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原本是一个毫不出名,且对钢铁生产知之甚少的小工,但当历史将他推向钢铁事业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命运对他的挑战。由于他坚信事在人为,坚信在这个世界有一些专业知识比自己丰富得多的人物,只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把他们集中到自己麾下,一定能够成就伟业。于是,他四处网罗人才,用近50名专家组成了智囊网,这些人都与他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将钢铁业推广。在他的创业过程中,正是经由无数专家的出谋划策,才解决了生产经营中许多疑难问题。正是这股无与伦比的心灵力量融洽的凝聚,产生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财团”。知人善任,是卡内基成就事业的第一要诀。卡内基在谈及他成功的原因时说道:“我的工作就是激发他们(智囊团)提供最佳服务的愿望。”卡内基把人视为企业的最宝贵的财富,他曾经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成员,4年以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在卡内基的智囊团里,各方面的专家形成了合理的智能机构,对所有重大问题,智囊团都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卡内基事业的发展。炼钢专家比利琼斯,就是卡内基钢铁王国里的一个得力的干才,在匹兹堡兢兢业业为他做事。希尔也曾是智囊团内的人物。由于卡内基的慧眼识珠,经过反复甄选,相中了希尔这位年及弱冠、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为“衣钵传人”,口授心传,引荐他去研究美国500多位富豪的成功史,才造就了一代奇才——成功学第一代祖师拿破仑·希尔。
卡内基的深谋远虑,通权变达,心怀宽广,器量宏大,能包容人,教育人,足以让后世的管理者们引为楷模。
乐于宽容他人,是卡内基博爱精神的体现。他曾说:“最重要的,成功者要明白宽容之道——切勿一味贪得无厌地自我为王,自以为是,而不懂得宽容他人,当我们明白财富的增长是因为大家肯‘互惠互利’时,我们就会知道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的重要性——那些将自己封闭在‘自我中心硬壳’里面的人,是自私而不能自利的。”他既是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
本世纪初,面对同行不利的竞争,卡内基非常气愤,决定进行报复。虽然他那时已对金属线、道轨、铁箍、铁皮等生意失去兴趣,但他还是决定将生铁卖给企图侵害自己利益的公司,他要他的得力助手查尔斯·施瓦布将敌人赶到绝路上去。施瓦布不负厚望,以他个人独具的演说魅力,从未来世界对钢铁的需求,谈到了专业化;从关闭效益差的厂子,把精力集中在看好的行业上,谈到了提高效益必须重组机构;还谈到了矿石运输体系,一般管理费用和行政部门的开源节流,捕捉国际市场信息等等,说服了银行大王摩根。根据摩根的建议,卡内基把自己的公司低价出售,联合7家钢铁公司,成立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庞大的钢铁托拉斯。从此,美国钢铁公司不断繁荣壮大,成为美国资产最大,实力最雄厚,拥有雇员超过25万的超级大型企业。施瓦布因其出色的才能而被委任为公司总裁,直到1930年仍掌管着这个联合体。
卡内基的不忌才,不疑才,肯宽容人,网罗人,奖掖后学,仁人爱物,变成了“商贾中之王者”。于是,智者为之竭其虑,能者为之尽其才。
在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了这样几行字:
这里安葬着一个人
他最擅长的能力是
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
组织到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
从卡内基的成功可以看出,当一个人想在未来成功时,就必须获得别人的支持和配合,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人在指挥别人为自己做事的前提下,要懂得与别人交换意见,有成功人士总结出了三条与别人交换意见的具体方法:
1.要考虑并且体谅别人的处境。换言之,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的兴趣,收入,智慧与背景跟你大不相同,要让别人替你做那些“你要他们为你做”的事情时,必须站在他们的立场,用他们的眼光来看。
2.当你征求别人的意见时,领导能力的奥秘就在其中了。你要不断地告诫自己,如果我是他们,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才好。
3最后你要做的是,当你带领别人去做一件事情时,你要考虑周围那些意见,处理事情时要多思考还有哪些不符合人性的地方。
这第三点尤其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所干的事情能否成功,如果一个人在行动时,不慎重思考哪些不符合他人人性的地方,必将遭到惨败。人人都用自己的方法来领导别人,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众多分歧朋友中扮演独裁者。
独裁者的每个决定,都不会征求相关人士的意见。独裁者通常都维持不了多久,因为他的朋友很快就感到不耐烦;真正有能力的朋友会远走高飞,留下来的朋友大部分联合起来对你所干的事情进行破坏。此时,独裁者不得不严密防范能力比他强的人,企图挽回颓势,如此上下交攻,愈演愈烈,最后一败涂地。
第二种领导方式是那种铁面无私,不近人情的刻板方式。这种领导人处理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引经据典。他并不了解每一件事情只适用于一般标准而已。最糟糕的是这种领导人把别人看成机器,而人们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被看成机器。那些铁面无私,没有感情的效率专家并不是理想的领导者,因为帮他工作的那些“机器”只能发挥出一小部分潜能而已。
真正具备领导能力的人则使用第三种所谓“人性化管理”的方法——即当你带领别人去做一件事情时,更多从他人人性的角度去考虑。
世界船王奥纳西斯使用“人性化管理”的技术非常高明,他自己也受益甚多。他在许多细微的作法与行动上都明显地表现出:“你现在为我做事是我的荣耀,你是个很理智的人,很佩服你。我在这里是想尽力帮你的忙。”
当一个远道而来的新员工初进他的公司,他会想到这个离乡背井,出外工作的人可能遇到的不便,尽量帮他找一个住处。他还请女职员帮忙,适时地在上班时间替员工举办生日舞会。这件事所花的“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是浪费,反而是加强员工向心力的有利投资。当他知道某某人信奉那种信徒比较少的宗教时,他还会尽量为他安排,使他能参加该宗教的节日,因为那些宗教节日时常跟普通假日不一致。当员工本人或家属生病时,他会抽空去探望,并且夸奖他们各种业余的成就。
奥纳西斯说:“有一句格言我一直记在心里,就是,领导者应该爱护手下每一个人。”正是他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使人们永远不会在私下批评他。他得到部属忠诚不二的拥护。由于他使部属获得最大的工作保障,他本人也因而获得最大的工作保障。
到1981年,他拥有了大型巨轮210艘,总吨位2100万吨,居世界航运企业之冠。
前美国总统里根有一次在华盛顿公园演讲,正好有一对年轻人在公园里举行婚礼,因为里根是新闻人物,大人物,不少来宾跑去看里根了,婚礼冷冷清清,这对新婚夫妇写信给里根总统,将他好一顿埋怨,里根连忙写信致歉,并送上一束鲜花表示祝贺。
美国人的这种平等精神已经渗透到各种人际关系中去了,他们认为,对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是生活的核心内容,尊重和信任首先就要平等待人。美国一些大公司已经取消了经理专用停车场、专用洗手问、专用餐厅,一些企业主管经常下工厂和工人交谈、争论或跪在地上和工人一起摆弄机器……他们认为特权必然造成上下之间的隔阂,使员工情绪低落,影响工作效率。日本企业提倡团队精神,平等意识更加强烈,不少经理、董事长注意在车间同工人穿一样的工作服,一起干活,下班一起到酒吧喝酒聊天,到舞厅娱乐,简直就象一家人一样相处。
美国、日本企业家的这些做法,满足了员工自尊的需要。缓和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协调了上下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如果管理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管理,势必导致员工的逆反心理,激化这一矛盾。管理者以平等地位出现,就会淡化这一矛盾,员工必须有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这些事情都是在告诫那些有朝一日能成为领导者的年轻人要懂得平等待人。
人与人之间虽然所处人生位置不同,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
国外某企业领导人海德曼,一天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有关“沟通夫妇感情”的文章,文章说,有些夫妇经常闹矛盾,常常是思想缺乏沟通的结果,把那些夫妇聚集一起,让他们讲出自己的不满和对方存在的问题,让旁听的听众加评论,促使他们感情得到交流,问题得到了解决。海德曼很受启发,认为公司内部也可召开一连串的“沟通会议”。
他设计了一种“冷静沟通”会议,征用了一间房子,每个月让那些有摩擦的部门负责人聚集到一起,沟通存在的问题,谋求解决的方式,在沟通会上,经理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讨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并由听众加以评论。一位参加沟通会的人说:“会上使我察觉到,我过去确实有听不进别人意见的倾向,以后我要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另一个参加沟通会后说:“我今后有决心协调与其他经理之间的关系,我现在觉得自己心情舒畅和充满信心。”一位心理学家在海德曼发起的这种沟通会议上总结说:“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沟通的社会,但是人们很少这样做。这种沟通会议,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创造发明,但是它确实给我们一些启发,说明人们之间确实需要沟通并告诉了我们一些沟通的技巧。”
各个方面的沟通都是同样重要的。相互间得体的沟通,彼此间建立诚挚的信誉,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的性格多种多样,只有摸准对方脉博,对症下药,沟通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据说,凡是接触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人,都对他的渊博知识、丰富的话题,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政治家、外交官,还是士兵、平民和牛仔,他都能谈得来,似乎他对人生的各个领域都了如指掌。
罗斯福何以能做到这种地步?答案很简单,就是事先有准备。在他准备接待你之前,就对人的背景材料,可能涉及的话题,特别是你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全面了解、阅读和准备。这种成功的准备有时要通过熬夜去获得。
心理学家享利评价罗斯福时说:“他深知抓住人心的捷径,在于以对方最关心的问题为话题。”
这实质上是在告诉人们,当你想领导别人时,就该为别人着想,这样做,才能使别人心甘情愿为你领导,向着你设计的人生目标共同前进。
对于一个有梦想,想干一番事业的人而言,领导别人是对你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在领导别人的过程中,要始终在内心重复这样一句话:“我是在指挥他们为我做事,但我在影响他们、宽容他们、挚爱他们,只有他们的帮助,我才能走向最终的成功。”
三、善于选择
在走向世纪末,新世纪初的今天,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一种网络化的世界格局正在不可避免地形成。
与之相适应,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年轻一代的成长始终与国际互联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35%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脑,一半的青少年能熟练地进入国际互联网漫游。加入这个网络的人数以每年300万人的水平递增,日本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今天,一个日本少年与一个美国孩子要想进行交流,借助国际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他们可以在网上交谈,探讨问题,传递文件,甚至一起做游戏。几乎所有著名的企业、公司、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出版机构、大学、科研机构等等都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主页供人们访问,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非常明显。在今天青年人的眼里,光盘和网络就好象成年人眼里的空气一样稀松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