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读书术
46893600000019

第19章 基本读书技巧(10)

1.阅读书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对全书简明扼要的提示。有的也叫内容说明,除了概述要点外,还简要介绍该书的特点和风格。读了内容提要,就可以了解这本书大体上写了些什么,对全书就有一个最简要的了解。有的书篇幅很长(有的甚至没有章目),如果不看内容提要,一开始就读正文,读了很久,还不知道此书要说些什么。如果读了内容提要,就能了解它的概貌。否则,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

内容提要的位置,有的书放在封面,有的书放在封底。字数少,写法也极为精练。会读书的人还可以通过看提要,学习如何概括材料。

周振甫先后于1962年和1983年出版了《诗词例话》和《文章例话》两部著作,近50万字。下面,请看《文章例话》的“内容提要”:

“这本《文章例话》是《诗词例话》的姐妹篇。本书从古代谈文章的文话及部分近人、今人的有关文论中,选录具有独创见解的段落百余条,按阅读、写作、修辞、风格四个方面(其下加列88个小标题)归类编排。全书的重点是联系这些文话或文论中谈到的名篇佳作,进行分析比较,论其高低得失,详加发挥阐述,引导读者扩大视野、开阔思路,体会文章立意构思之巧、遣词用字之妙,从而提高对古文的阅读欣赏水平和文章(个别小标题中兼及小说、诗歌)的写作能力。”

这则200字的《内容提要》,精要地告诉读者三层意思:

(1)揭示两本著作间的亲缘关系。

(2)说明《文章例话》的选材范围和编辑体例。

(3)强调本书的重点和著述者的意图。

如果先看这个“内容提要”,在读此书之前,就可以对《文章例话》的全貌有个概要的了解。再读正文,心中就有数了。

2.阅读书的序文

书的序文,有的叫“序”,有的叫“导言”,有的叫“前言”,有的叫“作(编)者的话”,有的叫“写在前面”,有的叫做“代序”(用另一篇有关文章代替)等等。

序文有作者本人写的,也有的是编者、作者的师友或亲朋写的。由于序能揭示一本书的梗概,评价其得失,因此,序在一部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周作人先生在《自己的园地》中说过:“会看书的先看序,现在可以照样的说,要知道书的好坏,只须先看序。”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也说过:“读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一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会茫无头绪。通读全书,其提要或批评不在本书而在旁的地方的尚且要找来先看;对于具有提要或批评的性质的本书序文怎能忽略过去?”

当然,序文的重要程度,各书并不一致。一般有下述几种情况:

(1)属于作者本人的序文,若是对本书的意图、取材、组织、体例、规模等项作说明,那便是“编辑大意”、“编辑例言”、“凡例”等,读者借此可以知道本书的规模,阅读本书之前,自然是要了解的。

(2)是作者在本文之前作一篇较长的序文,其内容并不是本文的提要,而是介绍阅读本文的准备知识和注意事项,提供阅读的门径,如果不读序文,就难以读懂正文。这多属“导言”性质,其重要程度也高。

(3)是作者还没有来得及在书中详细阐明的新思想,在序文中补充阐述。

(4)属于编订者或作者师友所作的序文,其中有的是说明编订的方法、成书经过或出版原因的说明;有的是揭示全书要旨,评论全书的得失,这些都与了解本书有直接关系,其重要程度也不亚于作者自作的序文。

总之,无论作者自作或他人所作的序文,凡写得好的序文,不仅能使本书内容增添光彩,意义突出,而且还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如许多著名作家“创作集”中收录的“序文”均属此例。当然,也有的序文,仅仅叙一点因缘,说一点感想,与全书关系不大;还有的他人所作的序文,对书赞扬得过分的,那就与本文更无关了。不过,这也要读了序文之后才知道。

但是,总的来说,阅读序文,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好处。它既可以帮助掌握阅读本书内容,同时还可使读者获得比本书更多的知识。因此,对于那些有助于理解全书内容的非常重要的序文,要反复阅读。“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的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或没说够的地方。”(叶圣陶语)

3.阅读书的目录

这里说的目录,是指一本书的目录。它既是书的眉目,又带有提要的性质。初学阅读的人,在读整本书之前,也要养成先看目录的习惯。读者借助于本书的目录,走进阅读整本书之门。郭沫若只用一个夜晚即读完了长篇巨著《红楼梦》,他是专选作品主人公林黛玉的章回来读的。要知道哪几回是写林黛玉的,不依靠目录指引就难以想像出郭沫若的这种惊人的阅读速度。

可见,借助于目录,不仅可以使读者在没有读某一本书之前了解该书的概括内容的纲要,而且还有引导读者挑选阅读篇目、选择阅读重点的作用。

读了该书的目录,不仅能使读者清晰地了解该书的内容和要点,而且还能帮助读者弄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从中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一些基本思想和观点。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阅读需要和爱好,有选择地读,不必一篇一篇地次第读下去。

目录的作用当然还有许多,可以类推,不再详说。关键在于养成习惯,阅读整本书时,能够充分利用该书的目录。

抓住书的要点和条理

1.抓住揭示要点的话

古人有片言居要、要言归旨之说。意思是说一句简短的话就可揭示文章的要点,一句重要之语就可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是作文之法,同时也是读文之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片言,揭示并概括了《卖柑者言》一文的要点和主旨,“苛政猛于虎”一言揭示出《捕蛇者说》全文的中心,《伶官传序》一文的精魂则可归之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句。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们阅读时要着力抓住这“片言居要”之语、“要言归旨”之言。抓住了它们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抓住了全文之精要。

2.理清文章的次序和条理

古人说:“物中有序”,“有条则不紊”,“有序则不杂”。这意思是说,事物本身就有一定的次序和条理,一旦摸清了这种固有的“序”,就会一通百通,使事物井然有序,条理分明。阅读也是如此。作为反映客观事物面貌和规律的读物,也是有其序次、条理的。古人称此为“文脉”、“意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章思路。阅读时,着眼于理清全文思路,就如全豹在胸,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读物的中心和要点,也可更容易地理解全文。

随便翻翻,捕捉会意之处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讲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这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法实际上是陶渊明自己读书的体会和经验总结。

这就是说,阅读时不要被读物中那些次要的、枝节的、琐碎的东西所左右,尤其不必过分穿凿字句,而把主要着眼点放在读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历史上许多“穷经皓首”而一事无成的读书人的教训是很沉痛的。陶渊明在当时玄学之风和考证之风都极为盛行的污浊时代,能独辟清新自然的诗风,功被后人,这与他独特的阅读方法也是有一定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