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4日。7月4日作为独立日,为每个男生所熟悉。爆竹和掼炮、流星焰火和罗马焰火筒的燃放,加农炮的轰鸣,军队阅兵的盛况,以及常有的、主要为了聆听爱国歌曲和演讲的群众集会,所有这些便是庆祝这一天的常见内容。
2.为什么我们保留了这一天?因为在1776年的7月4日,一群代表美国人民的人通过了一条庄严的声明:他们不再遵守大英帝国的法律,而是从此之后,拥有自己的政府、制定他们自己的法律。这便是《独立宣言》的发表。7月4日由此往往被人称为“独立日”。
3.独立是什么意思。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听从某个其他国家的领导,那么我们就说前一个国家从属于第二个国家。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有自己的政府,不必服从任何其他国家,我们就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是独立的。
4.欧洲有许多独立的国家,例如法国、英国、德国、俄国、西班牙;美洲有美国、墨西哥、巴西,此外还有许多独立国家。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政府、制定自己的法律、拥有自己的国旗,几乎完全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简言之,都是完全独立的。
5.如果你看看北美地图,就会发现在美国的正北方是加拿大自治区。加拿大像美国一样,也没有独立,而是必须服从英国政府的统治。因此,加拿大是英国的一个属国。但是,位于我们正南方的墨西哥却是独立的。不过也不是一直以来就这样,因为墨西哥曾经是西班牙的一个属国。但是多年以前,墨西哥人民像美国人民一样,宣布了自身的独立。为了真正实现独立,他们必须与西班牙进行战争。但他们最终获胜,于是墨西哥人民不必再听从于西班牙政府的统治了。
6.美国是怎样独立的。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共和国,仅仅才100年多一点。1775年,我们有13个州是从属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这些州分布在大西洋沿线从新罕布什尔到佐治亚一线。
7.殖民地是指人们在远离故乡之处建立的一个定居点,但是这个定居点要受家乡所在政府的管辖。
8.因此,这13块殖民地都要受英国君主的管辖。它们中的大多数人民都有不列颠血统即英国人,有一些是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如今纳入我们共和国的这块土地的其他地方,要么是只有印第安人和野兽居住的荒野,要么从属于其他欧洲君主国。
9.但是,美国殖民者尽管很愿意成为英国君主制的一部分并受英国法律的管制,但终究更愿意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当英国政府打算让他们交税但又不允许他们在这件事上有发言权的时候,麻烦来了。殖民者拒绝交税。英国派遣了士兵前来镇压,强迫他们服从。但是殖民者与部队对抗,于是一场在欧洲祖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场拉锯战长达8年之久。当时,英国显然已经无法征服殖民地,于是交战双方缔结和约。在战争进行的第二年即1776年7月4日,正如我们所见,殖民者们宣称自己再也不是英国君主制的一部分,而是从今往后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1783年缔结和约时,英国政府不再坚持对殖民地的管辖权,而是同意他们独立。由此,这13块殖民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那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10.亚当斯和杰斐逊。约翰·亚当斯是我们独立战争中最突出的爱国者之一。他是“大陆会议”的成员(正是这次会议于1776年通过了《独立宣言》),并成为受命起草这一不朽文件的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的另一名成员托马斯·杰斐逊也亲自参与了《独立宣言》的撰写。约翰·亚当斯于1797年成为美国总统,接替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1801年,亚当斯则反过来由杰斐逊继任。
亚当斯和杰斐逊都于1826年7月4日逝世,这一天也是第15个独立日。丹尼尔·韦伯斯特应邀就这两位爱国者的生平和贡献,于1826年8月2日在波士顿的法纳尔大厅发表了一篇纪念演讲。
在这篇演讲中,韦伯斯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次会议的前因后果,并假定亚当斯发表了如下讲话(尽管这实际上是韦伯斯特自己的话):
致《独立宣言》
丹尼尔·韦伯斯特
该演讲被假设是约翰·亚当斯于1776年7月1日在大陆会议上发表的不管沉浮,不论生死,任凭幸存或毁灭,我都衷心拥护这次表决!的确,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并非在于独立。但是,冥冥之中有神灵在决定这种结局。英国的不公正行为,迫使我们武装起来;她不仅看不到自己的长期利益所在,反而顽固地坚持殖民立场,直至自由如今对于我们已经唾手可得。我们只需要伸手去够到它,它就是我们的了。既然这样,凭什么我们还要把《独立宣言》拖下去呢?难道还有人软弱到至今还希望与英国和解,指望以此来保障自己祖国的安全和自由,或者保障自身的生存和荣耀吗?难道不是您那位坐在椅子上的先生,难道不是他坐在你身边的那位可敬的同事,难道不是你们两位已经成为受惩罚、受报复的,不受法律保护、被人锁定目标的对象么?英国的权力依然存在,在毫无希望得到英国王室宽恕的情况下,你们除了与法对抗之外,会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呢?
如果我们推迟独立,那么我们希望把战争进行下去,还是放弃战争?我们是否服从包括波士顿港法案在内的国会议案以及所有其他议案?难道我们心甘情愿地同意毁掉我们自己,而听凭我们的国家及其权利屈辱地遭到践踏?我知道,我们毫无屈服之意,我们永远不会屈服。当我们推选华盛顿去冒战争的危险和当时的政治风险时,我们曾发誓,不论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用我们的财产甚至生命来支持他。难道我们现在想违背在上帝面前立下的、敬重华盛顿的神圣誓言吗?
我知道,在座各位中的每一个人,都宁愿看到战火燃遍大地、看到天崩地陷,也不愿丝毫违背这一坚定的信仰。至于我本人,既然一年前我曾在此地说服你们,要求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已经招募或者即将招募的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以捍卫美国自由,那么,如果我在支持他的时候有半点犹豫或动摇,我“情愿右手忘记技巧,情愿舌头粘于上腭”。所以,战争必须继续,我们一定要战斗到底。
那么,既然战争必须进行到底,为什么还要推迟发表《独立宣言》呢?发表这个宣言将使我们更加坚强,将为我们争取到国际地位。那样的话,世界各国都会与我们平等交往;而如果我们自视为武装反抗君主统治的臣民,它们就永远不会这样。不仅如此,我还主张英国本身也宁可在承认我们独立的前提下与我们媾和,而不愿意通过废止各项法令,承认它针对我们的全部做法,向来都是一部侵权的、压迫的历史。相比而言,英国屈服于如今必然导致我们独立的历史进程,要比屈服于叛臣作乱所提的条件更为体面。因为他们会觉得前者是命运使然,而后者却是奇耻大辱。既然如此,先生,我们为什么不尽快地把这场国内战争变成民族战争呢?而且,既然我们要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并且一旦赢得胜利,便将自己置于一种享受一切胜利果实的地位呢?即便失败,情况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糟糕。但是我们不会失败!我们的事业可以招募起军队,我们的事业可以缔造出海军。只要我们忠于人民,人民便会带领我们,带领他们自己,光荣地打赢这场战争。我不管其他国家的人民多么浮躁,可我了解我们殖民地的人民,我知道抵抗英国侵犯的种子已经深埋于他们的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确实,每一块殖民地都已经表达了群起响应的意愿,只要我们愿意带头。先生们,《独立宣言》将鼓舞人民信心百倍。与其进行一场漫长而血腥的战争去恢复权利、去平反昭雪、去争取英王统治下赐予的种种特权,还不如在人民面前确立彻底独立的光荣目标,这样做将给人民注入新的生命力。到军队面前去宣读这篇《独立宣言》吧,所有的将士都将拔剑出鞘,庄严宣誓,要么以忠诚地捍卫它,要么在荣耀的追求中死亡。在教堂里宣读它吧,宗教人士都将赞同它,都将围绕它凝聚起对宗教自由的热爱,并决心与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把《独立宣言》送到公众聚会的大厅去吧,到那里去大声宣读,让那些听到敌人加农炮第一声怒吼的人倾听它,让那些亲眼目睹自己兄弟和孩子倒在邦克山战场、倒在列克星敦和康科德大街的人看到它,在那些大厅的墙壁里,支持《独立宣言》的声音将山呼海啸!
先生,我本知道世事无常,但我通过今天的事,却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道理。是的,也许我们会为此感到懊悔。也许我们活不到宣言内容真正成为现实的那一天。也许我们会死去,作为殖民地人民而死,作为奴隶而死,甚至可能屈辱地死在绞刑架上!那也无所谓!无所谓!如果上天愿意我的国家需要我献出微不足道的生命,那么,不论那一刻何时到来,我这个牺牲者随时都准备走上祭坛。然而,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请让我拥有一个国家,至少让我有希望拥有一个国家,一个自由的国家。
不过,无论我们的命运如何,请坚信,这篇《独立宣言》必将永存。也许这样做要付出财产的代价,付出鲜血的代价,但宣言仍将永存,并将为我们付出的财产和生命给予丰厚回报。透过目前的重重迷雾,我看到了未来的缕缕曙光,如同一轮红日喷薄在天际。我们应当把今天变成一个辉煌而不朽的日子。当我们长眠于地下时,我们的孩子将会纪念今天。他们将感恩戴德,热烈庆祝,燃起篝火,张灯结彩。每年的这个日子里,他们都将热泪盈眶,唏嘘不已。可他们流的不再是屈辱之泪,不再是受奴役之泪,不再是痛苦绝望之泪,而是欢庆的泪、感激的泪、喜悦的泪。先生,在上帝面前,我相信这一刻已经来到。我全身心地赞同并支持这一宣言。在此,为了宣言,我将倾我此生全部所有、全部智慧和全部希望,此时此地准备与它生死与共。最后我想说的是,像我开头所说的一样,无论生死存亡,我衷心拥护《独立宣言》!这是我平生的夙愿。愿上帝保佑,这也将是我的临终遗志。现在就独立吧!永远独立吧!
11.革命战争。独立战争是为殖民地居民争取权利的一场艰苦斗争。他们人不太多,过得也不富裕,而大英帝国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第一场战役于1775年4月19日在马萨诸塞的列克星敦进行。英国士兵在夜间从波士顿前进,企图摧毁殖民者放在康科德的一些加农炮和其他军火。他们在清晨来到列克星敦的这个小镇时,发现一群殖民地士兵在村子的草坪上列队。英军朝他们开火,打死了一些人,并迫使其他人逃走。康科德的军火被英军摧毁,但是当英军开始返回波士顿时,却发现殖民地居民从四面八方前来攻击他们。这些殖民地居民大部分都是农民,没经过什么军事训练,但他们知道怎样射击。他们排在英军行军经过的公路沿线的树林里和山顶上,不停地向英军猛烈开火。看样子,只有从波士顿再派大量士兵前来增援,这支英军特遣队才能成功地全身而退,返回波士顿。
12.美国人民也并非总是取得像这第一次战役那样的成功。他们的军队规模很小、装备很差、穿着也很烂。有一年冬天,他们由乔治·华盛顿将军指挥的主力部队在宾夕法尼亚的福吉谷扎营。他们住在小屋里、没有足够的食物可吃,也没有足够的衣物用来保暖。大雪不止一次地被士兵们脚上流出的鲜血染红,因为他们破烂的鞋子无法保护双脚。但是乔治·华盛顿从未绝望过。他在列克星敦战役一结束时受命指挥殖民地居民的所有部队,而他也带领他们直到战争结束。他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使得士兵们总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喜爱他。在经历许多或胜或败的战役之后,他在约克敦迫使一支英军主力部队投降,此时是1781年。这也使英国政府确信自己无法再征服殖民地,于是和约最终缔结完成。
13.在战争的最后几年里,美国得到了法国的支援,后者派出了战舰和士兵,帮助华盛顿将军赢得了胜利。
14.对不公正对待殖民地负主要责任的,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燃起战火的也是他。从整体上看,英国人民并不喜欢这场战争,今天在这个国家仍然没什么人为乔治国王辩护。因此,尽管我们为先辈们为我们赢得自由的精神和豪迈气概而自豪,但也没有理由仅因为早已死去的乔治国王的愚蠢,而现在还对不列颠民族怀有恨意。
15.爱德华·埃弗雷特。爱德华·埃弗雷特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演说家。他1794年出生于马萨诸塞的波士顿附近,仅仅17岁时就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是个一神教的传教士,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后来又成为该学校的校长,他还是国会代表,马萨诸塞州的州长,美国驻大英帝国公使,美国国务卿,以及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参议员。他逝世于1865年。以下这些摘自他某篇演讲词中的片断,表达了一位爱国的、亲切的美国政治家对我们国家与其母国之间关系的看法:
我们与英国的关系
爱德华·埃弗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