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秀口出彩做秀出招四项基本素质训练
47040800000031

第31章

社交通行证

一、孤独是可耻的

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连续的、强大的,而又常常是必要的紧张刺激,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磨垮人的精神,由此来束缚人们的创造力;不断的、未得到彻底解决而有时又未能深刻理解的心理冲突,也会常使人们的注意力分散,或集中于一些相对说来无甚意义的小事上,因此而限制了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有的人就是因为在连续不断的挫折中经受不住,而被焦虑、抑郁、莫名其妙的忿怒把自己摧垮了。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他们的健康愉快意识明显地退化,怀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所从事的工作,怀疑婚姻和家庭,怀疑友谊、金钱、身体健康以至全球性的问题,更给他们增添了烦恼。由于这些压抑感,因此使人们目标不清,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这种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际交往的孤独。不善交际,不受人欢迎,不被人发现,因此使他感到自己的失落。这种孤独不同于创造性所需要的孤独、自我体验和享受独处,而需要运用自己个人的资源去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有意义的关联。

心理学家、生理学家都一致认为,人际关系上的孤独对人没有好处。虽然偶尔的孤独几乎人人都有,但是,有些人却周期性地感到孤独。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谈到孤独对生活的影响时,他说:“孤独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处处感到不满意。他不满意自己对生活的安排(无论是单独生活还是和他人一起生活);他们不满意自己的朋友的数量,与自己的友谊的质量;他们不满意自己的婚姻或爱情;他们不满意自己的社交生活,也不满意自己的性生活。”

不管有助于产生偶尔的,或周期性的孤独的环境是什么,随之而来的,是不满意和失落感,拉大了现实与人们相互之间的应该的差距,使人感到自己失去了什么东西,感到一种令人痛苦的空虚、一种不完整感。

要使人们对生活感到幸福和美满,就必须从走向人群开始。被人接纳,受人欢迎,受别人爱戴,是人的幸福感和愉快意识产生的基础。因此,要超越令人痛苦的空虚,必须走向人群,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使自己获得幸福感并受人欢,就要记住这一点:孤独是可耻的。

二、成功社交四大原则

要走向人群,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对社交行为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态度。然而,时至现在,并非所有的人对此都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那些社交冷漠的人,忽视社交的作用,仍然安于封闭式的生活状态。作为现代人,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识到它在自我内在人格力量发挥中的作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和心理特征的陶冶,文化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借助于社交来实现。所以,作为现代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八方友”。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度过,只要有家庭,就足以容纳从前的生产与生活。这种封闭的、依赖性的家庭小圈子交往观念,已不能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在开始逐渐淡化,仅仅把人际交往局限于单位、学校、同事、血缘亲属或邻里的狭小范围中的状况也正在改变。改革、开放大大地加强了社会的横向联系,对人的社交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种对社交的轻视和偏见,再也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在生活中的深入,社交也开始成了人们重要的精神需求。

所谓社交行为的健全态度,不仅指人们对社会交往应有正确的、健全的认识,还指人们的社交行为应力求符合某种普遍存在的并为人们承认的社会交往标准,这种标准建立在人格的平等基础之上,容易被交往双方所接纳和认同。它要求人们的社交行为以人格的平等为基础,需要人们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平衡的标准上确立起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自人类生成以来,通过人类不断的交往实践,经过千万次的重复,以致在人类交往上被认为是合理、公平的原则,并为绝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和欢迎。它主要包括:

1.责任原则

社交行为健全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起到什么效果,对他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和人格,对行为的前因后果都有较明确的了解,敢于对自己社交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2.平等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效益原则

健全的社会态度,在社会交往中普遍希望达到良好的社交效益: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的利益,为自己谋取合理利益,做自己想做、又不损害于他人的事。不健全的社交态度则表现为:只考虑行为对自己的效果;无视他人的感情和利益;自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普遍承认的标准,别人也是像自己一样行事。

4.慎重原则

因为一般人在社交中都较喜欢持慎重的态度,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也应该是慎重的,才为人们乐于接受,且获得较高的尊重。这就像人们在选择配偶时,都倾向于选择行为端正的对象一样。

三、制造最佳社交形象

每一个人都可能同时与很多人有人际关系。但人际关系的性质各不相同,有的是亲属关系,有的同事关系,有的是师生关系,有的是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密友关系,有些则是一般的朋友关系。在与人交往时,却应当明确地认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只有明确这种关系,才能使自己确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该表现怎样的行为。亲属间的关系或家庭关系,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对待自己的配偶和对待一般的异性朋友,是应有差别的,如果不依照彼此的关系行事,所表现的行为就可能对双方产生不良的影响。以朋友关系来说,友谊的性质,深浅各不相同,有的能同甘苦,共患难,有的可能通财货,有些则可能只是泛泛之交。我们对于交往对象的要求,以及牵涉对生活的深度,都应视彼此间关系的深浅程度而有适当的分寸。过度的依赖,过分的热心,过多的干预,都有碍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同他人的人际关系上,还应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只是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应有认识,对于双方关系发展的方向和限度,也做到了有明确的了解。比如,对与异性朋友的关系来说,在对某人不甚了解之前,宜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友谊在正常的情况下发展。如果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初相识时就以十分亲热的方式来往,不仅旁人会将此视为不正常的现象,而且等到双方彼此发现,彼此并不宜作深交时,再求摆脱,双方将很难恢复到健康状态的人际关系上去。

精神面貌是社交形象的基础,是引起交往对象的第一因素。良好的精神面貌表现为:为人纯正、真诚、热情、自信、风度大方、精力充沛和富有朝气。如果你在社交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些良好的精神风貌,它将给你带来无穷尽的社交生命活力。纯正、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形象展现在他人面前,不装腔作势,故作姿态、一身正气、是非分明,为人所崇敬、钦佩。

满腔的热情好像一团火,燃烧着自己也温暖着别人,使周围的人能从你身上受到感染,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充满着活力,受他人欢迎。

自信,尊重自己,肯定自己,开朗,乐观,主动地与人交往。

大度,宽宏大量,容忍他人。对人能够求同存异,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对人宽,对已严。

充沛的精力,富有朝气,充满着青春的气息,能使人感到生机和活力,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仪表举止是指人们的着装打扮,言语谈笑,行为举止等方面。这些方面看来似乎是我们生活中的小节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影响到我们的社交形象。

着装打扮包括衣着、服饰以及其他装饰品。在社交活动中,着装打扮所谓得体,首先是应该合体,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服装。过于肥大使人感到拖拉疲沓,松松跨跨;而短小箍身,又令人窒息;其次应该合度,应根据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而有所不同,只有恰到好处,分寸得当,才能显示自己的审美观和涵养。反之,若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雅、风度而不顾时间、场合以及季节,乱穿一气,只会令人感到不伦不类,损害自己的形象;第三是能够表现自己的个性。衣着打扮应同自己的身材、职业、性格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而不盲目模仿,照搬他人,弄巧成拙;第四是注意整洁卫生。

言语谈笑是交往的重要工具。在社交中,语言艺术是塑造良好社交形象的重要手段。如果言语谈笑处理不当,就可能损坏社交形象。如不管对方爱听不爱听,总喋喋不休,谈个没完,肯定令人讨厌;用语尖酸、刻薄、啰嗦、曲折,也肯定不会让人喜欢;见人吹牛,信口雌黄,古今中外,无事不知,自命不凡,人们一定避而远之。得体的言语谈笑能体现言为心、言之有理又有礼、谈吐风趣幽默、有节制、规范的特点。

行为举止主要指站、坐、行等的姿态。在站立、行走、坐卧这些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最基本的动作里,都包含有对一个人社交形象的评价。古人云:“站有站相、坐有坐柑”、“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都是对行为举止的一种要求和评价。

人们在社交中表现的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得体的仪表举止,是形成人们社交人格形象的客观依据,待人接物则使交往双方直接发生接触。一个人待人接物的行为、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交往的对象对他的社交形象的评价是维持还是改变。

所谓适度,就是说,为人做事要把握住一个较为合适的尺度。有个商店的优秀服务员把自己职业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概括为八句话,就较好地表现了作为服务员在语言,谈笑,待人接物上的尺度。这八句话是:

简单明了,不赘不混;

庄重大方,不卑不亢;

热情和气,不轻不浮;

中肯诚实,不虚不假;

留有余地,不死不绝;

耐心冷静,不急不躁;

虚心忍让,不骄不躁;

通俗易懂,不用土语。

人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共通之处外,许多人在对待同一件事物上常有着共同的要求。在待人接物行为和态度上,具有人际交往魅力的人通常能够把握这种共通之处,做到恰如其分。在待人接物的适度上,它以尊重他人的人格和自我的人格为标准来衡量:

热情、大方而不轻浮、虚伪;

直爽、知礼而不粗俗、拘谨;

正义、助人而不表高、势利;

聪明、敏捷而不油滑、不凡:

自尊、自信而不自大、自夸。

四、知己知彼的社交胜术

社交行为的健全态度和良好形象,是人与人交往的人际生命力的基础,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交往艺术或技术。然而,作为技术,是人人都可以学会或训练而成的。社会交往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必须使人们交往的艺术与自身的人格结合起来。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征,通常与人自身的人格状态具有统一性。例如,我们通常都认为“称赞别人”是一项有效的交际“技术”,但是若我们“称赞别人”不是从自己真诚的内心出发,或者只是希望他人为自己做些什么,那么,它就很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起负作用。健康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不存在任何操纵或控制他人的企图,而是能够体现出一些乐为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特征。人们与他人的交往,最首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交往的双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的行为,对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人(行为对象)具有刺激作用,将引起对方的相应反应。对方的反应反过来对自己也有刺激作用,进而影响自己下一次的行为反应。所以,凡与自己发生人际关系的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相互依赖的。因此,在人际交往时,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应成为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特征。使别人陷于不利的状态,就等于间接地增加了自己的。

互相了解是人际交往应该体现的一种权利和责任,双方都同样对待对方,彼此都有所“施”,彼此也都有所“受”,彼此都努力去增进相互间的关系。这种权利和责任,使人的人际关系保持着稳定、平衡而处于一种较持久的良好状态。

每个人所表现的社会交往行为,都和他对其本身的了解有密切关系。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有表演才能,那么他就会尽力地去寻找机会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如果某人觉得自己没有领导的才干,那么,他也就会乐于做一个“群众”而接受别人的领导。对于自己的了解愈明确,人们所表现的行为也就愈适合本身的情况,也就愈自然、愈能给他人一个正确的印象。同时,他人也会根据我们所表现的这些印象来与我们交往,而不致引起人际间的困难。对我们自己来说,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在同他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中也就等于内心有一个内在的准绳,尽管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也会表现出颇为一致的交际态度和行为模式。别人也就知道该怎样来同我们建立并维持适当的关系,并乐意接受这种关系。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在某种情况下,每个人都难免偶尔会有一些意念是不十分光明正大的,如偶尔也会想支配他人,使自己在某件事上省些力气;或者赶在别人前面,抓住较好的机会,如此等等。但是,自己必须知道又该怎样来处理这些偶尔事件的结果。只要自己对自己真诚,对他人能够担负起责任,在适当的情况下,自知节制,就不会在人际关系中留下严重的不良后果。有些人不肯承认自己在社交中有时会有缺乏责任的动机,捧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伪装,和别人相抗争,其实,别人也不难看出其把戏,因为他们能真诚地对待自己,不否认自己的经历。这种伪装,除了有损于与对方的人际关系,别无好处。要使我们的人际交往充满活力,就应该信守:愈能了解自己,并真诚地对待自己,接受自己,就愈容易和他人建立一种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不少人都自诩为有知人之明。事实上,要真正对他人作出客观的、准确的认识,无不受主客观态度的影响。我们应该明白了解他人的难处。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平时和别人接触时,对人对己的认知,许多印象都不是依据事实来获得的,而是来自我们间接的推想,常常带有很多偏见因素。因此,要获得对他人较为实际的了解,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而需要克服和纠正许多偏见和障碍。

1.晕轮效应。在人们接触中的某一个人,由于其某一种品质特别突出,则可能由于这一品质特点而掩盖着这个人的其他特点和品质,来推断其整体人格状况,而产生以偏概全的偏差,出现晕轮(月亮周围出现的朦胧的圆圈)效应。宠信部属的人,常因某一部属在某方面出现了他满意的行为,就认为他在其他方面(包括工作能力和品质)也会有同样的表现;也有人在发现某人有一种品质缺欠完善之后,就认为他一无是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各方面的优劣不会完全一致,因此,在认识和了解他人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避免用“笼统”的眼光去测度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