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中国——古代陶瓷
47109300000023

第23章 钧窑瓷

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钧窑瓷。钧窑在河南省禹县。禹县北宋时名为翟县,更名钧州始于金大定二十四年。按惯例,窑以地名,钧窑之名由此而得。钧窑创始于唐代,兴盛于北宋时期,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天青三足香炉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在北方诸窑中最晚形成一个瓷窑体系,到金、元时期才形成窑系。它影响很大,不仅在河南属县境内发现窑址100多处,而且在河南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内乡、鲁山、林县、浚县,河北磁县、隆化,浙江武义、鄞县、金华、宁波、东阳,广西柳州、永福、兴安,山西浑源等地都有仿其风格的瓷窑,形成了一个遍及四周的庞大钧窑系。

过去一些研究陶瓷史的学者和著作认为钧窑始于金代。1974—1975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钧瓷散片,同时伴随出土的还有“用钧瓷泥制作的‘宣和元宝’钱模”。这一重要发现纠正了钧窑始于金的错误立论,证明在北宋徽宗时,钧窑烧造已达到了鼎盛时期。

钧窑釉色有天青、灰蓝、月白、海棠红、玫瑰紫等。其中较为出色的是将天青与玫瑰紫、海棠红交织在一起,能给人以无穷变幻、“夕阳紫翠忽成岚”色彩美感的作品。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钧窑花盆便是通体天青色与玫瑰紫色交织,釉色美如朝晖晚霞,极为绚丽灿烂。实际上,就其釉色的基调来说,钧窑瓷器只是一种淡浓不一的幽雅天青色,色度上的差异使其呈现出灰蓝、月白色。铜的含量多少会影响到呈色的效果,所以铜红的烧成难度较大。另外,铜红对窑温也十分敏感,还原焰必须在1250℃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红色,稍有偏离,色泽就会变化;至于紫色则是铜红釉与青釉相互熔合的结果。钧窑瓷器中复色釉的烧成,不但使宋代的青瓷色彩尽态极妍,更重要的是为后代红釉瓷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朝皇统元年(1141年)后,宋金之战基本停止,中原地区的不少窑场也恢复了往日的活力,重新开窑烧造。钧窑恢复生产,并影响到山西、河北地区,其青釉所呈现的紫红斑块显示了特殊的风貌,极其灿烂美观,仿佛在蔚蓝的天空忽然涌现一片红霞。

你们知道宋钧窑鼓钉三足洗吗?

宋钧窑鼓钉三足洗高为9.4厘米,口径为23.5厘米,足距为9.5厘米。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一周(上22枚,下18枚)。平底,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蓝色釉,青中泛白;外为玫瑰紫色釉,蓝中泛紫,绚丽夺目。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

你们知道“蚯蚓走泥纹”吗?

蚯蚓走泥纹是瓷器的一种釉面特征。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黏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蚯蚓走泥纹为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瓷器独有的特征。

大开眼界

目前就传世及出土的器物所见,宋代钧窑瓷器有两种,一种是浊釉,称暗釉。一种为亮釉,称玻璃釉。前者为早期产品,后者为晚期产品。一般人认为亮釉钧器为后仿是误断。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浅灰,釉汁肥厚,晶莹匀润,以天蓝釉为多见。通过窑变,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调,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一体的“钧红”。这类器物,外壁施红釉,内里则为天蓝或月白釉。内外都为红釉的制品大多为后世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