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中国——古代陶瓷
47109300000027

第27章 西夏黑瓷

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西夏黑瓷。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陶瓷的制作颇具特色,其所使用的陶瓷器除通过榷场贸易从北宋输入部分外,主要还是在境内烧造的。

位于灵武磁窑堡镇南沙漠中的灵武窑,烧造黑瓷、白瓷和褐釉瓷器。它们的特点是,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颈瓶、杯、小釜、扁壶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有些具有当地特色。黑釉白花鹿树纹橄榄瓶例如长颈瓶,造型与宋梅瓶相仿,但它的特点是小口、折肩、暗圈足,与梅瓶圆肩的做法显然不同。再如扁壶,壶身为圆型,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两面正中还各有一圈足,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供系绳用。另外,西夏一些盘、碗类器物还有“挖足过肩”(即圈足内侧高于外侧)的做法,也比较有特色。鸡冠壶、穿带壶都是仿游牧民族游牧时放在乌背上用皮子缝制的皮囊壶的造型。

灵武窑的装饰技法比较简单,无论褐釉、白釉还是黑釉,都主要运用剔划的技法,尤其是黑釉瓷器,线条粗犷,纹样豪放,有大气磅礴之势。如黑釉白花鹿树纹橄榄瓶,高为16.5厘米,口径为5.5厘米,底径为5.2厘米,灰白色胎骨,胎质坚硬密实,胎体较厚。撇口,束颈,橄榄(线穗)形器腹,平切浅圈足,足跟着地处无釉,棱角已钝,手感光滑。内壁施半釉,釉色酱褐,绘草原风光图案。图案主题:一边是惊恐欲奔的牡鹿背影,一边是草原特有的“树木”;间以草株和云朵。图案为白色釉绘制轮廓填以褐彩,全部表现为窑变“玛瑙斑”性质,画面凸于器表,状似乳酪或优质西瓜瓤,给人一种带“沙”的感觉。器口和器腹釉层较薄,制坯痕迹清晰可见。显得土而不俗,粗而靓丽,散发着浓郁的北方草原气息。

西夏古陶瓷普遍具有“两头大、中间小”和便于驮运的耳系多等外形特点,制作工艺娴熟,造型古朴,文饰粗犷,剔刻豪放。其中,白釉剔刻三开光折枝牡丹纹大罐、褐釉剔刻开光牡丹纹六系大罐等,为全国罕见的西夏古陶瓷珍品。

你们对黑釉剔花这种技法了解吗?

黑釉剔花,这种方法常见于北方,多施于瓶、罐一类外壁。黑釉器物的装饰除以上几种外,还有黑釉印花、黑釉金彩、黑釉彩斑等,但数量不多。宋朝生产黑瓷的窑口很多,以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质量最高。西夏境内出土的陶瓷器以前多被定为北宋或金的产品,宁夏灵武磁堡窑址的调查发掘订正了这一史误。

你们知道黑釉的主要成分吗?

黑釉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铁量,在高温中焙烧便呈现黑色,故名。东汉时早期越窑已烧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纯。东晋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泽,色黑如漆。唐宋时期由于饮茶的盛行,黑釉茶盏风靡一时,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了新水平,成为我国传统的瓷器品种之一。

大开眼界

西夏瓷窑装烧有两种,即匣钵装烧和直接入窑法。匣钵装烧是宋代北方诸窑普遍采用的一种装烧方法。使用匣钵可保护坯体,避免与火刺和窑内粉尘接触;同时,匣钵可以摞烧,将装好坯的匣钵一个压一个叠起来,提高了装烧量。匣钵内的坯体主要是顶碗覆烧,黑、褐、青等釉色的碗、盘施釉后内底刮掉一圈釉(俗称涩圈),然后倒扣在顶碗上,依次倒扣数件乃至十几件。然后装入匣钵烧制。白釉碗、盘施釉后,碗内底粘一周沙粒,形成沙圈,同样依次倒扣于顶碗上,再入匣钵装烧。有的碗、钵等小型器,在施釉后将口部一圈釉刮掉,然后对口装入匣钵,形成芒口瓷。也有一大一小搭烧的,如碗和钵,碗和瓶,钵和砚等。直接入窑法主要烧制大型器,如盆、缸等,装烧时不用匣钵,为了避免前后、左右倾倒黏连,在器物间放上支丁或垫条和垫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