生。

经过一番折腾,第一只青蛙已感到疲惫不堪。它想,我做过坏事,这肯定是神的旨意,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于是,它颓唐地坐下,一动不动。

第二只青蛙经过一番努力后,倍感心力憔悴。它想,我实在没有办法跳出去。只怪这只桶太深。想到这儿,第二只青蛙也坐在鲜奶里一动不动,向上帝祈祷起来。

鲜奶没顶!没过多久,这两只青蛙都被鲜奶淹死。

只有第三只青蛙永不放弃逃生的努力。它在鲜奶上面游来游去,只要有一点力气就奋力起跳。它想,只要我有一丝力气,我就一定要跳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鲜奶被搅成了奶油,它站在稍硬的奶油上,很轻松地跳出了桶外。

犹太民族还流传着这么一则故事:

一位犹太拉比即将被罗马统治者执行死刑。正是早晨祈祷的时刻,尽管身上正被烧红的铁块烧炙不停,但拉比仍平静而十分虔诚地做着祈祷。罗马监刑官惊讶地问道:

“你身受这样的极刑,为什么还不忘祈祷?”

拉比异常平静地说:“在我将死之际,我非常惊喜地发现我原来是这样敬爱着神。从生到死我都能向神祈祷,和神交流,我死而无憾!”

临死仍在祈祷的拉比死了。虔诚则虔诚矣,但神并没有来救他的性命又是真实的。

这位拉比的死,使现场的犹太人深深地震惊了。在现代社会,一些仍在为富足而奋斗的犹太人,还是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如罗马人的工厂效益不好,犹太人作为裁员的对象首当其冲;罗马人的葡萄园歉产减收,首先被辞退的就是犹太人。但犹太雇员并不视此为对自身的伤害。他们从来不祈求雇主留下自己,而是道一声“谢谢”,立即转身去另一家商行或者做点别的事。

美国有一家信息公司,在高级职员中有一位是犹太人。公司的董事长总怀疑这位犹太人泄密,结果将其开除。

这位犹太人蒙受不白之冤,但他没有去申辩,而是平静地接受了事实。

五年以后,这位犹太人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将以前自己供职的公司一举吞并。

128.被抛弃=自由

被抛弃看似很不幸,实际上是抛弃你的人给你松了绑,让你获得了无上的自由。

不幸的婚姻就是这样——双方友好的分手最值得庆祝。

从某种角度说,在犹太民族饱经劫难时失踪的上帝,还有长期对此漠视(或无力相助)的世界,是他们造就了犹太民族今天的辉煌。

根据《塔木德》的训示,犹太人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日子——赎罪日。“被抛弃=自由”这一理念在这个日子里得到了生动的演示:

仪式在神面前举行。犹太人牵去两只羊。

其中一只羊被杀死,而且还要把羊血喷在神的面前。以此作为赎罪。这只被宰之羊,用来弥补过去的一年中人们所犯的罪过。

而另一只羊则被抛弃于荒郊野外,让它背负罪恶,远离人们的视野。

这只被抛弃的羊看似很不幸,而它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免受人们的皮鞭之苦。远离了时时被宰杀的危险。

在漫长的岁月中,犹太人就像一只只戴罪的羔羊,被异族到处追杀、流放和囚禁。即使如此,犹太人仍不迷信所谓权威,不愿戴着权威“赐予”的镣铐跳舞。他们提倡个人独立,喜脱常轨,哪怕被抛弃也要享受自由。

《塔木德》中有许多鼓励人们勇于脱离常轨的话。犹太人正是按照这些观念,一步步走向成功。

犹太人的一句口头禅是:“我们不知道今天将会发生什么,更没有必要为明天将会怎样而烦恼。”他们活在当下,不受过去和未来的束缚,尽情地把自由挥洒。

在《塔木德》的“怂恿”下,犹太人称上帝为上帝,而视金钱为真正的上帝。

谨遵法典,又干着些被法律默认的事(或者说钻法律的空子)。

皈依宗教,极其虔诚,却为了生存而舍弃它……这群曾被上帝被世界抛弃的人,享受着世上最大的自由。体现在商业领域,就是眼中无禁区,什么生意都敢做,都做得让人惊呼不已,随即紧跟其后,一拥而上。

他们的这种传统至少在中世纪时就开始了。那时,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和吉普赛人相差无几,到处受到排挤和责难,有时不得不到处奔波。

正因为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得以毫无顾忌地跨入了一些当时人们不屑一顾的行业,如酿酒,开一些小钱庄。被主流社会抛弃,却为他们赢得了自由,赢得了踏入主流社会的机会。

推开窗户看一看,跨出家门走一走,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上自感被抛弃的人实在太多。让我们享受被抛弃吧!享受由此带来的自由,然后把我们致富的梦想追逐。

129.富人躬请穷人出场

有一种至今沿用的犹太传统,这就是富人的庆典必须邀请穷邻居吃饭。

一个富人嫁女,被邀请的穷人却拒绝出席。他们已经赴遍盛宴,享尽了美食,因此感到没有必要轻易去赴一个新宴会。但是,他们宣称,如果每个人都会得到十个美元的话,那么他们出席婚礼。

“他们真不知羞耻!”嫁女的富人怒吼道,接着就哀叹起来,“我的命运怎么这样?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为穷人免费提供一顿饭的乐趣呢?”

有人提议没有穷人参加的婚礼照常进行,以此抗击他们的不友好。但这帮穷人不怕这一招。“哪一个富人在我们不出场的情况下嫁掉他心爱的女儿呢?”他们对一位来访者说,“他难道能够当场再找一帮乞丐吗?”

穷人们是对的。嫁女的富人态度缓和了,他许诺给每个人十美元。于是,他把女儿的婚礼办得风风光光的。嫁女的富人又笑又叫,还不时地拥抱那些穷人。“兄弟们!”他一边叫着他们,一边跳起了舞,“我们必须快乐起来。让我们以只有犹太人才知道的方式尽情欢乐吧!”故事道出了犹太人对富人和穷人的本质看法。在他们看来,富人和穷人之间存瞢一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穷人羞答答地呼唤着富人,而富人热切地躬请穷人。穷人求助于富人以得到照顾,富人依靠穷人使钞票富有意义。正如一位犹太拉比所说的那样,上帝并不供养穷人,因为他喜欢让富人们这样做,并由此“使富人得以逃脱地狱的惩罚”。

在犹太传统中,富人与穷人之间,这种相互依赖表现在许多其他经济关系中。

例如,工作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义务,甚至上帝也是以工作创造世界,并在工作完成之后才休息的。工作是美丽的,没有一种劳动是被轻视的。富人是需要雇工,穷人是需要雇主的。支付雇工工资,按照风俗习惯为他们提供福利,雇主的权利在雇工的劳动得到尊重的同时得到确认和尊重。

《塔木德》引述发生在圣人们身上的事,以佐证穷雇工对富雇主的忠诚:雇工拒绝中断工作,即便是问候一个朋友或回答一个问题也不行,因为他们认为那就是欺骗他们的雇主。

《塔木德》提出“彼此欺诈不诚实”的警告,以保证在少数富人与多数穷人间开展的商业中,不发生富人与穷人间的冲突。尽管现在从某些方面看,《塔木德》似乎对错综复杂的商场认识得有失天真,但它维护富人与穷人友好之心神灵可鉴。出于对从商的富人行为方式的深刻了解,它甚至辩论一个富商是否会用一种方法筛豆子,从而使最好的豆子留在豆桶的最上面,还讨论一种货物包装到什么程度能够取悦以穷人为主的顾客等等。在这里,富人躬请穷人出场,实质上就是躬请穷人带着他们口袋里本来就不多的钞票出场。

穷人和富人的需要和义务的互惠,在金融和慈善事业中体现得最明显。尽管《塔木德》屡屡论及上帝对穷人的爱心,但它并不把贫穷当作一种德行;尽管它谴责单纯的财产积累和金钱与权力的滥用,但它并不认为所有的富人都是邪恶的,而且认为富人们活得更辛苦,更需要金钱的安慰和精神的同情。它也流露出对穷人的贬低,不掩饰对依靠他人生存的穷人的羞辱。它把财富看作一种不仅能够使其拥有者愉悦,而且能够使许多不幸的人快乐的祝福。它诏示人们,财富的真正祝福来自它提供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慈善在《塔木德》中不仅仅指给穷人钱或别的礼物。事实上,甚至慈善的接受者也希望能够做一些慈善事业。如果富人庆祝一个欢乐时刻,那么就应该邀请穷人参加。如果富人能够帮助穷人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借给穷人钱,那么,富人要在穷人张口之前就做到。富人帮助穷人,要尽可能地不使穷人们感到尴尬,尽可能地使穷人们注意不到。《塔木德》坚持说:“慈善的回报完全依赖于慈善所包含的友善的多少。”

从《塔木德》的话中,我们听到一个主旋律:一个人如果在商业活动中欺骗别人,虐待雇员,或者太过贪婪,不去帮助穷人,那么,他参加多少次宗教仪式都不重要;衡量道德行为的真正标准是有多诚实,有多公正,对别人的福祉尽了多少职责。商业活动在少数富人(约占社会总数的22%)和多数穷人(约占社会总数的78%)之间展开,富人躬请穷人出场,赚穷人的钱并帮助穷人。

《塔木德》如此介绍了富人和穷人,并且宣布:智慧的穷人一旦出场,便可坐拥天下财富。

130.流浪民族的智慧结晶

《塔木德》是犹太民族的智慧结晶。

犹太民族至今已拥有数千年的流浪历史。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犹太民族反复经历被驱逐、被屠杀和被虐待,但他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生生不息。

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犹太裔的顶尖人物层出不穷,犹太裔的经济巨人更是屡见不鲜。

他们似乎已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把持着上帝赐给人类的金库。

这都是因为他们行囊中有一部《塔木德》,心中有一部《塔木德》。

苦难的五千年

如果从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时算起,犹太民族四处流浪至今已有5763年了。

有据可查的是——

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300年间,作为埃及的国家奴隶,犹太人在埃及被强制劳役,参与建造金字塔。

公元前1300年前后,6万犹太人在先知摩西的率领下集体逃离埃及,经巴比伦返回故土,在现在以色列的领地上创建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前538年至公元前333年,犹太领地成为波斯(现伊朗)的属地。

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166年,犹太王国被希腊帝国强制实行希腊化。

公元前164年,犹太人因古希腊处于人文主义文化时期,从古希腊帝国中独立出来。

公元70年,犹太人起义遭罗马镇压,罗马人把犹太地区与犹太人仇敌腓力斯人的居住地合称为巴勒斯坦。犹太王国就此灭亡,民族大悲剧由此发端。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受“是犹太人杀死了耶稣”的《新约圣经》教义的蛊惑,罗马人不断加深迫害罗马——拜占庭圈地内的犹太人。

1066年,诺曼底王朝征服英国,让犹太人由法国进入英国,利用犹太人促进英国货币经济的发展。因被任命为征税人,犹太人遭到英国民众的极大怨恨。

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使整个欧洲虐杀犹太人的气焰高涨,仅在耶路撒冷,就有两万人被杀。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西班牙审判异端邪说,强制犹太人改信基督教。犹太人对此加以抵制,为此有7000多人被烧死,10万余人被拷打而死,10万余人被流放海外。

1881年,俄国展开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为了避难,有200万犹太人从俄国逃至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600万犹太人遭到纳粹德国的屠杀。

现在,全世界仍有1400多万犹太人!

人与神的契约

公元前1300年,一支犹太部族逃离埃及。为了使这群犹太人的生活得以规范,神适时公布了《十戒》,指示犹太人之子要团结一致,互相制约,遵守秩序:

1.除了耶和华外,不得信别的神。2.不可雕刻和崇拜任何偶像。3.不妄称耶和华的名字。4.安息日不工作。5.尊敬父母。6.不杀人。7.不奸淫。8.不盗窃。9.不作伪证。10.不贪恋别人的妻子和财物。

《十戒》要求犹太人承担历史,正视现实;不违反信义订立双重契约;不因小事而求助于神,向神起誓;领悟劳动与休息的重要性;明白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导人们善待生命;严禁损害婚姻关系的反社会行为;告诫人们,贪恋别人的财物是一切罪恶的诱因。

《十戒》规定只有十条,不能完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于是,犹太人有了《摩西的书》(《五书》,即《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末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摩西的书》共有613条命令,是《旧约圣经》中的核心部分,被称为《摩西五经》,或称《律法书》,成为了指导犹太人解决各种问题的指南。

公元2世纪中叶,一代又一代犹太人口头传承下来的行为规范被收入犹太法律总集《密西拿》中。针对其中的问题,犹太学者又编辑出了《革马拉》,并进一步补遗而成了《米德拉西》。

公元4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时,《塔木德》已基本成型,而最终成书是在公元5世纪的巴比伦时期。

《塔木德》汇总了《密西拿》、《革马拉》和《米德拉西》三部分内容。它凝聚了10个世纪中2000多位犹太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导航图,是支撑着这个苦难民族的精神支柱。

背着行囊上路

“密西拿”在希伯来语中意为“重复、反复”,有“研究、学问、教导”的意思;“革马拉”意为“完结、完了”,意思是完全收录了《摩西的书》成书以后的犹太法;“米德拉西”意为“补足”,意思是对《革马拉》进行补充。

《塔木德》以《密西拿》为核心,为犹太法总集,书名在希伯来语中有“学习”之意。

《塔木德》也被叫做《六训令》,内容涉及圣经训诫和律法礼仪,而且涉及天文、地理、农事、建筑、医学、算术、神话、传说、诗歌和寓言等。它不仅集犹太法之大成。为诠释、评注圣经法律的权威法典,也是一部涵盖面极广的大百科全书。

犹太民族数千年的流浪绝对不是浪漫主义的流浪。在数次恒河之沙的迫害和苦难中,他们屡闯难关,求得了生存,赢得了发展,走向了昌盛。

这全是因为他们常诵《塔木德》,遵守神的训示,同时与神进行平等对话,想方设法在契约的禁令之外,最大限度地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由此,他们保持着以色列之子的自觉,固守着民族的团结和传统的文化。

缘此,犹太人制定规则、签署合同和进行谈判,总是能洞察秋毫,极细微处也考虑周全;个人即使不信奉犹太教,但只要体内流淌着犹太人的一丝血脉,他也是辩论场上难以对付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