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家百玩
茶有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欣赏情趣,同时还可陶冶情操,所以茶被人们称为康乐饮料。
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更是一种艺术。一杯茶在手,既可闻香品味,察颜观色,又可在颇具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怡悦情性。在中国饮茶史上,茶艺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唐代诗人钱起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李嘉枯的“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峰峦、竹林、紫茶、清风,亲朋团聚,挚友抒怀,如此品茶,雅趣不亚于流霞肴馔,茶艺之美自然也在其中了。
境能怡情
茶重在“品”,郑玄注:“品者,每食皆尝之。”“品尝”不仅用于茶叶的品评,鉴别茶叶品质优劣等次,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在此还有品味的意思。
明代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文人雅士,寒霄殛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品茗的环,境一向为爱茶人所重。
家庭饮茶,最好选择向阳靠窗处,配上茶几、沙发或台椅。窗台上摆设盆花,上方置藤蔓植物。若无盆花,在茶几上摆上插花也是很相称的。花能协调环境,由于花卉有着美丽的色彩、奇妙的形状、优美的姿态和可爱的品格,因此能使人赏心悦目,加上花香四溢,更使人心旷神怡,而碧叶绿荫,使人轻松愉快。
家庭饮茶,使用茶具因人而异、独自小酌,可用陶瓷茶具。如邀三朋四友,或客人来访,年长者,可用紫砂茶具;年轻人,可用玻璃茶具或白瓷茶具;女士们,则可用青瓷,甚至薄胎瓷茶具。
总之,家庭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尽可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阳台、门庭小花园甚至墙角等等,只要布置得当,窗明几净,同样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品茗环境。
公共饮茶场所,因其层次、格调不一,要求也不一样。大众饮茶场所,建筑物不必过于讲究,竹楼、瓦房、木屋、草房等入乡随俗。不论建筑如何,要求采光好,使茶客能感到明快爽朗。室内摆设可以简朴,桌椅板凳,整齐清洁即可。大碗茶也好,壶茶也好,均须干净卫生。高档茶馆则讲究一些,如上海城隍庙“湖心事”百年老茶馆,上下两层,楼顶有28只角,屋脊牙檐、梁栋门窗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飞禽走兽及花鸟草木,还有砖刻的绘画;馆内大厅香红木八仙桌,茶几方凳,大理石圆台,天花板上挂有古色古香的宫幻灯,墙上嵌有壁灯,四周大窗配以淡黄色帘布,桌上放着占朴雅致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宜兴茶具;茶楼周围一泓碧水,九曲长桥,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北京新建的“老舍茶馆”更是气派不凡,茶室内没一戏台,名演员弹弹唱唱,别具一格。在一些现代化宾馆内的茶室,则充满了高贵的现代色彩,全人工采光,华灯高挂,猩红地毯,沙发茶儿门瓷茶具,空调控温,丝竹声声,五光十色,使人置于现代气息之中。
中国园林世界著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景处处有,而每一处胜景,总配有茶室,或临湖,或占山,或在幽境之中,掩没在绿海之内。柳浪闻莺茶室,亭廊相接,柳荫夹道,芳草相伴;花港观鱼茶室,一面临湖,湖中游鱼如梭,花繁树茂,胜似仙境。绝妙处是平湖秋月茶室,夜饮于此。举头望明月,月落西子湖,湖面银光闪闪,疑是人间天上。六和塔茶室则背靠丘云山面对钱塘江,大桥如练,风帆点点,玉带车水马龙,江山尽收眼底;设在山顶的宝石山茶室,倚山而立,翠竹环绕,风动婆娑起舞;处于山洞内的水乐洞茶室妙趣横生,泉从石出,金石咚咚,凉风阵阵,暑意尽散。各类茶室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怎能不叫茶客叫绝?怎能不叫茶客更恋品茗?难怪古人曰:“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
家庭饮茶处,或公共茶座,挂上名人字画,也能增加古朴典雅现代化相融合的气息,增加品茗的情趣。时下,有些茶艺表演,还时尚点香,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渺渺烟雾,隐隐约约,造就了独特的茗环境。
赏茶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会喝茶,不等于会欣赏茶,而会欣赏茶才能喝茶,方能探知其佳妙之处,从而在到最高的茶艺境界。
曹雪芹、高鹗在《红楼梦》中多处描绘了当时不同阶层的饮茶及对茶的欣赏。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说道,贾母要吃好茶,命妙玉去办,宝玉就在栊翠庵中看妙玉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近200字将茶的欣赏写得淋漓尽致。说了用茶时的茶具、茶名、用水、礼仪等等。
人类的欣赏能力是天然的,但欣赏能力的强弱则随着科学文化的兴衰而变化。墨子曰:“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感觉器官,人皆有之,而思维能力的高低,则决定于人的欣赏力。
欣赏茶时,从现时角度看,应一审议茶名,二看茶形和色泽,三审香气和滋味。
茶名的诞生,或以产地称名,或因其质特异取名,或因历史典故命名,或怀念先人古事题名中国茶,特别是名茶,其名称是很美的,如能将如诗如词的芳名浏览一遍,细细品味,就会使人陶醉,芳津四溢,妙想联翩。“寿眉绿茶”,会使人联以古代仕女的弯弯蛾眉,正如古诗曰:“妆罢低产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情景。一个好的茶名,甚至会使人想起一幅幅奇峰突起、怪石嶙峋、烟波浩淼、碧水微澜、龙腾风飞、百花吐芳的泼墨丹青,一首首浓墨重彩、字字珠玑、文笔潇洒、落落大方的瑰丽诗章,奇巧而富有魅力的茶名,表现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手艺和茶叶的品质。
茶的形状和色泽的表现,能感染人的视觉细胞,产生丰富的联想。《茶经》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古时茶就有多种形状。现代的茶叶形状更是千姿百态。就散茶言,有扁形的、针形的、卷曲形的、颗粒形的、圆形的、粉状的、花形的等等;就紧压茶言,则有柱形的、圆形的、碗形的、方形的、长方块形的、竹节形的,等等。
不同形状的茶叶,有相同色泽,也有相异色泽。从茶的外观上看,有黄色、黑色、绿色、红色,等等。因此,有的叫白茶,有的叫青茶,有的叫黑茶,有的叫绿茶,有的叫红茶,等等。
茶叶冲泡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几乎恢复了茶叶原始的自然壮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加工考究,芽叶成朵,在茶汤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更有甚者,因其芽头肥壮,芽叶的茶水中几沉几浮,犹如刀枪林立。茶汤的色泽就在芽叶运动中徐徐展色,由浅入深,繁多的茶类形成千颜万色:红色、绿色、黄色同一茶类,因其质地级别不同,产地不同,采茶季节不同,加工上的微小差异,甚至所用茶具、水质相异,都会影响茶汤色泽。
古人在品汤时,还因品茶方法与现代不同。对茶汤纹脉形成物象,进行“分茶”游戏。古时饮茶中的点茶,必然会使茶场纹脉振动,形成似图像,似文字的景象,由此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茶戏”活动。古人有诗曰:“二者(指注汤入碗和玉爪在碗中的动作)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分茶时的趣意。
品汤味和嗅茶香是赏茶的精华。茶汤滋味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茶叶品质的高低,不同品种和品质的茶叶滋味不一样。毛峰、云雾茶,其茶汤滋味鲜醇爽口,浓而不苦,醇而不淡,回味甘甜;碧螺春、毛尖等滋味鲜甜爽口,味清和,回味清爽生津;大叶种所制红茶,滋昧浓烈,刺激性强;而粗老茶叶则茶汤滋味平淡,甚至带青涩。欣赏茶汤滋味主要靠舌,所以,要欣赏好茶汤滋味,应充分运用舌感觉器官,尤其是利用舌中最敏感的部位,即舌尖,来享受茶的自然本性。
嗅茶香是欣赏茶的最难一环,没有一点经验和技术是难以得到这种享受的。于嗅,即先嗅干茶。各类茶于香不一有甜香、焦香、清香等等香型。再热嗅,开汤后,栗子香、果味香、清香等扑鼻而来;而冷嗅的,又会嗅到被芳香物掩盖着的其他气味。用不同方法可以嗅到不同类的香气。欣赏花茶,则除茶香外,天然花香如茉莉花香、栀子花香、白兰花香、玳玳花香、珠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一阵接一阵。好茶其香自然真实、纯真,而低质茶则烟焦味、青草味。充斥茶香之中,有的还夹杂馊臭味,令人作呕。正确应用鼻子和喉部,能够帮助人们去欣赏、鉴别茶叶的香气。
用茶
中国人对用茶方法,历来很有讲究。客来时,宾主双方相互寒暄,表示欢迎或打扰之意。客人就座后,主人应根据客人的爱好、年龄、性别,选择茶具和茶类。古人曰:“茶色白,宜黑盏”,反之,“茶色黑,宜白盏”。茶具和茶类相互配搭好,可相得益彰。客人如为年长者,可选用陶瓷或青瓷茶具,年轻者可用白瓷或玻璃器皿。茶具使用前,一定要洗净,擦干,特别是白瓷、青瓷或玻璃器皿一定要不留茶渍、无指印。用茶时,启盖应用外层盖启开内层盖,或用茶匙尾部启开。添加茶叶,切勿用手抓,应用茶匙,牛角匙、不锈钢匙等均可,不能用铁匙。撮茶时,逐步添加为宜,不要一次放入太多。如果茶叶过量,取回的茶叶千万不要再倒入茶罐,应将其扔掉。
选用茶类,要根据季节、时间、来客爱好而定。客人自选茶类最好。如没有什么爱好,春季应用新茶,显示高贵雅致;夏季选用绿茶,碧绿清澈,清凉透心;秋季宜用花茶,花香茶色,讨人喜爱;冬季宜用红茶,色调温存、暖意满怀。客人是年老者,宜用条茶,咀啜英华,细细谈论;如是年轻人,则可用碎茶,出汁快,味浓醇,刺激性强;如果是女士,最宜用花茶或乌龙茶,花香阵阵,茶味醇和。用茶时间电要注意,早晨用清茶,晚上用淡茶,一般时间可用浓茶。在饭前一二小时用茶,最好有些点心,如饼干之类,以避免“茶醉”。
茶叶冲泡时,要轻而快,八分满即可。冲泡后,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请用茶。”客人也应表示谢意,等3至4分钟后,即可品茶。品茶时,若用茶杯,应右手拿杯把,左手启杯盖;如用玻璃杯,则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夹杯,无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盖碗,则右手持杯,左手启盖,拨去茶汤上的茶叶,慢慢细饮。如感到茶水过热,应放在茶几上稍凉后再饮,不要用嘴吹气来降温。
饮茶中,客人茶杯中茶水已去一半或三分之二时,主人应给客人倒水。此时,客人可面谢,也可用食指、中指井在一起,轻轻叩点桌面,以示感谢。
茶过三巡,如谈话基本结束,客人应主动告退,并对来访的成功表示感谢。主人应帮助客人取外衣,并送客人出。
正确用茶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能够表现主客的行为美、语言美和心灵美。
茶宴
茶宴,顾名思义是以茶代酒作宴,是用来款待宾客的;斗茶,实为赛茶,互比茶叶品第。但在饮茶发展史上,两者又是紧密相联,因果相关的。
据考证,茶宴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吴志·韦曜传》中记。载:吴国(公元222~280年)孙皓任乌程侯时,每次宴请,宾客至少饮酒7升,而对不会饮酒的韦曜,则“密赐茶以当酒”。《晋中举书)记载:以俭德著称的东晋吏部尚书陆纳,在任吴兴太守时,当卫将军谢安去拜访他时,只以茶果招待客人。《晋书》也记载:征西大将军桓温任扬州牧时,每次宴,“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可见,以茶代酒,辅以糖果、糕点,请客作宴,在晋代已有原型了,并被认为这是一种清操绝欲的德行。不过,茶宴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首于南北朝时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在东西两部——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饮茶了,不少地方,茶已达到了“比屋之饮”的程度。加之,茶能提神、明日、消食,使茶的地位日益提高,茶宴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
在唐代,当时属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已列为贡茶入宫。每年,两州太守总要在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行盛大茶宴,邀集一些社会名士参加,共同分享品尝贡茶的情趣。有一年,当时在苏州做官的自居易因病不能参加,特命笔写了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涛中对茶山茶宴盛况作厂生动的描述,而对自己不能亲自参加茶宴的惋惜之情又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