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值金版-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
47211000000025

第25章 投资理财中的利益博弈

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升,手中资金积累达几十万的人群越来越多。而银行利率下调,实名存款,迫使人们寻找其他保值、增值的投资途径。但是在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投资领域里,面对举不胜举的所谓赚钱的机会,投资什么的风险低、收益稳定?投资之后,有了资产,那么又如何应对通货膨胀、规避风险,同时尽量使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其实这些事关理财的问题都可以在博弈论中得到启发。

投资天然是博弈场

玩过桥牌都感觉它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娱乐方式,虽然是游戏,但是集心理学、推理、合作和技巧等理论和方法于一体。

投资其实与博弈类游戏有着相同的基本规则,那就是,尽管未来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你在出牌前仍然需要制订一个基于概率最优的作战计划,在没有明确信息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这个计划就是最优的策略。所以,投资者应该先对事情做出全面的分析,预想各种可能性之后制订一个严密的计划,投资基本上是遵循这一既定思路的。

当然,严格执行计划并不是要墨守成规,因为接收信息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信息的逐步增加,有些不确定不断地被消除,而另一些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你不断地对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决策取得最好的结果。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投资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的决策过程,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保持独立而慎密的思考是最为关键的成功要素。而另一方面,投资环境每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投资决策者都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贴近市场,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做出新的判断,固步自封是投资者的大忌。

国内的基金投资与成熟市场的基金投资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其中最突出的是,投资者的平均投资周期过短。当然,这涉及很多原因,比如投资者结构问题,投资者成熟程度问题等。众所周知,不同投资者有不同的投资偏好,投资偏好的集合就会形成一条投资理念主线,比如,我国的中小投资者曾经是市场最活跃的投资主体之一,但由于一直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自身投资意识、投资能力和经验不充分,加上新兴市场波动较大,制度缺位等因素,他们一般非常在意短期得失,“落袋为安”的心理占上风。

国内这种只重眼前利益的风气给基金投资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明显的是在此压力下,基金投资不得不强调短期收益,加强投资者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国内市场正在逐步成熟,投机盛行的状况改善很多。因此投资者似乎可以采用这个建议,现在大家能够如此踊跃地认购5年期国债,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基金投资定制一个5年期的投资计划呢?事实上,就常理而言,股票投资需要有比债券投资更长的投资周期;相信如果怀着一个健康的心态投资基金,坚持到底必有收获。

投资中的利益最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均收入上升,手中资金积累达几十万的人群越来越多。而银行利率下调,实名存款,迫使人们寻找其他保值、增值的投资途径。但是在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投资领域里,面对举不胜举的所谓赚钱的机会,人们不禁在问--投资什么的风险低、收益稳定?如何对冲通胀、规避风险,同时尽量使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突破传统的理财方式,开辟新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实现通涨压力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投资理财是一门学问、艺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经济危机时期,必须更新观念,积极理财。

首先,理财方式应向稳健型、积极型转变。中国人历来就有储蓄的习惯,一有钱就存银行。但目前的银行利率相对于过高的CPI而言是“负利率”。人们只知道买股票会套牢,实际上存银行也会套牢,股票套牢还有解套机会,而存银行则是眼看着手中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通胀最大的危害就是侵蚀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只有投资增值才能跑赢通胀。可行的办法是留足3个月或顶多半年的日常开支,其余的资金应尽可能拿去投资,让钱流动起来。

其次,理财目标应盯着CPI指标。以往一个公认的理财目标就是要跑赢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而目前的存款利率是“负利率”,CPI全年控制在4.8%以内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确定的投资回报时,应该提高投资理财的目标值,理财投资回报不应盯着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而应该盯着CPI指标。

目前,国内的投资理财渠道较多。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信托投资、保险、期货,面对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投资产品,在升值、加息和CPI上涨的压力下,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才能保证收益?如何操作才能控制风险?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应清楚了解产品的性质、投资方向、产品费率以及收益率说明等基本信息,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投资者。以下是几种比较适宜的投资方式:

股票:宜长线操作。2008年的中国股市已步入牛市后时代,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依然是好的,只要不求股市能够带来暴富的效应,而是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当作自己的公司一样长期持有,只求跑赢CPI指标,投资赢利是必然的。一是选资源优势企业;二是选产品能涨价行业;三是选销售规模大的企业;四是选多元化综合性的企业。

基金:基金配置不可缺。购买基金是一种较好的投资理财方式,风险较低、省时省力、收益较好。目前市场上比较稳健的理财品种主要是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主要投资于央行票据,债券型基金则主要投资于债券。两种基金流动性都很好,可随时赎回。从成熟市场来看,股票型基金是抵御通胀的长期、有效的工具。但普通投资者如果缺乏一定的经验和信息,在股市中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应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对于参与股票及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当达到阶段性收益目标后,为了回避证券市场风险而又不急需资金时,可将资金转换为货币市场基金。等待重新进入资本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市民,可以考虑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目前市场仍在负利率情况下运行,适当配置债券型基金不但可以规避震荡行情下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而且还能在持续通胀下实现保值。同时,进行定期定额投资基金也是适合有固定月收入、没有太多时间的上班族等特定人群的方式。

黄金:最传统的通胀“避风港”。黄金作为“天然货币”,是资产保值增值首选。在现今黄金牛市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考虑进行一些投资,但资产投资比例不应超过10%。黄金投资应注意的是:一是选择合适的方式持有黄金。目前黄金市场上的投资渠道大致有三类:纸黄金———以银行为代表;实物黄金———以上海黄金交易所为代表;黄金保证金交易———以场外伦敦金为代表。三种投资渠道各有特色,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对于想短期获利的投资者可购买纸黄金;对于想保值的投资者而言,应该选择实物黄金进行投资;对于风险控制意识较好的投资者可进行黄金保证金交易。二是选择时点进入黄金市场。黄金市场的高点应该在何处?就历史角度而言,现在的国际金价仍未到历史高点,虽然与2001年相比,金价是上涨了不少,但金价往往与美元反相关,而美元目前正在贬值。另外,美元的发行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而黄金的开采速度是百分之几,黄金显然会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投资仍然不失为良机。

银行理财产品:稳健对抗CPI。与基金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具有门槛高和流动性略差的特点。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中新股申购类产品、信托类产品收益比较稳定,而投资于基金、黄金、外汇的理财产品则风险较大。一般而言,打新产品和信托产品的本金不会发生损失。在2007年,新股申购类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5%,信托类产品的收益率则在5%左右,风险较大的基金类产品则可以获得60%-80%的收益率,即使打不到新股,也能保证本金安全。而这类产品的投资门槛为5万元,因此,就不需要再进行分散投资。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选择保本或非保本产品。其次应该注意产品期限,以半年期到一年期的短期投资品种为宜。除此之外,投资者应该清楚了解产品的性质、投资方向、产品费率以及收益率说明等基本信息,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投资者。

信托:资金较多者可考虑。目前来看信托还是一项能跑赢CPI且比较安全的投资选择,信托通常都会高于银行存款和CPI的。另外由于现在信托通常是用于产业投资,是“实打实”的,所以能控制风险,即便2007年股市疯涨的时候,也有一些大户还是会配置些信托。信托的一个“缺陷”,就是起点太高,一般都要100万元,所以离普通投资者有点距离。如果投资者手中资金较多、承受风险能力较强,可以考虑风投和私募基金等理财方式。

保险:耐心持有万能寿险。由于跟资本市场联动较大,2007年风靡一时的投连险近期有点遇冷,但万能寿险相对比较受宠。万能寿险属于比较稳健的投资型险种,持有者一定要有耐心,因为前期不是太“立竿见影”。通常至少5年以上才可以看出收益效果,一般是本金加上产生的利息,并且每月滚动计算复利,按照业内平均水平,年化收益可达到6%-7%。如果持有10年,估计乐观点可到10%。尽管最新的CPI是8.5%,但估计会下降,因此如果是长期的投资者,新产品不妨考虑万能寿险。而且,选择哪家公司的也有小窍门,看这家保险公司同一集团下在适度通货膨胀下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水平如何,这个网上一搜就可以搜到。据悉,目前华泰、泰康、国寿、平安等都有资产管理公司。

收藏:不仅仅是艺术。纽约大学教授梅建平也曾在他的“艺术品指数”理论中指出:“艺术品是很好的长期投资工具”。现实中许多人开始把对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行为。目前在国内,艺术品的投资是一个特殊的门类,其投资效益往往比别的项目更显著,其增值幅度也超过别的投资。它的特殊性在于这些艺术品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既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储蓄,也可作为艺术来欣赏与研究。由于精品在艺术家一生的创作中,数量极为有限,其独有性和不可取代往往可令其市场价值以惊人幅度攀升,而它们的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住。

面对高通胀率,根据家庭资产状况,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和性格特点、家庭短期和长期的生活目标、风险承受意愿这些因素,综合运用比对精选后的各种理财工具来进行投资组合,可使家庭资产在较大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高的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

一是“年轻人群”:先节流后开源。对于大部分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开源可以暂时排在第二位,节流反倒更加重要,应该先规划好自己每个月的支出,区别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当然年轻人在做好节流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收入特点搞好开源理财。在投资品种上,比较看好基金的定投。当然在具体品种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在股票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等类型上做区别,风险承受能力较大的,可以在自己配置比例上多购买一些股票基金,反之,则增加平衡型基金等其他基金。

二是中年人群:多考虑资本市场。对于那些已经成家、并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家庭而言,适当考虑将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减少银行存款、国债等理财产品,将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向。资本市场投资比例最好控制在40%-50%之间;债券类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则可以控制在30%-40%之间;剩余的部分资金,则留作流动资金,用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等理财产品的形式获取一定的收益。目前投资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尽量做一些流动性好或者短期的产品。

三是退休人群:需合理的“激进”投资。老年人群如果一直遵循原来保守的理财方法,很可能面临资金缩水的问题,可以适当考虑一些比较“激进”的投资方式,比如投资一些股票和基金,当然投入的资金比例一定要控制好,不能过多。老年人还可以投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银行推出的项目信托产品,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要收益高一些的,可以选择打新股类产品。由于还要考虑到“活得多久”的问题,老年投资者可以做一个类似“倒定投”的投资方式。现在先投入一笔钱,用来投资基金等收益不错的产品,然后到一定的时候,定期赎回。这样一来,届时就可以有一笔比较固定的资金每月进入自己的账户。目前,农业银行已开通了此类业务,老年人群也可以考虑一下。

四是稳定收入的工薪阶层:注重收益稳定。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收益稳定是第一位的,可以尝试购买一些打新股产品、FOF产品、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其中,表现好的债券基金,其年化收益率可达到10%至15%,甚至更高。同时对于一些有子女的家庭,可进行长期基金定投来补充子女的教育金,每个月投入300元至1000元即可,从长期来看,其年化收益率并不低于CPI,是一款保值增值的好产品。基金定投适合以下投资人群:有一定投资需求,但又缺乏投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投资者;每月有固定薪金收入或稳定收入,但没有大笔资金在手的工薪阶层;重视长期投资,注重稳定长期收益的稳健型投资者。

五是高收入人群:注重资产保值。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资产保值是第一位的,而增值是第二位的,高收入者除了可以投资于股票、债券外,还可以选择价值较高的古董、黄金等产品进行投资。当然,高收入者也可考虑涉足房产领域。

投资股市是场心理赌注

要给股市下一个定义,并不十分容易。你当然可以花费一分钟查一查词典或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但是查完之后,你的疑惑可能并不比知道这个概念之前少一些。正如很多人说的:股市是政策市、信息市、心理市,也可以说:是一个博弈市。

通过购买企业的股票,人们投资于企业;企业拿这些投资去发展业务,当取得利润的时候,要按照股份分红给投资者。这就是股市投资的基本原理。但是,由于股票是可买卖、转让的,这个简单的问题就变得复杂了。股票也成了一种特殊商品,有供给和需求矛盾造成的价格波动,股市又是一个完全竞争的效率市场,股价的活跃程度大大超过任何商品,这就使得很多人参与其中是为了博取差价,而“投资———分红”的原始意义反而被忽略了。当然,有许多的市场形态(如期货、外币)都有类似“股票市场”的逻辑,透过某种公开竞标的方式来购买替代性产品。所以,本章内容几乎可适用于各式各样的市场,不过一切都有个基本假设,就是这些市场都有公平的游戏规则,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违规或是作弊的现象,这难以避免,只要不导致游戏规则的破坏就没关系。

首先要探讨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可能根据决策理论找出最佳的投资策略。现在,已经有很多声称能为你带来高额回报的股市分析软件。不过,一般人相信分析股市的电脑程式能够为他们带来财富,就好像迷信的老太太相信老黄历一样。

这种一窝蜂地把相同程式或运算方法一次又一次卖给个别投资人,很可能会抹煞掉市场的多样性,而无法维持原来的公平与稳定性。一旦每个人用相同程式,不论好坏,在同一时间都会显示相同买或卖的讯息:长此以往,定会造成市场混乱。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但一般人还是很容易忘记写这些程式的人不比自己聪明多少,他们也只在销售这类产品的行业里打滚罢了。

在股市中,人们常常提到“庄家”———虽然,这类“庄家”是不合法的,但是几乎没有人否认他们的存在。有人认为,在股市赚钱的惟一办法就是“跟庄”,因为他们常有渠道获得内幕消息,这些信息是你我一般百姓所得不到的,但有时他们散布这类信息根本就是套散户的陷阱。

这里我们将一起观察股市的潮起潮落,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当然,我们不是希望教会你如何炒股票(读者也不要这样指望),而是通过股市的一些现象,讨论其中的博弈原则,这可能会使你加深对股票市场的理解。换言之,这里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讨论人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大家发财”究竟发谁的财

几年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教授曾在广州中山大学做了“公共政策与东亚奇迹”的演讲。斯蒂格利兹教授在演讲中特别谈到股票市场。

他告诫,股票市场当然重要,人们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其股份和风险。但是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并不是筹措资金用来投资的重要的场所。企业发行新股,应该是效益的负信号:效益最好的企业自有充足资金;次一等的企业,可以发行债券,按固定的利率付息。

好的和比较好的企业,何必发行新股让别人分享较高的利润呢?在发达国家,就整个股票市场的总体而言,在过去的20年里,新股的发行远远赶不上企业购回现股的规模,因此,资本在股票市场是净流出。在美国,新股减去回购对投资的比率是-9%。在其他发达国家,是-5%~-3%,筹资最多的日本也只有+2%。人们普遍认为,股票市场是一个重要的金融架构,但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他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人们对股票市场的期望那么高。因为在美国,人们常说股票市场只是有钱人游戏赌博的地方。

股市投机、赌博的成分很大。在美国,股票市场只是“有闲+有钱”的人游戏赌博的地方。至于广大工薪阶层、企业高层精英、大学专家教授,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紧跟股市行情的分秒变化呢?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投资股票市场,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股民,但他们做的主要是长线投资和基金投资。

投机和长线投资不同,指的是频繁转手追求短期差价的股市行为。企业的股价变动,根本上应该是企业业绩的反映。在短期内,企业是不可能创造很多利润的。频繁转手追求短期差价,就像赌博一样,没有多少赚钱的机会,何况要负担因为频繁转手变得沉重的交易费用和交易税。所以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长线投资多赚,投机短博多亏”是普遍的规律。

“啤酒”与“泡沫”

尽管很难把投资与投机截然分开,但是这两种行为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发育早,容量大,股市投资的观念深入民心。股民在居民中的比例比我们高很多,但是却完全看不到那种人头涌动、盯住证券交易所股市行情屏幕的情况。因为他们做的主要是长线投资,而且绝大多数把资金交给共同基金的专业人员去投资,去管理,让他们分享一些利润,所以自己不必计较股票价格一时一刻的涨落。而中国股市还处于初创阶段,投机成分很大。

的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股民利用投机短博发了财,但那是因为我国股市还远未成熟,尚处于初创阶段,几次股市泡沫让他们沾了很大的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股票市场的逐渐成熟,“长线多赚,短博多亏”终将成为规律。

一位经济学家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他说:股市就像一杯啤酒,如果没有一点泡沫,说明它不新鲜(没有活力);可是如果泡沫太多,啤酒就少了。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个繁荣的市场交易自然活跃,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一些投机现象,但是如果投机盛行,成为市场的“规律”,那么这个市场一定要出问题。因为说到底,支撑市场的是“啤酒”,而不是“泡沫”。回顾历史我们也能看到,几乎每一次“股灾”前夕,都有一个“泡沫”盈天的时期。无论是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0年的网络股引发的股市大跌,都是投机过盛、泡沫破灭的结果。除了别的教训以外,它还使人们懂得,社会心理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对于为卖而买的股市投机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就更大。在“行情好”的时候,人们都趋之若鹜;可是一旦行情转坏,人们又惟恐逃得不快,这正是股市大涨大跌的原因。

既然是股票市场,就不能排斥投机。但是短博多赚的阶段终将过去。过去很少人做长线投资,这也不能全怪股民。例如,中国股市开放以来,迄今企业大多只通过发行新股筹集资金,很少有企业把利润拿出去按股分红。人们看到的,要么只是配股,要么每股只分几分钱。中国股市这种相当长时间没有实质分红的局面,是许多弊病的根源。

“冤大头理论”与“郁金香狂热”

股票的原始意义在于:筹集资金用于生产以获取利润。然而现在买卖股票本身却成了最可能赚钱的生意。拥有股权的人也许会身价百倍,所根据的不过是未来的期望。为卖而买的个别商品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如果大家都看好那种东西,一窝蜂你炒我炒,价钱可以炒到很高的位置,就会随着所谓“冤大头理论”继续涨价。

所谓“冤大头理论”(也被称做“博傻游戏”)简单说就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高于它的实际价值,你买下它,你就是“冤大头”;可是只要还会有更大的“冤大头”愿意花更多钱来买,你这个“冤大头”就值得当。

金钱魔术的基础就是“更大的冤大头理论”———只要有这种人存在,价格就会继续上升,大家都可以继续赚下去。他们的资本家信念甚至相信无止境的增值,数目字继续呈螺旋无限上升。为了让财富的大乘法继续下去,必须能增加无限的需要。

在“冤大头理论”盛行之时,股价可能被哄抬至荒谬的水平,然后重重地跌回现实当中。与历史上一些投机泡沫破裂导致的价格大跌相比,我们正在经历的股市低靡只不过是小意思。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愚蠢的事情。当制订计划、方案或编织幻想时,在受到利益的贪欲和寻求刺激的需求,或仅仅是受到模仿力量的驱使的情况下,就会有愚蠢的事情发生。一旦陷入到这些贪欲和需求中,愚蠢的事情就具有了疯狂的野性……”

以上引言出自《异常流行的幻想与芸芸众生的疯狂》,这本书是查尔斯·麦基于1841年写的,然而至今仍在不断再版。此书为何常盛不衰?就因为这世界的骗局和我们的愚蠢常盛不衰。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暴富者们传奇般的故事。其中包括密西西比河和南海的“暴富”们不顾一切地大肆买卖荷兰郁金香。

17世纪欧洲的郁金香热潮,就是个金融市场的群众心理典型范例。麦基的书中介绍了当时对郁金香的投资热潮,一般人愿意拿整年收入来购买一株花苞,每个人都有十足的把握,相信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个月后就可用更高的价格卖出。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荷兰的郁金香球茎价格上升了好几十倍,这股狂热终因承受不了重担而冰消瓦解,以更快的速度跌至原来的水平。这就像以空头支票骗钱或匿名的连锁信一样,迟早会垮掉。现在许多词典里都收录了“郁金香热”这个词,而现代的大众传播,人们更容易产生全面性的金融恐慌。

前些年日本经济泡沫现象严重,经济增长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一时间,炒得仅东京地区的地产价值,简直可以把整个美国买下。泡沫得太离谱了,一下子垮了下来,经济损失当然很大,那些最后被套住的人就要亏大本。

疯狂楼市:一场多方动态博弈

房地产行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和普通人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总体说来,在房地产市场中,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是多方博弈,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参与者多,涉及面广,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难以言表。

对于复杂难以预测的房价走势,各相关方莫衷一是。某刊物的记者在上海采访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认为房价会涨者多为相关政府官员、房地产开发商、部分地产中介、房地产投资或投机者;认为房价会降者多为弱势群体、外行人士和学院派房地产研究人员。双方均言之凿凿,自成体系,令人眼花缭乱。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利益关系的格局。很多人的看法与其说是客观判断,还不如说是他们对房价走势的内心期望。因此,要分析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及其走势,就不能不对所牵涉的几个基本利益主体及其博弈过程进行分析。

在今天的中国,房地产商已经成为一个发育程度最高的利益主体。

这首先是因为房地产是过去十几年间资源积聚速度最快、资源积聚规模最大的一个行业;其次,房地产商也是较早以自觉意识甚至集体力量影响政府政策和社会风向的一个群体。这个历史要追溯到90年代初海南等地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当时由于经济过热,特别是房地产过热,政府出台紧缩政策以收缩银根,这样就断了房地产炒作的资金链条。

于是,从这个时候起,由媒体或其他机构出面,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请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出来讲话。这些研讨会的基调大体是:目前中国经济并没有过热,政府应当改变紧缩政策,放松银根。这些研讨会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政府放松银根,被套的房地产解套。

现在看来,房地产已经开始成为目前中国发育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大同时自觉意识也最强的一个利益集团。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最大的富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在中国福布斯2002年度公布的100名富豪中,有40多人涉足地产业。此后尽管不断有从事房地业的富豪身陷囹圄,但在福布斯《2003年中国内地富豪榜》上,涉足房地产的还是高达35名。而在2004年《中国大陆百富榜》中,主营行业与房地产有关的“富人”又恢复到总人数的40%。财富的规模、现实的利益以及历史的积累,造就了房地产集团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

应当说,在市场经济中,利益集团的发育是一件正常甚至是必需的事情。问题是如何对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进行规范以及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行平衡。

为了简化问题,首先来看中央政府作为市场“裁判”时的情形,即房地产商与消费者、房地产商与银行、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假设政府的宏观政策等不变,市场上仅两个参与主体,即房地产商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两种决策方式,即协作与不协作;房地产开发商也有两种决策,即优质产品与偷工减料,不难发现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金融机构不协作与开发商偷工减料,金融机构协作与开发商做出优质产品。

事实上,上述两种情况在不同阶段、不同城市都出现过,当然这也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效果,这就是时滞效应。政府在制定政策以后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商共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收集各种市场信息的反馈来修改政策,如此循环往复。

这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如下:首先,政府根据所收集的市场信息,选择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调控市场繁荣程度;接着,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政府出台的政策,揣测政府意图,并结合自己对市场走向的判断,来增加或减少给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的贷款。最后,房地产商根据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过程相应地做出自己的投资规划:扩大投资规模或缩减投资量。

如果考虑到购房者,那么这个博弈就成了政府、开发商、购房者和金融机构的四方利益博弈。该博弈模型从国内的大前提出发,从政策的制定到最终落实到购房者,讨论其利益的分配及决策。很明显,购房者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劣势,所掌握的信息既不及时,也不全面,仅仅是一些公开或较公开的信息,并且对于购房者整体而言,相互之间没有什么沟通能力,没有信息优势,处于房地产市场博弈各方最为被动的地位。

在这个动态博弈中,我们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讨论。首先将四方参与者分为两类,设为A与B。其中A由中央政府与购房者组成,因为两者立场较为接近:中央政府目的是规范市场,以保长治久安;同时,中央政府的政策倾向于购房者利益,公平的市场才不会使购房者盲从,这有利于规范化市场的形成。而规范化市场能为购房者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增强中央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

B由房地产商与银行、地方政府等组成,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基础。房地产商的大部分资金是由银行提供的,银行也是企业,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而这些金融机构监督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并且拥有大量信息,以增强其监控能力,提高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合理、规范操作可能性,预期获得高额回报。

又由于房地产的开发上投入的自有资金也占相当大比重,也不想将项目“烂”在自己手中,但由于其信息优势,且规模较大,易于操纵市场,并变相哄抬物价,从而形成卖方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占有超额利润。

同时,近些年来在政绩、财政压力等因素促发下,地方政府对于“经营城市”“出售土地”的兴趣逐渐增加。这为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的结盟提供了可能。

2005年4月16日,新华社发表了记者包永辉的一篇文章,披露某地方政府操纵地价抬高商品房价格的做法。

文章说,江苏一家在全国也算得上重量级的房地产公司老板向他透露,有个城市为了抬高出让土地的价格,特意请他们这家公司来当“托儿”,与外地投标企业竞价。这位老板十分担心价格抬得太高,砸在自己手里吃不消。

该市政府一位官员“开导”他:“你只管往高里抬价就行了,如果砸在手里,由政府兜底,大不了再还给政府”。于是,吃了“定心丸”的这位老板果然创下该市土地出让价的新高。这个案例形象地揭示了房地产集团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至于地方政府官员在土地征用、地皮出让、工程项目中的腐败行为,更成为这种联盟关系的粘合剂。

事实上,最近几年时间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的扶摇直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结盟与合作的结果。

搜索一下最近几年有关房地产的消息,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些房地产价格上涨最迅猛的城市,当地政府的领导人总是利用各种途径向人们传达这样的一些信息:本地的房价不会下跌只会上涨;来本地投资房地产会有很好的回报;本地的房地产市场现在是一片兴旺等等。

甚至在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纷纷对中国房地产泡沫化提出警告的时候,这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仍然坚信本地的房地产发育健康,房价是正常的。而且,在游资形成的炒房团已经在一些地方兴风作浪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人甚至公开向游资发出这样的召唤:欢迎炒房团来本地加入房地产的发展。这几乎与直接呼吁炒房没有什么差别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有所作为,加大力度规范市场,其二是不作为,任由市场随意变化。同时,购房者也面临两个选择:其一是正常地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合理购房,特别是在房价居高不下时持币待购,其二是毫无理性可言,盲目购房。

房地产开发商合理合法地开发新项目,或者投机取巧,开发不能保质保量的劣质品。银行也根据房地产商和政府的操作选择增加贷款以支持房地产投资或者减少贷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可见,对于政府来说,当市场混乱,价格失调时,有所作为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对于购房者则根据自身条件购房,不为购置房产来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方为上策。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合法合理开发新项目,定价适中,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是收益最大的选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变更而改变贷款策略是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方法。

想象一下这种理想的情况:在中央政府的有序管理与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商能够充分洞察购房者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科学规划、设计、建设并以合理的价位销售楼盘,那消费者自然趋之若鹜。于是,开发商安心赚取利润,赢得越来越好的市场信誉;消费者购得满意的房屋,安居乐业;市场秩序井然,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这不就是房地产市场皆大欢喜的多赢之局吗?

多人投资博弈里的借力技巧

我国家电产业依然保持快速、持续的发展态势。国内家电生产规模继续扩大,目前我国彩电、激光视盘机、收录放机、家庭影院、微波炉的产销量、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小家电产品生产规模增长很快,出口增长势头也很强劲。那么从家电产业我们似乎能得到一些投资的启示,特别是从家电企业渠道的发展,对我们现今的投资更有所启示。

格力自建渠道的成功,使得很多家电企业的效仿。仔细分析,企业自建渠道主要需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改变渠道经营理念,真正实现共赢。原有渠道建设理念大多出于避免大卖场对厂家的过度压榨,之所以大卖场能对厂商进行压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厂商对渠道局限性的理解,他们把经销商看成是库存压力的转移通道。而渠道建设的真正含义在于通过渠道模式的不断创新,把价值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局面。

2.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强势品牌是吸引消费者和经销商的重要资源,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认可与否决定了厂商与渠道商在谈判中的强势和弱势。事实上,在厂商、渠道商、顾客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博弈:(1)厂商存在两种选择。一是选择把重心放在经销商上面,这会导致产品价格过高或者厂商利润微薄;二是选择把重心放在消费者身上,集中资源推广品牌。而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诸多厂商往往急功近利。(2)渠道商同样存在两种选择。一是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不断压榨厂商,保证自己的利益;二是与厂商合作,积极开拓市场,创造利润。(3)顾客也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购物渠道,因为购物场所的认知度大于品牌的认知度;另外在品牌认购度强的情况下,顾客会选择品牌。这个三头博弈的均衡是:厂商集中资源进行品牌建设;而渠道商采取与厂商积极合作的态度;消费者选择品牌就是选择渠道商,这就保证了各博弈方的利益均衡,实现了价值的传递。否则,厂商将永远陷入与渠道商之间的零和博弈中。

3.合作模式的创新。在未来的渠道建设中,厂商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获得资源的优势,必须进行多方力量的整合。也就是说,厂商在渠道建设中必须巧妙地“借力”。在“借力”的方式上下功夫也就是进行渠道模式的创新。渠道中除了这几个常见的利益相关者之外,随着渠道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多品牌、多产品经营成了零售终端发展的必需,所以品牌加盟商也是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在渠道建设中也不容忽视。因此渠道合作模式的创新将是未来厂商和渠道商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投资理财最要读懂周围人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理财已成为决定和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但投资理财有哪些思路、模式、方法呢?好的办法、新的方法非常之多。但人们在跟着媒体学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周围那些很具有理财意识的人的存在。

要能真正地成为投资理财的好手,首先要树立新的认识,从国情出发,从自己生活状况出发,让自己认识到投资理财与自己生活的直接关系,多学自己身边那些非常具有理财能力的人,身边的榜样最具可学性,使投资理财成为自己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投资理财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在日常生活中,总有许多工薪阶层或中低收入者持有“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的观念。普遍认为,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就差不多了,哪来的余财可理呢?“理财投资是有钱人的专利,与自己的生活无关”仍是一般大众的想法。

事实上,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举个例子,假如你身上有10万元,但因理财错误,造成财产损失,很可能立即出现危及到你的生活保障的许多问题,而拥有百万、千万、上亿元“身价”的有钱人,即使理财失误,损失其一半财产亦不致影响其原有的生活。因此说,必须先树立一个观念,不论贫富,理财都是伴随人生的大事,在这场“人生经营”过程中,愈穷的人就愈输不起,对理财更应要严肃而谨慎地去看待。

理财投资是有钱人的专利,大众生活信息来源的报章、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理财方略是服务少数人理财的“特权区”。如果真有这种想法,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当然了,在芸芸众生中,所谓真正的有钱人毕竟占少数,中产阶层工薪族、中下阶层百姓仍占极大多数。由此可见,投资理财是与生活休戚与共的事,没有钱的穷人或初入社会又身无一定固定财产的中产等层次上的“新贫族”都不应逃避。即使捉襟见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运用得当更可能是“翻身”的契机呢!

其实,在我们身边,一般人光叫穷,时而抱怨物价太高,工资收入赶不上物价的涨幅,时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为富贵之家,或有些愤世嫉俗者更轻蔑投资理财的行为,认为是追逐铜臭的“俗事”,或把投资理财与那些所谓的“有钱人”划上等号,再以价值观贬抑之……,殊不知,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逻辑思维———一方面深切体会金钱对生活影响之巨大,另一方面却又不屑于追求财富的聚集。

因此说,芸芸众生必须要改变的观念是,既知每日生活与金钱脱不了关系,就应正视其实际的价值,当然,过分看重金钱亦会扭曲个人的价值观,成为金钱奴隶,所以才要诚实面对自己,究竟自己对金钱持何种看法,是否所得与生活不成比例?金钱问题是否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避免之痛”了?

财富能带来生活安定、快乐与满足,也是许多人追求成就感的途径之一。适度地创造财富,不要被金钱所役、所累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中庸之道。要认识到,“贫穷并不可耻,有钱亦非罪恶”,不要忽视理财对改善生活、管理生活的功能。谁也说不清,究竟要多少资金才符合投资条件、才需要理财呢?

从我们多年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和市场调查的情况综合来看,理财应“从第一笔收入、第一份薪金”开始,即使第一笔的收入或薪水中扣除个人固定开支及“缴家库”之外所剩无几,也不要低估微薄小钱的聚敛能力,1000万元有1000万元的投资方法,1000元也有1000元的理财方式。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都从储蓄开始累积资金。一般薪水仅够糊口的“新贫族”,不论收入多少,都应先将每月薪水拨出10%存入银行,而且保持“不动用”“只进不出”的情况,如此才能为聚敛财富打下一个初级的基础。假如你每月薪水中有500元的资金,在银行开立一个零存整取的账户,劈开利息不说或不管利息多少,20年后仅本金一项就达到12万了,如果再加上利息,数目更不小了,所以“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视。

当然,如果嫌银行定存利息过低,而节衣缩食之后的“成果”又稍稍可观,我们也建议开辟其它不错的投资途径,或入户国债、基金,或涉足股市,或与他人合伙入股等,这些都是小额投资的方式之一。但须注意参与者的信用问题,刚开始不要被高利所感,风险性要妥为评估。绝不要有“一夕致富”的念头,理财投资务求扎实渐进。

总之,不要忽视小钱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时间一样,懂得充分运用,时间一长,其效果就自然惊人。最关键的起点问题是要有一个清醒而又正确的认识,树立一个坚强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我们再次忠告:理财先立志———不要认为投资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理财从树立自信心和坚强的信念开始。

理财重在规划别让“等有了钱再说”误了你的“钱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一辈子工作勤奋努力,辛辛苦苦地存钱,却又不知所为何来,既不知有效运用资金,亦不敢过于消费享受,或有些人图“以小搏大”,不看自己能力,把理财目标定得很高,在金钱游戏中打滚,失利后不是颓然收手,放弃从头开始的信心,就是落得后半辈子悔恨抑郁再难振作。

拒绝各种诱惑,不良理财习惯可能会使你两手空空。每个月领薪日是上班族最期盼的日子,可能要购置家庭用品,或是购买早就看中的一套服饰,或是与朋友约好去上一份“人情”……各种生活花费都在等着每个月的薪水进账。

在我们身边不时地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固定而常见的收入不多,花起钱来每个都有“大腕”气势,身穿名牌服饰,皮夹里现金不能少,信用卡也有厚厚一叠,随便一张刷个两下子,获得的虚荣满足胜于消费时的快乐。

月头领薪水时,就像过节似的大肆花,月尾时再苦叽叽地一边缩衣节食,一边再盼望下个月的领薪日快点到,这是许多上班族的写照,尤其是初入社会经济刚独立的年轻人,往往最无法抗拒消费的诱惑,也有许多人是以金钱(消费能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补偿心理某方面的不足,这就使自己对金钱的支配力不能完全掌握。

身处这个消费的社会,拒绝诱惑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要对自己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具有完全的掌控权,就要先从改变理财习惯下手。“先消费再储蓄”是一般人易犯的理财习惯错误,许多人生活常感左入右出、入不敷出,就是因为你的“消费”是在前头,没有储蓄的观念。或是认为“先花了,剩下再说”,往往低估自己的消费欲及零零星星的日常开支。对中国许多的老百姓来说,要养成“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才是正确的理财法。实行自我约束,每月在领到薪水时,先把一笔储蓄金存入银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购买一些小额国债、基金,“先下手为强”,存了钱再说。这样一方面可控制每月预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面又能逐渐养成节俭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消费观甚至价值观,以追求精神的充实,不再为虚荣浮躁的外表所惑。这种“强迫储蓄”的方式也是积攒理财资金的起步,生活要有保障就要完全掌握自己的财务状况,不仅要“瞻前”也要“顾后”,让“储蓄”先于“消费”吧!切不可先消费———尽情享受人生———等有了“剩余”再去储蓄。

没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来自于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常听人以“没有数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财”等借口规避与每个人生活休戚相关的理财问题。似乎一般人易于把“理财”归为个人兴趣的选择,或是一种天生具有的能力,甚至与所学领域有连带关系,非商学领域学习经验者自认与“理财问题”绝缘,而“自暴自弃”“随性”而为,一旦被迫面临重大的财务问题,不是任人宰割就是自叹没有金钱处理能力。

事实上,任何一项能力都非天生俱有,耐心学习与实际经验才是重点。理财能力也是一样,也许具有数字观念或本身学习商学、经济等学科者较能触类旁通,也较有“理财意识”,但基于金钱问题乃是人生如影随形的事,尤其现代经济日益发达,每个人都无法自免于个人理财责任之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女人是天生的理财高手”,从现今一般家庭由太太掌管财务的比例较高中似乎得到印证,但从家庭角色分工的角度来看,管家的人管钱也是理所当然的“份内事”,这并不表示女性擅长理财,不然为何在理财专业人士当中,女性的比例又偏低呢?

现代经济带来了“理财时代”,五花八门的理财工具书多而庞杂,许多关于理财的课程亦走下专业领域的舞台,深入上班族、家庭主妇、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勤俭储蓄的传统单一理财方式已无法满足一般人需求,理财工具的范畴扩展迅速。配合人生规划,理财的功能已不限于保障安全无虑的生活,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满足。这时,你还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玩金钱游戏”,与己无关的行为,那就证明你已落伍,该奋起直追了!

不要奢求一夕致富,别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有些保守的人,把钱都放在银行里生利息,认为这种做法最安全且没有风险。也有些人买黄金、珠宝寄存在保险柜里以防不测。这两种人都是以绝对安全、有保障为第一标准,走极端保守的理财路线,或是说完全没有理财观念;也有些人对某种单一的投资工具有偏好,如房地产或股票,遂将所有资金投入,孤注一掷,急于求成,这种人若能获利也就罢了,但从市面波动无常来说,凭靠一种投资工具的风险未免太大。

有部分的投资人是走投机路线的,也就是专做热门短期投资,今年或这段时期流行什么,就一窝蜂地把资金投入。这种人有投资观念,但因“赌性坚强”,宁愿冒高风险,也不愿扎实从事较低风险的投资。这类投机客往往希望“一夕致富”,若时机好也许能大赚其钱,但时机坏时亦不乏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的例子。

不管选择哪种投资方式,上述几种人都犯了理财上的大忌:急于求成,“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缺乏分散风险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发达和加入WTO、国际市场的大开,国人的投资渠道也愈来愈多,单一的投资工具已经不符国情民情,而且风险太大,于是乎有“投资组合”的观念应运而生,目的既为降低风险,同时也能平稳地创造财富。目前的投资工具十分多样化,最普遍的不外乎有银行存款、股票、房地产、期货、债券、黄金、共同基金、外币存款、海外不动产、国外证券等,不仅种类繁多,名目亦分得很细,每种投资渠道下还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若不具备长期投资经验或非专业人士,一般人还真弄不清。因此,一般大众无论如何对基本的投资工具都要稍有了解,并且认清自己的“性向”是倾向保守或具冒险精神,再来衡量自己的财务状况,“量力而为”选择较有兴趣或较专精的几种投资方式,搭配组合“以小博大”。投资组合的分配比例要依据个人能力、投资工具的特性及环境时局而灵活转换。个性保守或闲钱不多者,组合不宜过于多样复杂,短期获利的投资比例要少;若个性积极有冲劲且不怕冒险者,可视能力来增加高获利性的投资比例。各种投资工具的特性,则通常依其获利性、安全性和变现性(流通性)三个原则而定。例如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变现性也强,但获利性相对地低了;而股票、期货则具有高获利性、变现性也佳但安全性低的特性;而房地产的变现能力低,但安全性高,获利性(投资报酬率)则视地段及经济景气而有弹性。配合大经济环境和时局变化,一般说来,经济景气不良、通货膨胀明显时,投资专家莫不鼓励投资人增加变现性较高且安全性也不错的投资比例,也就是投资策略宜修正为保守路线,维持固定而安全的投资获利,静观其变,“忍而后动’”。景气回苏?投资环境活络时,则可适时提高获利性佳的投资比例,也就是冒一点风险以期获得高报酬率的投资。了解投资工具的特性及运用手法时,搭配投资组合才是降低风险的“保全”作法。目前约有八成的人仍选择银行存款的理财方式,这一方面说明大众仍以保守者为多,另一方面也显示,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投资组合中最保险的投资工具仍要占一定比例如,不要把所有资金都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里去。“投资组合”乃是将资金分散至各种投资项目中,而非在同一种投资“篮子”中作组合,有些人在股票里玩组合,或是把各种共同基金组合搭配,仍然是“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作法,依旧是不智之举!

管理好你的时间胜于管理好你的金钱和财富。现代人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忙得找不出时间来了”。每日为工作而庸庸碌碌,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人,就像常怨叹钱不够用的人一样,是“时间的穷人”,似乎都有恨不得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来过的愿望。但上天公平给予每人一样的时间资源,谁也没有多占便宜。在相同的“时间资本”下,就看各人运用的巧妙了,有些人是任时间宰割,毫无管理能力,二十四小时的资源似乎比别人短少了许多,有人却能“无中生有”,有效运用零碎时间;而有些懂得“搭现代化便车”的人,干脆利用自动化及各种服务业代劳,“用钱买时间”。“时间即金钱”,尤其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更能深切感受,每天时间分分秒秒的流失虽不像金钱损失到“切肤”的程度,但是,钱财失去尚可复得,时间却是“千金唤不回”的。如果你对上天公平给予每个人24小时的资源无法有效管理,不仅可能和理财投资的时机性失之交臂,人生甚至还可能一事无成,可见“时间管理”对现代理财人的重要性。想向上帝“偷”时间既然不可能,那么学着自己“管理”时间,把分秒都花在“刀口”上,提高效率,才是根本的途径。“忙”“没有时间”只是借口而并非真实,如果聪明才智相仿,而工作时数比别人长,绩效(薪水、所得、职位、成就)却不比别人好,那就该好好检讨,是不是没有充分发挥时间效率?在心理上必须建立一个观念,力求“聪明”工作,而不是“辛苦”工作。例如别人六个小时可做到的事,我努力在四个小时之内完成。以追求最高的时间绩效为目标,假以时日,时间自然在你掌握中!时间管理与理财的原理相同,既要“节流”还要懂得“开源”。要“赚”时间的第一步,就是全面评估时间的使用状况,找出所谓浪费的零碎时间,第二步就是予以有计划地整合运用。首先列出一张时间“收支表”,以小时为单位,把每天的行事记录起来,并且立即找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彻底改善。再来,把每日时间切割成单位的收支表做有计划的安排,切实去达成每日绩效目标。“时间是自己找的”,当你把“省时”养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就会使每天的二十四小时达到“收支平衡”的最高境界,而且还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闲暇”的时间,去从事较高精神层次的活动!如果你是开车或乘公交车的上班族,平均一天有两个小时花在交通工具上,一年就有一个月的时间待在车里。如果把这一个月里每天花掉的两个小时集中起来,连续不断地坐一个月的车,或不眠不休地开一个月的车,就能体会其时间数量的可观了。

要占时间的优势,就要积极地“凭空变出”时间来,以下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让你轻松成为“时间的富人”。

尽量利用零碎时间:坐车或等待的时间拿来阅报、看书、听空中资讯。利用电视广告时间处理洗碗、洗衣服、拖地等家事。不要忽略一点一滴的时间,尽量利用零碎时间处理杂琐事务。改变工作顺序:例如做饭时,先洗米煮饭、煮汤、再来洗菜、炒菜,等菜上桌的同时,饭、汤也好了。稍稍改变一下工作习惯,能使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此种“时间共享”的作业方式可在工作中多方尝试,而“研究”出最省时的顺序。

批量处理,一次完成:购物前列出清单,一次买齐。拜访客户时,选择地点邻近的并逐户拜访。较无时效性的事务亦以地点为标准,集中在同一天完成,以节省交通时间。

工作权限划分清楚,不要凡事一肩挑:学习“拒绝的艺术”,不要浪费时间做别人该做的事,同事间互相帮忙偶尔为之,不要因“能者多劳”而做烂好人。办公室的工作各有分工,家事亦同,家庭成员都该一起分担,上班族家庭主妇不要一肩挑。例如,先生的书房、车子;小孩的房间、玩具要求他们自己清理,家事也要分工负责,把省下的时间用来自我充实,做个“新时代主妇”。善加利用付费的代劳服务;银行的自动转帐服务可帮你代缴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信用卡费、租税定存利息转账等,多加利用,可省排队等候的时间。

以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力:办公室的电话连络可以传真信函、电子邮件取代,一方面可节省电话追踪的时间内容又有凭据,费用亦较省。而且传真信、电子邮件简明扼要,比较起电话连络须客套寒暄才切入主题,节省许多无谓的“人力”与时间。家庭主妇亦可学习美国妇女利用机器代劳的快速做家事方法。例如使用全自动单缸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微波炉等家电用品,可比传统人力节省超过一半的时间,十分可观。

理财投资就是上帝掷色子吗

有一本关于量子物理的书,却有着哲学的书名———《上帝掷骰子吗?》。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掷骰子吗?如果人的意识真的能够左右微观世界,真的能够决定那只薛定鄂猫的生死,那么众人的意识集合能否左右宏观世界呢?显然是不可以,面对一次次的灾害,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不得不承认生命的脆弱。生活不玩骰子。在很多的看似依靠偶然性发生的事情里,你把这些偶然跟必然相综合,你会发现上帝不只是在掷骰子。

为什么当年微软和DELL能给投资者带来高回报,股价却没有一步到位?而当人们无比兴奋地计算亚马逊这样的网络股的点击率量,不断推高股价,期望股价一步到位,不再给后来者赢利机会的时候,网络股却崩塌了。当然现在看来,如果一个刚刚开办的网络书店,其总市值超过了全美最大的连锁书店,而前者的营业额连后者的1/10都不到,那其股价崩塌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是除了少数坦言不懂科技或网络而回避这类投资的人,其余的投资者有多少能逃脱网络泡沫的破灭而造成的损失呢?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泡沫,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泡沫没有两样。但在当时,市场的主流却并没有这么想,因为大多数人没有预知到泡沫的破灭,直到它真的来临。如果谁真能发明时间机器,那他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亿万富翁,但这是不可能的。证券市场用最好的薪水,雇佣最聪明的分析师,努力地研究经济、行业或企业,最多也只能看到非常短暂的未来的影子。

投资中一个重要的心理陷阱是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把握未来。过度自信者中也包括以资金为后盾操纵股价的庄家。从总体而言,庄家一定是亏损的,只是还没有人统计亏损的总额有多大,但从破产券商和庄家资金链断裂的新闻报道,可以知道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所以投资中的意外是投资本身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偶然的事件或投资者水平的问题。所以如果在国内市场,某只基金的重仓股出现下跌,其实再正常不过,哪怕这只股票跌得只剩1%,也只是说明这只股票发生了超出基金经理预期的事情。市场用一只股票的下跌来评价整个基金投资的水平是不全面的。因为如果不是因为未来的不可知,人们其实根本就不用分散投资,全额投资收益率最高的那只股票就行了。

上个世纪物理学的发现也许与证券市场有某些类似之处。一个欧洲的皇室成员同时也是物理学家叫德布罗意的,他发现电子既是实体的粒子,又是一种波,他把这种现象叫做波粒二相性。另一个物理学家海森伯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测不准原理”。他认为,微观世界和我们现存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比如电子,你要么可以知道它运动的路径,要么可以探测它出现的地点,但无法两者都知道。这就说明我们知道电子在围着原子转,我们就无法知道它到底在什么地方。爱因斯坦对此非常恼火,他说“上帝不玩骰子”,于是开始研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大一统理论。但非常可惜,他没有成功。

说这个故事只是想告诉读者,就像我们必须接受微观世界是概率的世界一样,我们必须接受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短期而言,股价相对企业基本面的波动是不确定的,而企业的基本面却是确定的;长期而言,股价反映企业基本面变化的趋势是比较确定的,但企业的基本面却变得不再确定。所以无论时间长短,我们都不可能两者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