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27—75年)东汉时期的第二代皇帝,字严,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大名鼎鼎的阴皇后。刘庄于建武十九年(43年)被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年)即位。
在光武帝统治时期,东汉的政治相对安定,社会平静,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明帝即皇帝位后,一切都严格遵奉光武的制度,所以使得这样好的社会局面得以延续下去。故而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间的统治时期,被史书称之为“明章之治”。
汉明帝刘庄
明帝刘庄积极提倡儒学,他还命令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等必须学习经文,明帝还为外戚樊氏、马氏、阴氏、郭氏的子弟在南宫立学,号“四姓小学”,设置了“五经师”来传授这门学科。
同时,明帝也非常注重刑名文法,他为政认真严谨,总揽大权,从不将权力下放到他人。他严格命令后妃的娘家人不可以封侯、更不可以参政,明帝即便对尊贵的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也很防范。比如尚书阎章因为其二妹被明帝封为贵人,阎章就不能够再迁任要职;而馆陶公主为自己的儿子求官职,明帝也没有同意,只是赏赐了钱千万来安抚馆陶公主;东汉功臣窦融的子孙嚣张、骄纵,在永平五年(62年)明帝下诏,诸窦姓中凡是为郎吏官职的人都携家小回归故乡,后来窦融的长子窦穆,孙子窦勋、窦宣都因为犯罪而被打入监牢,最后被处死。
永平十四年(71年),楚王刘英谋反,事发后被明帝处死,其中牵涉到的京城的皇亲国戚和诸侯更达数千之多,均被明帝处罚。
明帝刘庄在位期间,非常重视与周边的关系,在他执政期间,基本上消除了因为王莽虐政而引发的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这使得汉族和少数发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很快地恢复,并有了良好地发展。
永平元年(58年),辽东太守祭肜利用归顺汉朝的鲜卑首领偏何带领军队击破了赤山乌桓,而明帝在位之时,西自武威,东尽玄菟的塞外诸族都来归顺东汉,边境几乎不再需要屯兵防范。
在永平八年,明帝设置了度辽营,并命令中郎将吴棠来处理度辽将军事宜,用以监护南匈奴。
永平十六年,朝廷派窦固、耿忠等分兵四路征伐北匈奴。汉军从酒泉塞出发,进军抵达天山,打击北匈奴呼衍王,1000多个匈奴兵士兵被斩首,又追逃兵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得了伊吾卢地。明帝还下诏设置了宜禾都尉,并留下兵士在伊吾卢城屯田。随后,窦固又要班冒充司马与从事郭恂一同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各国都送自己国家的王子入东汉留侍。这是自王莽建国元年(9年)以来,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
第二年,窦固、耿秉定车师后,又向明帝奏请恢复设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永平十二年(69年),西南夷中的哀牢王柳貌率领民众5万多户来归附东汉。至永平十六年(73年),在汶山以西的白狼、檠木等100多个国家也纷纷向东汉称臣奉贡。
除此之外,随着东汉与周边国家交往的正常发展,也促使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扬。佛教本来是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的,明帝后来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就派使者赴天竺以期求得佛教真经和高僧,明帝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明帝执政期间,吏治比较清明,边境内外安定。明帝还多次下诏安抚流民,并将各郡国的公田赏赐给贫苦百姓,还允许贷款给贫民来种食生活。
永平九年至十二年(66—69年),由于“岁比登稔”,出现了“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繁荣景象。永平十三年(70年),王景受命修治汴渠完工,又解决了自西汉平帝以来的“河汴决坏,汴渠东侵”之害。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据记载,光武帝末年,中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到了明帝末年,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激增到了3400多万,这实在是明帝治国有方。
然而在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病逝。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一位英明、有作为的皇帝。薛莹《汉纪》对刘庄极力称赞,说他“及临万几,约身率礼,恭奉遗业,一以贯之,虽夏启,周成继体持统无以加焉”。华峤《后汉书》一方面称他“中兴以来追踪宣帝”。
另一方面又含刺地说:“夫以钟离之廉法,谏诤恳切,以宽和为首,以此推之,亦难以德言者也。”这里的意思是说明帝对人处事稍欠宽和。范晔《后汉书》评汉明帝时,也有这个意思。
汉明帝病逝
汉明帝执法严明,严于驭下,这是他加强统治、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明帝因此而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但因明帝过于防范,执法甚严,以致不可避免地发生屈打成招的冤狱,如因为楚王刘英案件株连而死的人竟然高达数千人之多,这是明帝政治之累,范晔《后汉书》中的“弘人之度未优”这个批评的观点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历史的。后来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也大体上沿袭了范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