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植物百科
47073400000017

第17章 动物明星(4)

山斑马

仅产在西南非洲及南昌非开普省的山上,是体型最小的一种斑马,也是首次得到科学描述和定名的斑马。与其他两种斑马不同,它有一对象驴似的大长耳朵;身上条纹细密,臀部条纹很宽,其上方脊柱处有一片铁格架子似的条纹;它的喉部有一喉袋。山斑马的数量已很少。

普通斑马

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其分布的某些地区与山斑马、细纹斑马重叠。喜欢栖息在水草丰盛的草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同一地区,只有食物与水短缺时才迁徙他处、坦桑尼亚的寒伦根蒂平原动物资源丰富。有时达成百上千只斑马与其他动物大群迁往新鲜的草地去。它们常与牛羚、狷羚、长角羚等其他食草动物一同吃草。一群斑马一般是由一对公马及其家族组成。在母马发情时,公马会占据一片地盘,不准外来动物入侵,但发情期过后它们又会随其他斑马群混存一起。

依据身上的条纹图式,普通斑马又分成数个亚种,其中较著名的有格氏斑马、和查氏斑马。

细纹斑马

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肯尼亚北部。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认为最漂亮的一种斑马。除体型大,身上条纹窄密而臀部脊柱条纹很宽外,另一特点是长而阔的圆尖耳朵。

马分类属于哺乳纲、奇蹄目动物。

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的役用价值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明显下降,田间作业几乎都为拖拉机所取代,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其最原始祖先为原蹄兽,体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58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马,或称始祖马,体高约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后肢高,有3趾。牙齿简单,适于热带森林生活。进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湿润灌木林,马属动物的机能和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体格增大,四肢变长,成为单趾;牙齿变硬且趋复杂。经过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但马的驯化晚于狗和牛。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驭。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中国有30多个。主要可分为小型地方品种、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饲养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饲管理和幼驹培养及调教。

马在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关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关于马的词汇:

儿马,公马

骒,母马

驹,小马

骟,丧失生育能力的马

骠,黄色的马

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

驷,浅黑带白色的马

骅,枣红色的马

骊,黑色的马

騙,黑嘴的黄色马

骐,青黑色的马

骓,黑色白蹄的马

骢,青白相间,类似蓝色的马

龙,纯白色的马

驽,跑不快的马,劣马

关于马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国人有姓马的。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几乎清一色地姓马。

昭陵六骏:(古代君王的马)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騙”、“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騙”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

拳毛騙: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赞曰:“月精按辔,天马行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关大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乌:平薛仁臬时所乘,无箭伤。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李世民赞曰:“紫燕超越,骨腾神骏,气砻三川,威凌八阵。”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考古发现证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就开始驯化马。许多古籍中有“相士作马乘马”的记载,作乘马就是用四匹马驾车,作为运载的工具。

华夏自古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是天驷,是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开始教人牧马的神灵;马社是马厩中的土地神;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农家于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为全羊一只。

蒙古族有马奶节和赛马节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这天,牧民们穿上节日服装,分别骑着马并带着马奶酒,赶到指定地点,然后准备节日食品。太阳升起时开始赛马,参赛的马匹为两岁小马。比赛结束后,人们分别入席,在马头琴的伴奏下,纵情歌唱,开怀畅饮,一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载着余兴纷纷散去。佤族过春节时要喂马吃糯米饭,并观察马在厩中的姿态以占吉凶,以马头朝东方为幸运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头。

在湖北,传说新娘出嫁时,本家历代亡灵都会跟从前往,途中可能会撞着各种煞神附身,会给男家带来不利。所以,迎亲的这一天,男方会请方士一人,在门外设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车马神,并杀鸡以驱鬼。祭毕,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轿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时向花轿四周行礼,礼毕方可入内。

在东北地区,有汉、满族踏马杌的婚俗,新娘下车后,足踏马杌,脚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扰。贵州苗族有“背马刀提亲”的婚俗。青年男女相爱,经男女双方家中议婚三次之后,就要背马刀前往正式提亲。

白犀牛

白犀牛分类哺乳纲、奇蹄目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

白犀牛头躯干长3350~4200mm,尾长500~700mm,肩高1500~1850mm,体重雄性2000~3600kg,雌性1400~1700kg。体色由黄棕色到灰色,耳朵边缘与尾巴有刚毛,其余部分则无毛,上唇为方形。鼻上的角平均为60厘米,最长可达200厘米。

犀牛草食性。分5种:白犀牛,黑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

黑、白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都长有一前一后一对角,印度和爪哇犀牛只有一只角。

白犀牛的体形是5种犀牛中最大,重达1800~2700公斤(4000~6000磅),肩高15~18米(5~6英尺)。在所有陆地哺乳动物中,白犀牛是唯一一种体形大于非洲象和亚洲象的动物。

白犀牛雄性体形大于雌性。新生小白犀牛体重65公斤(143磅)。我们可以从外形区分白犀牛和黑犀牛。白犀牛体形更大,前额较平,肩部更加突出。白犀牛也被称作“方嘴唇犀牛”,因为白犀牛的上嘴皮较宽较平。白犀牛的前角大于后角,平均长度60~150厘米(24~59英尺)。

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蓝灰色或棕灰色。白犀牛名字的来由是南非语“宽”翻译有误所导致。和其他种犀牛相同,白犀牛视力较差,但听力和嗅觉敏锐。

白犀牛生活在南部和中部非洲的大草原和林地。它们要求生活的区域地形比较平坦,有灌木作为掩护,同时草场和水源丰富。

白犀牛没有门牙和犬牙,它们使用嘴唇采集食物。

白犀牛有两个亚种:北部白犀牛和南部白犀牛。

二十世纪,北部白犀牛数量多过南部白犀牛,分布在许多非洲国家。现在我们只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加兰巴国家公园中看到北部白犀牛的身影。1997年的调查显示白犀牛仅存25只。

南部白犀牛以前生活在安哥拉东南部、莫桑比克中部和南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东部纳米比亚以及北部和东部南非。一直以来都以为已经灭绝,直到1895年在南非德班再次发现南部白犀牛。

今天它们主要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保护区内,特别是的德班的Hluhluwe/Umfolozi保护区内。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斯威七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还有少量的南部白犀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非重新向肯尼亚引进了20只南部白犀牛,现在的数量约为170只,其中120只在一家私人救助中心,其余50只生活在两个国家公园。2001年统计数字,南部白犀牛的总数量大约为11,600只。

成年雌性白犀牛会在6~7岁左右产下第一仔,怀孕期大约为16个月。每2~4年产一仔。雄性白犀牛的性成熟期在10~12岁。小白犀牛出生后三天会一直跟随在母亲的身后,之后一般会跑在母亲的前方。哺乳期大约为一年,但从3个月后小白犀牛就会啃咬草皮了。

白犀牛的社会结构比较复杂,一个家庭组群中会包括多至14个成员,但较小的组群可能只有母亲和小犀牛。

雄性白犀牛占领的地域小于雌性,但允许处于次主导地位的雄性和成年雌性在它们的领域中活动。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会将受孕期的雌性留在身边。交配的雌雄白犀牛会在一起生活约20天左右。

此物种属华盛顿公约类保护动物。

白犀牛的命运和黑犀牛类似,因为受到狩猎、盗猎以及栖息地毁损的威胁数量大幅度下降。

在也门白犀牛角被用于男人佩剑的剑柄作为身份的象征。亚洲某些国家特别是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南韩传统中药中也多有使用。

反盗猎工作虽然有所进展,但因为成本过高所以见效不大。用于保护白犀牛的措施包括鼓励分布地居民参与保护工作,增设巡护人员,将犀牛运送到更加安全的地区。不断的内战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消极负面影响。

犀牛的希望

在柏林一家小实验室里,罗伯特。赫耳墨斯(RobertHermes)正在把弄金属探针、大型注射器和一套比AbuGhraib监狱还先进的电极设备。

别担心,这套恐怖的设备有着正当的用途,赫耳墨斯打算用它们拯救全球极度濒危的大型哺乳动物——北方白犀牛,目前,野生白犀牛已不复存在,而且全球仅剩两只母白犀牛,都在捷克动物园内。

据《观察家》报道,赫耳墨斯是柏林莱布尼兹学院动物园及野生动植物研究所的动物学家。在他的带领下,专家们将对犀牛进行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及胚胎性别选择实验。如果这项实验获得成功,他们将为野生动物保护做出特殊的贡献。

众专家认为,继渡渡鸟、信鸽、斑驴和塔斯马尼亚狼之后,北方白犀牛注定要成为现代人类掠夺行为的受害者。赫耳墨斯却表示:“北方白犀牛正处于绝境中。它们的数量正处于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无论如何,我仍相信是有希望的。”

北方白犀牛的数量与南方白犀中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两类犀牛很难辨别:南方白犀牛的皮肤稍显光滑,北方白犀牛的腿更长。目前,南方白犀牛的数量约为16000只。

而持续遭受内战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影响,那些曾经流浪在乌干达、苏丹和刚果地区的北方白犀牛的数量持续下降。到2000年,刚果仅余30只白犀牛,而去年仅剩四只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