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禁又要问:长颈鹿的血压一定很高,否则,它的血液怎么能够送到高高的头顶上呢?原来长颈鹿心脏的重量超过11公斤,心壁厚达75厘米,特别强而有力。它静止时,心率每分钟高达100次,而马不过28~40次。每分钟输出血量达60升,比马高一倍。心脏压力达300毫米水银柱,脑下部的颈动脉的血压保持200毫米水银柱。如果人的血压这样高,早就昏倒了,但对于长颈鹿,这是正常的。否则。倒是一种病态了。它脑基部的动脉网络和带有辦膜的颈静脉,是它能适应高血压的有效保证。
为了配合它的长脖子,长颈鹿的背部也是倾斜的,四肢和舌头也长,舌头还能伸缩,伸出口外有25厘米。雌、雄都有角,但它的角很短。上面生被毛。在两角之间的前额地方,还有一个“瘤”,有的头后部还有一对像角一样的东西。长颈鹿的体色也非常好看,棕黄的体色上面印有深棕色的斑纹,斑驳陆离。斑纹的形状非虎、非豹,也非斑马。这和它所栖息环境的树枝、叶片的形状相似,色彩非常协调,成为一种天然的保护色。长颈鹿身上斑纹的形状和大小随亚种不同而异。一般产于北非的长颈鹿比较白,尤其是小腿,斑点稀疏,到膝盖以下就消失了。头顶中间的“瘤”非常发达,身上的斑点也少;而产于南非的长颈鹿,腿的颜色较深,头顶中间的“瘤”缩小或缺乏,斑纹的形状非常不规律,参差不齐。
长颈鹿生活在干旱而开阔的稀树草原地带,好群居。群体的数目相差悬殊,从2头、3头到40余头,有时可达70多头。它们的食物是各种高树叶子和枝丫,尤其是豆科的树是它们的主要食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用来进食,特别是早晨和午后,它们几乎都在吃东西。由于有长长的腿和脖子,所以它们能够到离地面6米高的树叶。虽然吃的是嫩嫩的植物性食物,但长颈鹿每天都要喝水。如果水源缺乏,它们定时喝水的规律也就打破了。长颈鹿喝水的姿势是非常有趣的,两条前腿大大地叉开,降低高度,然后再把头低下伸到水里。
长颈鹿善跑,时速可达50多公里。跑起来的姿势很奇怪,后腿在前腿的外侧摇摆,由于脖子太长,所以颈和头也做自由摆动,以平衡身体。尾巴却高高地卷到背上,前肢和后肢一起移动。
它们是反刍动物
由于它们要时常咀嚼从树上摘下的树叶,这就使得它们的下颚肌肉不停的运动,而脸部的肌肉缺少运动生长缓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长颈鹿总是一副僵硬的表情。
沉默是金
长颈鹿的长舌是雪青色的。这是萨克斯管的颜色,一种令人心颤的颜色。然而它们并不是“长舌妇”,它们安静的象修女一般,从不发出声音。因为它们没有声带。也许沉默是金的该是它们吧。(其实长颈鹿能发出一些声音)长颈鹿的高血压
长颈鹿身高上的优势要求他们要拥有比普通动物更高的血压,以便于心脏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其血压大约是成年人的3倍。
长腿带来的不便
由于腿部过长,长颈鹿饮水时十分不便。他们要又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时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所以群居的长颈鹿往往不会一起喝水。
长颈鹿腿长脖子也长,躺下和站起来都很不容易,所以常常站着睡觉。其他很多动物和长颈鹿一样站着睡。好在动物都不动脑筋,不需睡很长时间,一般打个盹就行了,一天大概只睡30分钟。当然有时长颈鹿在觉得周围很安全的时候,也会躺下来睡觉,把脖子转向后面,头紧靠在屁股上,看起来很舒服。但是。如果遇上突然袭击,它很难再站起来逃跑,结果会被吃掉。
长颈鹿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长颈鹿生活在稀树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是现存最高的动物。集群,有时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日行性。嗅、听觉敏锐,性机警、胆怯,平时走路悠闲,但奔跑迅速(时速可达56千米/小时)。晨昏觅食,主要吃各种树叶,耐渴。
长颈鹿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4~15个月,每产1仔,35~45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
长颈鹿科:本科仅有2属2种。它们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它们的腿长、颈长(但颈椎仍是7个)、耳大、眼大、舌长并能卷中。足宽大,两趾蹄,横趾不发达。胃4室,反刍,无胆囊。
长颈鹿走路慢条斯理、优雅大方,步履与众不同,是左前肢、左后肢与右前肢、右后肢交替前进,显得十分庄重雅气。
相关连接:长颈鹿何时来中国
1985年7月11日,原邮电部发行J113《郑和下西洋五八零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最后一枚“航海史上的壮举”描绘的是郑和一行在非洲的场景,其中出现了两头长颈鹿,这是中国邮票上首次出现长颈鹿的图案。为纪念郑和下两洋600周年,家邮政局、香港和澳门特区邮政部门还联合发行了同主题纪念邮票一套3枚及小型张,各自设计了不同的图案和内容。香港、澳门特区纪念邮票的第二枚不约而同地都用长颈鹿来表明郑和船队的非洲之行。
现在世界最高大的动物长颈鹿,是非洲的代表性野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长颈鹿为偶蹄目长颈鹿科,属哺乳动物。中国自古不出产长颈鹿,但1979年,在徐州贾旰发现的东汉画像像石上绘有多只“麒麟”,其中至少三只具有非洲长颈鹿的典型特征。
600年前明代的郑和远航世界,史有定论的远达非洲。之所以跑那么远,据说就是为寻找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神兽“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世有麒麟出,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吉兆,可谁也没见过这种古籍中形容为鹿身、牛尾、独角神兽的模样,一直有人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明永乐十二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郑和手下的杨敏带顺榜葛刺国(今孟加拉)新国王赛弗丁进贡的一只长颈鹿,明朝举国上下为之喧腾。当时的景象就如同浓度的颂诗所形容的“匝民集观,欣喜倍万”,有诗赞曰:“西南之诹,大海之浒,实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马蹄,肉角腕腕,文采焜耀,红云紫雾,趾不践物,游必择土,舒舒徐徐,动循矩度,聆其和鸣,青协钟吕,仁哉兹兽。旷古一遇,照其神灵,登于天府。”因为长颈鹿的形态、习性与中国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过吻合,进一步了解后更发现长颈鹿的原产地在东非一带,当地的索马里语称之为“基林”,发音与麒麟非常相近,使得中国人确信长颈鹿就是麒麟。于是郑和的船队第四次下西洋前往西亚后,绕过阿拉伯半岛,首航东非,到了长颈鹿的故乡,时间是永乐十三年。同一年,郑和的船队回到了中国,一同前来的各国使者中,包括了东非的麻林国(其所在地,一说是肯尼亚的马林迪;一说是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使者,他向永乐帝献上了产自本国的长颈鹿。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麻林国第二次向明朝进贡“麒麟”。马炊所撰《瀛涯胜览》一书中就此瑞兽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跆,匾口。食粟、豆、面饼。”不难看出,所谓“麒麟”即长颈鹿也。《明史》记载,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榜葛刺国又进贡过一次“麒麟”。不产长颈鹿的南亚榜葛刺为何能屡屡进贡?史学研究者认为,这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海上贸易有关。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阿拉伯人控制了东西方海上贸易。他们的单桅三角帆帆船除了载运一般货物,还将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的马匹输往印度,甚至将缅甸和斯里兰卡的大象运往印度。单桅三角帆帆船既然能够载运马匹和大象,阿拉伯人把长颈鹿从其部分占据的东非载运到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榜葛刺当然不成问题。
近年海外有媒体称,在非洲肯尼亚发现貌似亚洲人的土著,自述系郑和船队水手后裔,透露其祖先曾送长颈鹿给中国。
斑马
斑马在分类上属于奇蹄目、马科。为非洲特产。南非洲产山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五条纹。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平原地区产拟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东非还产一种格式斑马,体格最大,耳长(约20厘米)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义名细纹斑马。
山斑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带活动;普通斑马栖于平原草原;细纹斑马栖于炎热、干燥的半荒漠地区,偶见于野草焦枯的平原。性谨慎,通常结成小群游荡,常遭狮子捕食。
斑马
斑马是珍奇的观赏动物,但由于人们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杀,其中拟斑马已于1872年绝迹,山斑马也濒临灭绝。
斑马生活在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大群体中。每个家庭都有好几头雌马和它们的孩子了,而只有一头领头的雄马。如果这头雄马被杀,这个家庭仍旧会生活在一起,将有另一头雄马及时来继任领头的位置。不时地也会有雄马群诱拐雌马,以重新组织新的大家庭。
对斑马群来说,狮子是最大的威胁。斑马经常会和其他动物结交,包括鸵鸟。这种鸟视力极好,能够尽早给它们发出危险警报。
在所有斑马中,细斑马长得最大最美。它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圆又大,条纹细密且多。斑马常与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鸵鸟等共处,以抵御天敌。人类将斑马条纹应用到到军事上是一个是很成功仿生学例子。
斑马身上的条纹和间隔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雌兽的妊娠早期,一个固定的、间隔相同的条纹形式就已经确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各部位发育的情况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后,各部位所形成的条纹也就不一样了,有的宽阔,有的狭窄。例如斑马颈部的条纹较宽,所以颈部的最早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七个星期,颈部伸长之前确定;近鼻孔处的条绞很细,所以这个部位最早的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鼻子扩大之前确定;臀部的条纹最宽,说明臀部与身体的其余部分是成比例发展的。另一方面,条纹也不能早于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之前出现,因为斑马长着一条具有条纹的尾巴,而这条尾巴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以前尚未出现。这时胚胎的长度大约为32毫米,条纹的数目约为80个,据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确定的每个条纹的宽度大约为400微米,即每一个条纹有20个胚胎细胞的宽度。至于它四肢上的条纹为什么呈水平方向,则可能是腿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的条纹机械地转过一个角度而形成的。
从斑马上身上的条纹,我们立刻将它们认出来。但是,为什么它们会长这条纹呢?一些人认为这些斑纹可以使敌人难以发现它们,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斑纹可以帮助斑马互相辨认。
斑马身上的条纹漂亮而雅致,是同类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记之一,更重要的则是形成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作为保障其生存的一个重要防卫手段。在开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这种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线各不相同,起着模糊或分散其体型轮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分辨开来。这种不易暴露目标的保护作用,对动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近年来的研究还认为,斑马身上的条纹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蝇的注意力,是防止它们叮咬的一种手段,这种昆虫是传播睡眠病的媒介,它们经常咬马、羚羊和其他单色动物,却很少威胁斑马的生活。这种保护色是长期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因为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条纹不明显的斑马,由于目标明显,所以易于暴露在天敌面前,遭到捕杀,最后灭绝,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条纹分明、十分显眼的种类尚能生存到现在。人类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示,将条纹保护色的原理应用到海上作战方面,在军舰上涂上类似于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对方的视线,达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
斑马共有3种——山斑马、普通斑马、细纹斑马,从它们身上的斑纹图式、耳朵形状及体型大小即可将其区分,且三种斑马的生活习性都差不多。斑马曾有过第14种——班驴。这种动物的脖子和头部行棕色和白色相间的条纹,身体是棕色的。它们曾经数以百万计,但由于被捕猎得太厉害,到1861年已经一头也不剩了。
斑马体长2~24米,尾K47~57厘米、肩高12~14米,体重约350公斤。在春季产仔,孕期345~390天。
斑马是群发达地区性动物,常结成群10~12只在一起,老年雄性斑马偶然单独活动。它们跑得很快,每小时可达64公里,斑马经常喝水,很少到远离水源的地方去。它们还有一个特点,即使在食物短缺时,从外表看仍是又肥壮皮毛又有光泽。
斑马在人为饲养下能生活得很好,在许多动物园和马戏团中都有斑码。斑马都对普通非洲疾病有抵抗力,而马却没有。所以一些国家和私立机构曾试图驯化斑马并将其与马杂交配种。而这两种办法都不大可行。但公斑马与母马杂交、母驴杂交均产过仔,美国国立动物园还展出过这样的杂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