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睡眠时也会出现体温降低的现象,尽管下降的幅度很小,不会超过1℃,但这毕竟在性质上与冬眠是相似的。人类在深睡眠状态下的脑波,在动物进入冬眠时也会出现。
另外,居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群中,具有与冬眠第二特征相类似的年周期性节律,如常见的季节性抑郁症。当冬季来临时,患者就会出现懒得活动与睡眠时间延长等冬眠性质的抑郁症状,每年一次,周期性地重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就进行了人体低温实验,其实,把人的体温降低到20℃左右,约一个小时以后心脏就可能停止跳动,在恢复正常体温时还会发生低温障碍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它是机械性地降低体温,与能保持并调节正常生理功能的冬眠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能开发出像冬眠那样的更安全、更稳定的低体温技术,就能开拓出低温麻醉和不消耗体力的医疗新方法。
一旦控制冬眠的机理得以破译,冬眠的技术获得应用,人工冬眠就可能实现,将来如果人类可以像睡眠那样进行冬眠诱导,就能把身体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进行疾病的长期治疗或急救治疗时延长生命。它也可以应用于食物动物的运输和保存。可以预料,这必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事实上,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知道,冬眠时能抑制恶性肿瘤的发展,很少会受到细菌感染和放射线伤害,不会发生因血液循环降低而引起的脑障碍等。
由于在冬眠时生命进程显著减缓,等于加上了冬眠时生命期间的这部分时间。在这个意义上说,冬眠还可作为生物的一种“时间隧道”机制。此外,由于冬眠时增强了对细菌和放射线等有害物质的抵御能力,所以人工冬眠将是应用于未来宇宙旅行的最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