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秀口出彩做秀出招四项基本素质训练
47040800000032

第32章

2.刻板印象。在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一种社会刻板印象,即对交往中的对象按其居住地、体型、职业、信仰、排行等分为若干类,对每一类持某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并作为判断人格的依据。如认为江浙人聪明、伶俐;山东人豪爽、粗放;湖南人爱吃辣椒。发现对方是哪一类时,常将心目中的固定看法套到他身上去,而没想到,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也不是同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

3.投射效应。由于自己的投射作用,常将自己的某些品质加之于人,如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有着相同的好恶性、相似的观点。爱吃海鲜的人,常觉得别人也能欣赏鱼腥的味道;喜欢流行歌曲的人,多认为旁人也会为那种旋律所陶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使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发生极大的偏差。

自己本身的需要和愿望,也可能歪曲外界事物和他人的形象,心理学家发现,人的知觉并不是被动地完全由外界的刺激所决定的,而是感觉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准备感觉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这种现象。

4.制约现象。即根据某人的某一特性而推论与此特性有关的某些特性也同样存在的现象。如对一个人有良好的印象,当遇到与这个人某些特征(或生理的、或心理的、或行为的)相似的人时,很可能不知不觉地对这个人产生良好的印象,同时,如憎恶某个人,也就可能迁怒于类似形象的人。

5.第一印象。与人接触(包括间接了解)产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影响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对某人一开始有好感,就乐意继续同他交往,并一直认为他好,反之,对某人反感,即使与之接触也很冷漠。

6.情绪效应。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较强烈地受着自己情绪的影响。对待同一个人,情绪高兴时,认为他的言谈举止是那样的和谐,很乐于接纳;而情绪低落时,则认为他是那么不顺眼,对人的评价全凭自己的情绪支配。由于自己情绪的不稳定,就可能引起对方不良态度的反应,因此影响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状态和建立。

7.近因效应。在对人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因素占据对人认知的优势,而掩盖自己对该人的一贯了解和评价。如有的人之间关系一直很好,就因最近一次言谈不和,就可能改变双方的看法,认为“我现在认识了你”,“你怎么会变得这样”。

了解并注意克服这些在人际关系中较易出现的偏见和障碍,对他人的了解就不易获得被歪曲的形象。

五、“小悲剧”的诞生

焕发健康的人际关系,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与人交往追求的目标。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发现,要达到这一目标,仅有对社交行为和活动的健全态度和良好形象是不够的。具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起码是大致吻合)的人际环境认识,能正确地评价自身的状况和所面临的人际情境,对交往的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并依此采取社交的健全态度,运用良好的社交形象,这只是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或一个方面。他们发现,有些个人的个性特征同样影响和阻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个人的个性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于制约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数量。一个态度和善、性情宽厚、富有同情心、能体谅他人的人,易于受到他人的接受和悦纳,因而也易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一个性格孤僻、固执、既不愿接触他人又不愿被他人理解、与他人格格不入的人则难以与人形成融洽的关系。一个谦和、虚心的人,能够获得他人的好感;而一个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人则令人厌恶。一个感情丰富、容易体验他人的人,易与他人产生心理共鸣,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一个感情贫乏、麻木不仁的人,则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通过对一项人际关系的跟踪调查,总结出下列一些由于个性特征而导致一个人社交“悲剧”的诞生:

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感情,不关心他人的悲欢情绪,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使唤的工具;

②自我中心主义强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这种人只能与人建立一般的人际关系;

③对人不真诚,只关心自己,不顾别人的利益和需要,采取一切手段处处想获得自己的利益或好处,并以此为前提与他人交往。这种人格特征甚至会破坏、恶化人际关系;

④过分服从并取悦他人的人,过分惧怕权威而又不关心他的同事或下属的人;

⑤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的人;

⑥忌妒心强的人;

⑦怀有敌对和猜疑性格的人,怀有偏激情绪的人,往往极易与他人的关系陷入僵局;

⑧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的人,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的人,对他人批评过分的人,以及过分自夸的人;

⑨情绪孤立,性情羞怯,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

⑩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意接受他人规劝的人,过分使用防御机制的人,报复心强的人。

与人的交往,从人际间的互补、交换和互动关系来看,每个人所付出的和他所得到的多少基本相同,仅仅是来自不同的人而已。在社交的一般情形中,正是由于人的情感、友谊总是遵循着互补、交换和互动的原则来表现的,因此,一个人所期望的也正是需要他所付出的。你期待别人的友好,你就首先应该尽心尽力地去理解、关怀和接纳别人,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给予别人。相反,你若清高、傲慢,无视别人,对别人吝啬,那么你也就会为别人所忽视而一无所有。这样就直接引发了你的社交“悲剧”的诞生。

六、走出社交的“缺钙症”

达尔文曾说,害羞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感情。这种心理现象,在现代人当中仍然相当普遍。美国有人调查,40%的人认为自己有怕羞的弱点。这是许多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培养人际生命力的一大障碍。害羞的人怕与人交往,往往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致在社交中无法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难以与人建立正常的亲密的友谊。除此,因为胆小害羞,还会影响自己才能的发挥,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焕发健康人际关系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敢于走向人群,因此,克服和改变害羞感情,是人们走向人群的第一个课题。心理学家指出,害羞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所以完全可以改变。日本有训练管理人才的学校,为了改变学生害羞的习惯,让学员穿着笔挺的西装,赤着脚到公园走一圈,或者让他们在陌生人面前若无其事地演说20分钟。利用这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的心理学家还采用让怕羞的人寻找具有开放、天真、潇洒、刚毅的性格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接触,达到性格认同,克服害羞心,或者增加害羞者的社会经验,锻炼跟陌生人说话的能力。

七、社交两把“杀手锏”

希望被别人所关心和所注意,是人的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人自婴儿时期起,自身的需要(如吃奶、除去潮湿的尿布等)都是在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获得满足的。因而,人自幼儿起,“有人注意”就形成了“将获得满足”的符号。小孩只要看到自己的母亲或是听到母亲的声音就会停止啼哭,因为他(她)已获得了安全感。这个印象一直保留下来,使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关心。当知道周围的人对自己十分关心时,他就感到安全、兴奋。因此,我们自己渴望别人关心,也应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要。你愈关心他人,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之增加,自然地他也会转而关心你。

根据这一普遍的心理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能把关心他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出现许多令人惊奇的效果。随时随地关心他人,协助他人去满足他的需要,在一定的时候去探望朋友,给他写个简笺或打个电话……这些行为不仅为对方所欢迎,对自己也是一件愉快的活动。他人对你所给予的关心的反应,也常会给你带来一些满足之感。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尚有心情去关心他人时,他的自信心也将倍增。

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将使他人有被悦纳的感觉。他会觉得自己被人所注意、所重视而没有被人遗忘和忽视。这对他的人格健康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方既觉得你肯接受他,他就会有信心和你交往,彼此的关系也就会因此而增强。

当然,对一个人的“悦纳”,是以人为对象的。接受某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必须赞同他所有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既能够发现并赞赏他人的优良行为,也能够容忍一个人出现的某些不适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