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齐民要术
47337200000016

第16章 齐民要术卷第二(1)

黍穄第四

《尔雅》曰①:柜(jù),黑黍。秠(pī),一稃二米②。郭璞注曰:秠亦黑黍,但中米异耳。

孔子曰③:黍可以为酒。

《广志》云: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④,有柜黍,有温屯黄黍,有白黍,有土区(ōu)芒、燕鸽之名。穄,有赤、白、黑、青、黄燕鸽,凡五种。

按:今俗有鸳鸯黍、白蛮黍、半夏黍;有驴皮穄。

崔定曰:穈,黍之秫熟者⑤,一名穄也。

【注释】①见《尔雅·释草》,文同。郭璞注还举了中米异的例子: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②黍的小穗有小花二朵,其中一朵不孕。但偶然有变异,二花同孕,则可出现一稃二米的种实。郭璞注《尔雅》还举例说,东汉和帝时,任城(今山东济宁)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就是一穗中有三四个异常的种实,每实中含有两颗米。③《说文》黍字下引孔子语有黍可为酒句。④马革,原作马草,《初学记》卷二七、《御览》卷八四二引《广志》均作马革,《渐西》本改为马革。又燕鸽,《初学记》两引《广志》均作燕鸽。⑤秫,各本相同,有误。《说文》:秫,稷之粘者。《广雅·释草》:秫,稬也。西晋崔豹《古今注》:稻之粘者为秫稻。无论指粟或稻,概以粘性者为秫,黍属亦不例外。《说文》:穄,也。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引《说文》尚多似黍而不粘者,关西谓之旬。今习俗所称,仍称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穄,而(糜)子现今仍是穄的俗名。这里以黍之秫熟者为縻,反常,秫应是杭的形近之误。

[译文]《尔雅》说:柜(jù),是黑黍。秠(pī),是一个稃壳里面有两颗米。郭璞注解说:秠,也是黑黍,不过里面的米〔有两颗〕不同。孔子说:黍可以作酒。

《广志》说: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有柜黍,有温屯黄黍,有白黍,又有妪(ōu)芒、燕鸽的名目。穄,有赤穄、白穄、黑穄、青穄、黄燕鸽五种。

〔思勰〕按:现今习俗名称,有鸳鸯黍、白蛮黍、半夏黍;又有驴皮穄。

崔定说:縻,是黍中米粒〔粳〕性的,也叫做穄。

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

地必欲熟。再转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种后,再劳为良。

一亩,用子四升。

三月上旬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夏种黍穄,与植谷同时①;非夏者,大率以椹赤为候。谚曰:椹厘厘②,种黍时。燥湿候黄埸(shāng)③。始章切种讫不曳挞。常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冻树日种之,万不失一。冻树者,凝霜封着木条也。假令月三日冻树,还以月三日种黍;他皆仿此。十月冻树宜早黍,十一月冻树宜中黍,十二月冻树宜晚黍。若从十月至正月皆冻树者,早晚黍悉宜也。

苗生垅平,即宜杷劳。锄三遍乃止。锋而不耩。苗晚耩,即多折也。

刈襟欲早,刈黍欲晚④。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谚曰:穄青喉,黍折头⑤。皆即湿践。久积则浥郁,燥践多兜牟⑥。穄,践讫即蒸而裒于劫反之⑦。不蒸者难舂,米碎,至春又土臭;蒸则易舂,米坚,香气经夏不歇也。黍,宜晒之令燥。湿聚则郁。

凡黍,粘者收薄。襟,味美者亦收薄⑧,难舂。

【注释】①植,金抄、明抄同,湖湘本等作植。启愉按:植谷是早谷子,卷一《种谷》二月三月种植禾,四月五月种穉禾。这里既是夏种黍穄,不应与植谷同时,湖湘本作植,勉强,疑是稚字之误。②厘厘:形容桑椹由青转赤,丰美多实。时期因桑树品种和栽培条件而不同,大致在阴历三月间。③黄埸:即黄墒,指土壤中保有某种湿润程度和良好的结构而言。黄墒是北方至今还保留着的群众口语。其标准是:土壤湿润适度,捏之成团,扔之散碎,手触之微有湿印和凉爽之感。《要术》和以后农书无不争取赶在黄墒时耕地、下种。但黄墒必须耕耙熟透才能保持。④刈穄欲早两句:收割要穄早黍晚。启愉按:襟(Panicummiliaceumvar.compaotum)是黍的变种,在某些生物学特性上二者是相同的,例如,分蘖和分枝的发生很迟,因此分蘖穗和分枝穗的成熟晚于主茎穗;同一穗上,成熟也不一致,顶部成熟最早,中部次之,下部最迟;子实成熟后容易落粒,等等,二者相同。清初山东淄川(和贾思勰的家乡邻近)人蒲松龄写的《农桑经》说:刈宜早,黍稷(襟)过熟,遇风则落。可见黍穄同样容易落粒。实际黍到穗子最下部的分枝逐渐失去绿色时,就该抓紧收割。贾氏所说黍子割早了米还没有成熟,似是黍子不容易落粒,可以等待成熟一致时收割,是否那时那地的黍的品种和现在不同,就不清楚了。⑤青喉:指穄穗基部与茎秆相连的部分(喉)还保持绿色时,就该收割。折头:指黍穗向一侧弯曲下垂的时候,也该收割。下垂的过程是上下部籽粒逐渐成熟的过程,但不等于最下部的籽粒一齐成熟。⑥兜牟:即兜鍪,战士头上戴的头盔。这里是作比喻。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谷谱·黍》条:刈后乘湿即打,则稃易脱,迟则稃着粒上,难脱。黍襟如果不趁湿脱粒,干燥后颖壳粘在果皮上,不容易脱落,好像戴着头盔的样子,所以说兜牟多。⑦蒸而衷之:即采用加热办法使热气透入穄粒,并密闭一定时间,使其气味颜色发生良好的变化。襄,指密闭着使湿热相郁。此法颇像浙江湖州一带的蒸谷,其特点是米粒全,碎米少,胀性大,有特殊的香气。但穄子闷闭后仍须晒干,才能贮藏,或者在囤中插入谷盅(气笼),以散去湿郁之气,否则必致发霉生虫变质。⑧这个糯性强弱和产量多少成反比的矛盾,现代科学也还不能解开。

【译文】种黍子、穄子的田,最好是新开荒的地,其次是前茬是大豆的地,最差是前茬是谷子的地。

地必须整治得熟。耕两遍为好。如果是春天夏天耕的地,下种之后,耢盖两遍为好。

一亩地,用四升种子。

三月上旬种是最好的时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时令,五月上旬是最晚时令。夏天种黍子、穄子,与种〔晚〕谷子同时。不是夏天种的,大率看桑椹赤色时作为播种的物候。农谚说:桑椹厘厘,种黍之时。土壤的燥湿,掌握在黄埸(shang)时下种。种完了,不要拖挞。又,常常记住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冻树的日子,明年就在这一日种黍,万无一失。所谓冻树,是指冻霜凝结着封裹了树枝。假如今年是初三日冻树,明年就在初三日种黍;其余类推。十月冻树,明年宜于种早黍;十一月冻树,宜于种中黍;十二月冻树,宜于种晚黍。如果从十月到正月都出现冻树的,早黍晚黍都相宜。

苗长出和垄一样高时,就该耙耢。锄三遍为止。只锋,不要耩。耩晚了,苗容易折断。

收割穄子要早,黍子要晚。穄子割晚了,子实掉落就多;黍子割早了,米还没有成熟。农谚说:穄子青喉,黍子折头。都要趁湿用磙压器具把子实压脱下来。堆积久了不脱粒,便会窝坏;干燥后才脱粒,兜牟就多。穄子,脱粒下来随即蒸一遍,趁热密闭一定时间。不蒸过,难舂,米容易碎,到明年春天还会有像泥土样的臭气;蒸过的容易舂,米粒坚实,经过明年夏天还是香的。黍子,脱粒下来应当晒干。湿着收藏就会闷环。

黍子,粘的收成低。穄子,味道好的收成也低,而且难舂。

《杂阴阳书》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后四十日成。黍生于巳,壮于酉,长于戌,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卯。襟,忌于未、寅。

《孝经援神契》云:黑坟宜黍、麦。

《尚书考灵曜》云:夏,火星昏中,可以种黍、菽。火,东方苍龙之宿,四月昏,中于南方。菽,大豆也。

《汜胜之书》曰: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谚曰:前十鸱(chī)张,后十羌襄,欲得黍,近我旁。…我旁,谓近夏至也,盖可以种晚黍也①。一亩,三升。

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两人对持长索,搜去其露,日出乃止。

凡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②。按:疏黍虽科,而米黄,又多减及空;今概,虽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减,更胜疏者。汜氏云:欲疏于禾。其义未闻。

崔氏日③: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谓之上时。

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虫食李者黍贵也。

【注释】①以上三句注文,指明近夏至前可种晚黍,早黍则三月种,并不是必须待暑,与《汜书》不同,所以这是贾氏插注。②欲疏于禾:指黍要比谷子种得稀些。启愉按:黍的分蘖力强,成熟先后拖拉。如果稀植,使得分蘖和分枝多,造成成熟不一致,自然产生很多的不饱满子实和空壳。密植可以抑制分蘖和分枝,养分和水分比较集中,成熟比较趋于一致,因而种子饱满,秕壳少。再者,黍子抽穗结实阶段很需要水分的供应,密植时能够较早地封闭地面,抑止地面水分的蒸发,土壤里保留有较多的水分。这样,黍粒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养分和水分的供给,种子就饱满,淀粉含量充实,米色也就白了。稀植的和这个相反,所以结果也相反。更有甚者,碰上干旱,养分和水分的供应满足不了摄取的需要,叶子还会和种子竞争有限的供应,种子竞争不过叶子,里面的养分还会倒流出去,甚至连原有的淀粉也会变成糖输送出去。这样,籽粒更不可能饱满,更不可能不发黄,从而出现多秕壳的恶果。大概古来习惯,直到汜氏当时黍还是疏于谷子的。但贾氏指出稀密的利弊是合科学的,他的栽培法已前进了一步。③崔氏指崔定,引文分见《四民月令》四月、五月。

【译文】《杂阴阳书》说:黍和榆树相生。六十日孕穗,孕穗后四十日成熟。黍,生在巳日,壮在酉日,长在戌日,老在亥日,死在丑日,恶在丙、午日,忌在丑、寅、卯日。襟,忌在未、寅日。

《孝经援神契》说:黑色的坟壤,宜于种黍和麦。

《尚书考灵曜》说:夏天,黄昏时大火星中在南方,可以种黍子和菽。〔郑玄注解说〕:大火星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四月黄昏时运行到正南方。菽是大豆。

《汜胜之书》说:黍在音训上有暑的涵义,所以种黍一定要等到暑天。夏至以前二十天,这时如果有雨,强土可以种黍。〔思勰按〕:农谚说:早十天,苗旺旺;迟十天,心惶惶;黍想多收,靠近我旁。靠近我旁,是说快近夏至,这时可以种晚黍。一亩地,用三升种子。

黍的花序没有抽出以前,如果被雨水灌进了苗心,花序受伤,就不能结实。

黍穗初始抽出时,怕露水。叫两个人相对拉着一条长索,刮去黍心上的露水,等到太阳出来停止。

种黍,所有覆土、培土、耘锄等操作,都跟种谷子相同。黍要比谷子种得稀些。〔思勰〕按:稀植的黍,虽然分蘖和分枝多些,但是米色是黄的,而且瘪粒和空壳又多;现在种得密些,科丛虽然小些,可是米色是白的,而且成熟均匀,颗粒饱满,比稀植的要好。汜胜之说的要比谷子稀些,这种道理没有听说过。

崔寔说:四月蚕入簇的时候,遇上下雨,可以种黍子和谷子,、这是上好的时令。

夏至前后各二日,可以种黍子。

虫食李子的年份,黍的价钱贵。

粱秫第五①

《尔雅》曰:(mén),赤苗也;芑(qǐ),白苗也②。郭璞注曰:,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粟:皆好谷也。犍为舍人曰:是伯夷、叔齐所食首阳草也③。

《广志》曰:有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魏武帝尝以作粥。

《尔雅》曰:粟,秫也④。孙炎曰:秫,粘粟也。

《广志》曰:秫,粘粟,有赤、有白者;有胡秫,早熟及麦。

《说文》曰:秫,稷之粘者。

按:今世有黄粱;谷秫,桑根秫,槵天棓秫也。

【注释】①粱是好谷子,即粟的一种好品种。粟按粘性来分,可分为糯粟和粳粟。秫就是糯粟,即孙炎《广志》所说的粘粟。粱秫分名也好,合称也好,都不是高梁。凡粘性的粟、黍、稻等,古时都有秫的名称,如《要术》即称糯稻为秫稻,但《要术》单称秫时,概指粘粟,不得与黍、稻混同。②见《尔雅·释草》。今本《尔雅》无两也字。芑,《说文》:从草,己声。古籍常沿讹作芭。③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和次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先后都投奔到周。周武王伐纣,两人反对。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所称首阳草,当是首阳山里的野生粟。④见《尔雅·释草》。今本《尔雅》作:众,秫。无也字。

[译文]《尔雅》说:(mén),是赤苗粟;芑(qǐ),是白苗粟。郭璞注解说:,就是现在的赤粱粟;芑,就是现在的白粱粟:都是好谷子。犍为舍人注解说:就是伯夷、叔齐所吃的首阳草。

《广志》说:有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魏武帝曹操曾用来作粥。

《尔雅》说:粟是秫。孙炎解释说:秫是粘粟。

《广志》说:秫是粘粟,有赤的,有白的;还有一种胡秫,成熟很早,可以赶上麦子同时成熟。

《说文》说:秫是粘性的稷。

[思勰]按:现今粱有黄粱;秫,有谷秫、桑根秫、穗天棓秫。

梁秫并欲薄地而稀,一亩用子三升半。地良多雉尾①,苗概穗不成。

种与植谷同时。晚者全不收也。

燥湿之宜,杷劳之法,一同谷苗。

收刈欲晚。性不零落,早刈损实。