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值金版-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
47211000000026

第26章 购物达人的消费博弈

现实经济中充满了为探知底价而“讨价还价”的情形,大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协定,小到消费者与零售商的价格商定,还有厂商与工会之间的工资协议、房产商与买者之间关于房价的确定、各种类型的谈判等等。这实际上都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讨价还价博弈

生活中每个人如同一个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本是一种平和之道,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小到个人与个人下棋之间的对弈乃至处事;大到古时的战场、现今的商场,无不在博弈中生存。

商场讨价还价,经常会运用到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有一个关于分蛋糕的故事:假设有一对男女在分一块蛋糕,那么怎样分配才能保证公平合理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一方将蛋糕一切两半,另一方则选择自己分得哪一块蛋糕。不妨先假设男A负责切蛋糕,而女B则在两块蛋糕中选择一块。很显然,男A在这种切蛋糕的规则下一定是努力让两块蛋糕切得大小尽量相同。这就是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Ultima tumgames)。但是,在现实中,将两块蛋糕切得完全一样大小是不可能的,如果使用精密仪器去测量,用精密刀具去切割,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还不如用手去切。假设这个男A与女B都是那种斤斤计较很小家子气的人,在这样规则下,男A分得的蛋糕一定是小的那块。

男A和女B都想得到最大块的蛋糕,两个人都不愿意先去切这块蛋糕,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分配蛋糕的规则。如果把蛋糕的总量看做为1,男A和女B各自同时报出自己希望得到的蛋糕的份额,如4/5,7/8.他们之间约定,必须是两人所报出的份额相加总和等于1时,才能分配,否则从新分配。但是,从数学角度上看,这两个人博弈的纳什均衡点会有无数个,只要两人所报出份额相加为1的组合都是均衡结局,比如男A报1/2,女B报1/2;男A报2/3,女B报1/3,依此类推。这里的问题是在于如果女B报8/9,男A报1/9,这个时候男A也只有接收这个条件,由于这是一次性博弈,如果男A不接收那么双方连一丁点的蛋糕都分不到,从人的理性角度来看,这种结果显然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绝对的利他主义者,或者说是带有其他目的的博弈参与者除外,明显的,如果把4/5的蛋糕归某一参与者,而剩余仅仅1/5的蛋糕留给另一参与者的情况是很难发生。对于这个例子来说,男A绝对不会满足于只能分到1/5的蛋糕,他会要求再次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分蛋糕的博弈就不再是一次性博弈。

实际上,当分蛋糕博弈成为一个动态博弈时,这就相当于商场中讨价还价的博弈基本模型。在商场竞争中,无论是日常的商品买卖,还是到国际贸易乃至重大政治谈判,都存在着讨价还价的问题。比如中国加入WTO的时候,为了国家或民族利益与许多发达国家的讨价还价,进行了漫长而又艰难的谈判。从这个漫长过程的谈判中可以发现,讨价还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比如发达国家首先对中国提出一个要求,中国决定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假如中国不接受,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建议,或者等待发达国家从新调整自己的要求。这样双方相继行动,轮流提出谈判要求,形成了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博弈。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某个穷困的书生A为了维持生计,要把一副字画卖给一个财主B。书生A认为这副字画至少值200两银子,而财主B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他认为这副字画最多只值300两银子。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能顺利成交,那么字画的成交价格会在200~300两银子之间。如果把这个交易的过程简化为这样:由B开价,而A选择成交或还价。这时,如果B同意A的还价,交易顺利结束;如果B不接受,那么交易就结束了,买卖也就做不成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两阶段动态博弈的问题,应该从动态博弈问题的倒推法原理来分析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由于财主B认为这副字画最多值300两,因此,只要A的还价不超过300两银子,财主B就会选择接收还价条件。但是,再从第一轮的博弈情况来看,很显然的,A会拒绝由B开出的任何低于300两银子的价格,如果说B开价290两银子购买字画,A在这一轮同意的话,就只能得到290两;如果A不接受这个价格,那么就有可能在第二轮博弈提高到299两银子时,B仍然会购买此副字画。从人类的不满足心来看,A显然会选择还价。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财主B先开价,书生A后还价,结果卖方A可以获得最大收益,这正是一种后出价的“后发优势”。这个优势是分蛋糕动态博弈中最后提出条件的人几乎霸占整块蛋糕。

事实上,如果财主B懂得博弈论,他可以改变策略,要么后出价,要么是先出价但是不允许A讨价还价。如果一次性出价,A不答应,就坚决不会再继续谈判来购买A的字画。这个时候,只要B的出价略高于200两银子,A一定会将字画卖于B。因为200两银子已经超出了A的心里价位,一旦不成交,那一文钱也拿不到,只能继续受冻挨饿。

博弈理论已经证明,当谈判的多阶段博弈是单数阶段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而双数阶段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动优势”。这在商场竞争中是常见的现象:非常急切想买到物品的买方往往要以高一些的价格购得所需之物;急切于推销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以较低的价格卖出所销售的商品。正是这样,富有购物经验的人买东西、逛商场时总是不紧不慢,即使内心非常想买下某种物品都不会在商场店员面前表现出来;而富有销售经验的店员们总是会劝说顾客,“这件衣服卖得很好,这是最后一件”之类的陈词滥调。

商场中的讨价还价正如书生A与财主B之间的卖与买一样,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能够运用博弈的理论,定能够成为胜出的一方。

弄清商家的报价技巧

报价很有技巧,报价太高,会吓跑客户,报价太低,客户一看就知道你不是行家老手,不敢冒险与你做生意。对老客户报价也不容易:他会自恃其实力而将价压得厉害,以至在你接到他的询盘时,不知该如何报价。

有经验的经销商会在报价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报价中选择适当的价格术语,利用合同里的付款方式、交货期、装运条款、保险条款等要件与买家讨价还价,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综合优势,在报价中掌握主动。

报价前充分准备。首先,认真分析客户的购买意愿,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才能拟就出一份有的放矢的好报价单。有些客户将价格低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一开始就报给他接近你的底线的价格,那么赢得定单的可能性就大。

其次,作好市场跟踪调研,清楚市场的最新动态。由于市场信息透明度高,市场价格变化更加迅速,因此,经销商必须依据最新的行情报出价格———“随行就市”,买卖才有成交的可能。所以业务人员要经常去工厂搜集货源,对当地一些厂家的卖价要很清楚。同时,作为长期经营专一品种的专业公司,由于长时间在业内经营拓展,不但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和价格变化历史,而且能对近期的走势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选择合适的价格术语。在一份报价中,价格术语是核心部分之一。因为采用哪一种价格术语实际上就决定了买卖双方的责权、利润的划分,所以,经销商在拟就一份报价前,除要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外,自己也要充分了解各种价格术语的真正内涵并认真选择,然后根据已选择的价格术语进行报价。

一个精明的经销商,不但要能够把握自己所出售货物的品质、数量,而且应该把握货物运抵目的地及货款收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货物的装载、运输、货物的风险控制都应该尽量取得一定的控制权,这样贸易的盈利才有保障。

利用合同其它要件。合同其它要件主要包括:付款方式、交货期、装运条款、保险条款等。在影响成交的因素中,价格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能结合其它要件和客户商谈,价格的灵活性就要大一些。例如,对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或地区的客户,有时候你给他30天或60天远期付款的信用证的条件,或许对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还可以根据销售的地域特点、买家实力和性格特点、商品特点来调整报价。有的客户特别在意价格的高低,定单会下给报价最便宜的卖家,那么报价时就直接报给他你所能提供的最低价格。有的客户习惯于讨价还价,你所报出的价格,他如果没有砍一点下来就不太甘心,那么,第一次报价时可以预留出他希望砍掉的幅度。

而如果一种产品在一段时间里行情低迷,为了抢下定单,就不妨直接报出你的最低价。对于服装等季节性很强的商品,在你的报价中给客户承诺快速而又准时的交货期无疑可以让客户垂注你的报价单。

根据销售淡、旺季之分,或者定单大小也可以调整自己的报价策略。从事玻璃制品出口的某女士介绍,出口的产品品种规格多,所以对不同的国别、地区市场都定有比较统一的价格,回复外商查询时比较好处理,但也根据不同的季节做一些调整。面对比较分散的定单,他们的报价往往在保证公司盈利的基础上,再予以灵活掌握。

以综合实力取胜。对于自己的综合实力有信心,也就用不着一味地以低价来取悦客户了。有经销商说:“报价要尽量专业一点,在报价以前或报价中设法提一些专业性的问题,显示自己对产品或行业很熟悉、很内行。”所以,报价前,一方面要考虑客户的信誉,另一方面对自己的产品和质量要有信心。在与新客户打交道时,让客户了解清楚自己的情况很重要,比如请他们去看工厂,了解自己的运作程序,这样客户下单时就必须容易下决心得多。

同时,从你的报价,非常了解和熟悉该行业的外商能够觉察到,你是否也是该行业中的老手,并判断你的可信度,过低的价格反而让客户觉得你不可信,不专业。有经销商介绍说:“如果市场行情是每平方米一万元附近,你给客户报每平方米1.5万元,就显示出你是一个地道的外行或新手,客户对类似的报价肯定是不感兴趣,哪还敢给你下单。所以看你报什么价就知道你是不是行家。”

最后,在对新客户报价前,一定要尽量让他了解你的公司实力和业务运作模式。只有对你和你的公司具有充分的信心时,客户才有可能考虑你的交易条件,这一点很多没有经验的出口商常常忽略。经销商认为,虽然目前很多外商到处比价询盘,但良好的公司的形象和口碑能够帮助你吸引和留住客户。可以说,良好的公司形象就是招揽客户的金字招牌。

几招教你探知卖家底价

现实经济中充满了为探知底价而“讨价还价”的情形,大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协定,小到个体消费者与零售商的价格商定,还有厂商与工会之间的工资协议、房产商与买者之间关于房价的确定、各种类型的谈判等等。这实际上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问题,也可以把讨价还价看作一个策略选择问题,即如何分配两个对弈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收益问题。

为探知底价的讨价还价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常见、普通的事情,也是博弈论中最经典的动态博弈问题。在此以采购人员采购货物为例,探讨几种快速地探知底价的方法和策略,从中可以吸取一些经验。

借刀杀人。通常询价之后,可能有数个厂商报价。经过报价分析与审查,然后按报价之高低次序排列(比价)。议价究竟先从报价最高者着手,还是从最低者开始?是否只找报价最低者来议价?是否与报价的每一厂商分别议价?事实上,这并没有标准答案,应视状况而定。

一般采购人员工作均相当忙碌,若逐一与报价厂商议价,恐怕“时不我与”。且议价的厂商愈多,通常决定的时候困扰就愈多。若仅从报价最低的厂商开始议价,则此厂商可能桀傲不训,降价的意愿与幅度可能不高。故所谓“借刀杀人”,即从报价并非最低者开始。若时间有限,先找比价结果排行第三低者来议价,探知其降低的限度后,再找第二低者来议价,经过这两次议价,“底价”可能就浮现出来。若此一“底价”比原来报价最低者还低,表示第三、第二低者承做的意愿相当高,则可再找原来报价最低者来议价。以前述第三、第二低者降价后的“底价”,要求最低者降至“底价”以下来承做,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若原来报价最低者不愿降价,则可交予第二或第三低者按议价后的最低价格成交。若原来最低价者刚好降至第二或第三低者的最低价格,则以交给原来报价最低者为原则。

“借刀杀人”达到合理的降价目的,应即见好就收,免得造成报价厂商之间的“割颈竞争”,致延误时效。此外,摒除原来报价偏高的厂商之议价机会,可以鼓舞竞争厂商勇于提出较低的报价。

过关斩将。所谓“过关斩将”,即采购人员应善用上级主管的议价能力。

通常供应商不会自动降,采购人员据理力争,但是,供应商之降价意愿与幅度,视议价的对象而定。因此,如果采购人员对议价的结果不太满意,此时应要求上级主管(课长)来和供应商(业务员或课长)议价,当买方提高议价者的层次,卖方有受到敬重的感觉,可能同意提高降价的幅度。若采购金额巨大,采购人员甚至进而请求更高的主管(如采购经理,甚至副总经理或总经理)邀约卖方的业务主管(如业务经理等)面谈,或直接由买方的高阶主管与对方的高阶主管直接对话,此举效果通常不错。因为,高阶主管不但议价技巧与谈判能力高超,且社会关系及地位崇高,甚至与卖方的经营者有相互投资或事业合作的关系,因此,通常只要招呼一声,就可获令人料想不到的议价效果。

业务人员若为回避“过关斩将”而直接与采购经理或高阶主管洽谈,势必会得罪采购人员,将来有丧失询价机会之虞,所以通常会接受此种逐次提高议价者层级的安排。

化整为零。采购人员为获得最合理的价格,必须深入了解供应商的“底价”究竟是多少,若是仅获得供应商笼统的报价,据此与其议价,则吃亏上当的机会相当大。若能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的成本分析表,则“杀价”才不至于发生错误。因为真正的成本或底价,只有供应商心理明白,任凭采购人员乱砍乱杀,最后恐怕还是占不了便宜,特别是拟购物品是由几个不同的零件组合或装配而成时,宜要求供应商“化整为零”,列示各项零件并逐一报价,并另洽制造此等零件的专业厂商独立报价,藉此寻求最低的单项报价或总价,作为议价的依据。如此做法,也会面临以完成品买进或以个别零件买进自行组装的采购决策问题。

压迫降价。所谓压迫降价,是买方占优势的情况下,以胁迫的方式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并不征询供应商的意见。这通常是在买方处于产品销路欠佳,或竞争十分激烈,致发生亏损或利润微薄的情况下,为改善其获利能力而使出的杀手锏。由于市场不景气,故供应商亦有存货积压,急于出脱产品换取周转资金的现象。因此,这时候形成买方市场。采购人员通常遵照公司的紧急措施,通知供应商自特定日期起降价若干;若原来供应商缺乏配合意愿,即行更换来源,当然,此种激烈的降价手段,会破坏供需双方的和谐关系;当市场好转时,原来委曲求全的供应商,不是“以牙还牙”抬高售价,就是另谋发展,供需关系难以维持良久。

总之,在采取“压迫降价”时,必须注意切勿“杀鸡取卵”,以免危害长期的供应商关系或激起对抗的行动。

让利不靠谱,勿因小利而失大

可以这样总结,现在商家促销常使用的方法是概念模糊,误导消费;虚设原价偷梁换柱;促销宣传暗藏玄机;特价诱惑掩人耳目;促销赠品服务缩水。作为一个生活在现时代的人,必需对身边的这些“让利”陷阱充分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以团购为例。2009年五一小黄金周刚过,各大家居建材市场卖场的宣传阵势此消彼长,众多网站、论坛上打起的“团购”大旗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诸如“金牌杀价师”“集体砍价团”“职业砍价员”等形形色色的名目吸引着急于装修、选购建材的消费者,而面对陌生的家居建材领域,更多的消费者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撞入了神秘团购组织者挖的一个又一个“团购陷阱”……

市民宋女士在一次团购活动中订购了一款心仪许久的名牌地板,低于5折的让利价格让宋女士毫不犹豫地就交了订金,然后商家却告知由于团购数量过大该产品缺货,如想尽快取货不但要增加一部分“加急费”,安装工人加班加点送货、安装还需要相应地增加安装费。

在火爆的团购现场,宋女士一心只想趁便宜赶快买下最喜欢的地板,交付了商家列出的一系列“附加费”之后,宋女士如愿在一个星期后将新地板安装到位。当静下心来仔细算账时,宋女士才发现,这样的团购价格再加上各种名目的“附加费”,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甚至比卖场节假日的打折价格还要高。宋女士不明白,当初自己怎么就会被这样的“团购让利”“低价诱惑”彻底地给迷惑了。

在团购活动中,很多商家为了增大产品的销量,都会打出超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甚至利用消费者的砍价心理,故意留出了价格余地给消费者“砍”,让消费者在成功砍价之后既欣喜若狂又精疲力竭,自然忽略了产品的售后服务。有些团购组织还会在收完全款后,告知消费者只有达到一定价格、人数数额时才能享受团购价格,而且还要加收送货费、安装费等一系列附加的服务,最后的结果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团购价格并不比市场价格低。

因此,在参加团购之前一定要选择正规、专业的团购组织者,要考察清楚他们的资格、责任承担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想要购买产品有一定的了解;在准备下订单的同时要将包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配套产品等在内的诸多情况了解清楚,最好签订合同书,这样会使交易多几分保障。

又以商场促销为例。一般临近春节,商家都会推出“满就送”“满就减”的促销方式吸引消费者扎堆“血拼”,但也不乏个别商家利用此招来“忽悠”消费者。在某单位工作的石女士讲述了自己的“被骗”经历。

石女士在市区少年路一家品牌专卖店看中了一款上衣。当时售货员告诉她原价为479元,因为在搞“满300减100”的促销,花379元就可购得。然而石女士将衣服买回家后才发现,衣服标签上明码标价却是379元,按照商家“满300减100”的承诺,应该只卖299元。石女士顿时感觉“被骗”,最后在消协的干预下商家承认了自己的“疏忽”,并退回了多收的80元。

“虽然拿回了80元,但心里一直不是个滋味,有种被骗的感觉。”石女士说,“商家隐瞒原来的销售价格,然后随意提高价格,再以打折‘诱惑’消费者购买。以后我会谨慎看待这种所谓的促销了。”

那么,对这种“满就送”“满就减”的促销形式,消费者有多少“忠诚度”呢?

某女士对这种“满就送”“满就减”颇为感慨。她曾在一家专卖店看到一款皮靴正在搞促销,打3折后只卖200多元,而在另一家商场她看到同款式、品牌的皮靴,只比那家专卖店贵了十几元。她认为,个别商家肆意“拔高”价格,再以打折形式吸引消费者,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欺骗。

“现在根本不敢相信商场里二折、三折以及‘满就送’‘满就减’的促销,如果真这样,商家不是在做亏本买卖?”一些经历了多次“血拼”的消费者认为,这种打折促销对消费者的确有足够的诱惑,但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只有货比三家消费者才能不被“忽悠”。

舍弃与成交的最佳时机

“超负荷的工作量,工作中的不愉快等时时侵扰着我,已经很久没有开怀大笑了。”不少上班族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对工作过度投入,就意味着无暇顾及生活。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人必须学会“成交”和舍弃。

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7000元之间的中等收入阶层,对“幸福生活”的感觉最为强烈。这些人衣食无忧,生活稳定,没有更高奢求,最能体现生活的幸福。但是随着收入的升高,幸福感却有所降低。由此看来,并非收入越高,生活越幸福,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成功人士并没感到幸福的原因。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

要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最重要的是确定自己的生活重心,也就是你的人生目标,只要不偏离这个重心,你内心就会保持平衡。

杂技演员手中的长竿,是维持平衡的工具,只要感到不平衡了,他马就会上将长竿向另一头倾斜。在生活中也应如此,当你感觉到不平衡,就必须学会断然舍弃一头。许多人做不到平衡的原因,不是没有意识到需要调整,而是因为他难以决断“舍”和“得”。想象一下,杂技演员在不平衡时想的是什么?重心。只有一根长竿,这边长了,那边肯定短,为了重心的需要,必须暂时舍弃一头。必须打消“鱼与熊掌兼得”的念头,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没有“舍”,便没有“得”。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在做一个决定时,你常常会面临两个或多个选项,这就要求你善于分析比较,作出明智的选择,放弃那些弱势选项。如果一个人不懂选择和放弃的智慧,面对人生的多个选项犹豫不决,迟迟难下结论,最终必然会错过成功的机会。选择是要一个人集中精力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因为无论在哪个阶段,人生都会有许多方向,如果总是不能确定选择哪个方向,结果可想而知。生活中,你有权选择快乐,也有权选择痛苦;你有权选择幸福,也有权选择不幸;你有权选择希望,也有权选择失望;你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失败……只有学会了选择,你才能拥有美满的人生,获得成功的事业!没有选择,你的人生就是没有航标的小船,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但是生活中仅仅学会了选择还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懂得放弃。懂得放弃,你才能领会选择的重要性;懂得放弃,你才能坦然面对生活;懂得放弃,你才能以微笑面对得失;懂得放弃,你才能得到更多……放弃是另一种美。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该放弃时就放弃,你将与阳光一路同行!选择是人生成功路上的指南针,学会如何运用它,你才不会迷失方向。放弃是智者对生活正确的选择,懂得怎样运用它,你才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总之,选择与放弃对于人生,就如同水对于鱼,月亮对于黑夜一样重要。鱼若离开水的滋养,生命将很快黯然,而黑夜若失去星光的点缀,将缺乏迷人的光辉!

选择是理性的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选择了,才能正确做事,选择好了,才不会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放弃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敢于放弃者精明,乐于放弃者聪明,善于放弃者高明。人一生中,需要作出太多选择,无论是在爱情、婚姻上,还是在工作、事业上,不同的选择导致命运的迥异。错误的选择会让人走尽弯路,辛苦一生却一无所获,或走入歧途,酿成人生悲剧;量力而行,睿智选择,才会让人一帆风顺,成就完美人生。同样,人一生中需要放弃的太多,放弃不能承受之重,放弃心灵桎梏,该放弃时就要放弃,放弃是一种超越,一种生存智慧。不懂放弃常使人背负沉重的压力,长期被痛苦困扰;懂得放弃让你避免许多挫折,生活更顺利。

在品牌博弈中占尽便宜

同类别的成功品牌一般都有一个优秀的竞争对手存在,他们彼此间在战略战术上常针锋相对,在品牌博弈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因为有碍正确理解博弈双方的相互作用所以就没有使用“竞争者”一词。竞争使我们想到的是双方或多方激烈竞争的情形,例如:我们可以说在一个产品类别的任何一个品牌都是这个行业领导品牌的竞争者,但它却不是领导品牌的博弈者。博弈者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真正的博弈双方清楚彼此间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这就是品牌博弈所追求的均衡状态—竞合。

品牌博弈的例子在许多行业都有很多,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便是典型的例子,它们在品牌的博弈中共同成长、不断完善,把一些跟进者远远地甩在后面,就品牌博弈双方的特质及博弈过程,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和总结。

品牌博弈的过程并不是一味追求雷同和寻找绝对的差异,而是要在同质与差异之间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使对弈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灵层面有所区分。品牌的产品基本层面若属雷同无可厚非,但品牌感召力必须要有所区分,这样品牌的个性才能够凸现出来,从而影响消费者面对不同品牌时的购买决策。

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为例,从产品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之间的每一个产品线都是针锋相对的,从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到芬达对美年达,无论从产品的口味、包装风格都十分类似,虽然可口可乐一再向消费者强调1%的神秘配方,但真正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潜移默化地让消费者区分这两个品牌的是,彼此间在消费者定义和品牌定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从顺序上讲,是先有品牌定义,再完善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个性、品牌主张)及诉求,从而顺势有了该品牌的消费者定义。品牌定义是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消费者定义是设计的结果,这样的因果关系,造就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品牌定义和消费者定义上有所区别。接下来,我们从这两个品牌的基本诉求层面,诠释他们的差异。

可口可乐一贯坚持的基础诉求是“可口如一”,而百事可乐则用“渴望无限”。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就能发现它们在表达内涵上各不相同。先说“可口如一”,透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经典和永恒”的品牌调性,而“渴望无限”则代表一种“超年轻”的心理状态,表达的是“激情和期盼”的品牌主张,这两种不同的品牌内涵诉说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无形中便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再看形象代言人的选择,喜欢张柏芝和F4的人,相信在年龄上至少相差5岁,这一切无不证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品牌定义和消费者定义上有所差异。

谈到品牌之间的竞争形式,大多聚焦到产品和价格两个基本面,但在“两乐”之间的品牌博弈,无形中是淡化这两个基本面的,他们争夺的是通过品牌诉求的不同,带来消费者心理感受的差异和消费者主体群落的差别,其真正影响的是消费者心灵层面的东西。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可口可乐是领导者,百事可乐是跟随者。作为百事可乐而言,跟随者总要付出的多一些,百事可乐知道可口可乐的直销加深度分销的模式就是自己要沿袭和依照的模式,所以业内经常有耳闻百事可乐不惜双倍的价钱去争一个现调点或是C/D店,百事可乐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基础的工作做的比可口可乐更出色,才不会落后。

有人问起百事可乐成功秘诀,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找到了一个优秀对手,这就是可口可乐!以可口可乐为镜,百事可乐成长迅速,他们的策略是:“永远比可口可乐在容量上多一点,永远陈列在可口可乐的旁边并努力比它多一些陈列空间,永远比可口可乐低5分钱……”

依照以上的实例,可以总结出,品牌博弈基础是建立在博弈双方的基本共性(产品层面和品牌类别的共性和行业区位),而对于品牌定义和消费者定义上有所区分,最终让消费者透过心灵层面,来感受品牌和区分差异。作为一个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品牌博弈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能够让博弈双方有足够的清醒去面对对手,无论是对于品牌力的塑造,或是产品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完善和弥补。

品牌博弈是一种研究对手行为,并相互作用和保持均衡状态的方法。将博弈的观念引入品牌运营中,可以清楚地看清对手在营销环境中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避免竞争策略的偏离,避免市场竞争中盲目跟风带来的内耗;认清品牌真正的博弈对手,建立一种全新的互惠型竞争模式,让博弈双方共享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