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有很多不同的症状,各种变态行为就与这种或那种心理障碍有关。如:心理正常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但有些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境中,都处于情绪谱系的某个极端或在两个极端中来回转换,这种人就是有心境障碍。美国心理协会于上个世纪末曾赞助一项对美国国内超过2万人的心理障碍调查,结果是:有14。9%的人患有临床症状很显著的心理障碍,另有6%的人有显著的物质滥用障碍。最普遍的心理障碍是焦虑症,然后是恐怖症和心境障碍。十几年过去后,人们的心理不适问题又如何呢?据欧洲神经心理药物学院2011年9月公布的、由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临床心理学院主任汉斯·乌尔里希·维特兴主持、耗时3年、调查范围涵盖欧洲联盟27国和瑞士、冰岛、挪威共30个国家5。14亿人的精神健康跟踪调查的研究报告显示,欧洲国家有约1。65亿人患精神疾病,占30国总人口的38。2%,病症表现主要为焦虑、失眠、抑郁、酒精和药物依赖、痴呆等,报告认为精神疾病已成为21世纪欧洲最严重的健康问题。欧洲是近几十年来最和平的国家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呢?极端主义、分离主义、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黑社会凶杀活动、校园街头枪击事件、战争、饥荒、贫困、腐败遍及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劣化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人在与他人的交往、共事中出现心理障碍,其中有些人受到多种心理压力的困扰,有些人畏于社会交往而走向自我封闭,还有些人则走向仇视社会的极端。
发达国家有显著心理障碍的人在总人口中占很高的比重,那么,不那么显著的心理障碍患者又有多少?其他国家的情况又如何?而且,通常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患,有心理疾患的往往认为自己正常而别人不正常,真是人有病,人不知。下面我们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心理疾患及其原因,人们可以对照自己和周边的人,以认识当代社会的严重心理问题。
焦虑障碍。与其他心理障碍相比,焦虑障碍是更普遍的心理障碍。当人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测、不能控制的环境中时,都会有明显的焦虑感,当这种环境不熟悉、潜伏着危险时,还会有一种恐惧感,这种心理紧张情绪比心理麻痹对应对环境不测事故具有积极的进化意义。但是,与真实的危险、不确定性无关的持续的紧张、恐惧,则是一种病态的焦虑性心理障碍。焦虑性障碍被细分为一些特定的诊断类别,如:广泛性焦虑障碍,它类似于人们日常所说的“神经质”,不能控制的持续的心神不安、神经过敏、无端猜疑、莫名害怕、易激动、失眠等。
强迫性心理障碍,指受无法停止、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某些想法、念头或惯例性地重复某些行为的困扰。特定对象恐怖症,指对某些可能令人恐惧的事情产生强烈的、过度的恐惧,以致因噎废食,影响到正常活动。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经历一次危机或创伤后,应激反应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反复发作。惊恐障碍,没有什么原因的、周期性的、突然的惊恐发作,每次发作虽只几分钟,但受害人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并担心下次再来而使恐惧感持续几天甚至数周。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主要有抑郁症、躁狂症或二者交替出现的“双向障碍”。抑郁症。每个人都会有抑郁情绪的经历,如连绵的阴雨,过长的高温天气,与亲爱的人生离死别,工作受挫,灾害损失打击等,都有可能使人感到抑郁。这种因情境而生、因情境而变的情绪属正常人的心理反应,只有那些持久存在、过度悲伤消沉、对任何活动都失去兴趣的人才属抑郁症患者。严重的抑郁症会使人坠入对未来无望的深渊,失去生活的任何乐趣,常常被自杀的念头困扰甚至尝试自杀解脱。躁狂症。躁狂症指的是人处于过度兴奋的高潮状态,极度活跃健谈,自尊极度膨胀为过度虚荣、自吹自擂、天马行空,典型表现是有想入非非的无限希望和计划,但却没有兴趣真正去实现它,经常分心走神,常对他人有侵略性和敌意,处于严重躁狂期的人显得不可理喻的粗野、狂暴,直至精疲力竭而委顿。躁狂症很少孤立出现,而多是与抑郁症交替出现,这种情况被称为“双相障碍”。在“双相障碍”中,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各持续几天或数月,有时也间杂正常期,偶尔也以不切实际的情绪高涨和轻度抑郁交替往复这种较温和的形式出现。
人格障碍。正常的人即使他们的世界观和思维、行为方式不同,但都能适应不同的环境需要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有人格障碍的人不能作出这种适应性调整,他们发展出非常执拗、死板、古怪的性格,有的可能成为冷血杀手。其中,有分裂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人冷漠、疏远和冷酷,不能表达情感,与他人打交道非常困难,退缩行为非常彻底,很少结婚。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神经过敏,猜疑成性,嫉妒成仇,拒绝任何批评,惯耍阴谋诡计,对自己掩藏隐匿、文过饰非,对别人捕风捉影、极尽贬损,尖酸刻薄、刚愎自用。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妄自尊大,妒忌且傲慢,醉心于编织自己的重要性、成功和辉煌的幻想,需要别人不断的吹捧、恭维和仰慕。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肆意撒谎、偷盗、欺骗而很少有或没有责任感、负疚感、良心和同情心,他们指责他们的受害人的反社会行为,实际上恰恰是他们自己在做那种事。
心身性障碍与躯体性障障。由心理原因引起的生理疾患称为心身性障障,应激、焦虑和其他各种情绪唤起会改变身体的化学水平、身体组织的功能和免疫系统,如应激引起肌肉收缩带来紧张性头痛等,而且,应激和心理倾向还会改变饮食、锻炼、作息、嗜好等生活方式,因而,当代医学倾向认为所有的生理疾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心身性的,生理和心理疾患都可以定义为“生活方式疾患”,即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引起。躯体性障碍是没有特定生理原因的生理症状,患者有生理症状如背部疼痛、腹部疼痛、头昏眼花、感觉丧失、瘫痪、失明、失聪、焦虑、抑郁、假孕等,但找不到器质性原因。
性心理障碍。什么是正常的性行为,什么是变态的,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的看法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对正常性行为的多样性有更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已把变态性行为缩小到以下3种主要的性心理障碍:性功能障碍,即性功能的正常生理反应丧失或损伤。有一项调查发现,在40至70岁的男性中,有10%曾经有彻底阳痿,25%有中度阳痿,17%有轻度阳痿。阳痿的发生率很高,虽然伟哥对此的疗效很好,但如果患者在性生活初期就没有性意识,对性生活缺乏兴趣,伟哥就没有疗效,性欲低下的女性比男性更常见,约有40%的性功能障碍与此有关。还有一些人有性欲,能保持性唤起,但无法获得性高潮。性倒错,即使用非常规的性对象或环境来获得性唤起。性倒错有很多具体表现形式,如恋物癖,偏好或唯有使用非人类物体才能获得性兴奋;窥阴癖,偏好偷看别人性交或裸体;露阴癖,在不恰当场合暴露自己的生殖器获得性唤起;摩擦癖,在拥挤场合通过身体接触或摩擦他人获得性唤起;异装恋物癖,穿异性衣物获得性兴奋;性施虐狂,羞辱或身体伤害性伴侣获得性满足;性受虐狂,通过情绪或肉体的痛苦获得性快感;恋童癖,以青春期前的儿童为对象的强烈的性幻想、性冲动和性行为。性别认同障碍,即想成为异性的一员。对自己的性别很失望,一些人选择了变性手术,变性后其焦虑和抑郁水平下降。
分裂性障碍。分裂指患者人格中有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分离或分裂,患者不能将它们整合,它通常含有失忆或个性的改变。分裂性遗忘是没有器质性原因的失忆。分裂性认同障碍患者有多重人格而且在不同的时候分别显现,判若两人。人格解体障碍是一个人常常突然感到自身发生了改变或出现了某种异常。
精神分裂障碍。精神分裂障碍具有隐晦复杂的多样性表现形式,被认为是心理疾病中的癌症。精神分裂障碍患者持续数月或数年的思维和沟通混乱、感情失当和行为古怪,除非得到有效的药物治疗,他们很难过正常生活和与他人沟通。
偏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把偏见定义为:“是建立在错误和不灵活的概括基础上的反感。”人只要对万事万物有分类、概括、判断,就可能有偏见。偏见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好恶情感,是阻止自我低自尊和无力感的心理激励,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偏见来避免自己的低价值感,对替罪羊的偏见可能也是人们发泄愤怒情感或应对无力感的一种方式。偏见有着复杂的心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起源和功能。尽管今天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不应有任何偏见,但人们还是难以避免对性别、种族、国籍、宗教、价值取向、政治观点甚至外貌、穿着打扮等的各种偏见,还是难以摆脱消极的刻板印象和莫名的怀疑、不喜欢或憎恨、厌恶。人们可能会消除对一个群体的外显性偏见,但却保留了内隐的、无意识的偏见或消极情感,正如奥尔波特所说“偏见被理智击败,却在情感中徘徊”。内隐性偏见显示的是一个人的“真实”情感,或者说是深层心理情感,研究者通过多种方法测量到它的存在。可以说偏见是心理上的一种偏执,是一种心理障碍疾患。偏见的普遍存在,既是人们间和群体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又是矛盾、冲突的结果,偏见形成矛盾、冲突的循环。虽然大多数偏见是无意识的,但它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因而必须警惕偏见,不把分类、概括、判断绝对化,把关注点放在事物的共性,相似性上,而不是过度解读不同之处,尊重他人,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获得更宽容的认知能力,是消除偏见的关键。
为什么许多人会有心理障碍?现代科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很多,发现的具体起因也很复杂,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神经学、神经化学、神经内分泌学、精神病学、神经外科学、脑神经成像技术、神经药理学等众多学科从生物、精神、认知—行为、素质与压力互动和系统理论等角度的研究,使我们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不断获得进展。概括而言,心理障障的起因主要有:
遗传或生理影响。虽然枪的杀伤力远大于蛇和蜘蛛,人们死伤于被蛇、蜘蛛所咬的很少,死伤于交通事故的更多,但人们天生害怕蛇和蜘蛛,而不怕枪和汽车。恐怖症可能是我们在进化中通过学习获得的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反应的倾向,它将各种强烈的恐惧与某些刺激之间的联系固化了。研究显示,焦虑性、心境性、精神分裂、反社会人格等心理障碍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同卵双胞的一个如有临床症,另一个出现相同临床症的相关性要远高于异卵双胞胎。有些有生理原因,例如,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脑结构异常、神经递质变异、胎儿时脑损害、青少年时脑发育中的变异等生理原因;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多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脑损伤等生理原因;分裂和遗忘与身体的某些过程有关;生理因素对性别认同障碍有重要影响。但是,遗传的、生理的单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只占少数,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都有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文化和认知方法等复杂因素的交互影响。
经历和环境影响。恐怖症与个体经过一次恐怖事件后很难摆脱其影响有很大关系,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弗洛伊德认为身体症状常与患者童年时的创伤经历有很大关系,躯体性障碍、分裂性障碍与无意识过程可能有关。例如,受虐儿童通过分裂过程来应对虐待,将虐待施加在“别人”身上,即施加在大多数时间不清醒的人格身上。在临床医生的报告中,分裂性认同障碍的案例中有超过3/4的人有童年时遭到虐待的经历。分裂性遗忘症、神游症、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如果没有战胜失忆和记忆受损的动机和努力,症状就无法克服。有恋童癖的人大多都有性挫折和失败的历史,有不自信、不成熟的感觉。性别认同障碍也有家庭和学习的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童年情感匮乏有关,没人关爱的孩子也不会关爱别人,没人过问其问题的孩子也不会过问他人的问题,如果父母有反社会行为,子女会受其影响而有高的反社会行为发生率。即使是遗传和生理因素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分裂症,个人经历和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同卵双生子中有一个有精神分裂症,另一个不患此症的可能性有50%,而且研究还发现有大脑畸形出现在健康的而不是有病的人身上的现象,有研究显示,家庭关系、社会阶层与精神分裂症有关,那些家庭的负面情感表达处于高水平的人再次入院治疗的比例,是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入院治疗的平均比率的2倍。教育、机遇、报酬都较低,生存压力较大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起因,而精神分裂症的种种症状又使患者逐渐坠入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抑郁症与环境有很大关系,生活在一个高比率暴力环境中的青少年,有较高水平的抑郁和较多的自杀企图。女性比男性对工作和家庭满意度较低,收入较低甚至无工作,忍受歧视甚至虐待,从而增加了抑郁的可能性。
社会文化影响。对于亲人的离世、意外事故的伤害,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相似的,但对于个人成功的情绪反应则有明显的差异,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成功会使成功者骄傲自负而飘飘然;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则会把个人的成功归因于集体的努力,就会高兴而不居功自傲。心理学家认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对个体的情绪体验、反应有明确的、关键性的影响,集体主义文化比个人主义文化更能促使成员进行有利于保持、促进团队凝聚力、和谐与合作的情绪表达。
认知方法影响。有些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期有痛苦的经历,如丧父或丧母或父母离异,不被父母或社会认可,遭到别人的羞辱或身体侵犯,对这种体验的反应之一就是形成消极的无能的自我感觉,生活中一旦碰到与形成这种感觉相似的情况,相同的消极感觉就可能被触发,最终导致抑郁症。一项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有消极认知倾向的人较有积极认知倾向的人具有更高的患抑郁症的风险,与不抑郁的人相比,抑郁的人在感知或回忆信息的时候使用更多的消极词汇。对承受生活中的压力事件缺乏信心的人比自信能掌控这类事件的人更容易焦虑。抑郁与对其境遇的负面思维方法有关,抑郁的人把其境遇看成是永久性的无力改变的,感到悲观、无望、低自尊。习惯于不断反思生活中每件琐事的人比那些看得开、分散注意的人有更多更强烈的抑郁期倾向。
不同环境中人类群体会有不同的心理疾患,人的心理状况与人所处的环境有关,环境愈友善愈安定,人的心理疾患就愈少,反之就愈多。相似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状况,人的心理状况与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有的人心理平衡能力很强,能够风雷不动,波澜不惊,有的人则很弱,甚至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就社会的常态与常态相比,今天社会的复杂性、竞争性和快速变动性无疑是空前的,有人用“商场如战场,竞争如用兵”来比喻这种复杂性、竞争性和快速变动性,如果这种比喻不全是无稽之谈,那么在这种没有硝烟的“战场”和“用兵”中,心理素质就是极为重要的了,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第一》中就毫不讳言地指出: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我们看到许多巨企消声、股市跳水、强人倒台、军队瓦解、政权更迭,并不是比他们更强大的暴力所使然,而是败走于少有暴力或毫无暴力的“诡道”,这种失败实际上是自我心理的失败。我并不认为今天世界的复杂如上所说,但为官、为商、为将、为政、做人都应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则是无疑的,对孙子所说的“诡道”有足够的认识,引以为戒,应是完全有必要的。
同人类所感知的外在世界具有无限复杂性一样,人类的心理世界也是一个与外在世界密切相关的无限复杂的世界,人类只有更好地认识外在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世界,反之也一样。要使这种认识取得进展,就必须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仅要质疑“他人之说”,而且要质疑“自己所信”,不把任何东西绝对化、凝固化。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一刻也不能离开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不把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视为真理,而是能够不断地提出质疑,重复检验假说,剔除各种偏见,避免感性推理和简单概括,留有其他解释的可能,容忍不确定性。因而,用批判性思维来认识本章对心理问题论述的局限性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心理学,最根本的原因是要找到认识自己、他人的心理动机和社会现象的心理原因,找到调节自己情绪和改善社会环境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就此作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