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哥窑瓷。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传说南宋浙江处州有两兄弟,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哥哥所烧窑称为哥窑,弟弟的称为弟窑。
哥窑瓷器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器物来判断的,明郎英《七修类稿续编》谓:“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哥窑鼎
哥窑瓷器釉色以粉青为正色,另外还有米、灰青等色。其主要特征是釉百布满龟裂的纹片,这种通常称之为“开片”的细小裂纹,大小有别,颜色也深浅不一。胎质细薄,色呈紫黑、深灰、土黄等色,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也有淡紫、米黄、紫口铁足等,釉为汝浊釉,色调淡雅。由于交错的纹片形成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的也称“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裂纹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织,从而呈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称“金丝铁线”。一件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犹如科天江河中变化万千的冰裂,别有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
哥窑鱼耳炉
哥窑瓷器釉面所生的纹片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形成的,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病态。然而,这一烧成中的弊病,却使产品开成了一种自然的纹理美,奇异新颖。
哥窑传世制品皆简练古朴,制作精良,纹样奇特,风格自然生趣,工艺上的缺陷通过窑工的独特创造而成一种自然天趣之美。器物主要有贯耳瓶、鱼耳炉、五足洗和各式盘、碗等,造型与官窑颇为相似。
你们知道哥窑的特征吗?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而有“紫口铁足”的说法,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你们对哥窑鼎了解吗?
哥窑鼎高17.3厘米,足径9.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鼎唇口,口上两侧各立一对应环形竖耳,鼓腹,丰底,下承三个细长管状足。器里外均施米黄色釉,釉质丰满盈润,上开无数细小碎纹片,称“金丝铁线”纹,为哥窑独有特色。
大开眼界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因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能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到皇帝耳中,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黏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黏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瓷器表面的釉面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