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百科
47297400000035

第35章 人类军事武器的产生(1)

枪械

枪械是现代轻武器家族的核心成员,主要有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滑膛枪和特种枪等。枪的发明使人类战争史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热兵器时代,从此,弓箭、长矛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轻武器的主力军——枪的发明

1259年,中国人首先发明了一种名为“突火枪”的管状火器,这是世界上的第一种火枪。

15世纪,来复枪在意大利出现。其枪管内的螺旋形膛线可使弹丸在空气中稳定地旋转飞行。

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并发明了长圆形弹丸,他因此被誉为“现代步枪之父”。

1829年,德国人德雷泽发明了著名的德雷泽步枪。它的子弹是先用纸筒制成弹壳,再将弹丸、发射药和底火一起装入弹壳制成的。德雷泽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后撞击针式步枪。

1865年,德国人毛瑟发明了毛瑟枪,这是最早的机柄式步枪。它口径小,采用金属壳定装式子弹,使用无烟火药,弹头为被甲式,提高了弹头强度。后来又安装了可容8发子弹的弹头仓,实现了一次装弹、多次射击,并提高了弹头的初速、射击精度、射程和杀伤威力。毛瑟枪的发明标志着现代枪支的诞生。

AK—47突击步枪

AK一47突击步抢是苏联枪械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自动步枪。枪身短小,理论射程为300米;枪机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结构简单,分解容易。1959年,它的改进型号AKM投产。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让它闻名天下。

AK一47枪族是20世纪步枪行列中最耀眼的明星,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生产量和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枪。

勃郎宁手枪

1911式45口径勃郎宁手枪是由美国人约翰·勃郎宁发明的,它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射击方式为半自动。枪长196毫米,重0.9千克,射程可达130米。

美国在1911至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在扳机、撞针、握把和整体结构上都进行了改进,变得更为轻便。

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

机枪旧称机关枪,是以枪架(座)或两脚架为主要依托、连发射击为主的枪械。机枪家族十分庞大,常见的主要有轻机枪、重机枪等。

轻机枪是随步兵作战的便携式机枪,用于射击地面或低空有生目标。近年出现的突击机枪是与突击步枪同族的轻机枪,机身小巧,可单兵携带前进或使用,是现代战争中步兵的主要武器之一。

重机枪是可连续射击的远射程机枪,主要用于射击集群目标、薄壁装甲车和低空飞机等,有的重机枪还配有光学瞄准具和夜视瞄准具。

另外,还有装在坦克、装甲车上的坦克机枪,专用于射击坦克及其他装甲目标的反坦克机枪,用于射击空中目标的高射机枪和用于空战的空用机枪等。

隐形手枪与无声枪

隐形手枪又被称为间谍手枪。它是一种以日常用品的形状伪装外形的手枪,主要有手套手枪、打火机手枪、口红手枪等。隐形手枪的口径小、重量轻、发射声音微弱,随身携带而不易被发觉,是近距离内秘密射击的理想选择。

无声枪有微光、微烟等特点,它是突击、侦察、反恐时不可缺少的特种武器。无声枪在射击时并非完全无声,而是比一般手枪的射击声小得多。

无声枪通常是用装在普通枪管上的消声筒来达到消声目的的。常用的消声筒主要有隔板式、网式和密封式三种。还有一种消声方式,是在消声筒的出口处装有像照相机快门一样的机械装置。当子弹从“快门”射出后,“快门”迅速关闭,火药气体则以其较大的压力将“快门”打开,喷到大气中,从而减弱了声音。

火炮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口径等于或大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火炮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是武器装备史上划时代的进步。历史上,炮兵曾被称为“战争之神”。

登上历史舞台的火炮

13世纪末,中国首先出现了一种滑膛火炮,被称为火铳。滑膛火炮是从炮口装填和发射球形弹药的早期火炮。直到19世纪上半叶,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装炮。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火铳是1332年制造的盏口铜铳,由身管和药室两部分组成,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3厘米,重6.94千克,是现代火炮的雏形。

14世纪上半叶,欧洲制造出一种发射石弹的短粗身管火炮,叫做臼炮。15世纪中期,火炮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高峰,各种新式火炮逐渐问世。

历史悠久的加农炮

加农炮最早起源于14世纪,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其射程较其他类型的火炮都远,特别适合于远距离攻击敌纵深目标,也可作岸炮对海上目标进行轰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口径在105至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加农炮发展到炮身长为40至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千米。

加农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装载到坦克、飞机、舰艇上的载运式4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之列。

飞机的克星——高射炮

高射炮是一种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它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多数配有火控系统,能自动跟踪和瞄准目标。

高射炮具有独特的抗低空、抗饱和、抗干扰和反导作战能力,因此其发展大有潜力。随着现代空袭兵器的飞速发展,结合近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近年来一些军事强国加紧了对新概念高射炮的研制,主要有被誉为“未来超音速空袭兵器克星”的电磁高射炮、激光高射炮、隐形高射炮和适应反导作战的火箭高射炮等,并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步兵的杀手锏——迫击炮

迫击炮是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一种曲射火炮。它是步兵的一种传统装备,也是火炮家族中最小的一个炮种。它具有射界小、射速快、威力大、便携机动、造价低廉等特点。

迫击炮出现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研制出很有影响的1918式斯陶克斯型81毫米迫击炮,它采用同口径弹,炮弹和附加药包一起从炮口装填,借自重滑向火炮膛底,触及膛底击针后点燃发射药包,炮弹飞离炮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击炮迅速发展,迫击炮的最大口径已发展到240毫米,最大射程已达9.7至12.5千米。随着陆军逐步向飞行化、摩托化和装甲化方向发展,迫击炮作为一种机动性能良好、作战威力强大的近程攻击武器,将继续施展威力。

未来大炮的主力军——电磁炮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制成的一种先进的动能杀伤武器,可用于天际反导系统、防空系统、反装甲武器和改装常规火炮等。它利用电磁系统中电磁场的作用力代替火药爆炸力,以传统的大炮相比,弹丸的速度和射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受到了各国的关注。电磁炮主要由电源、高速开关、加速装置和炮弹四部分组成。目前,国外所研制的电磁炮,按原理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线圈炮、轨道炮、电热炮、重接炮四种类型。

电磁炮没有圆形炮管,弹丸体积小、重量轻,其在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很小,因而电磁炮的发射稳定性好,初速度高,射程远。由于电磁炮的发射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弹头又装有激光制导或其他制导装置,所以具有很高的射击精度。它利用电磁力所做的功作为发射能量,不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弥漫的烟雾,因而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特种军服

特种军服又名军人特装,简称特装,是供军队中的野战军和特种勤务人员于作战、训练、劳动时穿用的服装,能起到伪装等特殊防卫的效用。特种军服的根本作用是适应战争中的各种特殊环境,它是现代军人装备的标志之一。特装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苏联军队的特装包括军事专业人员用于防火、防水、防油、防尘等方面的通用工作服和伪装服。美国军队特装还包括医疗服、乐队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装按性能和用途主要分为特殊防寒服和特殊防护服两大类。

特种军服的兴起

特种军服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特别是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由于军事武器和装备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探测手段和定位系统广泛运用于战场,军人的作战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危险。

为了提高军人的战场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科学家们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设计出一系列特种军服,使未来的高科技战场变得更加神秘莫测。而强化防护性是对特种军服的基本要求。

身穿防弹衣的警察

隐身军服——让军人成为“变色龙”

科学家利用变色龙变色的原理,致力于研究颜色能随着光照、热辐射或其他物理场的变化而自动变化的涂料、染料及其他材料,并获得了很大进展。

隐身军服就是利用这些特殊的材料制成的各种各样的特殊迷彩服。例如用一种采用含有变色染料的纤维布制成的迷彩服,能随穿者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而在瞬间改变色彩:在普通光照下呈军绿色,在夜间呈黑色,在受到核爆炸的光辐射时,会在0.1秒内变成白色,从而大大减轻光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针对红外侦察器材和红外制导武器的特性,专家们还研制出种种防红外侦察材料。用这些材料做成的军服,能骗过红外探测。

高空代偿服

高空代偿服,亦称部分加压服,是一种当飞机座舱遭到破坏突然失去密封性或实施弹射跳伞时,用来保护飞行员免受低气压和缺氧状况有害影响的应急军服。

高空代偿服主要由代偿服主体和张紧装置两部分组成,具体分为头盔、衣体、拉力管、抗荷和代偿囊等。其工作原理是:当飞机座舱不再密闭,飞行员处在低气压和缺氧的环境中时,充气设备会立即自动地向管状胶皮囊充气,使气囊体积增大以绷紧代偿服,紧压飞行员身体,保持人体内外压力平衡,并继续向飞行员头盔加压供氧,避免飞行员失去工作能力或出现生命危险。

最先进的三防服——MK-3型三防防毒衣

三防服就是具有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综合性能的军用特种服装,由特殊材料制成。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防服是英国的MK-3型三防防毒衣。它由衣、裤、护目镜与丁基胶靴、氯丁橡胶手套、防毒面具组成。

衣裤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第一道防线,由尼龙和变性聚丙烯腈纱织成,具有很高的耐光辐射性,且表面极为光滑。落在三防服上的毒剂,会很快散布开来,被蒸发掉。内层是经化学药剂浸后再涂上碳的特殊织物。当敌人施放化学毒剂时,它可以防止化学毒剂以及有害微生物的侵蚀。

防毒面具主要用来防护人的呼吸器官、眼睛、面部不受毒剂伤害,防止放射性灰尘和细菌进入人体。

护目镜具有自动变色的功能,专门保护眼睛。核爆炸时,产生的耀眼火光直射人的眼睛,会烧伤视网膜,造成闪光盲。这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护目镜,在核闪光突然来临时,镜片在100微秒的时间内由透明转为黑色,使眼睛不受损害。当闪光过后,镜片又自动恢复透明。

士兵的保护神——防弹衣

防弹衣是用来防止人体受枪弹和炮弹碎片伤害的特装,多为背心式或夹克式。主要由衣套和防弹层两部分组成。

最早的防弹衣是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钢胸甲。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研制以合金钢、玻璃钢、陶瓷、尼龙等材料,单一或复合制作防弹衣的防弹层。

陶瓷玻璃钢复合材料制作的防弹衣,能阻挡穿甲弹和直射的子弹。多层高强尼龙布制作的防弹衣,可防御手枪、冲锋枪的子弹。目前,美、英、以色列等国的防弹衣采用一种高强度合成纤维抗弹材料制作。这种材料可制出防弹衣所需厚度和形状的防弹层,还可插装陶瓷防弹板,在衣套里层衬装减伤垫,增强防弹性能。

炸药

炸药是在一定的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能够发生爆炸,同时释放热量并形成高热气体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它可用作炮弹、导弹、鱼雷等弹药的爆炸装药,也可用于核弹的引爆和军事爆破,是战争的强大助推器。

炸药发明的历史

18世纪以后,苦味酸、雷汞、硝化棉等各种炸药陆续出现。

19世纪下半叶,一种爆炸威力更强的炸药——硝化甘油问世。但它受到轻微撞击即会立刻爆炸,十分危险,不利于生产和运输。

1862年,瑞典人诺贝尔将硅藻土与硝化甘油按1∶3的比例混合起来,制成了安全炸药,也称“黄色炸药”。1887年,诺贝尔将硝酸铵加入黄色炸药中,代替部分硝化甘油,制成更加安全而廉价的“特强黄色火药”,它是一种安全可靠且爆炸力强的新型炸药。

威力无比的TNT

1863年,J.威尔勃兰德发明了TNT(梯恩梯)。它是一种烈性炸药,呈黄色粉末或鱼鳞片状,难溶于水,可用于水下爆破。

TNT的化学成分为三硝基甲苯,这是一种威力很强而又相当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中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它在20世纪初开始广泛用于装填各种弹药和进行爆炸,逐渐取代了之前常用的苦味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TNT一直是综合性能最好的炸药。

旋风炸药黑索今

1899年,德国药物学家G.F.亨宁用福尔马林和氨水作用,得到了一种弱碱性白色固体,它跟硝酸反应时,生成一种白色的六边形粉状晶体,水溶性极差,被命名为黑索今(hexo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