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奇异的娱乐发明
46958500000012

第12章 交相辉映的影视天地(3)

特技师们在摄影棚里首先要模仿真山的形状和结构特点搭置起缩小比例的模型山,在根据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山崩的需要,把模型山制成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并把需要塌落的活动部分用可以翻动的木板支撑起来。这样,经过表面加工伪装之后,似真山的假山制成了。为了渲染气氛,还要在模型山上部的横木板上,事先准备好已涂好和岩石色彩一样的轻质模型石块和大量尘土,当模型山坍塌时,工作人员就不断地向下推动它们,渲染气氛,加强效果。另外,在拍摄时,改用比普通摄影快得多的速度来拍摄这类镜头,使模型山在坍塌时分量加重,空间和时间感加强。所以,尽管模型山小,山石崩落的时间也很短暂,但是经过高速拍摄,并配上惟妙惟肖的音响效果,放映在银幕上,与真的泥石流、火山爆发、山体滑坡、地震、坍塌等自然灾害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呼风唤雨显神威——电影中的乌云、闪电、大雪纷飞、风沙扑面、雷雨交加等自然现象是塑造形象、渲染气氛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风、雨、雷、雪、闪电这些自然景观的拍摄是比较困难的,不是节令不对,就是抓不住“战机”,而且即使拍下来,也不一定与剧情相吻合。电影中的这些自然景观,多数是运用特技拍摄,在同期或后期制作时与背景画面合成而得的。

电影中的狂风,一般是采用飞机开动螺旋桨来煽动气流;风沙或大风暴,多是用锯木屑染上各种需要的色彩,拌以适当的黄干墙粉,再用电风扇吹动,便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电影中的雪花飞舞,一般是用纸屑或泡沫塑料代替。雪景是用老粉、碎石屑、滑石粉、精盐、樟脑粉等做成积雪,为了使雪景有层次,还可加入5%~29%的蓝干墙粉拌和成不同程度的浅蓝色。比如《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顶风冒雪从水磨房把重病在床的罗群用小拉车接走时的一场雪景,就是根据摄影机的拍摄角度,在一条高低不平的土路上洒上了厚厚的化肥,远远望去,一片白雪皑皑;磨房和屋檐上的“积雪”是用棉絮和化肥交织而成,既有雪的厚度,又有较强的立体感。电风扇一吹,一场精彩的雪花纷飞的镜头就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了。

电影中的雨,是利用洒水壶或特别制作的水龙喷头洒水、喷水,再加上小型吹风机吹风,就可以取得狂风暴雨的效果。为了使下雨的效果更逼真,在拍运动的镜头时,可以在摄影机的移动车上安装固定的“下雨”装置,无论摄影机移动到何处,镜头前始终下着雨,雨景便自然地摄入到画面之中了。

再加上人工模拟的下雨声,效果就十分逼真了。

电影中的乌云有真有假,真乌云是把天空的云彩用每秒一二格画面的速度拍下来,再用正常速度(每秒24格)放映,这样,乌云的实际运行速度增加了十几倍,从而造成了乱云翻滚的气氛。假乌云是在两块透明玻璃上,各贴上几块用棉花撕成的像云彩一样的棉团,然后将两块玻璃交错移动,再打上所需色彩的光,这样拍摄下来就能获得云团飞动的效果。

大自然中的闪电,电影用得十分普遍,但要拍下来,并符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是非常困难的。电影中的闪电,常常运用绘画合成的方法进行,简单说来,闪电多采用动画式的逐格摄影拍成,也可以用锡纸、涂上锡粉的细铅丝来代替闪电的效果。有时后期制作也可以与大自然的天空合成。有的闪电全部采用绘画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在需要或有条件的时候,风、沙、雨、雪、雷电也可以拍摄真实的自然景色。至于雷声,则是用特制的音响鼓进行锤击或从实况录制的音响资料中选用的。

冲锋陷阵在影棚——在战争片中,观众们经常可以看到机械化的坦克部队与陆军步兵协同作战的激烈场面,有些战士甚至坐在坦克上向敌人的阵地猛冲。这些镜头的拍摄如果完全都采取调集部队实况拍摄,那么经费支出是相当可观的,一般的电影制片商是承担不起的。即使是选用按实况拍摄的军事演习的纪录片资料,由于受到演员、服装、道具、环境以及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绝大部分战争实拍都是在摄影棚里进行的。

如果坦克是不动的话,非常容易拍摄。演员只需坐在离模型坦克较远的地上,穿上战斗服,表演冲锋陷阵、格斗厮杀,摄影机将二者同时拍入镜头即可。但战争中的场面,往往是坦克与步兵战士一齐冲锋,步兵借助坦克的掩护,有的战士还趴在坦克上,一齐向前冲,这又怎么办呢?

这时,特技师们开动脑筋,以摄影机为圆心,搭一个绕圆心旋转的轨道,坦克可以在圆形轨道上运转,坦克的前后左右均有表演台,表演台也可以随同坦克一起围绕摄影机同步运转。在表演台的后面有早已摄好的村庄、街头、云彩、树林等等所需要的背景环境,这一切在移动的架子后飞掠而过,再布置一些烟雾,摄影机开拍,即可以获得士兵协同坦克冲锋陷阵的激烈的战争场景。

烈火金刚妙无穷——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英勇的战士冲入火海,赴汤蹈火抢救群众,抢救国家财产的镜头,烈焰熊熊,屋毁人亡,令人惊心动魄。

难道烈火真的不烧人吗?

其实,观众大可不必为演员们担心,烈火伤不着演员们的一根汗毛,这些让人揪心的镜头全部是利用特技摄影和特技美术合成而来的。

特技摄影与普通摄影的区别在于:(1)拍摄时虽利用普通的摄影机,但其工作状态是非正常的。如倒拍、停机再拍、快慢速摄影等;(2)以假代真,以模型、绘画或照片代替实景;(3)合成摄影;(4)摄影过程中使用特殊设备,如活动遮片合成,技巧印片及电子合成等,根据镜头内容的需要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对象有机地合成在一个画面中。

特技美术是根据透视原理和特技摄影镜头的性能而完成的一种造型创作,有绘画合成、照片合成、模型合成、透镜合成等手段。

《木棉袈裟》中“火焚”镜头就是利用特技摄影和特技美术的合成产物。

演员穿着的紧身隔热内衣、连袜套、手套和头套都是防火的,然后穿上袈裟进入火堆中表演“被烧”的场面。如果再带上小型供氧系统,即可以防止吸入一氧化碳而发生意外。拍“烧人”镜头只能取“全景”、“远景”,不能拍“近景”。

另外,利用透视合成,以柴堆熊熊燃烧的大火作为前景,演员则与大火隔开一段距离表演,也可以达到惟妙惟肖的“火焚”效果。

“火车相撞”、“飞机坠毁”惊煞人——在不少影片中都有火车相撞、飞机坠毁、汽车滚落山谷、山崩地裂等等场面,这难道是真的吗?这些惊险的镜头,是我们在影片中经常见到的,这些镜头都是利用模型来拍摄的特技效果。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大量节约制片开支,减少拍摄某些惊险镜头的危险,而且往往能够做到以假乱真,平中见奇,达到特殊的银幕效果。

电影的场景常常是真真假假,真假难分,但由于电影画面转换甚快,观众目不暇接,常常分不出真伪。例如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日本侵略军的军火列车,一列列从桥上摔下,或两车相撞,都是用电影特技,主要是通过少动模型来拍摄的。《铁道游击队》电影的拍摄就是利用了真假难分的特技手段,加上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巧妙配合,使观众真假难辨。影片中,火车从车站开出,这是真的,老洪飞车夺机枪,有几个爬上火车头或车皮的镜头,这也是真的,这样就给观众展现了一列真正火车开出车站的深刻印象。列车奔向桥梁,电影从近景逐渐变成全景、远景,火车还在飞奔,而真正的火车也即刻变成了模型火车。火车驶上桥梁,突然间“轰”地一声巨响,桥毁车炸,碎片飞溅,加上烟火和爆炸的音响效果,一般观众绝对看不出那场面全是假的。其实,电影这时来了一个“偷梁换柱”的手法,先是真的,后是假的。

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最后的场面中,瓦尔特和他的战友们开的是真的火车头,德国法西斯乘会的车厢也是真的车厢,然而在爆炸时,则来了一个“鱼目混珠”,电影特技师们做了一个与真火车完全相似的模型,里面放上假油桶燃料,做成翻滚下山的景象,其实都是假家伙。

至于飞机的坠毁、击落,也同样是运用了类似的手法,真假结合,以假乱真。我国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后院”外景地,停放着一排真的飞机,演员们在这些真的飞机里做戏,表演着开飞机,与敌机战斗的模样。接着摄影机转拍模型,天上飞机在飞翔、旋转(辅助人员用观众看不见的细线牵引飞机,或用相关的器械操纵)。例如影片《长空雄鹰》中,先拍摄几个演员在机舱内驾驶飞机的近景,然后拍摄演员按动电钮、机关炮吐出火舌的镜头,再往下用模型飞机拍摄:只见敌机中弹,起火、冒烟向下栽去,轰隆一声巨响,敌机被炸毁。由于镜头的连贯性,观众是很难看出破绽的,而以为眼前发生的是真正的空战呢。

快与慢——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比正常速度快或慢的镜头,这主要是表现人物在重要场面的特殊动作,渲染气氛。

我们平时看电影,一般都是用每秒拍24格的摄影机拍摄,也是用同样速度的放映机放映的。影片中的慢动作,就是运用快速摄影法拍摄人物动作过程,再用正常速度放映,就获得了我们看到的慢动作。例如《甜蜜的事业》影片中,热恋中的五宝追逐招弟的“慢动作”,在鲜花的衬托下,显得优美、抒情,人体动作减慢,像春天的柳絮一样,轻轻飘飘迎风漫舞。

慢动作镜头对于一些体育运动影片,显得非常重要,观众可以借助慢镜头欣赏和品味运动员的细微动作,用以指导教学工作。

影片《阿凡提》中,百户长以醋冒充植物油,借给阿凡提的儿子后,突然牙痛难忍。阿凡提为了惩治这个奸诈狡猾的坏家伙,回家用醋和辣椒拌成“牙疼药”。他穿街过巷、开门、捣药,那比飞都快的速度和木偶似的滑稽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其实,拍摄这种快速动作,利用的正是拍摄慢速动作的相反的原理,先用低速摄影法拍摄人物动作过程,再用正常速度放映,就可以获得较实际过程快速的效果。在一些影片中,用低速摄影的方法,可以把行驶比较慢的车、马、人拍成急速行驶、飞驰奔跑的镜头,放映时就形成异常急剧、紧张的气氛。

腾云驾雾神仙境——人能够腾云驾雾吗?现实生活中有神仙吗?答案是清楚的: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根本不可能腾云驾雾,脱离地心引力,那另当别论,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神仙。

看过影片《天仙配》和《牛郎织女》的人,一定会记得,神仙下凡时那彩云缭绕、云雾重重的景象。是采用了什么特技手段,使观众看到惟妙惟肖、达到出神入化的意境呢?

原来,这完全是“干冰”的功劳。干冰是一种固态的二氧化碳,它的最大物理特性就是固态直接汽化,并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很多。根据这一物理现象,许多影片甚至舞台表演时都用干冰制造云雾效果。

拍摄时,先在摄影棚里找一个布景的隐蔽处,放一些干冰、浇上热水。

由于干冰在蒸发时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致使空气迅速冷却,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也凝固起来,与汽化了的二氧化碳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白色烟雾。二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大,再加上凝成雾状的水蒸气就更重了,大约为空气的3~4倍。所以,这种白色烟雾总是沉浮在地面上流动,演员在这样的环境及布景的衬托下演戏,就好像置身于仙境或虚幻的云雾中了。根据影片剧情的需要,再在二氧化碳形成的烟雾处打上各种彩色的灯光,白色烟雾就会变成彩云了。演员在彩云上表演,再配上升降机或滑行器,人就真的能够在彩云上滑行和上升了,真可谓腾云驾雾赛神仙。

飘悠仙女落人间——天上并没有神仙,而人类也不可能像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那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影片《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下凡,彩色故事片《风筝》中比埃罗和他的妹妹坐在床上,腾云驾雾、穿江过海降落在北京故宫这些奇妙的镜头又是怎样拍摄的呢?

其实,拍摄这些腾云驾雾的镜头很简单,摄影师借助某些机械和背景造型,或以假代真拍摄的。例如,影片《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下凡的拍摄,有两种摄影方法:一种是背景拍摄法,七仙女在一个平台上,不停地挥舞衣袖,表演着“下凡”的动作。这时在她们背后的银幕上,放映着蓝天上急驰飘动的白云,在平台边,点燃起股股白烟。摄影机把人物动作及流动的白云以及七仙女脚下的白烟一齐摄入镜头之内。先表现天上,再表现从烟雾上往下飘降,最后表现七仙女已“脚踏实地”来到人间,造成七仙女“下凡”的效果。

另一种是模型和演员搭配的方法:把一个精制的穿戴和七仙女相同的木偶,用活扣套在从左到右下滑的钢丝上,这时背景云雾飞动,木偶下滑,进入右方事先设置的山石背后,再让扮演七仙女的演员从山石后走出,这样先以假乱真,后以真代假,飘悠的七仙女就落到了人间。

影片《风筝》中,比埃罗和他的妹妹坐的“飞床”其实也是一张普通的床,它放在一架移动式起重机上,“飞床”便能够在起重机的帮助下,自由自在地上升和下降了。为了表现出腾云驾雾的神话色彩,人造云雾要浓淡适宜,太浓和太淡都不利于表现“飞床”在空中飞翔的效果。经过摄影技术人员的努力,云雾薄如轻纱,虚无缥缈,“飞床”在云里、雾里自由飞翔,穿云过海来到了北京。

另外,《白蛇传》中的白素珍为救许仙,到昆仑山盗取仙草而在空中驾云飞驰的镜头,也是采用木偶代真人的手段拍摄的。

有趣的隐身与变身——影片中,关于隐身与变身的镜头不少,从古到今,这类话题也总是被人民群众广为流传。清初的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就对隐身与变身术做了细致的描述。

现实生活中,“隐身术”与“变身术”显然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在电影故事片里,尤其在神话故事片中,常常见到有隐身术与变身术的人或突然消失或改变物种,如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小人变成一个巨人,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刹那间“摇身一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老翁等。又如,吹一口气,东西不见了,扇子一扇,人体无影无踪。20世纪30年代美国拍过一部影片,叫做《隐身大盗》,他的胸前有一个隐身器,一放光圈,人就不见形体,到处作案,警察因见不到人形,拿他也没办法。其实拍摄这种变化的方法是较为简单的,这是运用了停机再拍或演员更换服装或调换演员特技拍摄获得的效果。

停机再拍的奥秘:香港故事片《画皮》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二公子学艺回家,发现哥哥上当,便举剑向“画皮”雪娘刺去,明明看到一剑刺中,可雪娘却隐身遁去,无影无踪。实际上,当二公子举剑刺向雪娘时,摄影机立刻关闭,让饰演雪娘的演员下场,然后再开动摄影机,二公子继续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